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桶」說法怎麼來的?且看宋代大胃王宰相!

2020-12-16 百家號

形容某人好吃能吃卻低智無能,我們常用「飯桶」二字。

這一說法從何而來?多處查詢,不明所以。

近日閒讀古人筆記,在宋代歐陽修《歸田錄》見到一則,提到「飯桶」——

張僕射 (齊賢) 體質豐大,飲食過人,尤嗜肥豬肉,每食數斤。……嘗與賓客會食,廚吏置一金漆大桶於廳側,窺視公所食,如其物投桶中。至暮,酒漿浸漬,漲溢滿桶。

這一段,簡單意譯就是——

北宋宰相張齊賢,人高馬大,食量過人,特別喜歡吃肥豬肉,每次都吃好幾斤。他曾與賓客聚餐,廚工在廳旁放個大桶,偷偷看著,張宰相吃什么喝什麼,就按同樣的量投食入桶。一直到晚上,那大桶已是酒湯食物滿溢。

天,真是宰相肚子能撐船,這張大人能吃一大桶東西!

不過,這一故事只是把「飯」和「桶」聯繫在了一起,這張大人可不是只有飯量沒有水平的「飯桶」,他在北宋太宗、真宗兩朝為相,其學問、智謀、能力想來非同尋常。

類似的故事,清人梁章鉅《歸田瑣記》也有記載。

該書《食量》一則有這樣事——

清初有個叫徐健庵的,非常能吃,在京數十年,無人能與之對壘。他退休時,眾門生給他餞行。酒席座後放一個空腹銅人,徐老師喝一杯,銅人來一杯,徐老師吃一碗,銅人來一碗……最後銅人肚子滿了,還倒換兩次,徐老師依然吃喝不停。

《歸田瑣記》還有一則《紀文達師》,記載紀曉嵐趣事,說他特能吃,而且只吃肉不吃主食——

有一次,有客人來見紀曉嵐,僕人捧上一盆火腿,約三觔許(一觔近600克,三觔就是三四斤),紀曉嵐邊聊邊吃,一會兒功夫吃到精光。

清人錢泳《履園叢話》記載,顧炎武的外甥、「崑山三徐」之一的徐乾學也超級能吃——

每天早朝前,他都在家大吃大喝,食譜如下:實心大饅頭50個、燒黃雀50隻、煮雞蛋50個、燙黃酒10壺。

不說別的,只這50個饅頭、50個雞蛋,一般人得吃十來天吧!

如此說來,張啟賢、紀曉嵐、徐乾學這些人都是「飯桶」——當然,這只是說飯量,不涉其他,因為他們都是為宰為官的飽學之士,其能力學識比飯量還要令人稱道。

相關焦點

  • 他是古代的大胃王,竟找強盜要吃的,強盜說日後必為宰相果然如此
    他是古代的大胃王,竟找強盜要吃的,強盜說日後必為宰相果然如此中國地大物博,飲食文化也是源遠流長,隨著交通的便利,很多人乘車走出前百公裡,為的就是吃上一口熱愛的美食,甚至很多人因為吃東西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網紅,說到著名的吃貨
  •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那麼,恩蔭制度是怎麼來的?其他朝代為何不像宋代那樣盛極一時呢?我們就來談談恩蔭制的來歷以及各朝代的變遷。贈中書令,追封濟陽郡王,諡武惠;且贈其妻高氏韓國夫人;官其親族、門客、親校十餘人。」到了宋真宗時期,更是泛濫,恩蔭名目繁多,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月,宋真宗趙恆定承天節、南郊奏蔭子弟恩例,大開恩蔭之門。
  • 為何用「飯桶」形容一個人懦弱無能,它的本意是什麼?
    第一個詞語:飯桶。飯桶,可以看成是由2個字組成的,「桶」,顧名思義,就是用於盛裝液體的容器,而飯桶合起來,就也就是用來裝飯的桶。生活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家人或是親人無法在家裡吃飯,我們只好把飯裝進飯桶中,然後帶給對方吃。然而,曾幾何時,飯桶的卻慢慢延時伸出了另一個意思,而且還是個極其貶義的意思。也就是說 飯桶被人們用來罵人。
  • 宋代宰相為何有昭文相、史館相、集賢相、使相等不同稱呼?
    北宋前期,沿襲唐代官制設多個宰相,同時為了削弱相權,又增設了副宰相數人,甚至還有許許多多的「使相」。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宰相扎堆的現象,從而大大降低了宰相的重要性和含金量。北宋時期,宰相的名目很多,其官職有別,為了搞清楚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以下作個簡單介紹。
  • 「飯桶」宰相張齊賢,憑什麼文可治國武可安邦
    張齊賢從代州回來以後,他就被任命為樞密副使,後又一路高升,直到宰相,並在這個位置上呆了21年之久。到了約定的日子,專門有人提來一個金漆大桶。看見他吃什麼,就照樣向桶內放上一份。他喝一杯酒,也向桶內倒上一杯。宴會結束,大家過來一看,乖乖「酒漿浸漬,漲溢滿桶」,只見一個金漆大桶,已裝得滿滿當當,都是酒菜。消息傳出,全城轟動。哇!張大人不但學問大,飯量也大!
  • 「大胃王」一個人能吃10個人的飯,卻還是瘦子,原來有兩個秘密
    但是很多「大胃王」卻是一個瘦子,很少有長的非常胖的,這是為什麼?經過多方研究,原來這些「大胃王」們有一個秘密!這位「大胃王」他做了一個挑戰,他要挑戰30分鐘吃4斤牛排和3斤米飯,也就是一共7斤的食物!別說7斤,要是一般的女孩子真的是一點點米飯加一點點菜就吃飽了,而這位來自中國的大胃王名叫潘一中,來自遼寧瀋陽人,他曾在日本舉行的大胃王比賽中被主辦方授予「中國大胃王」的稱號,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他吃了很多,獨自都突出來了但是本人卻可以說是非常的瘦的,真的不像一個能在15分鐘吃36個粽子的大胃王,要是不說說不定你還以為他就是一個普通人。
  • 清朝沒有宰相制度,劉墉為什麼叫「宰相劉羅鍋」?
    20世紀90年代,電視刷《宰相劉羅鍋》一經播出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劇中主人公劉埔才智過人、剛正不阿、不提權臣且詼請曲默,給現眾留下了深而他身後的那個「大鍋子」也令人覺得有些可愛。刻印象,由此,劉墉成了大的清朝官員之一。
  • 宋太祖稱他「十句話有六句廢話」,飯量驚人,卻成為流傳千古的宰相
    開啟了張齊賢流傳千古的宰相之路。張齊賢文武雙全卻被後人稱為"飯桶宰相",《歸田錄》記載「體質豐大,飲食過人」。小時候家裡窮吃不飽飯,人家村裡施粥,蹭了一頓後感覺不飽,又把一張牛皮煮開,頃刻吃完,讓人驚訝。這麼大的肚量,難怪會被後人稱為「飯桶宰相」。
  • 宋代人兼職成常態,宰相兼職留守官,皇太子也不能倖免
    ,有大量的行政任務是通過兼職的形式,來賦予某個官員管理責任。兼職現象的頻率與類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宋代的社會穩定度。如果以全局視角來觀察宋代路級官員的兼職,可以發現,宋太宗以前、神宗變法時期、南宋前期和寧宗嘉定以後,是宋代兼職現象出現較多的時期。
  • 虞雲國談宋代監察制度
    從制度層面來看,宋代的臺諫系統的制度規定和程序設計之間,是有一定漏洞的,比如臺諫官的選任和罷免程序。宋代為了確保臺諫官不受相權的制約,就制定了如下選拔程序:先由皇帝指定某些侍從官,讓他們來推薦合適的臺諫人選。這些侍從官是把宰相排除在外的,主要是擔心宰相的推薦會使臺諫官成為他的代言人。
  • 被央視批評的職業:大胃王!
    某上百萬粉絲級別的主播,只需要在直播中吃50人分量的食物,就可以獲得來自商家的30萬元收入,「吃播」也因此成為來錢快的熱門職業之一。 只需要「吃」就可以來錢真的這麼容易嗎?事實上,根本沒有什麼真正的「大胃王」,大快朵頤的背後是暴飲暴食帶來的惡果。
  • 論開罪小人的正確姿勢,北宋資深「吃貨宰相」張齊賢的人生哲理課
    北宋「飯桶」宰相北宋有個很神奇的宰相,叫張齊賢。宰相也是人,有七情六慾。我們聽說過好名的、好利的、甚至還有好色,夜御數女的宰相(紀大菸袋),但是好吃,而且能吃的,張齊賢可算獨一份。史書說他:體質豐大,飲食過人。至於原因麼,那更簡單了,可不是各位想像的甲亢,而是家貧。小時候窮吃不上飯,長大後報復性飲食,這就是張齊賢的人生經歷。
  • 宋代是歷代官僚機構設置最為複雜的一朝
    宋代是歷代官僚機構設置最為複雜的一朝宋代官僚機構的設置前承隋唐、後啟明清,內容繁複,名實分離,是歷代官僚機構設置最為複雜的一朝,也是文官制度高度發達的一朝。特殊的職官分離現象在宋代官僚制度中尤為明顯。為了加強皇帝對中央權力的控制,宋代宋廷將集中政權的重點放在相權的削弱和分割上。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新版重排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的編纂工作,據《宋史》卷三三一《呂夏卿傳》:「夏卿學長於史,貫穿唐事,博採傳記雜說數百家,折衷整比,又通譜學,創為世系諸表。於《新唐書》最有功雲。」宋代洪邁《容齋隨筆》卷六「唐書世系表」條云:「《新書·宰相世系表》皆承用逐家譜牒。」清代趙紹祖《新舊唐書互證》卷八云:「想修唐表時,祇取諸家譜系雜抄之。」
  • 大宋名相張齊賢:我是超級大胃王
    多部古代筆記小說記載,張齊賢能吃,且不是一般的能吃,而是那種讓人瞠目結舌的能吃。是的,他是個超級大胃王。  多部古代筆記小說記載,張齊賢能吃,且不是一般的能吃,而是那種讓人瞠目結舌的能吃。  是的,他是個超級大胃王。  1 扯下人家一張牛皮煮煮吃了  為躲避戰亂,張齊賢3歲時,全家由曹州遷居洛陽。  張齊賢好學,長大後曾在後梁河南尹張全義手下做事。
  • 大胃王吃播,為什麼這麼多人愛看?
    看大胃王吃播,也是減肥焦慮。 大胃王吃播是個熱門生意,以至於需付出健康代價。可為什麼這麼多人愛看大胃王吃播?
  • 宋朝宰相年薪高達300多萬,為何還是「弱宋」
    宋代的稅收是每畝收一鬥谷。(根據宋《夢溪談》:「畝稅一鬥者,天下之通法。」)宋代農民每人耕種約40畝地。(宋代每名男勞動力實授土畝數,北宋神宗熙寧三年(1073),宋代水利專家邦宜,向宋神宗上的《水利書》指出:「國朝之法,一夫之田四十畝,出米四石(自註:每畝稅為1鬥,一石合10鬥,所以40畝稅為4石) (引自《吳郡志》卷一九) ),那麼,最終農民大約可以得到60-4=56石糧食。
  • 飯桶和飯糰的戀愛生活,小柴是個電燈泡
    之前我還總是擔心,飯糰會容納不下飯桶,可是我的擔心是多餘的。自從飯桶正式進入飯糰的生活中,我才發現原來飯糰也能變得那麼溫順,原來這就是愛情的力量吧!飯糰和飯桶感情逐漸升溫中,可小柴總是那個最晃眼的電燈泡,還是一個瓦數很高的電燈泡。還記得剛剛把飯桶從臥室趕出去的那天,我可以感覺到飯桶那激動地心情。
  • 「宋代官窯」遺址成謎,專家說法不一,瓷器存世量不足三位數
    靖康二年,北宋滅亡,汴京遺址沉入地下,北宋官窯同時遭到毀滅,官窯遺址也被淹沒在漫漫黃沙之中,而中國的瓷器藝術發展到宋代,已經臻於成熟,隨著燒制工藝和新材料的發現,宋代瓷器的燒制有了新的發展,在跨越了千年後,宋代瓷器更是以樸實無華的風韻和不可跨越的高度,成就了中國陶瓷發展史的巔峰時代
  • DAY 3(瀟瀟雨歇:宋代)
    但最後,本文還是放棄了這個思路,分為三個部分來詳細敘述。錢穆老先生在書中講,宋代是中國的歷朝歷代中較為貧弱的,政治制度也是最最沒有建樹的一環,一切因循承襲唐代的建制,偶爾迫於外部環境的壓力稍加塗抹,便草草執行下去。「宋之於唐,好像東漢之於西漢,有事而無政,有形勢推遷而無制度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