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愛在山林——記全國林業系統勞模、獅腦山林場職工苗培紅

2020-12-22 陽泉市政府
  深秋的獅腦山林場,紅葉漫山遍野,甚是好看。走在林間的小道上,這樣的美景苗培紅卻無心欣賞——從10月份開始,他每天早上到林場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扛上頭清除場區道路兩側的荒草。

  36年來,獅腦山上的每道梁、每道溝都留下了苗培紅的足跡。造林護林就像四季變化一樣,早已在他的心裡形成了固定程序——春天,他關心哪棵樹沒出芽、哪棵樹待剪枝;夏季,他瞅著長勢不好的樹,檢查是否有病蟲害;秋冬防火季節,他更是緊盯進山路口,看是否有人帶火種上山。

  林場的20多名職工當中,苗培紅有「三長」:工齡最長,在林場待的時間比家裡長,林區山路走得最長。朝夕相處,工友們親切地叫他「老貓」,不僅因為「苗」和「貓」的音相近,還因為他像貓一樣機靈勤快,有責任感,最能耐得住寂寞。時間一長,苗培紅也喜歡上了這個暱稱。

  在寂寞中堅持

  獅腦山林場離市區約3公裡,經過林業工人半個世紀的精心建設和維護,如今林地面積達1.05萬畝,森林覆蓋率近58%,成為山城的綠肺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順著山間的硬化路走進林區深處,滿目是鬱鬱蔥蔥的樹木,人們穿行其中,只能聽得到風穿過樹梢呼呼的聲音。長年在城市居住的人偶爾來一次會為這樣幽靜的美景而流連忘返,但久居山上心裡總感覺空落落的。今年54歲的苗培紅18歲進林場工作,大半輩子與林為伴,儘管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但難免有時會有種寂寞湧上心頭。

  「在林區工作對這種感覺不陌生,時間長就習慣了。」苗培紅說道。偌大的林場除了固定的後勤和監控的幾個人外,剩下的20來人就像撒豆兒一樣,每人分管一個責任片區。老苗就是其中的一顆「豆」。

  對於這樣的寂寞感,作為林場職工子弟的苗培紅十分了解。高中畢業後,他從父親那裡接過頭來到這裡,成為林場建設的接班人。當時的高中畢業生,學歷也算高,來到林場後,單位領導把他安排到果樹隊。苗培紅聰敏好學、踏實肯幹,單位領導十分賞識,就讓他與一個負責水電維修的師傅一邊學習樹林管護,一邊學習供電管理知識並進行專業培訓。久而久之,他便成為單位的「多面手」——有時是電工、有時是護林員,哪個崗位都能勝任。

  林場的大多工作是林木管理和護林防火。這些關鍵的時期,職工們被分配到各自的責任區。從林場駐地到責任區儘管全是下坡路,苗培紅也要連續步行半個多小時、穿越幾個山坳。巡山期間,他會不時拿刀將旁邊的枝丫、茅草砍掉。偌大的山林一天難得碰上幾輛車、幾個人,但苗培紅說,巡山的快樂就是用對講機和隊友說話,告訴他們自己碰見了一隻松鼠或者看到了一隻野兔。就這樣的一個話題,幾個人也許會說上好一陣。在短暫的熱鬧中,聲音的主人都不知道對方身在山林的哪個角落。

  30多年來,苗培紅經歷了林場的成長,林場也見證了他從青年到壯年再一天天變老。他說,長年與林為伴,讓他形成了沉靜的性格。有時,他會覺得自己像一棵樹,不急躁,耐得住寂寞。

  在快樂中播綠

  苗培紅會種樹、會修剪、會電工活兒……但是,他還是最喜歡種樹,這讓他有一種親近感和成就感,「看著樹苗今年長了幾寸、明年又長几寸,就和看自己的孩子長大一樣」。

  林場每年都有造林計劃。種樹得看節氣,每年春秋兩季大家會馬不停蹄地種樹苗。除了時間緊,種樹難度也大,大部分是幹石山。大多時候,他們都要在石頭地上鑿坑,回填新土才能種活樹。大多山地的林場,種樹難以通過機械完成,刨坑、換土、澆水……每一個程序都需要人工。年復一年的植樹,林場的大多數面積綠了,而未綠化的地方大多在一些地勢陡峭和作業環境差的區域,被他們稱為綠化的「硬骨頭」。

  2008年晚秋,單位決定對一面山坡綠化。這塊「硬骨頭」是一面約60畝的陡石坡,此前是採石場。多年的採石使山坡上的石塊變得疏鬆,有的地方剛一踏上去就會有石頭滑落。苗培紅和同事們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用鎬頭鑿洞攀登,然後背土、背水、背樹苗,一次次、一趟趟……用了兩個多月才將這面坡全部綠化。那段時間,老苗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背痛,可第二天又會準時出現在工地上。

  這樣的情況在林場並不少見。2010年秋季,苗培紅和同事們對林場附近的一處砂石坡進行綠化。砂巖上刨坑為他們作業帶來了不少麻煩。想要植樹,首先必須在巖石上用電鑽打眼,再用鎬、鍬將鑽碎的石塊挖開,然後將土填回。幹不到一半,大家幾乎是精疲力盡,有的人也灰心了,想打退堂鼓。看到這些,老苗給大伙兒遞了些水,休息了一陣,突然站起來喊了一句:「夥計們,再加把勁,不幹完咱可都不能回啊!」說完,他操起電鑽又奔向另一個目標。看到老苗的勁頭,大家也被他感染了,紛紛拿起工具吆喝著、說笑著,互相鼓舞著投入了「戰鬥」。

  30多年中,林場的每一次植樹造林,苗培紅都參與其中。走在林場,他能隨意說出哪些樹是啥時候種的、哪片林是啥時候栽的,有時還不由得站住腳撫摸這些樹苗。苗培紅說,「種樹讓我覺得充實而踏實」。

  在責任中守護

  11月7日中午,林場火情監測臺上寒意陣陣。

  「老貓,下來吃飯吧!」聽到同事呼喚,正在監測臺上的苗培紅應聲從觀測臺第三層「騰騰騰」小跑下來,手裡還提著兩個暖水瓶。

  這個12米高的監測臺是林場的制高點。在這個像筒子樓一樣的觀測臺內部,有三層木質結構的陡梯,每層大概20個臺階。沒上過監測臺的年輕人上下都需要手扶著慢慢攀爬,可長年在這裡工作的苗培紅上下卻如履平地。他說,爬梯子不算啥。寒冬臘月,這裡沒暖氣,穿著棉衣還得再披上軍大衣。身上是暖和些,可手和腳經常會生凍瘡。尤其在風大的時候,整個監測臺隨風搖擺,沒待慣的人都不敢上去。

  比起護林防火工作的那些難忘的事兒,監測臺的那點苦在苗培紅看來根本不算什麼。有一年春季,他正在給蓄水池加水,忽然發現十幾米開外冒起了煙,大家趕緊操起工具滅火。但一股風過來,不僅火勢大還順著風朝苗培紅那邊撲去。這裡的樹老苗和同事們剛種上沒幾年,長勢很好。眼看心血就要付之一炬,他心疼極了,直愣愣地杵在那,手裡的滅火彈也忘了拉線。「老苗,你傻了,快扔滅火彈!」同事們的吶喊讓苗培紅回過神來,趕緊向火苗扔滅火彈,緊接著提起身邊的滅火工具,瘋了似的朝火打去。大家的一通努力,火撲滅了。苗培紅顧不得清理自己滿身的灰土、查看自己是否有傷,撲到燒毀的樹苗旁,邊看邊說「白了,白了……」

  獅腦山林場成立於上世紀60年代。如今,林場管護工作環境也逐步改善、設施也先進了不少。30多年來,教他經驗的老職工退休了,和他一起共事的同事調離了,一茬茬的年輕人也陸續來到林場的各個崗位。然而,苗培紅還是一直幹著老本行。工作中,同事們出於對他的尊重和各方面的考慮,總是讓他到監測室、報情站等工作強度相對不大的崗位。可他卻閒不住,大夥巡山他跟著,不時給新來的同志聊聊過去的故事;大夥研究工作,他總會說上幾句,給個建議;大夥工作間隙歇會兒,他就在林區走走看看,替同事們分擔。大夥勸他歇會兒,他總說:「該著的,該著的。」

  高堖咀、老貓頂、老鷹背、白沙巖、石頭山、黑山……林場職工根據每座山頭的特點、每條溝的特色給一山一溝都起了名字。而對應的山坳就像刻在老苗心裡一樣,巡山路上他時刻保持警惕,夜裡值班也會爬上監測臺仔細觀察,一點兒也不含糊。人們覺得林場的事情小又雜,可苗培紅卻覺得很重要,有時還會和家人說說。時間一長,他就形成了一種語言習慣「山上,山上……」。同事和親友有時和他打趣:「總是山上的事兒,說點別的哇?」他總是樂呵呵地說:「那跟你說些啥呀?」

  護林防火工作久了,苗培紅也總結了一套經驗,核心就是一個「勤」字:腿勤,平時多跑多看,檢查隱患和危情;腦勤,經常梳理思維,保持清醒頭腦,發現情況,準確判斷;耳勤,多聽些信息,多與人溝通交流,分析可能出現的狀況,及時採取防護措施。

  眼下,正是森林防火期。巡山中,見人、見車他都會攔下,不忘叮囑一句:「千萬別用火啊!」巡山路上,鬱鬱蔥蔥的林海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精神,不時有幾隻鳥兒飛落在樹梢。看到這些,人們就會明白苗培紅的愛綠情懷。(任繼萍   盧建國)

相關焦點

  • 愛在深山傳美名 ——記「湖南省勞動模範」蘆頭實驗林場職工何輝軍
    心中有愛 ,幹一行就愛一行位於羅霄山北麓的蘆頭實驗林場,原為平江縣國有蘆頭林場,場部距縣城60餘公裡,2013年移交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管理後更為現名。這裡經過幾代林業人的艱苦奉獻,綠樹成蔭、山青水秀、風景宜人,是嶽陽市最大的國有林場,2015年還晉升為北羅霄國家森林公園。
  • 國有林場後繼無人 「老頭們」工資未收全
    他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國有樺木溝林場的在職職工。因股骨頭壞死,今年起,馮玉平只能在家養病。而之前,他每天都要進山看護林子。馮玉平是這個林場的第二代,他的父親曾經是最早的一批創業者,「父親上過電視,當過很多年的勞模。」7月16日,馮玉平對前來採訪的第一財經客戶端記者說,他從小就在林場裡長大,之後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名護林員。
  • 記全國勞動模範向志雄
    誓將一生奉獻給生態文明建設事業——記全國勞動模範向志雄編者按:一個個舉動,溫暖人心;一次次選擇,彰顯擔當。前不久,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我州3人獲得表彰。為弘揚勞模精神,努力營造「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的濃厚氛圍,團結動員全州廣大幹部群眾加快建設「一州兩區三家園」,本報從即日起,推出我州獲表彰人員先進事跡報導,敬請垂注。■記者 姜國春「冬季到了,一定要嚴禁野外用火。」「加強巡邏,守護好我們的青山。」
  • 國有林場職工績效考核辦法出臺
    本報訊 記者孫鵬報導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日前下發《國有林場職工績效考核辦法》,明確事業性質國有林場職工的考核原則、方式及獎懲措施。辦法自3月9日起施行。        目前,全國共有國有林場4855個,其中74%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21%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5%為公益性企業,事業編制總數18.9萬。        辦法規定,國有林場應成立職工績效考核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實施職工績效考核。職工績效考核採取平時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權重分別為0.4、0.6。
  • 育人於山林——記北京林業大學趙秀海團隊—新聞—科學網
    這也更堅定了趙秀海團隊(以下簡稱團隊)「育人於山林」的培養模式。 守望與傳承 抬頭是高大的紅松林,針葉突破林冠間隙刺向雲端;踩在林間落葉上,不時發出「咯嗞咯嗞」的聲響;身旁鳴叫的林蛙、不經意間闖入鏡頭的金絲猴一家……這一切都在提醒著每一名團隊成員,「這裡是野外!」
  • 國有寧陵林場舉辦奮進2020職工聯歡會
    圖文:譚文華11月30日,國有寧陵林場在邏崗鎮林場場部院內舉辦了「攜手奮進謀發展 同心續寫新篇章」職工聯誼晚會。國有寧陵林場場長候波及場領導班子、全體幹部職工及家屬200多人觀看晚會。聯歡會上國有寧陵林場場長侯波代表寧陵林場向奮戰在林場生產一線參加臨聯歡會的全體幹部職工及家屬致以親切的問候,並勉勵大家再接再厲,共創佳績。侯波強調,林場全體幹部職工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囑託,按照建設生態寧陵、綠色寧陵的要求,加快森林資源培育和管護,以更加飽滿的熱情迎接新挑戰、做出新的貢獻。
  • 全國國有林場建設管理培訓班在福建沙縣舉辦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2日訊 11月30日—12月3日,全國國有林場建設管理培訓班在沙縣舉辦。此次培訓班由國家林草局林場種苗司主辦,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林草部門國有林場主管部門負責人、國有林場場長、市縣林業(草原)局局長及中國林業科學院國有林場相關管理人員共計90餘名學員參加了培訓。國家林草局林場種苗司林場建設管理處隗合飛處長主持會議,對現代化國有林場建設、國有林場高質量發展和國有林場生態公益服務等工作作了安排部署。
  • 國有林場:生態脊梁 綠色明珠
    國有林場是我國林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生態修復和建設的重要力量,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為社會提供了最優質的生態產品和公共服務。 國有林場建設發展歷程 國有林場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優化生態開發空間格局,加大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由國家投資在國有宜林荒山荒地建立起來的專門從事營造林和森林管護的林業事業單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做根藝 開民宿 建展館 林業職工綠色轉型演繹...
    在新林林業局塔源林場職工的眼裡,被大家親切稱作「大慶」的劉永慶是個能人,更是個大忙人。他每天在施工現場、老樹根根藝工作室、華羅庚林業情懷紀念館之間穿梭忙碌,總有著忙不完的事,更有著使不完的勁兒。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把河裡的漂流木帶回家,閒著沒事時做了兩個筆筒,做好後自己愛不釋手,這給了他創業的靈感,山林裡、河床上的倒木、漂流木隨處可見,與其讓這些「無用之才」靜靜腐去,不如變廢為寶,使其成為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走向市場,這未嘗不是一條出路。老樹根根藝創作室在大慶和幾位林場工人的努力下成立了。
  • 中國林場協會到東莞市大屏嶂林場調研
    座談會上,覃何貴二級調研員向調研組介紹了東莞市國有林場改革和林業生態建設發展的情況;大屏嶂林場黃練忠場長介紹了大屏嶂林場改革及森林公園建設發展的情況,分析了公園建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下來發展的思路和方向。
  • 小林場的大擔當 黨員幹部來原山學什麼?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魏博)在4855個國有林場中,營業林面積僅4.4萬畝的原山林場,可以說是一個「小兄弟」。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小林場,艱苦創業、改革創新的勁頭卻是全國林業系統的排頭兵,擔當起國家林業局黨員幹部教育基地的重任,並成為山東省第三處黨員幹部教育基地。
  • 從「貧困」到「全國十佳」!貴定甘溪林場實現「華麗轉身」
    從「貧困」到「全國十佳」!林場內這一番景象,很難讓人將其與貧困林場聯繫到一起。貴定甘溪林場位於黔南州貴定縣城西南面,始建於1958年。2011年以前,貴定甘溪林場是貴州省縣級貧困林場之一。林場現有經營面積0.909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0.577萬畝,商品林0.428萬畝;現有職工94人,其中在職10人,離退休84人。
  • 永豐縣官山林場探秘
    四張「國字號」名片的背後——永豐縣官山林場探秘  □饒曉華、聶永清、黃啟明  全國十佳林場、全國唯一楓香楠木良種基地、全國儲備示範林場、中國林場協會常務理事單位,短短幾年時間,永豐縣官山林場就先後斬獲了四張靚麗的「國字號」名片,聲名鵲起。
  • 林場農場「兩開花」 青山孕育「聚寶盆」
    瀏陽集體林業綜合改革紅利持續釋放瀏陽日報訊(記者張可夫)白露已至,殘暑未消,荷花街道瀏河村荷嶺衝內,陽光順著山嶺灑下,微風中瀰漫著泥土氣息。這一片世外桃源如今已成為北盛人肖文江的「聚寶盆」。搭乘瀏陽林權改革試點的春風,2014年,肖文江從當地村民手中流轉了1600畝山林,相繼開辦了天壽山林場和儔山農場。
  • 獅腦山 曾是百團大戰主戰場
    「獅腦山戰役」就曾發生在這裡。作為陽泉的屋脊,這裡的一草一木都見證了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不禁讓來此地的人對那些抗戰英雄肅然起敬。  愛國教育基地   獅腦山位於陽泉市區西南部,距市中心10公裡,海拔高度1500米。當時人們發現此山峰輪廓酷像獅子,又叫獅子山,民國時期改稱獅腦山。不過這一景觀只有在特定的方位,即桃河北岸的平潭街段才能看到。
  • 祝願《中國林業報》越辦越好
    本報訊 在喜迎香港回歸,歡慶黨的76歲生日之際,吉林省林業廳廳長李世學欣聞《中國林業報》創刊十周年,他代表吉林省林業廳和全省廣大林業職工致信本報,向本報致以衷心的祝賀。           他在信中說,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林業報》以特有的風格,向全社會宣傳了林業的地位、作用,展示了林業改革、建設的豐碩成果,謳歌了林業建設者的風採,介紹了世界各國林業發展的最新進展,為促進全國林業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十年成長,《中國林業報》已成為林業工作者渴求的精神食糧。
  • 中國勞模快閃《我和我的祖國》榮獲全國金獎
    近日,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宣教部指導,中國職工文化體育協會、中央企業媒體聯盟等部門主辦的「中國夢勞動美」第六屆全國職工微影視大賽總結展演活動中,由吉林省總工會、中國中車長客工會聯合攝製的中國勞模快閃《我和我的祖國》,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60多個市、縣(自治州)各地報送的
  • 甘肅省小隴山林場魏等郎:紮根林海 奉獻綠色
    紮根林海 奉獻綠色——記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觀音林場副場長魏等郎□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陳少娟25年前的觀音林場,交通不便,通訊不暢,信息閉塞,工作生活條件艱苦,從甘肅省林業學校畢業分配到觀音林場的魏等郎,沒有被艱苦的環境所嚇倒,而是靜下心來抱著「學林愛林、獻身林業」的執著信念,紮根於觀音林場這片莽莽林海,一待就是25年。
  • 生態林場沒再砍伐一棵樹
    在清晨的薄霧之中,高洲林場護林隊長楊興孫帶領護林員詹貴茂、寧湧進開始巡山。在崎嶇的山路上,摩託車一路顛簸到達林邊,再往深處走,就只能用砍刀開路。  「生態林場成立3年來,沒再砍伐一棵樹。」同行的高洲林場場長凌國龍說,曾經崇仁縣國有林場的樹越砍越少,經濟十分困難。2013年啟動國有林場改革後,森林逐步恢復。
  • 福建國有林場:回歸生態本位,激活林場活力
    東南網7月3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國有林場改革國家級驗收工作行將啟動。  這場從2015年啟動至今的改革,指向的是多年來國有林場功能定位不清、管理體制不順、經營機制不活、支持政策不健全等痼疾。推動林業發展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是這輪改革的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