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知對錯?」如何教小孩明辨是非,灌輸良好的行為和價值觀

2020-08-29 媽咪小情書

我們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通常認為:

一年級及其以下的小孩,犯錯都可以理解,因為「他還是個小孩,孩子哪裡知道是非對錯?孩子還很小,你得給他一點時間!」然而,有些家庭卻因為這種思想而走向了誤區,認為這麼小的孩子不需要太早教育是非觀念,長大了自然而然就會懂!

這種思想是有危害的。「當一個未成年孩子缺乏教育和陪伴關懷,最後犯了法,立即有家族成員撲出來力撐,以為這就是家族團結。那不是幫忙,不是救贖,而是戕害,從此,這孩子將不知對錯、不辨黑白、不明是非了。」 ​

那麼,如何用合適的方式和年幼的孩子交流,讓孩子明辨是非呢?怎樣的教法,才能灌輸出孩子良好的是非觀念和價值觀念呢?

有人說:

「孩子是一張白紙,描畫成什麼樣,與父母長輩非常有關係;

如果總對孩子說好話,效果可能不痛不癢,起不到什麼作用。

當孩子做錯事,父母應有懲罰措施,幫助孩子認知對錯是非。」

這種教育理念是沒錯,但仍然沒講出具體的、良好的做法和建議。我們良好的家教和是非觀念表現在一些微小的行為中:

即使您做家長的不在身邊,您也能確信自己的孩子會做正確的事情——例如及時幫助哭泣的同學,讓對方感覺更好,而不是再取笑他(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一堆熊孩子,以捉弄同學哭、取笑對方為樂)。

能否區分出「是與非」,取決於孩子的價值觀。價值是激勵人們採取行動的信念或標準

因此,能否分辨是非取決於孩子的價值觀。善良的孩子更有可能重新考慮對朋友說出的話,到底是否危害到對方,從而克制一些不好的話語脫口而出。

「價值是激勵人們採取行動的信念或標準」 ——美國楊百翰大學家庭生活學院副主任蘿拉·帕迪拉-沃克博士在一份研究簡報中有明確提出。

我們如何在幼兒的心靈中,灌輸出一個良好、積極的價值觀?今天我們就介紹5個具體的建議和技巧,供有孩子的家庭參考:

1.避免經常使用恐嚇戰術。

也許你生氣的時候會這樣跟孩子說話——「臭傢伙,你應該和妹妹一起分享玩具,如果這麼霸道,小心我把你的玩具全部沒收,誰也不要玩了!」

但是,如果您的孩子只是因為威脅「將沒收玩具」才很不情願地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那麼她就不會了解——慷慨和給予的價值所在。我們知道,小孩子的世界觀都是「非黑即白」的,非此即彼兩個極端思考,這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它還不成熟,它慣於這樣思考。

恐嚇、威脅戰術只會暫時性對孩子當下行為有效,卻無法讓孩子時時刻刻遵守。因為威脅恐嚇對於孩子來說是被迫的,是別人要求他這麼做的。只有孩子真正明白「慷慨解囊、給予」的快樂,內化給自己主動的行為和價值觀,才會自覺的養成良好習慣。

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即使我們不在身邊,我們的孩子也能表現良好,我們嘗試孩子單獨去朋友家做客,很期待朋友能給一些側面評價,了解到孩子具體的表現。因為我們知道這才是正確的做法——孩子行為舉止一旦有了「內在動機」。這樣,我們才可以放心,即使不在身邊,孩子也會很友善。

2.耐心回答孩子的諸多「為什麼」,一時的偷懶,孩子形成是非觀就更晚。

當您的孩子發洩式的問對著不理解的情況大吼「我為什麼要這樣?」時,當孩子對鄰居小孩無禮,被阻止時大喊「為什麼,我就不!」時,請花點時間耐心回答——「孩子,你為什麼要……」

&39; 有時候我們詞窮,氣急敗壞了可能會蹦出這樣的話,我們不耐煩孩子太較真,不耐煩孩子的不懂事。

但希望,這樣的對抗儘量少一點發生。更多時候,我們要靜下心來,和孩子討論——「為什麼某些信仰和行為很重要。」

2015年1月,上海復旦醫學院研究生林森浩因故意殺人被判死刑,他說自己是個「空人」,孩子從小學就接受過一些強勢的」做人「教育,可那些往往是無用的「思想課.」,父母只會嚴厲的用權威壓倒自己,卻從不關心自己是怎麼理解的,也懶得解釋,霸道的認為只要聽就對了,因為」父母不會害你!照做就是了!」

讓孩子們成為沒有價值觀的「空人」,不知是非標準,沒有向善從良追求,沒有做人做事底線,為了個人目的不擇手段。被控訴的不應只是林森浩,還有沒有引導他走正道那套錯誤的、霸道的教育! ​落於窠臼,不解釋「為什麼」。因此,對孩子只有思想政治課是不夠的,多耐心了解孩子的想法,多回答幾個「為什麼」很重要。

讓孩子明白「為什麼這種行為不可以被接受!」多舉例,多激發孩子的同理心,比如(「當別人生氣大聲對你時,你也知道自己不喜歡它嗎?你大吼大叫傷害了你弟弟的感情,同樣讓他感到難過」)。保持簡短的解釋,並確保使用一些孩子當下容易理解的簡單口語,對於孩子來說,很需要。

3.保持言行一致

如果你希望孩子重視自己的學業,不遲到早退,那麼,請你自己也不要寬容自己的出勤率,在學習和工作上做出好榜樣。這便是言傳身教,言行一致。

父母重視孩子的學業,會讓他知道你重視她的教育。

同時,確保你和你的伴侶也保持著相同的價值觀,至少在孩子面前,對與錯有一個不那麼混亂的場面。「爸爸說這個對,媽媽說這個錯了,我該聽誰的?」、「媽媽說這樣是錯的,然而她自己都做錯,還說我,不公平!!」千萬不要讓幼小的孩子出現這樣的迷茫。否則,孩子們很難準確地理解父母的價值觀」。

4.經常打比喻,舉個例子給孩子聽。幫孩子「明事理懂是非」。

「 孩子們不一定當下總是按照父母所說的做,但最終他們單獨面對問題時,還是會按照父母所教的去嘗試和實踐!」因此,孩子們大部分關於行為方式的知識。都來自於我們長輩,我們如果言傳身教,如何通過故事、周邊的人和事的經驗給他以教育。

「當我們在電話中對某人撒謊時,孩子會發現——不誠實是可以的。」

「當我們撒謊,讓他們周末進入遊樂園玩時,事實卻沒做到時,他們得知毀約是可以的。」

「當我們開車上路違反交通規則時,孩子就會知道,如果我們不被抓到,就可以違反法律。」

教導孩子正確與錯誤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給孩子樹立榜樣。因為,行動勝於雄辯。

5.建立牢固的親子關係紐帶

當你擁有牢固的親子紐帶時,你的孩子更有可能誠心接受你想灌輸給他的價值觀。

「當孩子感到與父母親很近時,他們想'跟從「父母」,想和爸爸媽媽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的行為,往往和父母有90%的聯繫。

和孩子保持情感連結,維持良好的感情,有好的親子關係,不是父母一次性就能做到的事情。

「必須每天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繫。」 ——丹尼斯·波普(Denise Pope)(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高級講師,挑戰成功聯合創始人)

他表示,幼兒每天需要與父母建立三種聯繫:遊戲時間,休息時間和家庭時間

以上5種具體建議,對於灌輸給孩子好的價值觀,形成行為習慣很有益,你在育兒過程中,注意過嗎?

相關焦點

  • 在孩子10歲之前必須教的7個價值觀
    導語:我們希望孩子擁有良好的價值觀。但是我們如何去教他們呢?專家們提供了幾個灌輸重要價值觀的方法。父母一直希望在孩子成長和探索周圍的世界時,向他們灌輸良好的價值觀。雖然講授誠實或尊重之類的價值觀似乎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是艱巨的任務,但這些價值觀可以通過許多看似很小的事情,有意識的逐步教導他們。
  • "故事爸爸"張大光:不要給孩子灌輸自己價值觀
    原標題:"故事爸爸"張大光:不要給孩子灌輸自己價值觀  六一前夕,臺灣兒童閱讀推廣人張大光受繪讀教育之邀來到北京,與很多家長、老師分享他的講故事方法。張大光接受京華時報採訪時談到,現在很多家長、老師給孩子講完故事後往往會提一個問題,這個故事讓小朋友知道什麼?在他看來,這種總結、教育會讓孩子厭煩,更不應該將自己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
  • 給孩子灌輸價值觀,不如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小模範 #育兒經驗
    我們都知道,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肩負著將優秀價值觀傳承給孩子的責任。特別是在像我們這樣擁有五千年燦爛歷史的文明大國,更是有著許多需要傳承給下一代的優秀文化精髓。然而在這件事上,許多家長都犯了一個關鍵性的錯誤。
  • 做父母很難,但重要的是要教給孩子良好的金錢價值觀
    你的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對他們的教養,這包括他們在經濟上的成功和失敗。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但要灌輸努力工作的價值觀。教你的孩子如何放慢腳步,等待他們想要的,並在他們進入工作崗位後,預測令人興奮的事情將是關鍵,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
  • 女家長為孩子入學陪睡校長的神邏輯:「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女家長與校長的聊天記錄1一位女家長為了讓孩子順利入學而陪睡校長,但這位貌似校長不知足,睡了一次還想赤裸裸暗示再睡一次。女家長與校長的聊天記錄4為了利益可以放棄一切道德尊嚴,平時又是口口聲聲道德尊嚴的宣揚和灌輸,關鍵時刻又都願意幹出最沒有道德尊嚴的事。
  • 經濟社會,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
    有些家長經常訓斥小孩,你浪費掉的東西,我得花多少錢或者上多長時間的班才能換來的,孩子更是一臉茫然。那麼怎樣才能讓小孩正確的對待金錢,理解金錢的價值呢?我們應該要為小孩培養一個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因為,我們不希望這樣的新聞會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小孩沉迷遊戲,3天花掉父母12000元的血汗錢;熊孩子玩手遊刷爆父母信用卡,20天內揮霍近6萬;小孩在學校大手大腳揮霍,和同學互相攀比等等。可能有的家長會說:「家裡都是一個孩子,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好一點,多帶一點零花錢也是自然現象」。
  • 孔子曰「少成若成天性,習慣如自然」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
    孩子"呱呱"墜地時,給父母帶來歡樂、期望。許多年輕的父母一定會想到給他充足的營養,給他豐富的知識,開發他的智力……但對如何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卻考慮不多。其實,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是極為重要的。貝多芬曾告誡後人:把「德行」教給你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幼兒期是一個人個性、品德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錯過這個時期,許多良好的品性很難形成。
  • 如何教孩子按照自己的價值觀生活
    讓孩子了解你如何做出重要決定你的行為本身可能並不總能向孩子明確傳達你的價值觀。有時候,你需要告訴孩子,你是如何做出決定的。告訴孩子你做出各種決定的思考過程。你為什麼決定換工作?你想賺更多的錢嗎?還是說,心工作能讓你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或,你僅僅只是更喜歡這份工作?
  • 孩子不可缺失的一課——生命價值觀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她沒有正確的生命價值觀。生命價值觀,即所有的東西都是生命的附屬品。有了生命,有了健康的體魄,一切才有可能,才有價值。生命價值觀的概念應該在孩子兩歲左右開始灌輸,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兩歲的孩子已經能與大人正常交流,能聽懂,會表達,並且,越早灌輸,越能根深蒂固。那麼生命價值觀如何給孩子灌輸呢?
  • 如何教育子女養成良好價值觀?
    如何引導孩子有良好的正確價值觀!所謂價值觀,就是基於人的思維感官上作出的認知和理解。那又如何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呢,當然,父母的價值觀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培養孩子的價值觀,我總結了5點,下面味您簡單介紹一下!尊重!
  • 如何引導孩子和別人相處,學會謙讓的良好品質?4個方法送給家長
    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和學齡前的這段期間,他們最需要學會的除了要照顧自己之外,還要學會如何與他人和平相處。對於很多獨生子女的家庭來說,孩子在家裡和到了集體環境中過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生活。孩子之所以不願意上幼兒園很大程度上是不能夠適應與別人在一起的生活。雖然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是除了家庭之外,更多的是要學會如何在社會中生活。
  • 教育孩子不要給孩子選擇疑惑,孩子不知如何做,後悔就晚了
    首先孩子不知道聽誰的,也不知自己錯沒錯,這樣給孩子一個很迷茫的感覺,造成孩子下回還是繼續做同樣的事。教育孩子不能太混亂,這樣孩子都會被家長繞暈了,有的只是疑惑,這樣的教育對待孩子就是心理折磨。這樣孩子不知道如何抉擇,家長在孩子裡的威信和信任也會降低。所以想要教育孩子就要有孩子的信任,做到說一不二。
  • 孩子亂拿別人的東西,家長置之不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從小做起
    我堂兄的孩子朵朵今年剛上幼兒園。去他家之前我先去便利店買了點棒棒糖,心想著等去了他家給小孩吃,也當是給孩子的小禮物,哄她開心了。沒想到一進門便和堂兄堂嫂火熱的聊了起來,把這事也忘了,直到我吃完飯,才想起來,當我準備給孩子拿棒棒糖時,卻發現包裡的糖果已經不見了。雖說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但是也是給孩子的一份心意,突然找不到了心裡還挺添堵的。
  • 孩子「叛逆」怎麼辦?讓相互信賴,成為父母和孩子良好關係的橋梁
    然而,若是孩子的懂事沒有明辨是非對錯的能力與之相匹配,那麼就可能會變成小劉一樣,做出錯誤的選擇。即便最終小劉放棄了自己的打算,但由此而產生的隔閡和代溝,卻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全消除。對於每個父母來說,如何建立與孩子之間良好的關係,取得相互間的「信賴」很關鍵。
  • 「灌輸教育」不能啟發孩子智力,只會讓孩子反感學習
    這足以作為後代教育和啟發孩子的箴言。成績不好的孩子,其實就是那只在石塊裡沉睡的獅子。如果我們能夠「喚醒」孩子的潛能和內在力量,讓孩子主動地去學習。而不是一味強迫孩子學習,進行填鴨式的教育方式,這樣的做法毫無效率且會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
  • 家長舉報動畫引爭議,與其處處保護,不如教孩子明辨是非美醜
    1.過度「保護」,是一種傷害我想,這位「舉報」者,是認為這樣的動畫片,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擔心孩子會模仿角色的裝扮和行為。他的本意是出於對孩子的保護。畢竟,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極度飽和的時代,魚龍混雜的信息過多,家長希望幫孩子屏蔽掉不利於他成長的東西。孩子在各種信息催化下的早熟語言和行為,更是放大了家長的焦慮。
  • 家長從小灌輸這三種思想,不僅會讓孩子自卑,更會被當「軟柿子」
    其一、總是灌輸"寬容、禮讓""寬容、禮讓"當然是做人的美德,但只是教孩子對人寬容和有禮貌,卻不告訴他何時應該讓別人,何時應該維護自己,那麼"禮讓"可能會被別人認為是軟弱的表現。
  • 孩子價值觀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如何把孩子培養一個懂道理、明是非、會做人、會做事、善良、助人、公平、正直、真誠的人;如何對孩子施加積極、正向的價值觀影響,是為人父母的職責,更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內容。此時,男生感動得聲淚俱下:「校長,我知道錯了,不管怎麼說,我用磚頭打人是不對的。」 陶行知校長滿意地笑了,隨即掏出第四塊糖遞給學生:「你已經知道錯了,我們的談話結束了。」從陶行知先生與這名學生的全程對話中,我們看到了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教育藝術,同時也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美好。
  • 以大人的價值觀,左右孩子的價值觀,孩子的天性還在嗎
    物慾橫流,生活的不易讓人難以喘息,我們生活在快節奏的時代,一切行為以利益為起點,以價值為標杆,卻常常忽視了內心的感受。你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嗎?或許已經忘了,又或者雖然記得,卻也忘了有自己那個夢想的初衷。
  • 自卑不是天生的,發現孩子有這些行為,家長要引起重視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自卑的,更沒有哪個父母希望養出一個自卑的孩子,但最近有很多的家長給我小編留言,反映不知道什麼原因,家裡的小孩養著養著就自卑了。、有沒有經常批評孩子,拿自家的孩子和別人對比,另外就是父母雙方是不是有非常強勢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