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月28日,26鍵方案的「五筆字型」誕生了!這就是後來蜚聲海內外的五筆字型輸入法的第一個版本,距今已然26年矣。
1980年前後,計算機在世界上流行開來,並開始逐漸被引進中國。在中國科學的春天到來之際,中外人士卻有一個巨大的困惑———英文只用26個字母就可以輸入一切詞彙和文本,可是數以成千上萬計、字形結構複雜的漢字該如何輸入電腦呢?
王永民回憶,當時有人認為計算機時代,漢字「走進了死胡同」,該「壽終正寢」了。國內報刊雜誌上也出現了這樣的文章《計算機是漢字的掘墓人,是拼音文字的助產士》。而不乏有識之士對這種論調進行質疑,並試圖找出可以讓漢字輸入計算機的方法。
1970年~1980年,一個漢字對應一個鍵的「整字大鍵盤」開始出現。1981年日本研製出「主—輔」鍵整字輸入鍵盤,1982年,北京大學研製了256鍵、1000個部件的漢字拼形組字「中鍵盤」。這些研究都脫離不了「做鍵盤」的思路。
在河南南陽科委工作的王永民在1978年也開始了對漢字輸入法的研究。
說來好笑,王永民做漢字輸入研究的一個源動力是:由於他不識時務地指出擁有「光機電」三大優勢的川光廠花了9萬元研製出的「幻燈式」鍵盤(用來解決漢字排版機的校對問題)的5大缺陷,而被「幻燈式」鍵盤負責人羞辱:「王永民是川光廠不受歡迎的人……王永民給我當學徒還要再等三年……」為了「雪恥」,王永民發誓要做出一個更好的漢字輸入鍵盤來。他從基礎研究入手,在1978到1983這五年時間裡抄編了12萬張卡片,12米高。
王永民對漢字輸入法的研究,一開始也免不了走「做鍵盤」的老路:從188鍵一步步壓縮到138鍵、90鍵、70鍵,一直到1980年7月15日,王永民把鍵位壓縮到了62鍵。王永民親自動手把62鍵鍵盤敲打出來。
後來,王永民又把鍵位壓縮到36位(包括26位字母鍵和10個數字鍵)。這一切都是在王永民沒有電腦的情況下做出來的。
36鍵方案出來後王永民本已可以向河南科委交差了。但他總覺英文輸入中26個字母鍵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漢字輸入卻需要在十個數字鍵之間切換,不夠完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