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宰相為何有昭文相、史館相、集賢相、使相等不同稱呼?

2020-12-23 左都御史

北宋前期,沿襲唐代官制設多個宰相,同時為了削弱相權,又增設了副宰相數人,甚至還有許許多多的「使相」。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宰相扎堆的現象,從而大大降低了宰相的重要性和含金量。北宋時期,宰相的名目很多,其官職有別,為了搞清楚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以下作個簡單介紹。

宋代中央官僚機構設置,以神宗元豐五年(1082)的官制改革為分界線,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從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建立宋朝,到神宗元豐五年的官制改革的120多年間,即北宋前期,是以使職差遣為主的時期;元豐改制直至南宋末年的190多年間,是以三省六部制為主的時期。元豐改制前後,中央官僚機構有著十分明顯的不同。

唐初,為了便於宰相集議軍國大事,設政事堂於門下省。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中宗即位,移政事堂於中書省。玄宗開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下設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分理眾事。

宋初承唐中期及五代之制,在宮城內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集中處理行政事務的最高權力機構。其題榜止曰「中書」,故簡稱為「中書」,印文敕則曰「中書門下」,又稱政事堂、都堂。

中書門下的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宰相。其職權,《宋史·職官志》稱:「佐天子,總百官,平庶政,事無不統。」《兩朝國史志》則說:「同平章事,是為宰相之職,掌邦國之政令,弼庶務,和萬邦,佐天子執大政。」

其實,北宋前期的宰相併非「事無不統」,當時軍政歸樞密使,財政歸三司使,宰相只是行政長官。《宋史·職官志》大概是就整個宋代而言,對於北宋前期,《兩朝國史志》的說法則更為確切。

北宋前期宰相無常員,以尚書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至三師官充任,通常設2員,分日掌印,有時設1員或3員。如宋初就有三相,即範質、王溥和魏仁浦。三相罷後,則趙普獨任宰相,時間長達近十年之久。此外,宰相還各兼館、殿學士之職:如置兩相,則上相兼昭文館大學士並監修國史,次相兼集賢殿大學士。如置三相,則上相兼昭文館大學士,簡稱「昭文相」;次相兼修國史,簡稱「史館相」;第三相兼集賢殿大學士,簡稱「集賢相」。

如仁宗至和二年(1055),文彥博和劉沆、富弼三人同時為相,由文彥博任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兼昭文館大學士,劉沆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兼修國史,富弼任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兼集賢殿大學士。

宋代為了分割宰相的事權,增設了「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起於政事堂共同商議處理國政大事。北宋前期,參知政事亦無常員,以中書舍人以上至六部尚書等官充任,通常也設2員,如首任參知政事,就是兩人。有時也設1員或3員以至4員。

中書門下的直屬機構有五房,即孔目房、吏房、戶部、兵禮房、刑房、五房各置堂後官3員。中書門下的各房辦公處所,總稱曰「制敕院」。堂後官俗稱「堂吏」,是朝廷的高級官吏,最初從在京各司選用吏人充任。至開寶六年(973),太祖為了革除堂後官擅中書之權,多為奸贓的弊病,決定改用士人。太宗以後,又改為選人或京朝官充任。

唐朝後期,常以宰相兼任節度使。五代時,節度使多帶宰相銜而不問朝廷政事。宋初承襲此制,凡親王、樞密使、留守、節度使兼三省長官(侍中、中書令、尚書令)或同平章事者,皆稱之為「使相」。

使相不參預政事,不籤署敕書,僅在除授將相等制敕末尾保留其官銜而已。也就是說,使相是授予貴族、高級官員的一種榮譽頭銜,並非是真正的宰相。如宋初,晉王趙光義曾以親王加中書令為使相,秦王趙光美曾以親王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使相等。

相關焦點

  •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文:枯木在北宋有個比較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不少名臣、詩人、大家都有親屬關係,或祖孫或父子或叔侄或兄弟等等,雖然其他朝代也有,不過以宋代居多,大大超過其他朝代。
  • 文化漫談:從「將相本無種」,談「丞相」與「宰相」區別
    而得益於古裝影視劇的熱播,「丞相」、「宰相」也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熟知的「相」,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這些古裝照的不嚴謹,讓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丞相」、「宰相」之間的區別,都以為「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事實上兩者之間有著相同之處,但不同之處也頗多。
  • 說文解字|學士、碩士、博士,在古代指什麼人?與現在有何不同?
    學士、碩士、博士,這些學位名稱,其實古代也有,而且都與學問有關,只是沒有現在這麼具體明白,古代的學士、碩士、博士,僅僅是比較籠統的稱呼,而且比較隨意一點。那麼學士、碩士、博士,在古代曾經指什麼人?與現在到底有何不同呢?現在就來說說古代的情況。
  • 「臺諫」功能失靈,秦檜成為一代「權相」,玩弄皇權於鼓掌之間
    百家原創作者:清卓看歷史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清卓看歷史,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歷史是南宋史。嶽飛遇害之後,秦檜的權勢膨脹,堪稱又一「權相」。但是「權相」偏偏又是趙宋王朝的祖宗家法所不希望看到的。太祖、太宗時期在制度設計上,多方削弱相權,其目的就是避免「權相」的出現。但宋朝最終不僅出現了權相,而且不止一次。第一個被稱為權相的,應該是蔡京。蔡京居相位17年之久,期間甚至出任「獨相」,權勢超過了此前歷任宰相,故被視為「權相」。以此為參照物,秦檜當屬趙宋王朝的第二位權相。秦檜居相位19年,期間僅被彈劾罷相一次,其地位之鞏固甚至超過了蔡京。
  • 五位宰相寫下的宋詞,不愧是文壇宗主,每一個字都篆刻著時代烙印
    宋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峰,被歐美學者稱為「東方的文藝復興」。 宋朝是文人地位最高的朝代,「刑不上大夫」是全天下的共識!在那個朝代「文而優則仕」,高官往往首先是文壇大家甚至是文壇宗主。宰相是有宋一朝的文臣之最,因為他們既是文壇聖手又是政壇砥柱,他們留下的宋詞也成了最好的時代見證。
  • 歷史上宰相和丞相是一個意思嗎?大多數人搞混淆了,很容易弄錯!
    在很多古裝劇中我們可以聽到「宰相」的稱呼,有時候又變成了「丞相」。在古代王朝大部分都採用「宰相」制度,在政治制度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宰相」則是百官之長,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丞相」的權利也是如此,只不過同宰相的官職還是有差別的,那具體區分在哪裡呢?
  • 尚書、僕射、內史、中書令、鸞臺唐朝時期宰相官名為何一變再變?
    比如說關於"宰相"——這個中國古代官職中影響力最大的官,在每個朝代就都有許多五花八門的稱呼。就拿唐朝而言,可以稱之為宰相的官職竟多達20餘種,如尚書令、、僕射、參知政事、同掌機務、同中書門下三品、同平章事,等等。並且,唐朝宰相的數量之多也是中國曆朝當中罕見的。這就讓人不禁思索,為什麼那些唐朝的皇帝喜歡給宰相安排這麼多不同的官職呢?"
  • 裴度集賢園:獨具匠心的水景園
    集賢園是裴度在洛陽集賢裡的宅居園林。這裡築山穿池,花木繁盛,島嶼迴環,梯橋架隔,「極都城之盛概」,是當時洛陽城裡空間藝術最好的園林之一。1 白公多次贊此園《舊唐書》載:「東都立第於集賢裡,築山穿池,竹木叢翠,有風亭水榭,梯橋架隔,島嶼迴環,極都城之盛概。
  • 中國古代宰相出生於哪裡,有多少出自你的家鄉
    何謂「宰相」,就是在古代中國輔佐君王,掌控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政府官員。商朝成湯任伊尹為相,周朝文王封周公為太宰,太宰和相就合稱為宰相。在秦始皇一同一統六國後中國進入封建時代,國家的權力掌握在皇帝的手裡,皇帝為了向全國發號施令需要任命官員,為了有人能夠幫助帝王管理這些官員,因此有了宰相制度,這種制度就一直傳承到了清末。秦朝開始,宰相之名在各朝也有不同,如有太宰、相、相國、相邦、丞相及明朝的內閣大學士、清朝末年的總理等等數十種名稱。
  • 醫生的稱呼是怎麼來的
    《本草備要》說「然經史百家靡不殫究,而於岐黃之書為尤嗜,蓋以刀圭家鮮能探注,而養生者又不可以不知也。」「刀圭家」是古代醫生的又一稱謂。  漢代醫生,通用的稱呼是醫工  古代以官職稱呼醫生是很常見的,不是因為這個人在醫院有職務,而是因為這個人在官府裡任職。過去很多知識分子,包括文學家、哲學家等多懂藥學醫理。
  • 宰相和丞相,這兩者之間只是稱謂不同,還是有權力大小的區別?
    東漢以後的皇帝怎麼看丞相好像都有曹阿瞞的影子,皇帝心中,丞相都快成個疙瘩了。 還好諸葛亮算是以鞠躬盡瘁給丞相找回了一些正能量的東西,然而阿鬥來看,諸葛亮固然不是貪戀權力的人,實際上還是架空了阿鬥,武侯這樣的忠臣在具體行使權力的時候,都有無視領導的嫌疑,以後的丞相還怎麼讓皇帝放心。
  • 走出「內闈」:海外宋代女性史研究視角的轉變
    那麼,宋史能否像明清史那樣,展開細緻的區域史研究?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有成功的先例。早在1986年,哥倫比亞大學的韓明士(Robert Hymes)所著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官僚與士紳:兩宋江西撫州精英》)一書出版,便為學術界提供了一個宋代區域史研究的成功範例(該書獲得1988年列文森中國研究書籍獎)。
  • 法相莊嚴│宋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像
    宋代木雕彩繪觀音坐像2016年的巴黎佳士得秋拍觀音豎髮髻,臉相豐腴,明顯承襲唐代審美遺風。額現白毫相,原本應鑲有寶石,惜已佚失。法相慈祥莊嚴,雙目下視,護佑眾生神韻自然流露,仰視者莫不感應其救苦拔難之法力,雙手合十之心油然生起。頸部三道肉褶亦承襲自唐代觀世音造像風格。左手撐地,左膝自然平放,右腿立起,右手倚放膝蓋之上,呈遊戲坐之態,自然閒適。此乃源自麥積山石窟第205窟之「遊戲坐」,宋、遼、金時期水月觀音多與此遊戲坐相同。此像加彩繪,由於年代久遠,彩繪剝落,色彩斑駁,反而增添古拙之美。
  • 從「趙家皇帝史家相」看政治世家的利與弊
    因為有南宋王朝「趙家皇帝史家相」一說,東錢湖史家,一直是神一樣的存在。二、趙家皇帝史家相在南宋,號稱「趙家皇帝史家相」。可以說,一部南宋史,也是史家家史。「一門三宰相,四世兩封王。」作為帝師和宰相,他先後向孝宗推薦過陸遊、陸九淵、朱熹、薛叔似、楊簡、袁燮等學者。(3)真正的宰相肚裡能撐船。(史浩)嘗擬陳之茂進職與郡,上知(陳)之茂嘗毀浩,曰:「卿豈以德報怨耶?」(史)浩曰:「臣不知有怨,若以為怨而以德報之,是有心也。」
  • 歷史|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什麼異同之處
    」古代承和丞同義,有幫助、輔助的意思,是動詞。用於官職時,表示從事輔助工作的人,由動詞轉變為名詞,例如郡丞、縣丞等,與相合用,代表輔助天子的官員。最有意思的是「相」,《說文解字》注釋:「相,省視也。」意為仔細看。古代的「相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 為什麼文人之間會相輕?
    然後有了論武講道,有了魯智深冒死跟隨,千裡護送林衝的充軍路,有了一對好兄弟的生死與共。這就是真正的高手。只有那些半瓶子醋的,才會整天相輕,動不動比鬥。真正的高手,才會有真正的胸襟氣度。文人,也是這樣。說起文學史,名家間的恩怨確實不少。但真正的名家之間,卻同樣有一種武俠高手間的氣度敬重。
  • 宋代與唐代的茶文化不同,那麼從茶具的角度來看有哪些創新?
    而到了宋代的時候又流行上了點茶吃法,這種吃法就不需要加入任何東西了。兩種不同的吃法必然導致茶具的不同,在唐時盛行煮茶,這個茶甚至可以稱呼為「茶粥」,所用茶具中必不可少鍑(煮茶用的大口鍋)、熟盂(盛水用)、竹筴以及交床(支撐鍑所用)等。等到了宋時就純吃茶了,因此,多了茶注、茶筅、茶匙等物,而前面提到的鍑、交床、熟盂便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唐代宰相為正三品,那麼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
    《神探狄仁傑》是一部較為優秀的影視作品,劇中狄仁傑的官職是「同鳳臺鸞閣三品平章事」,按照唐代的官制,同鳳臺鸞閣三品平章事為正三品,也就是實際上的宰相。宰相統率百官,按說應是正一品大員,為何狄仁傑只是個正三品呢?如果連宰相都是正三品,那麼以上的一品、二品官又都是什麼呢?
  • 且看宋代大胃王宰相!
    近日閒讀古人筆記,在宋代歐陽修《歸田錄》見到一則,提到「飯桶」——張僕射 (齊賢) 體質豐大,飲食過人,尤嗜肥豬肉,每食數斤。……嘗與賓客會食,廚吏置一金漆大桶於廳側,窺視公所食,如其物投桶中。至暮,酒漿浸漬,漲溢滿桶。
  • 相由心生《裴度還帶》
    不久,他到相面先生那裡,相面先生仔細審看後,臉色陡變,驚嘆道:「這種面相一定是你有陰德上身,前途不可限量,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經過再三詰問,裴度才把前幾天的事告訴了他。先生感慨萬分,說這是陰功積善所至。裴度後來果然作了宰相,位極人臣。       宋代的《太平廣記》等書,也記載了《裴度還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