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前期,沿襲唐代官制設多個宰相,同時為了削弱相權,又增設了副宰相數人,甚至還有許許多多的「使相」。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宰相扎堆的現象,從而大大降低了宰相的重要性和含金量。北宋時期,宰相的名目很多,其官職有別,為了搞清楚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以下作個簡單介紹。
宋代中央官僚機構設置,以神宗元豐五年(1082)的官制改革為分界線,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從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建立宋朝,到神宗元豐五年的官制改革的120多年間,即北宋前期,是以使職差遣為主的時期;元豐改制直至南宋末年的190多年間,是以三省六部制為主的時期。元豐改制前後,中央官僚機構有著十分明顯的不同。
唐初,為了便於宰相集議軍國大事,設政事堂於門下省。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中宗即位,移政事堂於中書省。玄宗開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下設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分理眾事。
宋初承唐中期及五代之制,在宮城內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集中處理行政事務的最高權力機構。其題榜止曰「中書」,故簡稱為「中書」,印文敕則曰「中書門下」,又稱政事堂、都堂。
中書門下的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宰相。其職權,《宋史·職官志》稱:「佐天子,總百官,平庶政,事無不統。」《兩朝國史志》則說:「同平章事,是為宰相之職,掌邦國之政令,弼庶務,和萬邦,佐天子執大政。」
其實,北宋前期的宰相併非「事無不統」,當時軍政歸樞密使,財政歸三司使,宰相只是行政長官。《宋史·職官志》大概是就整個宋代而言,對於北宋前期,《兩朝國史志》的說法則更為確切。
北宋前期宰相無常員,以尚書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至三師官充任,通常設2員,分日掌印,有時設1員或3員。如宋初就有三相,即範質、王溥和魏仁浦。三相罷後,則趙普獨任宰相,時間長達近十年之久。此外,宰相還各兼館、殿學士之職:如置兩相,則上相兼昭文館大學士並監修國史,次相兼集賢殿大學士。如置三相,則上相兼昭文館大學士,簡稱「昭文相」;次相兼修國史,簡稱「史館相」;第三相兼集賢殿大學士,簡稱「集賢相」。
如仁宗至和二年(1055),文彥博和劉沆、富弼三人同時為相,由文彥博任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兼昭文館大學士,劉沆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兼修國史,富弼任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兼集賢殿大學士。
宋代為了分割宰相的事權,增設了「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起於政事堂共同商議處理國政大事。北宋前期,參知政事亦無常員,以中書舍人以上至六部尚書等官充任,通常也設2員,如首任參知政事,就是兩人。有時也設1員或3員以至4員。
中書門下的直屬機構有五房,即孔目房、吏房、戶部、兵禮房、刑房、五房各置堂後官3員。中書門下的各房辦公處所,總稱曰「制敕院」。堂後官俗稱「堂吏」,是朝廷的高級官吏,最初從在京各司選用吏人充任。至開寶六年(973),太祖為了革除堂後官擅中書之權,多為奸贓的弊病,決定改用士人。太宗以後,又改為選人或京朝官充任。
唐朝後期,常以宰相兼任節度使。五代時,節度使多帶宰相銜而不問朝廷政事。宋初承襲此制,凡親王、樞密使、留守、節度使兼三省長官(侍中、中書令、尚書令)或同平章事者,皆稱之為「使相」。
使相不參預政事,不籤署敕書,僅在除授將相等制敕末尾保留其官銜而已。也就是說,使相是授予貴族、高級官員的一種榮譽頭銜,並非是真正的宰相。如宋初,晉王趙光義曾以親王加中書令為使相,秦王趙光美曾以親王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使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