日記|我的讀書方法論3——十種讀書技巧

2020-12-10 法律博學

上篇提到五類書目,這是就書的內容而言。今日談讀書的外在技巧,即如何運用技術令我們了解並掌握書中的這些內容。這些方法大眾平時都用,但可能缺乏總結和綜合,在此一一列舉分析。

十種讀書技巧

1.精讀

精讀最重要,乃係統化和專業化學習之根本,所以方法也最多,闡述也應最細。

1)三遍讀書法

一本好的教材或經典,要至少讀三遍。而且第一遍不要死啃。

第一遍 通讀概覽。培養興趣,讀下來就是勝利。由於讀前面時,遇到的一些問題的答案在書的後面。沒有後面的素材,此時死啃前面內容,沒有多大意義,容易卡住,浪費時間。這時要抱著興趣來讀,不急著發表意見。這好比熟悉地圖的過程。

第二遍 精細化地讀。由於已經讀了一遍,此時對後面的內容與前面的內容有何關係有了大致了解,障礙大體掃除。這一階段需要慢下來認真地學習,前後內容反覆參照,並結合後面2)、3)、4)等幾種方法。這時要抱著謙虛學習的態度,主要把知識結構掌握,問題弄懂,還是不急著發表意見。此乃認真研究地圖的過程。

第三遍 批判地讀。第二遍已經把書讀透,此時可以結合自身學識經歷,從批判的視角讀該書,而且結合5)的方法,不止一次批判地讀,越深刻越好。這好比修正地圖上的錯誤。

又如看電視劇,第一遍看情節,第二遍看演技,第三遍挑毛病。

2)筆記讀書法

除了在書的空白處記筆記,還要利用各種符號、圖形和線條。

筆記是在讀的過程中隨時想到隨時就記在書上,而記載筆記本上的是自己經過深思熟慮總結後的筆記內容,二者具有差異。

圖形可以是簡單的思維導圖、關係圖,也可以是段落或句子標註用的三角形、圓形,這和符號有些相通。我個人而言喜歡用三角形來標註法律教材等書中的不同學說。

符號,我個人喜歡用「!」表示這個地方值得注意,容易出現「坑」,或者表示目前法律空白地帶,將來有待填補,學術價值及未來市場價值空間較大;用「?」表示對該處有疑問;用「√」表示主要內容,反覆看;用「×」表示該內容已經過時或明顯錯誤;用「/」區分段內語句不同大意;「|」區分句群或段落大意;「||」區分段落或幾個段落大意……

總之就是根據自己需要隨便弄,但要保證符號的恆常性穩定性,在讀一本書的前後或讀不同的書時不要總更換。

3)牽引讀書法

最簡單的就是查生字,沒啥可說的。上升一個層次,查詞條和簡單的內容,基本靠百度和專業網站能夠解決。最重要的是查資料,由此書而引發去看別的書、文章或影視資料,任務量比較大。馬克思當年就是這樣學習的,不然也寫不出《資本論》等巨著。

4)詢問讀書法

前三種方法都實在找不出答案時,不妨問老師或上知乎提問。但目的是讓他們提供思路,他們說的內容倒未必能盡信。

5)儲備讀書法

等到閱讀量、知識儲備達到一定量,再回頭來讀,那時又是一副新天地,又是一層新境界。

精讀針對的是前文所說的主食性、高蛋白、蔬果類書目,要細嚼慢咽,反覆咀嚼,慢慢消化。

同一類書,比如不同的民法學教材,挑一部業界認為最好或比較好的就可以了,按照上述方法閱讀。以後再看其他民法學教材時,就沒必要非得按上述方法慢慢讀了,按3選讀那些沒見過的內容補充之前教材知識點的不足即可。

2.速讀

我也稱之為粗讀,甜品類、垃圾食品類用這種方法就可以了,大致翻翻,一目十行,了解大概,免得耽誤時間精力,還能緩解疲勞。

3.選讀

我也稱之為跳讀,有選擇性的閱讀,學生寫論文多是如此,快速瀏覽,摘出自己需要的內容再認真讀一下。這種閱讀主要應對立即用到的情況。

4.計讀

設定年、季、月、周、日學習計劃,可適當高一點,盡力達到即可,不用非得達成目標。最後你會發現即使未達成高標準目標,自己進步也很驚人。

還拿我自己來說,一、學習什麼科目,包括大的科目如法律、經濟、哲學,其中法律最主要,需要最細化。小的科目如法律下的民法、商法、經濟法,次小的科目如商法下的公司法、破產法、證券法,再小的科目如公司法下的公司章程、股權轉讓、股東代表訴訟等。二、這期間要讀多少書。三、按大學本科和研究生課程編排,挑好大學如法律專業就挑北大、人大、政法這幾個參考足以。四、計算每科應投入時間,各科佔比。

5.日讀

或說恆讀。就是每天要保證系統化學習,要保證它的時間和任務量,可根據工作、生活、疲勞程度適當增減時間和任務量。

6.靜讀

調整心態,心要靜下來,不妨先靜坐一會,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而且要在學習前和平時反覆培養興趣和動機,要有目的性。

7.動讀

坐累了就溜達著讀,但心還是保持靜才行。累了且分心了,就休息或娛樂放鬆。

8.隨讀

隨讀就是隨處可讀。古人是馬上、廁上、枕上,我改下成:車上、廁上、枕上。還包括等人、等車時等。坐車看書容易暈車,那就可以採取9的方式。

9.聽讀

就是聽書或人工智慧語音讀書。但人分閱讀型和聽者型,我個人就屬於閱讀型的,看書能看下去,聽課就經常走神,所以我一般不用這種。每個人應分清自己的閱讀特質。

10.踐讀

實踐中去應用所讀所學,反過來再總結經驗指導實踐,學習、實踐、總結,再學習、再實踐、再總結,循環上升進步!這是讀書學習的最終極目的。

最後以多讀書的好處作為總結

1.讀書能充分訓練大腦,多用腦使人健康長壽。

2.只有平時多讀書,才能產生悟的質變,很多一時不明白的問題說不定啥時候突然想通。但前期沒有材料的積累肯定不行。我就經常在蹲廁所的過程中想通很多問題。

3.平時多讀書,有了印象,當遇到問題時才能知道上哪找答案。

4.讀書是有加速度的,開始知識儲備少,訓練量也小,自然會慢。但隨著閱讀的量變和質變,這些都不是問題了。

相關焦點

  • 讀書方法論:你是怎樣選擇讀書的類別呢?
    為了擴充自己的眼界,就是增加自己的知識儲量,或者說為了術業有專攻,有目的的選擇圖書去讀,那麼我推薦以下類別書籍應該多多注意:1首先要重視哲學圖書,這是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圖書,是統帥一切學科的書籍,應該好好去讀,特別要讀好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圖書
  • 《法學方法論》讀書筆記3.5.2:取得小前提:不僅僅是涵攝
    確定法律效果的三段論法的小前提,其本質在於陳述「S是T的一個事例」,方法論上一般把這個過程稱為「涵攝」,這是一個比較晦澀的詞語。涵攝的邏輯模式一般是這樣的:T由且僅由m1、m2、m3這三個要素構成。S具有m1、m2、m3等要素。因此,S是T的一個事例。在邏輯學上,涵攝是「將外延較窄(內涵較多)的概念劃歸到外延較寬(內涵較少)的概念之下」的過程。
  • 《讀書十年》是揚之水在《讀書》雜誌當編輯時的日記
    作者 |晉冀寧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正在讀的書(25)《讀書十年》是揚之水在《讀書》雜誌當編輯時的日記全憑悟性和努力自學成才,1996年離開《讀書》後,藉助廣泛的人脈,和十年接觸閱讀大量書籍的有利條件,確定了學術主攻方向。開始研究古代文物,寫出了豐富的物色研究叢書,成為一代著名學者。
  • 學做讀書筆記的3個技巧
    我以前讀書從來不做讀書筆記,所以讀完很快就忘了。我讀書一方面是因為喜歡,但是另一方面是為了之後可以有源源不斷的輸出,所以我實踐過很多讀書筆記法,也終於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筆記法。這套方法不僅適用於虛構類書籍,如文學作品、科幻小說等,也適用於非虛構類的書籍,如工具書,商務類書籍等。
  • 481l我的讀書技巧
    而現在讀書,則目的性更強,是主動的。這兩年讀了有7、80本書,於是對讀書有了一點自己的體會。今天寫出來和大家分享,沒有對錯,僅作交流。 市面上的書種類非常多,內容也良莠不齊。我把書大體上分為兩種:休閒類和學習類。 休閒類,顧名思義主要是為了消遣看的,比如《不生病憑什麼》《求人不如求己》等,當時主要想買了送爸媽看,沒想到我閒著沒事也看了一遍。
  • 「讀書方法論」主題閱讀復盤:到底哪些讀書方法是對我有用的?
    對於實用類的工具書,相信大部分人還是認同讀書需要方法、需要講究技巧的,但很多人發現:我在公眾號、簡書上看了很多讀書方法論的文章,但是發現還是不知道怎麼做或者根本做不到呀?這其中的原因等下再說,本文是我剛剛完成的「閱讀方法論」主題閱讀復盤,也許我們可以交流一下。
  • ​拉倫茨《法學方法論》讀書報告(一)︳讀書
    所以,我一直認為,課外閱讀是遠比課堂講授更重要的學習途徑。這些年來,我一般都會要求名下研究生閱讀指定書目並提交讀書報告,頻率一周一次或兩周一次,視情況而定。當然,如果學生有自己的學習計劃或者只是單純的不能完成閱讀任務,也不強求。經驗告訴我,從碩士生開始要求閱讀為時已晚。
  • 《讀書的方法與技巧》講先賢讀書故事
    由中國編輯學會編纂的《讀書的方法與技巧》就是這樣一本新意迭出的圖書。11月14日,由人民出版社、中國編輯學會主辦的《讀書的方法與技巧》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  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和人民出版社常務副社長任超分别致辭。郝振省表示,「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早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這一宏觀背景下,讀者越來越關注怎樣高質量讀書,越來越重視讀書方法和技巧。
  • 初中生暑假讀書計劃日記大全:我的讀書計劃
    所以,為了豐富課外知識,於是,我制定了以下幾點計劃:  一、選書。這是關鍵的第一步,要看一些思想健康的、內容積極向上的書,比如《愛的教育》、《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等。  二、閱讀時間。每天要堅持讀書至少半個小時,最好是一邊讀書,一邊把重點和好詞好句用鉛筆畫下來,以備查找。
  • 看到別人厚厚的讀書筆記就羨慕,如何做好真正的讀書筆記?
    生活中看到不少閱讀者會在讀完一本書後,寫下自己的讀書筆記,然後坐下來翻看自己厚厚的筆記本的時候,都會十分羨慕這種姿態。我經常做讀書筆記就是摘抄原文,其實那不算是真正的讀書筆記。心裡不免會犯嘀咕:讀書筆記到底怎麼做呢?摘抄原文嗎?做讀書筆記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
  • 89個讀書技巧,教會你如何做到高效閱讀
    而有的人卻說,讀書無用,我讀了那麼多書,卻沒有絲毫的變化,為什麼呢?其實不是讀書無用,是方法不對。正如趙周老師說的:「你向皮膚科醫生諮詢了一天,然後抱怨你兒子的感冒一點沒好。」這不是皮膚科醫生無用,而是你的方向不對。
  • 《太吾繪卷》讀書技巧心得
    在《太吾繪卷》中,讀書可謂是許多玩家都難以突破的難關。無論我們學習功法還是突破技藝,都需要讀書來增加我們的功法等級,這樣才會有較多的屬性加成。下面小編就將帶來《太吾繪卷》讀書技巧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閱讀百餘冊讀書方法書籍後,這89個讀書技巧送給你
    這是因為你沒有掌握讀書的技巧,今天為你推薦的這本書《高效能閱讀》,總結了讀書的89條技巧,無論你是不善讀書的人還是讀書愛好者,這本書都能滿足你的需求。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原尻淳一,與其他作者合著過《「職業未來地圖」的畫法》《整理的藝術3》等作品,現在是龍骨大學經濟學部客座教授。
  • 怎樣才是正確讀書的方法?
    讀書的方法有多種多樣,下面介紹常見的十種方法。 (1)泛讀 泛讀即廣泛閱讀,指讀書的面要廣,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一般常識。可以說,精讀是最重要的一種讀書方法 . (3)通讀 即對書報雜誌從頭到尾閱讀,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了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對比較重要的書報雜誌可採取這種方法。
  • 《紀德讀書日記》是一部小冊子,可是閱讀過程中為何越讀越厚?
    安德烈·紀德(1869-1951),生於巴黎,父親是法學家,為人平易隨和,讀書興趣廣泛,培養了兒子的文學愛好;母親出身於魯昂的名門望族,篤信天主,嚴肅古板。紀德熱愛讀書,喜歡寫日記。根據譯者劉錚在《紀德讀書日記》後記所言,紀德的日記,現存者起於1889年,當時他二十歲,終於1949年,當時他已逾八十。法國「七星文庫」在1951年曾經出版兩卷本的紀德《日記》,去除各種附錄不算,僅主體的日記部分,就達1600多頁。工程浩繁,可想而知。精選日記的讀書部分,不啻於一項好的減負。
  • 愛讀書 讀好書 善讀書
    領導幹部要帶頭讀書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也可以改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命運。我們的國家要進步,我們的民族要進步,就必須大興讀書之風,堅持讀書、讀書、再讀書。
  • 麥肯錫精英告訴你:掌握這套讀書技巧,你也可以通過讀書改變人生
    孫權手下大將呂蒙本不識幾個大字,孫權以他身居要職,掌管國事為由,勸他多讀書。呂蒙則找出軍中事務繁多,無暇讀書的藉口推託。孫權則耐心指出:「我難道要你們去鑽研經書做博士嗎?只不過叫你們多瀏覽些書,了解歷史往事,增加見識罷了。你們說誰的事務能有我這樣多呢?我年輕時就讀過《詩經》、《尚書》、《禮記》、《左傳》、《國語》,只是不讀《周易》。
  • 「為什麼越成功的人越愛讀書?」告訴你2個原因,3個讀書技巧
    不,讀書並不是所謂「成功」的充分必要條件,但我敢肯定的說,越喜愛讀書的人,看問題的角度和思維,越能比普通人更深入一層。說到這裡,你應該能夠清晰的知道,我想要表達的意思了。也就是說,隨著讀書數量和質量的增長,讀書不僅能夠給我們提供一些實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我們的思考方式,進行更新和優化。
  • 字遊人談讀書,你真的會讀書嗎?閱讀有哪些實用的技巧?
    人生的路,雖說「條條大道通羅馬」,但讀書,絕對是實現人生理想最便捷的路!老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代社會,每個人都離不開讀書,或者說閱讀,那麼,問題來了,你真的會讀書嗎?閱讀有哪些實用的技巧?閱讀有哪些實用的技巧怎樣快速有效的捕捉信息?怎麼高質量完成閱讀?這個技巧會影響我們整個學習生涯。字遊人出生在偏遠的鄉下,但是說句不謙虛的話,在整個十六七年的讀書生涯中,考試成績比我好的同學很多,但是做試卷比我快的;閱讀比我快的;背書比我快的,真心不多。
  • 傳統的讀書就是「慢讀書」
    「(《澄齋日記》)  記載很生動,這些至少也都二三十歲的飽學之士、像小學生一樣抱著小學課本,要「教習」(年齡未必長於學生)給他們號上背誦的段落。這一方面體現了尊師,又表示對經典的尊重。  那時人們讀書叫做「點」書,這種稱呼直到比我們大一兩輩老先生仍然保留著,讀《顧頡剛日記》常見「點」某書「一過」,也就是讀某書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