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維度 生活細度 生命深度
——心靈成長引領作文真情實感「三級跳」
李正浪 陳淮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5—6年級的寫作提出「感情真實」的要求,對7—9年級的寫作提出「真情實感」的要求,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同樣提出了「感情真實」的寫作要求。而該作文專題正是《課標》精神的體現。但高中記敘文與小學、初中記敘文中「真情實感」又有何不同?長期以來,語文教材沒有給出明確答案,許多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也沒能闢出可行之路。義務教育階段的記敘文寫作的「真情實感」更強調寫作的「真實性」與「真實感」,而高中尤其高考記敘文寫作,僅僅做到有「真實性」、「真實感」,是沒有競爭優勢可言的。而筆者嘗試啟發學生的心靈成長,從「生態維度」、「生活細度」、「生命深度」三個層面循序漸進,將「真情實感」推向更高層次。
一、立足生態維度,以心靈體驗亮化真情實感
記敘文六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一傳統六要素說法更突出「人」和「事」兩大方面,即以人為中心、以事為線索來刻畫人物,揭示主旨。光注重人與事寫作的記敘文,其人物形象很難刻畫得鮮活豐滿,主題也很難體現得獨到深刻。縱觀高考優秀記敘文,大多還具備一個亮點要素——生態意識。何為記敘文寫作的生態意識呢?一是指將人和事置於一定的生態背景中寫敘寫。這樣能給人以情境感、真實感,同時也能為人物活動、事件發展提供必要的依託。二是將人和事同某個事物構成相關的「生態鏈」,這樣既能以物襯人,還能以物串事。記敘文寫作中,教者應引導學生用心體驗周圍的生活環境與生活事物,在環境的渲染與特定事物的描繪中,亮化並豐富文章的真情實感。下面主要課堂一句話擴寫為例,談談如何立足生態維度,以心靈體驗亮化化真情實感。
示例:「寒冬午後,王老漢將三輪車放在了路邊樹下,靜靜地等著。」
擴1:渲染合理的生態環境。
相較於傳統提法的記敘文「窄化」、「扁化」的時間、地點的空泛要素,小說更注重環境的渲染。記敘文寫作不可忽略環境要素,即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中去寫人敘事。這個環境可以是富有人文色彩的社會環境,抑或是富有人文氣息的自然環境,但在中只是對人物起到襯託作用,不可喧賓奪主。對上述擴寫要求,有學生是這樣寫的:「雪下了一上午。午後,雪變小了,可寒風仍在肆虐。王老漢將三輪車放在了路邊樹下。他在想:這一地的雪,生意肯定難做了。不過,今天在南方讀大學的兒子放寒假要回來了,正好安下心來候著。他抖了抖舊厚棉帽上的積雪,跺了跺腳。」原句中的「寒冬午後」,較為簡單空泛,而該擴寫片段則通過學生的生活體驗,將符合故事情境、人物心境的環境描寫進行適度鋪呈與渲染,使得王老漢的生活環境更加形象具體,更能突出人物的人生況味與作者的人性悲憫。2015年江蘇高考優秀記敘文《王大爺的早餐店》的顯著特色便是為王大爺的活動設置了生活化的背景環境「早餐店」,如此創意既能突出人物的身份,更能突出底層百姓的艱辛與幸福,而考生的敬畏之情便溢於言表。
擴2:刻畫物人和諧的「生態鏈」。
記敘文真情實感的體現不僅需要特定環境作為背景,而且需要特定的事物作為載體,構成物人和諧的生態鏈,這樣便於表現人物的個性特質與真情實感。高中記敘文寫作不但要言之有人、言之有事,言之有境,還要言之有物。這個物,可以是自然生態之物,也可以是社會生態之物。對上述擴寫要求,有學生是這樣改寫的:「他仍穿著那件掉色的棉襖,胳肢窩都露出了棉絮。蹬三輪,上坡時總要撐開雙臂,棉襖老是被扯破,補一次,壞一次;再補,再壞。他立起衣領,縮著脖頸,那雙手粗大的手只能將手指插在袖筒裡避寒。他來回踱著,可眼睛一直沒有離開兒子將要回來的方向。」
寫作中,多數學生對王老漢的三輪車進行了形象而生動的描寫,在此基礎上想像他平時蹬車的困難。這樣寫是符合要求的,對刻畫人物也起到了一定的襯託作用,這該片段則抓住了破棉襖著力刻畫,則別出心裁,別開生面。對胳肢窩露出的棉絮的細節描寫突出了王老漢的勤勞儉樸,一心為兒;立衣領,插袖筒,再冷也要等兒。該片段將物與人的描寫融合在了一起。字裡行間,讀者能夠感受到瑟瑟發抖的老漢內心的蒼涼與溫暖,更能體會到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怦然心動。2016年北京高考記敘文以「神奇的書籤」為題。則是在命題中突出耐人尋味的「物」,引導考上關注「物」,圍繞「物」,這是記敘文寫作命題生態意識的體現。
二、刻畫生活細度,以心靈抒發細化真情實感
記敘文語言表達要力避空泛平淡的敘述,力求用心細緻觀察生活,用心細膩抒發真情實感。傳統作文觀認為記敘文是對生活的藝術再現。其實,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人的心靈,沒有心靈參與,作文中的生活往往也是浮於表面的生活;缺失了心靈的抒發,藝術手法也僅僅是空洞的形式,表達變成「失血的矯飾」。據此,可以說高中記敘文,尤其是高考記敘文,應該是建立在心靈抒發基礎上的生活藝術,而心靈抒發的文字拒絕浮躁與粗糙,應當是真性情的靈性文字,應當是情思細敏,文筆細膩的文字。下面以學生片段作文《破蘋果》片段為例來談談刻畫生活細度的三個層面的問題。
示例:父親隔三差五地給我買來蘋果,而每次總有幾個是碰壞的,破的我不會賞光,父親、母親又吃不慣,只有奶奶包圓了。慢慢地,我開始疑惑了,父親趕集,擺地攤,雖然掙錢不多,但他是鄰裡公認的精明人,為什麼每次都買蘋果都碰壞呢?我既疑惑,更覺蹊蹺。那一天,放學回家,父親正在桌上敲著什麼,他根本沒有注意我。出於好奇,我躡手躡腳地藏在了牆邊想瞧個究竟。父親竟在將我愛吃的蘋果在桌邊敲著。一個、兩個、三個,他一連敲破了三個。當時真想衝上去逮個正著,可瞬間的憤懣陡然竟杳無蹤影,父親每次帶來的破蘋果原來都是他自己親手敲破的,而且都讓給了奶奶。
(一)筆觸的細潤。
細潤,即語言的細緻圓潤。記敘文的語言是用來達意表情的,文筆粗糙、礙眼或拗口,就不能做到自然流暢,從而影響到達意效果。而達意關不過,讀者就很難體會到文本蘊含的情感。同時粗陋的筆觸對情感表達而言也會大煞風景。因此,高考記敘文寫作筆觸的細潤既是一道「風景線」,更是一條「底線」。上述片段,多用短句,長短結合,做到形式上的流暢自然;語言表達做到文隨意轉,運筆自如。第一句話,主要體現我的不經意,因此採用概括描寫,一帶而過,決不拖泥帶水。而疑問之後的觀察以及心理描寫,則表現得比較到位。「既疑惑,更覺蹊蹺」,「躡手躡腳」,「藏」,「一個、兩個、三個」,「真想……可」,這裡的描寫將人物的動作、心理等演繹得絲絲入扣,若將相關語句改寫成概括描寫的語句,則注意力的集中,情感的投入、思緒的變化就難以鮮活生動地呈現。但是這一片段筆觸的細潤在結構呼應上還可以做得到位。一是可在開始交代「蘋果破而不腐」,有了這樣的敘寫伏筆,就能和下文看到父親敲蘋果的一幕形成呼應。二是可交代「奶奶愛吃蘋果,可又嫌好蘋果太貴」。這句話若是在開頭呈現,那麼會心的讀者可能開始就猜到謎底了,而在文段的結尾作為補敘出現,情節就會顯得更加圓潤無痕。因此,筆觸的細潤,既要有文隨意轉的自然,也要有呼應貫通的流暢。
(二)關鍵的細膩。
記敘文強調細節描寫,但不是處處都需要細節描寫,在刻畫主要人物特質、突出主題的關鍵環節需要細節描寫,文字要由細緻走向細膩,用放大鏡、甚至顯微鏡將細節放大,用特寫鏡頭將時間停止,描繪好這一個的這一點,那一時的那一瞬。該文段除了將觀察到的真相進行細節描寫之外,還可以對母親吃蘋果的場景進行細節描寫。在教者的提醒之後,該學生進行了升格補寫(在「只有母親包圓了」之後):奶奶總是撿破的蘋果吃,蘋果皮捨不得吐、核兒邊的果肉總是啃了又啃,生怕吃得不乾淨。而每每此時,父親總是用餘光瞄瞄偷著樂。如此細膩的描寫既能突出奶奶愛吃蘋果,更能突出父親看著奶奶吃蘋果的樣子,從心底悠然而生的幸福感。在談補寫感受時,該生說這一個細節不是虛構的,確是當初難忘的一幕,而教師的提醒正好觸發了該生的回憶。其實,記敘文寫作的就是要將學生的心靈帶會原初的現場,並在現場打開心靈的窗口,在關鍵處潑墨。
(三)聯想的細巧。
記敘文的描寫若都是如實的「素描」,其表達的情感往往比較單調淺薄,而描寫若能做到虛實結合,特別是融入豐富巧妙的聯想,那麼其內涵將更加豐富,情感的意蘊也將更加豐厚。主要方法有二。
一是融入聯想修辭,使描寫更形象,更生動。如在「父親總是用餘光瞄瞄偷著樂」後用一句比喻進行細節描寫,有學生這樣補寫:「眼角的皺紋擠成了兩把對稱的蒲扇。」就此,教者追問:將「蒲扇」改成「摺扇」好不好?在此基礎上,順勢引導學生注意這裡的喻體既要人物農村的環境特色,還要突出人物純樸的特質。這樣的聯想不是脫韁野馬,而是「細」中見「巧」。當然,聯想式修辭,除了比喻,還可以恰當選擇比擬、誇張、借代等其他的修辭手法。
二是滲入心理猜想,使描寫情境更濃,情思更深。這樣的猜想設置,往往出現在思維困頓處。如教者引導學生在「父親總是用餘光瞄瞄偷著樂之後」補寫「我」的猜想。有學生是這樣寫的:「父親的內心一定是美滋滋的,而且一時半會兒還出不來,母親就吃個蘋果,有什麼可樂的?我心裡直嘀咕。」從第三者的角度敘寫,這樣的困惑既體現了「我」的迷茫,也突出父親的神秘,更能激發讀者續讀的興趣,可謂一舉多得。記敘文寫作,疑惑處的猜想需要「我在現場」的沉浸,更需要「我在心動」的投入。有了作者「我心歸去」的引領,讀者自然就會被帶到故事情境與作者的情思中。
三、挖掘生命深度——以心靈探悟深化真情實感。
記敘文相較於議論文,往往弱在思想性上。議論文可以通過豐富的論證、深入的思辨體現深刻的思想,而一般記敘文 重敘寫,輕議論;重感性,輕理性。當下,高考作文命題多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因而高考考生大多選擇寫議論文便是可以理解的無奈之舉。高考議論文選擇的指揮棒效應自然會影響到高中作文教學。目前,高中記敘文寫作的教與學,多是「心不在焉」。作為課程要求、教學安排,教師不得不教,學生不得不學,但面對高考思辨性很強的作文題目,選擇記敘文寫作似乎是極不明智。於是,不少語文教師草草了事,許多強於記敘文寫作學生也在漸漸放棄。其實,高考作文命題都來自於生活,其理性思考也是提煉於生活,再複雜的思考也都有形象樸素而內涵豐富的生活現實與之對應。因此,除禁寫記敘文的作文命題之外,一般高考作文命題都能寫成記敘文,並且能寫處優秀記敘文。記敘文並不拒絕理性,且能蘊含更豐富、更有韻味的理性。因此,在記敘文中通過心靈探悟讓真情實感深化便成為必要的,可能的。課堂上,教者以2016年江蘇高考優秀記敘文《梨香滿園》為例與學生一起進行互動探究。
一是深入。王充在《論衡· 別通》裡提出:「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深觀蛟龍。」要挖掘生命的深度,首先要深入人物的內心去洞察其靈魂深處的特質,傾聽心靈深處的呼喚,感悟生命深處的律動。《梨香滿園》主要情節是寫有一年乾旱,梨園結的梨又小又少,後來爺爺引進優秀品種黃金梨的枝條進行嫁接,最終增產豐收的事例。要想呈現生命的深度,就需要用心深入到爺爺的內心世界去感知人物的矛盾、抉擇與釋然。在此基礎上才能有深度的挖掘與闡發。深入,需要作者沉潛到人物的內心深處,情境幽處去感悟人物的風採、情境的奧妙,從而貼近人物與情節作自然的理性闡發,而不是生硬點題「貼標籤」。
二是深刻。高中記敘文,尤其是高考記敘文,需要用深刻的思考來體現思辨性。寫作中,多數學生會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作點題闡釋,而行文的自然扣題與闡發往往被忽略,更有甚者,作文的「頭腳」表「忠心」,而「身段」卻在「倒戈」,離題萬裡。記敘文中的議論應當夾敘夾議,敘議關聯,不能割裂、突兀。另外,隨著情節的發展變化,思考也應當作相應變化。記敘文中的議論還可以通過人物的心理描寫來自然呈現,而不是在連貫的敘寫中突然跳出來進行生硬議論。課堂上,教者將該作文情節發展變化的四個環節後的心理描寫遮蓋,引導學生作補充訓練,然後再與範文的表述進行比較賞析。
1.似乎在緬懷往年的淡淡梨香。【就這樣聽天由命?看著梨樹下那佝僂的背影,我的心比那土梨還酸。】
2.只有改良品種了。【這能行嗎?我將信將疑,再一想,改變一下,總會多一份希望。】
3.把黃金梨的芽接上去。【原來,變可以不是毀滅,而是改良,這樣的智慧樸素而深邃。】
4.剪掉多餘的枝葉。【這一剪,做的是減法,但對於結梨而言卻是做了加法。】
有學生對最後一處的心理描寫是這樣的:「我想,人何嘗不是如此呢?選擇「旁逸斜出」就不可能「碩果纍纍」。裁枝剪葉,痛苦了現在,卻在迎接金秋梨香滿園。平心而論,作文課上該生補寫的心理描寫的質量明顯超過了優秀範文的表述,此舉有效激發了學生對敘寫過程思考的關注與深入。
三是深婉。記敘文的深刻,不都是通過議論式語言直接呈現的,還可以在形象的描寫中自然融入豐富的情感與睿智的思考,如融情入景、託物寓理,繪人寄意,敘事含思等意蘊豐富的描寫。記敘文的開頭可以情理兼具,體現深婉。如《梨香滿園》的開頭寫到:「一場大旱,爺爺的梨園裡,零星的青梨在還沒有長開的葉片間晃蕩,樹下夭折的梨骨朵上滿是忙碌的蒼蠅,一陣陣酸臭讓人只能掩鼻遠離。」開頭的景物描寫,既能看出旱災的程度,又能感受到爺爺面對梨欠收的心痛,更為下文寫爺爺扭轉窘境埋下伏筆。文章結尾採用了古詩詞中常用的以景作結的手法進行描寫:「雨後,鮮亮的梨葉映著晨光在風中搖曳,那飽滿的黃金梨點綴著晶瑩的水珠,陣陣成熟的清香在小園裡蕩漾。」
從對這豐收景象的形象描寫中,讀者能感受到爺爺的喜悅,更能體現創新帶來的可喜變化。深婉的文字,含蓄蘊藉,餘韻繞梁,令人品咂良久。這便是心靈探悟的深入淺出。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寫道:「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文氣」的背後是「心氣」,「心氣」的基礎便是心靈成長。在記敘文寫作中引導學生的心靈成長,其真情實感的層次便能實現跨越;而真情實感層次的跨越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心靈的成長。撇開心靈成長,不但情感的真實難以實現,而且情感層次的跨越更是空談。當然,這一連串「三級跳」並不是一兩堂課就能實現的,但只要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的心靈成長,潛心於生態維度,專心於生活細度,會心於生命深度,記敘文真情實感定能實現可喜的嬗變。
李正浪,江蘇省上岡高級中學語文教師,先後被評為江蘇省優秀青年教師、鹽城市高中語文學科帶頭人、建湖縣教科研工作先進個人。現為江蘇省農村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建湖縣李正浪名師工作室領銜教師。獲江蘇省語文優秀課評比二等獎;近5年,在省內外執教示範課、作專題講座30多場次。主持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一項;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3篇為人大複印資料《高中語文教與學》全文轉載;出版編著一部;獲第18屆「語文報杯」作文大賽指導特等獎;指導兩名學生同獲江蘇省「高考杯」中學生讀寫大賽一等獎。2015年、2017年,獲鹽城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一等獎。主研方向:基於「心靈成長」的語文教育教學。
敬請您關注安東之子,更歡迎您賜稿!真誠地感謝您!(賜稿郵箱:15066693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