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9月13日報導, 新加坡中文教研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新加坡華裔兒童使用中文的頻率或有下降趨勢,在家中與父母用中文溝通的幼兒僅佔40%,大部分兒童用英語與兄弟姐妹及同伴溝通,所接觸的華文讀物、卡通節目和電腦遊戲的時間也遠不及英語的多。
新加坡中文教研中心學前部主任林美蓮博士自2011年底起,針對華裔兒童語言環境及語言的使用展開調查,並在12日舉辦的第三屆「華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與學」國際研討會上公布調查結果。這是新加坡首個關於學前兒童的用語調查,往年的調查都是從小學一年級新生著手。
這項調查以327名新加坡籍華裔幼兒為對象,幼兒的父母其中一人必須是新加坡籍華人,其中199人是六歲兒童,另外128名年齡介於三至四歲之間。他們來自18所鄰裡、私立及教會幼兒園及託兒所。
調查發現,就讀於私立和教會辦的學前中心的幼兒家長學歷較高,大專或本科畢業的約佔一半,而高學歷的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使用中文的頻率偏低。
研究主要就兩大方面來了解兒童的語言環境和使用,一為兒童在各別環境對不同對象所使用的語言,二為兒童在學校外所接觸的語言來源。結果發現,大部分幼兒多以英語與兄弟姐妹和同伴交談,而這個情況在年紀較小的幼兒身上更為顯著。
例如,習慣以英語與兄弟姐妹交談的六歲兒童佔24.5%,使用中文的只有14.7%。這一差距在三至四歲幼童更為明顯,用英語的為29.8%,用中文的僅14.3%。
中文接觸率偏低的問題在幼兒最愛看的卡通片上更為明顯,每周接觸英語卡通節目三至九小時的六歲兒童超過80%,接觸中文卡通片的為46%,而每周接觸英語卡通片三至九小時的三至四歲兒童達87%,接觸中文卡通片的僅有27%。在閱讀習慣上,兩個年齡層則沒有太大差異,但都顯見對英文讀物的偏愛。36%至38%的幼兒每周接觸華文讀物至少一次,接觸英文讀物的則佔65%。
林美蓮受訪時說,調查結果最令她關注的是,越小的孩子,跟兄弟姐妹和同伴使用中文交流的頻率就越低,所接觸的以中文為媒介語的讀物和資訊也越少,這意味若不努力提高孩子接觸中文的機會,那幼兒不使用中文的情況將越來越嚴重。
她說:「兒童天生愛模仿,家長是幼兒的第一個老師,家庭用語對幼兒的語言發展和學習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家長應該堅持跟幼兒講中文,直到中文成為習慣語。」
她也指出,了解幼兒的語言環境及用語習慣對提高孩子的雙語能力有直接的影響,學前中心可以根據這方面的資料為幼兒設計課程,進行差異教學。例如那些在家中講英語的孩子,學前教師可以在課餘時間照料他們,或是上音樂和體育課時,用中文溝通。(實習編輯:許美琳 審核:譚利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