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趙家皇帝史家相」看政治世家的利與弊

2020-12-13 舒崇de弘藝堂

《從趙家皇帝史家相看政治世家的利與弊》

作者:舒崇

一、朋友圈史家人:認識六輩

因為有南宋王朝「趙家皇帝史家相」一說,東錢湖史家,一直是神一樣的存在。

我跟史家人,特有緣。

理了下朋友圈史家人輩份。

史悠澤,悠字輩。

史光煊,久字輩。

史濟才、史雲彪,濟字輩。

史曉滬、史曉卿、史翠英,美字輩。

史德華(佩字輩)、史鳳凰(習字輩)。

史松才、史庭軍、史炎楓、史凱,庭字輩。

「悠久濟美佩(習)庭」六輩,居然每輩都有認識的人!

我也太牛叉了。嘿嘿嘿。

輩份最小的,得喊輩份最大的為:太太太公!哇哈哈。

都是東錢湖史浩之後。

快請我做史氏宗親會的特別顧問吧!

喔哦~

寧波鄞州東錢湖下水史氏,從南宋到現在的排輩:

「師水彌之卿孫公祖必仕本立自元孝起宗在節義積善致悠久濟美習庭訓英採名芳榮懋功應隆運」。

南宋丞相史浩的父親史師仲,是師字輩。

史浩(1106年10月4日—1194年4月27日),水字輩,所以取了個水字旁的「浩」。拜相,死後追封會稽郡王,諡「文惠」。以子史彌遠貴,又追封為越王,改諡「忠定」。

史彌遠(1164年2月23日—1233年11月27日),彌字輩。拜相。死後追封衛王,諡忠獻。諡號與奸相秦檜同。

史嵩之(1189年-1257年10月6日),之字輩。祖父是史浩的堂弟史漸(水字輩,所以取名水字旁的漸)。史浩之從孫(堂孫)、史彌遠之從子(堂侄)、提舉福建鹽茶事史彌忠之子。

東錢湖史家,真正的發家是水字輩的史浩。

前面師字輩以上的史簡、史詔、史師仲,都只是打基礎。

二、趙家皇帝史家相

在南宋,號稱「趙家皇帝史家相」。

可以說,一部南宋史,也是史家家史。

一門三宰相,四世兩封王。」

指的是史浩、史彌遠父子,

死後都追封為王爺。

史浩、史彌遠、史嵩之,

都是宰相。

可以說,在南宋國有公司中,趙家皇帝是職業董事長,史家丞相是職業經理人

除此之外,史家還出了「五尚書七十二進士」。

以致於「滿朝朱紫貴,儘是四明人」(張端義《貴耳集》)。

這有裙帶風之嫌,免不了任人唯親,當然不太好,但反過來也說明四明(寧波)的人才輩出。

那時的東錢湖,

不僅是寧波的後花園和客廳,

也是整個南宋的後花園和客廳。

南宋官員往來匯報,絡繹不絕。

據史安福老師介紹,

福泉山到下水村一帶,

曾有過十裡長街:胭脂街

專門為史家人服務。

寧波最早的彩妝一條街

任何事情,有利有弊。

三、史家三代連相的利與弊

當時的史家,因家庭氛圍的從小薰陶,確實是人才濟濟。儼然成了政治世家。

所謂,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

當時的史家人已經習慣了在政治舞臺發揮自己的才幹。

因當時還沒全球化,所以全體史家人,既沒移民國外,也沒把財產轉移。何況,那時南宋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更沒人願意去海外「荒蠻之地」了。

這樣一來,就牢牢地把史氏個人的利益和國家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真正的與趙宋皇帝共進退,「同呼吸,共命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國事即家事,家族使命,就是為國家出力;為國家出力,就能贏得家族利益。這樣,也有利於政局的穩定和政策的延續。

但同時,家事即國事。很多時候,就會把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為既得利益者,保守可以理解。

所以,對外主和,保護身家,必然會是第一選擇。

但這不是說,主戰一定是忠臣,主和一定是奸臣。

那樣的評判標準,過於簡單和武斷。

一切要量力而行。也要看當時的國情。

南宋很多時候,和平發展才是硬道理。

一唯北伐主戰,效果往往事與願違、適得其反,不僅勞民傷財,而且反而失利割地賠款,偷雞不成蝕把米。

具體到史浩、史彌遠、史嵩之三代,都是有出色政治才幹的人,均非碌碌之輩。

史家三代,都是堅定的主和派。但也有主戰的時候。他們的和平政策,為南宋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機會,為文化、科技、商業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條件。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後面對金元帝國抗戰的物質基礎。

(一)話說史浩

史浩作為史家第一代出色的政治家,為趙家江山殫精竭慮。

在苗劉(苗傅和劉正彥)兵變之後,被擁立的年僅三歲的元懿太子趙旉心悸而死,宋高宗從此沒有子嗣。後來也沒了生育能力。

靖康之變時,太宗系的後裔基本上全部蒙難。

國不能無皇儲。

史浩建議,為大宋江山千秋萬代著想,應該馬上從太祖後裔中擇賢作儲君候選人。

於是,選了小胖子趙琢和小瘦子趙昚,同時培養。

史浩被指定為普安郡王(後又進封建王)趙昚的指導老師。

這其中有幾個小故事:

踢貓咪、抄蘭亭、送宮女。

因為有史浩這個好老師,趙昚童鞋三局三勝。

(1)踢貓咪。

趙構召見七八歲的趙琢、趙昚,突然闖進一個小貓咪。趙琢反應快,一腳踢飛貓咪,這一腳也踢飛了快到手的皇位。趙昚反應慢,來不及動作,反而被認為老成穩重。

應驗了兩句寧波話:「活絡活絡,背個撩勺」和「呆大自有呆大福」。嘿嘿嘿。

此為第一勝。

(2)抄蘭亭。

宋高宗趙構讓趙眘、趙琢摹寫《蘭亭序》500本。結果趙眘聽了史浩的話,認認真真的按時完成了臨摹500本的任務,而趙琢卻隻字未寫。

此為第二勝。

(3)送宮女。

為測試趙琢、趙昚是否好色之徒,趙構這次使了狠招:各送上十個絕色宮女。

結果,十個宮女都被趙琢「新郎新娘喜入洞房——開封」!這一開封,皇帝運也被開溜了。

而趙昚在史浩的輔導下,說這些都是老爸的女人,不僅不碰宮女,而且把她們當成老媽一樣敬重孝順。最後完璧歸趙(趙,雙關)。

第三勝。

結果,因指導有方,趙昚在皇位競爭中勝出,最終在趙構退位之後,接班當了南宋第二任皇帝,史稱宋孝宗。

北宋從宋太祖趙匡胤「燭影斧聲」,被宋太宗趙匡義搶去江山之後,後面的幾個皇帝都是宋太宗趙匡義後裔。

南宋從宋高宗趙構禪讓,宋孝宗繼位之後,後面的皇帝又還給了宋太祖趙匡胤的後裔。

也算是報應不爽。

(當然,宋朝是從後周柴家的孤兒寡母手裡搶來的,最終又以孤兒寡母的形式亡國,也很有點天道好輪迴的趕腳。)

正因為有個好老師史浩,宋孝宗趙昚成了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史浩還做了幾件大好事:

(1)為嶽飛平反。所以,至今東錢湖仍有西瓜廟(嶽廟),祭奠嶽飛。

(2)喜薦人才。作為帝師和宰相,他先後向孝宗推薦過陸遊、陸九淵、朱熹、薛叔似、楊簡、袁燮等學者。

(3)真正的宰相肚裡能撐船

(史浩)嘗擬陳之茂進職與郡,上知(陳)之茂嘗毀浩,曰:「卿豈以德報怨耶?」(史)浩曰:「臣不知有怨,若以為怨而以德報之,是有心也。」

王十朋,曾以懷奸、誤國等八大罪狀,彈劾史浩,致使史浩被罷了相。儘管如此,仍舊向宋孝宗推薦他。莫濟狀王十朋行事,詆(史)浩尤甚,(史)浩薦濟掌內製,上曰:「濟非議卿者乎?」(史)浩曰:「臣不敢以私害公。」遂除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待之如初。

總體上,史浩是個好丞相。

但仍多次被人攻訐和指摘。

民國時期的蔡東藩,認為西北戰事失利,史浩難辭其咎:「高宗內禪,孝宗嗣位,當時以英明稱之,有相如陳康伯,有帥如張浚,宜若可銳圖恢復矣...奈何內廁(夾雜、參與)一史浩,外廁(夾雜、參與)一邵宏淵,西北十三州三軍,既得而復棄之,靈壁、虹縣及宿州相繼收復,淮西一帶,將成而又隳之。蓋忠奸不並容,邪正不兩立,未有奸邪在側,而忠正之士能竟大功者也。惟西北事誤於史浩,而邵宏淵之忌李顯忠,則張浚不能無咎。」

(二)話說史彌遠

史彌遠時期的史家,已經在宋廷中盤根錯節,家大業大。

對史彌遠的評價趨於兩極。

也許曹操般「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語,同樣適用於史彌遠。

正面評價:

「道大擎天,功高夾日;社稷賴以安固,乾坤為之清夷」,甚至將其比作周公一類的賢相。

負面評價:

權臣、奸臣、奸相。

奸臣未必準確,權臣卻是肯定的。

就連南宋的鄞縣老鄉、《三字經》作者王應麟也褒父貶子:「史直翁(史浩)為相,非無一善可稱,子彌遠為權臣,而掩其父之美。」

(1)矯詔殺韓,借韓侂胄人頭上位

開禧三年(1207)﹐韓侂胄北伐失敗﹐金朝來索主謀。史彌遠時任禮部侍郎兼資善堂翊善﹐與楊皇后等密謀﹐遣權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於玉津園槌殺韓侂胄﹐後函其首送金請和。

因為韓侂胄,得罪了朱程理學的人,已被定性為奸臣,寫入宋史奸臣傳。

而史彌遠扶持理學,所以嘛,在寫史書的理學家們筆下,除韓成了正義之舉,自然就不列入奸臣了。

有人說,史彌遠與韓侂胄之爭,是秦檜與嶽飛的翻版。

這個比喻,未必妥當。

韓侂胄不是嶽飛,史彌遠也非秦檜。

(2)擅行廢立

嘉定十三年(1220)﹐皇太子詢死﹐次年﹐皇弟沂王之子貴和立為皇子﹐改名竑。史彌遠權勢燻灼﹐竑心不能平﹐曾書字於幾曰:「彌遠當決配八千裡」﹐又呼彌遠為「新恩」﹐意他日當將史彌遠流放新州(今廣東新興)或恩州(今廣東陽江)。還是太稚嫩了點、心急了點,沉不住氣。史彌遠大懼﹐潛謀廢立。從越州求得宗室子趙與莒﹐賜名貴誠﹐立為沂王后﹐亟力扶植。

嘉定十七年(1224)八月﹐宋寧宗死﹐彌遠矯詔擁立貴誠﹐改名昀﹐是為宋理宗﹔封皇子竑為濟王﹐出居湖州。

寶慶元年(1225)正月﹐湖州人潘壬等謀立濟王趙竑未遂﹐史彌遠派人逼竑自縊﹐詭稱病死。

(3)培植黨羽,挾私報復

四木三兇是南宋史彌遠為相期間的七名奸臣。

「四木」是薛極、胡榘﹑聶子述﹑趙汝述四個人,這四人每一個名字中都有一個「木」字,同時還是史彌遠的死黨,時人稱之為「四木」。

「三兇」則是指李知孝、梁成大﹑莫澤三人。他們三人依附史彌遠,排斥異己﹐不遺餘力﹐殘害魏了翁﹑洪諮夔等忠良,被人們稱之為「三兇」。

(4)帶頭破壞宋朝的分權宰執制度

宋代宰執制度的最大特點就是分割相權,雖有宰相兼樞密使的情況,但都是應付戰爭局面的特例。

可以說,從史彌遠開始,宰相兼使才成定製,這對南宋後期皇權一蹶不振、權臣遞相專政的局面以直接的惡劣影響。

從他嘉定二年起復以後,前後在寧、理兩朝獨相達二十五年之久(秦檜獨相也不過十七年)。

有趣的是,連諡號也與秦檜一樣,都叫忠獻。

(三)話說史嵩之

史嵩之,是史家三代丞相中唯一沒被追封為王爺的。

不是因為他才幹不足、功勞不大,而是人們對史家三代把持朝政的不滿和厭煩,想換新面孔,注入新血液,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盲目反對。

後世對史嵩之也是褒貶不一,後人認為他頗有才能、功勳顯赫,但同時又追求權力、專橫獨斷。

史嵩之年輕時,在東錢湖梨花山讀書,他所接受的是陸學與呂學中的事功學。史嵩之行事果斷,似乎更喜歡事功之學,而不喜歡朱學人士的迂緩。

(1)紮根襄陽,經營襄陽

嘉定十三年(1220年),史嵩之中進士,調任光化軍司戶參軍。不久,史彌遠問史嵩之想去哪?史嵩之堅定的說:「願去荊襄的邊防最前線。」即調史嵩之為襄陽戶曹。

軍事角上看,荊襄上遊的意義甚至超過了兩淮。所謂「有江漢而無淮泗,國必弱,有淮泗而無江漢之上遊,國必危。」

南宋經營好荊襄實可維持一種可攻可守的態勢:若金人攻淮南,則宋兵自荊襄北出,趨金兵之後,可減輕淮南方面的壓力;若金人以重點壓荊襄,則以東西兩面之軍牽制其後;若時機成熟,令荊襄之兵北上,持重緩進,示形於唐、鄧之間,金人必回兵增戍河南,如此則金人齊、秦二地之勢分;齊、秦二地之勢分,則可以四川之軍北攻關隴,以水師經海道與山東豪傑配合以取山東。這樣,以荊襄與東西兩翼之軍配合,無論戰爭形勢如何變化,都可使南宋保持戰爭的主動權。

所以,史嵩之獨具慧眼和膽識。從自入仕以後,他幾乎一直都呆在襄陽一帶。紹定六年(1233年)加遷刑部侍郎。自此,史嵩之正式成為了京湖戰區的帥臣。他努力經營襄陽,開展屯田,抓住了最關鍵的問題,為堅固襄陽的防守備足了糧草和兵馬。

(2)聯蒙滅金

宋紹定六年(1233),蒙古窩闊臺汗遣使臣王楫南下京城,與身為京、湖制置使的史嵩之商議協同攻金之事,並許下諾言,滅金之後將河南地區歸宋廷所有。史嵩之便奏報朝廷獲批准。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蔡州被攻破,金哀宗完顏寧甲速自縊亡國。給宋朝報了百年世仇。亦可謂刷會稽之恥,復齊襄之仇矣。

(3)端平入洛的堅定反對者

滅金後,蒙元沒依約歸還河南地區。宋蒙早晚必有一戰。

但如何戰、何時戰,君臣間出現了爭端。

京湖制置使史嵩之是端平入洛的堅定反對者。並上書六條,力陳非策;更反對從襄陽運糧。

理由是:「荊襄連年水潦螟蝗之災,饑饉流亡之患,極力振救,尚不聊生,徵調既繁,夫豈堪命?」

史嵩之所說是實情,也有藉口。

因為屯田,至紹定元年,史嵩之已積穀六十八萬石。扣除去年冬天給圍攻蔡州的蒙古軍運去三十萬石軍糧,還有三十多萬石餘糧。

當然荊襄地區的安全也很重要。否則容易顧此失彼。

同鄉丞相鄭清之力勸也不聽。嵩之始終不肯轉餉。不願為人作嫁是主因。

南宋入洛之戰,因準備不足,最終因缺糧而兵敗。

昏君宋理宗要負主責,妄邀邊功的鄭清之負次責,權臣史嵩之也難辭其咎。

(4)失之專:專權、專橫、專斷。

宋理宗嘉熙年間,最終形成了喬行簡、李宗勉、史嵩之三駕馬車的格局。當是人們的評價是:「喬失之泛,李失之狹,史失之專」。

民國時期《中國歷史》《中國通史》作者林瑞翰:「理宗在位四十年,大抵而言,初期委政於史彌遠,中期委政於鄭清之、史嵩之,晚期委政於賈似道。」所以,責在宋理宗。

四、愛國憤青害死人

應當說史嵩之是一個既有遠謀,又能幹事的人。

負責修《宋史》的元脫脫:「彌遠之罪既著,故當時不樂嵩之之繼也,因喪起復,群起攻之,然固將才也。」

可惜,南宋的愛國憤青不這麼想。只是因為討厭史彌遠,連帶遷怒於同族的史嵩之。

可以說,有史嵩之,就有襄陽。

就在史嵩之罷職後,端平三年(1236年)三月,宋襄陽北平主將王旻以襄陽降於蒙古。一方重鎮,未經戰鬥,即為蒙古所有,此事在荊襄乃至整個宋廷造成極大的震動。

只好重新起用。史嵩之派孟珙馳赴江陵,連破了蒙古軍二十四陣,奪還了被俘的二萬人口,解了江陵之圍。史嵩之因功於嘉熙元年(1237年)進官華文閣學士。

嘉熙四年(1240年)三月,拜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兩淮四川京西湖北軍馬,進封奉化郡公,實現了他多年來振興史氏的願望。

後又擠掉了喬行簡,獨自柄國。

但由於史嵩之當國時,深深地得罪了公論。而史氏已有史彌遠一個在位二十六年,人們不願意再讓史氏長期任相了。

加上父憂應該守孝,愛國憤青們拼命倒閣,堅決反對奪情起復。最終把史嵩之打回老家。

應該說史嵩之的相業還是不錯的,又廣攬人才,為朝廷所用。「薦士三十有二人,其後董槐、吳潛皆賢相」。

其間,還有一個漿糊傳說:

史嵩之去相,而取代他的就是杜範,史嵩之不能容忍,知杜範平素嗜書如命,便用毒藥塗於書簡,叫人獻給杜範,杜範旦夕翻閱此書,毒氣蒸目,就失明死亡。

如果屬實,史嵩之也太奸了!可惜沒有確鑿證據。

史嵩之被南宋愛國憤青轟下臺罷相之後,離南宋的破相也為時不遠了。

從此,史家輝煌史畫了句號,很快,南宋趙家皇帝也畫了句號。

「趙家皇帝史家相」,還真是對歡喜冤家。

2020.12.12.12:17

舒崇寫於甬上

相關焦點

  • 古代異地為官制度利與弊
    原標題:古代異地為官制度利與弊   西漢時期,「異地為官」逐漸從模糊的傳統變為清晰的制度   秦漢之前,地方政治中最為悠久的傳統其實是「本地為官」,即國君向天子負責,大夫向國君負責,而人民則向大夫和國君負責,和西歐的封建制如出一轍
  • 歐盟對歐洲各國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英國脫歐有哪些好處?
    那麼,我們就來通過英國脫歐這個事件,看一看歐盟的存在,這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對它的成員國來說,各自的利弊得失!歐盟成立初衷是整合歐洲各國的經濟,提高歐洲國際競爭力歐洲聯盟也稱為歐洲經濟、政治共同體,歐盟產生於1991年《歐洲聯盟條約》。在1993年,歐盟組織正式成立。
  • 中學生拿手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曾不止一次聽到有人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張校長,中學生帶手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我的回答是:弊大於利!
  • 網絡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成都小學生這樣回答
    「網絡帶給我們的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19日上午,一場輕鬆活躍的網絡安全主題活動在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開講,來自學校六年級四班的40名學生在班主任老師苟利的帶領下,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辯論,同學們則在辯論中各自闡述著各自對於網絡安全的理解。
  • 智慧型手機的利與弊
    如今,人們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買東西,看電影,看新聞。智慧型手機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但所有事物都是有兩面的有利就有弊。智慧型手機的利1,智慧型手機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現在不說年輕人很多50歲的老阿姨都知道用手機買東西,點外賣,不出門就能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2,智慧型手機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了,以前想要和天南地北的親朋好友開視頻只能通過電腦用qq視頻才能看到對方而且有的時候還很卡。
  • 發展農村養豬業,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如果能夠走生態循環之路,以小規模方式來發展農村養豬業,我認為是利大於弊。鄉村要振興,農村產業發展是基礎和支撐。沒有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就業、農民收入增長就是一句空話,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使用微生物菌劑,以生態循環方式發展小規模養豬業,是能夠做到保護環境與發展養豬業相協調的。我最近參觀過了一個存欄量200頭豬的小規模生態循環養豬場。這個養豬場全程使用生物菌劑,把養豬和養鯽魚進行生態循環養殖。豬舍周邊都沒有臭味,排放到魚塘裡的糞尿,經過微生物菌劑轉化後,成為了養鯽魚的優質生態飼料。
  • 專升本的利與弊
    最近,受到全國疫情後經濟下滑,就業相對困難的影響,很多今年即將畢業的專科生都在考慮是降低標準先就業還是繼續學業習選擇專升本或者參加校外培訓提升專業能力在高質量就業,其實不論選擇哪一個都有利與弊,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談一談專升本的利與弊。
  • 教育恢復留級制,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看完這個你就知道了!
    「留級」制度在九幾年前是一項很不錯的教育。 留級的利大於弊。無論對孩子個體發展,對家長、教師和教育來說,都是有很大好處的。
  • 大學生兼職是利大於弊或是弊大於利?
    面對大學生利用自己的課餘時間做兼職是利大於弊或弊大於利?兩方面探討一下~一、利大於弊凡事都有利弊,先看看大學生兼職有哪些好處:1.二、弊大於利如上了解了兼職的好處,是不是勾起了你的興致?別急,接下來分析一下弊端:1.
  •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加裝的難度在哪裡?
    「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是目前整個社會上熱議度很高的一個話題,根據數據顯示,今年參加舊改的小區將會達到3.9萬個,涉及到700萬住戶,那麼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到底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呢?從整體上看如果說從整體上來看,顯然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呢?
  • 新高考改革,對考生來說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高考改革的3+3模式主要是數學,語文英語為每個人都要學的三科,另外三個學科是從物理,生物,化學,政治,歷史,地理這6科中任意搭配三科。而且在這種3+3模式的高考下,英語的考法語與往年的考試方法不一樣。英語改成一共考兩次,取考得最好的一次得分計入成績。
  • 網課的利與弊,總結一下就是弊大於利,大部分學生都學不到東西
    正所謂,皇帝不急太監急。家長著急半天,也沒用啊!所以,家長們就把希望放在了網課上。什麼是網課?網課就是一種通過網際網路實現跨空間上課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老師在家裡上課,學生在家裡聽課,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教室。但是,卻能夠實現老師面對多人講課,老師和學生不在一起卻勝似在一起。正因為如此,網課才會成為家長心目中的戰鬥機。
  • 洪江區一中舉行 「中學生使用手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主題辯論賽
    懷化新聞網訊 4月15日下午,洪江區一中在多媒體報告廳舉行了高一年級「中學生使用手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主題辯論賽決賽。本次辯論賽8名經過層層遴選出的優秀辯手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整個決賽過程精彩紛呈。
  • 高中按學生成績分重點班,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那麼今天的話題是:高中按學生成績分重點班,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首先來談談分班的好處分重點班之後,學校就可以更好地實行「因材施教」,對於成績好的學生,更能激發他們的潛能,或許在這個班級裡,目標不再是普通的一本,而是985、211這些名牌大學。
  • 隔代教養對孩子的成長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怎樣看待這種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了。當然,這裡說的利與弊,不是從祖輩的立場上來看,也不是從父輩的觀點來看,而是從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長這個角度來看;怎樣才能使孩子成為一個身體健康總而言之,隔代教育弊大於利,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 網際網路時代催生「網紅經濟」,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除了李佳琦,還有一位著名的網際網路名人李子柒等,這些實際上可以算作「網際網路名人經濟」,但這種「網絡名人經濟」的存在到底是弊大於利還是弊大於利?這是個問題。事實上,從個人角度認為,看哪個方面,如果從消費的角度來看,肯定是有益的。如果從影響的角度來看,那麼有些弊大於利。少數的主播以各種髒話和語言暴力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影響非常惡劣,尤其是現在那些急於想紅的主播門。
  • 中小學管理者越來越多,是利還是弊?
    那麼,這麼多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究竟是利還是弊呢?凡事一分為二,大多數老師看到這麼多管理者,整天管著他們,自然想到的是弊,其實管理人員多也有利的一面,主要有以下兩點好處:1.有利於學校管理精細化學校設置這麼多崗位,是與教育局有關科室相對應的,這樣職責明確,有利於從上到下貫徹落實有關工作。現在的學校已經不同於過去,各種事情要比你想像的要多得多,從事某方面的學校管理人員,一方面需要做好自己教學的本職工作,另一面要完成好本科室大大小小的事務。
  • 香港近四成考生選日軍侵華「利多於弊」,教育局發聲
    (觀察者網訊)近日,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歷史科美化日軍侵華的試題引起社會廣泛爭議,其要求考生根據資料回答「1900-1945年日本是否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但結果顯示,竟有近四成考生認同「利多於弊」。結果發現,有約38%的考生結論是「利大於弊」,57%的考生回答「弊大於利」,還有5%考生沒有表明立場。有17%的考生在作答時完全無視日軍侵華造成的數千萬犧牲,在答案只提所謂的「利」處。香港文匯網報導截圖考評局秘書長蘇國生表示,該數據足以證明,考生在作答過程中被試題錯誤引導。
  • 高考選擇日語的利與弊
    那麼,此時看利弊,我們就看得比較清楚了。如果本身英語基礎薄弱,想用日語代替英語進行高考的同學,最關鍵的其實不是看利弊,而是看日語會不會比英語容易上手、容易學!如果同學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學好日語,那麼、在高考而言,就一定是利遠遠大於弊了!弊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弊可以忽略不計,但我們也是要知道一些!
  • 關於手機的利與弊你真的知道嗎?
    關於手機到底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在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雙方各執己見,爭論的還是非常劇烈的。關於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很簡單的。首先,時代的發展進步肯定是對我們有利的,手機雖然讓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變得更加頹廢但是卻也為人類提供了便利,因此關於手機到底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這個還是要看個人的自控力的。首先必須承認的是,手機裡面的世界豐富多彩。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不出門便知曉天下事。這對於手機來說是一點問題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