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通常認為:
一年級及其以下的小孩,犯錯都可以理解,因為「他還是個小孩,孩子哪裡知道是非對錯?孩子還很小,你得給他一點時間!」然而,有些家庭卻因為這種思想而走向了誤區,認為這麼小的孩子不需要太早教育是非觀念,長大了自然而然就會懂!
這種思想是有危害的。「當一個未成年孩子缺乏教育和陪伴關懷,最後犯了法,立即有家族成員撲出來力撐,以為這就是家族團結。那不是幫忙,不是救贖,而是戕害,從此,這孩子將不知對錯、不辨黑白、不明是非了。」
那麼,如何用合適的方式和年幼的孩子交流,讓孩子明辨是非呢?怎樣的教法,才能灌輸出孩子良好的是非觀念和價值觀念呢?
有人說:
「孩子是一張白紙,描畫成什麼樣,與父母長輩非常有關係;
如果總對孩子說好話,效果可能不痛不癢,起不到什麼作用。
當孩子做錯事,父母應有懲罰措施,幫助孩子認知對錯是非。」
這種教育理念是沒錯,但仍然沒講出具體的、良好的做法和建議。我們良好的家教和是非觀念表現在一些微小的行為中:
即使您做家長的不在身邊,您也能確信自己的孩子會做正確的事情——例如及時幫助哭泣的同學,讓對方感覺更好,而不是再取笑他(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一堆熊孩子,以捉弄同學哭、取笑對方為樂)。
因此,能否分辨是非取決於孩子的價值觀。善良的孩子更有可能重新考慮對朋友說出的話,到底是否危害到對方,從而克制一些不好的話語脫口而出。
「價值是激勵人們採取行動的信念或標準」 ——美國楊百翰大學家庭生活學院副主任蘿拉·帕迪拉-沃克博士在一份研究簡報中有明確提出。
我們如何在幼兒的心靈中,灌輸出一個良好、積極的價值觀?今天我們就介紹5個具體的建議和技巧,供有孩子的家庭參考:
也許你生氣的時候會這樣跟孩子說話——「臭傢伙,你應該和妹妹一起分享玩具,如果這麼霸道,小心我把你的玩具全部沒收,誰也不要玩了!」
但是,如果您的孩子只是因為威脅「將沒收玩具」才很不情願地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那麼她就不會了解——慷慨和給予的價值所在。我們知道,小孩子的世界觀都是「非黑即白」的,非此即彼兩個極端思考,這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它還不成熟,它慣於這樣思考。
恐嚇、威脅戰術只會暫時性對孩子當下行為有效,卻無法讓孩子時時刻刻遵守。因為威脅恐嚇對於孩子來說是被迫的,是別人要求他這麼做的。只有孩子真正明白「慷慨解囊、給予」的快樂,內化給自己主動的行為和價值觀,才會自覺的養成良好習慣。
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即使我們不在身邊,我們的孩子也能表現良好,我們嘗試孩子單獨去朋友家做客,很期待朋友能給一些側面評價,了解到孩子具體的表現。因為我們知道這才是正確的做法——孩子行為舉止一旦有了「內在動機」。這樣,我們才可以放心,即使不在身邊,孩子也會很友善。
當您的孩子發洩式的問對著不理解的情況大吼「我為什麼要這樣?」時,當孩子對鄰居小孩無禮,被阻止時大喊「為什麼,我就不!」時,請花點時間耐心回答——「孩子,你為什麼要……」
&39; 有時候我們詞窮,氣急敗壞了可能會蹦出這樣的話,我們不耐煩孩子太較真,不耐煩孩子的不懂事。
但希望,這樣的對抗儘量少一點發生。更多時候,我們要靜下心來,和孩子討論——「為什麼某些信仰和行為很重要。」
2015年1月,上海復旦醫學院研究生林森浩因故意殺人被判死刑,他說自己是個「空人」,孩子從小學就接受過一些強勢的」做人「教育,可那些往往是無用的「思想課.」,父母只會嚴厲的用權威壓倒自己,卻從不關心自己是怎麼理解的,也懶得解釋,霸道的認為只要聽就對了,因為」父母不會害你!照做就是了!」
讓孩子們成為沒有價值觀的「空人」,不知是非標準,沒有向善從良追求,沒有做人做事底線,為了個人目的不擇手段。被控訴的不應只是林森浩,還有沒有引導他走正道那套錯誤的、霸道的教育! 落於窠臼,不解釋「為什麼」。因此,對孩子只有思想政治課是不夠的,多耐心了解孩子的想法,多回答幾個「為什麼」很重要。
讓孩子明白「為什麼這種行為不可以被接受!」多舉例,多激發孩子的同理心,比如(「當別人生氣大聲對你時,你也知道自己不喜歡它嗎?你大吼大叫傷害了你弟弟的感情,同樣讓他感到難過」)。保持簡短的解釋,並確保使用一些孩子當下容易理解的簡單口語,對於孩子來說,很需要。
如果你希望孩子重視自己的學業,不遲到早退,那麼,請你自己也不要寬容自己的出勤率,在學習和工作上做出好榜樣。這便是言傳身教,言行一致。
父母重視孩子的學業,會讓他知道你重視她的教育。
同時,確保你和你的伴侶也保持著相同的價值觀,至少在孩子面前,對與錯有一個不那麼混亂的場面。「爸爸說這個對,媽媽說這個錯了,我該聽誰的?」、「媽媽說這樣是錯的,然而她自己都做錯,還說我,不公平!!」千萬不要讓幼小的孩子出現這樣的迷茫。否則,孩子們很難準確地理解父母的價值觀」。
「 孩子們不一定當下總是按照父母所說的做,但最終他們單獨面對問題時,還是會按照父母所教的去嘗試和實踐!」因此,孩子們大部分關於行為方式的知識。都來自於我們長輩,我們如果言傳身教,如何通過故事、周邊的人和事的經驗給他以教育。
「當我們在電話中對某人撒謊時,孩子會發現——不誠實是可以的。」
「當我們撒謊,讓他們周末進入遊樂園玩時,事實卻沒做到時,他們得知毀約是可以的。」
「當我們開車上路違反交通規則時,孩子就會知道,如果我們不被抓到,就可以違反法律。」
教導孩子正確與錯誤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給孩子樹立榜樣。因為,行動勝於雄辯。
當你擁有牢固的親子紐帶時,你的孩子更有可能誠心接受你想灌輸給他的價值觀。
「當孩子感到與父母親很近時,他們想'跟從「父母」,想和爸爸媽媽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的行為,往往和父母有90%的聯繫。
和孩子保持情感連結,維持良好的感情,有好的親子關係,不是父母一次性就能做到的事情。
「必須每天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繫。」 ——丹尼斯·波普(Denise Pope)(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高級講師,挑戰成功聯合創始人)
他表示,幼兒每天需要與父母建立三種聯繫:遊戲時間,休息時間和家庭時間。
以上5種具體建議,對於灌輸給孩子好的價值觀,形成行為習慣很有益,你在育兒過程中,注意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