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在京都小住》
類型:劇情、家庭
導演:吉見拓真
主演:木村文乃,近藤正臣
上映時間:2019年12月29日(日本)
獎項:暫未收集
日本影片《在京都小住》很像一部京都生活指南或者紀錄片,京都是一個既有歷史厚重感又充滿柔和感的地方,時間在這裡長久地駐足,來到這裡就像穿越回了百年以前,安靜祥和,很適合一個人漫無目的地逛吃逛吃,或者,煥活心靈知覺,去發現新的自己。
在東京生活的江東佳奈剛剛辭職,來到京都照顧受傷的舅公大賀茂,貼心的舅公給她畫了一張地圖方便她在外出,地圖上有很多家百年老店,還有隱藏在街頭巷尾的美食,騎自行車在小街小巷裡漫行,蹲在路邊看花花,在這裡有許多有趣的地方、有趣的人,總之這是一個平靜有趣的故事。
在京都沒有一百年以上裡的店不能叫做老店。每一家傳承百年以上的店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虔誠敬畏所擁有的一切,珍惜食物和水源,尊重時間,最終這份付出回流到人身上就是平和的心態和健康的身體,與萬事萬物和諧的關係。
這些百年老店整潔乾淨,古法傳承,四代傳承的鰻魚燒,細心感受每一片豆腐軟硬厚薄的油炸豆腐,手工磨製的七味粉,外表有點像粽子,裡面像糯米糰子的麩麥饅頭,始於昭和三十三年的西餐廳,源於中國鋦瓷工藝的金繕店,老先生親手製作的鐮餅和青花魚壽司。京都的老人都知道一個秘密,那就是自來水煮不出香噴噴的米飯,要到神社裡取「美人之水」,這裡是一個天然泉眼,水質特別好,志願者們定期自發地過來清理,佳奈聽志願者說,自己的家人去過神戶當地震救災志願者,那裡自衛隊隊員呼籲人們珍惜水源,哪怕是一滴水也不要浪費,要對水充滿感恩。
在這些傳承百年的老店裡,許多老人堅守著自己的手藝和味道,佳奈見證了一個又一個關於食物的故事,她在東京的超市裡只見過貨架上的成品,沒見過這些食物的來處,吃到好吃的食物不禁連連驚呼,舅公打趣她:「這種明擺著的事情就不要說出來啦!」
下雨了,佳奈不急不慢地在廊下避雨。很多人卻無法忍受在廊下漫無目的地避雨,仿佛雨不會停,我們即將被拋棄、無家可歸。為什麼要如此焦慮,無法沉浸在當下呢?為什麼不能花時間理解當下的生活,拒絕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呢?我們比以往擁有的都多,但是自己很少覺察,因為我們總是盯著自己沒有的東西,時常處於一種匱乏感中,主觀意志驅動人們進入一種競爭、快速、欲望、麻木的生命狀態,不能浪費時間的意義被曲解成要燃燒生命、創造價值,把「喜歡」變成「目標」,變成成就,本來畫畫只是佳奈的興趣,卻一定要成為設計師,為了這個目標住宿舍吃便利店,熬夜工作激烈競爭,終於把愛好變成了厭惡。
我們造就了快速的時代,快速的時代也同化著我們,人創造了流水線上的產品,那也產品也把人當作產品一樣,現在的生活一切都以結果為導向,什麼都是標準化的,標準化有利於大眾化,我們都是大眾的一分子,可是,我們只忠於結果,忽視過程的代價就是將自己獨特的身心去標準化改造,其結果就是削足適履,傷害自己而不知。我們可以給自己找一萬個理由,比如,如果不去適應社會變化,那我們就會被社會淘汰掉,大概真到了那個節骨眼上,人必須做出選擇的時候,就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了。
佳奈發現京都處處都是寶藏,一扇門、一張桌甚至是一個不起眼的物件可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這裡充滿了時間的味道,懂得它的人特別留戀山間溪流般的生活,而那些一心嚮往大城市想在深海裡遨遊的大魚卻會有點不適應,大約是這裡水太淺了,擔心養不活自己的理想。可是,人的理想是什麼呢?是你的出身、生長的環境和你心中缺乏的東西決定的,當佳奈開啟了京都的大門,才發現繁華東京的生活可能養活了理想,卻養不活自己的心靈,當人為外物所累的時候,就會發現沒有「必須」,沒有「非這樣不可」,不要只看見自己得不到的,那就能得到那些已經得到的,反而會發現更多喜歡的事物。
很多從未或很少感受過自己的內心就匆匆忙忙地長大,然後孕育果實,走向生命的後半程,似乎我們的生命意義就僅僅在維持工作養育下一代贍養上一代,我們追逐著讓自己更加功成名就的名和利,或者僅僅是在為一日三餐和頭上的瓦磚掙扎,生命是是什麼滋味,變成一個過於奢侈的話題,無法安靜下來,去虔誠,去信仰,斷掉了自己與自然的聯繫。
在京都清淺的溪流裡,佳奈洗淨了自己的內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需要在陽光風雨中滋養心靈,滋潤的心田才能哺育健康的生命,支持人完成人生長跑。人的內心需要在自然環境中慢慢孕育長大,像林間跳動的風,水裡彎動的魚,風和魚說著自然的悄悄話,人不是好奇心很重嗎?不是想探索一切未知嗎?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像個流水線上的產品一樣活成萬物一致的樣子,生不知生而死不知死已至。
再回過頭來看看這些百年老店,不為什麼偉大的抱負,沒有非要傳承百年千年的決心,只是一代又一代人平靜地生活留下的線索痕跡,是水滴石穿的持之以恆。時間是無價的,由它醞釀出來的東西才是有價值的,站在溪流中的石頭上,四季流轉,仿佛留住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