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微信團隊披露,目前已有100多萬個小程序,超過150萬開發者和5000個第三方開發平臺;與此同時,百度也正式對外發布智能小程序,發力開放化的搜索+信息流全域流量;而近日,支付寶宣布在首頁上線「小程序收藏」入口。
至此,BAT在這一賽道上競爭日益焦灼,各家都在嘗試用小程序圈住用戶,然後進行流量的分發變現。有人甚至預言,小程序將成為指引網際網路生態發展方向的命脈。
小程序的大野心
有人將當下的小程序開發浪潮和移動網際網路剛剛興起的時刻對比後發現,兩者在電商、工具、社交、資訊等產品形態和出現時間節點確實頗為相似,甚至不少移動網際網路早期產品都在小程序上復現。只不過,這一次的迭代和洗牌速度快了太多。
2016年末,小程序首次進入公眾視野。由於騰訊首先入局,「小程序」往往與微信綁定在一起,「即用即走」、「觸手可及」成了小程序的標籤。隨後阿里與百度也相繼入局,BAT在這一賽道上各自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微信是發力衝擊所謂的「微信網際網路」,再次掀起類似開公眾號那樣的「去中心化生態」
支付寶欲藉助小程序為新零售提供產品載體
百度的小程序想搭建移動端最大流量平臺,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終極OS(操作平臺)
從模式上來看,社交屬性的微信小程序提供的是流量紅利,希望用小程序社交電商的方式,把微信群、公眾號、聊天頁面像毛細血管一樣連接起來;而支付寶小程序則主要面向商家/企業/組織,主打信用、金融、營銷等差異化的能力,提供多能力和高轉化;百度小程序就目前看來主要目的是幫助商家增加廣告變現的渠道。
從定位上來看,微信小程序開發者目前重點在遊戲等領域發力;支付寶小程序則專注在商業和金融領域;而百度小程序目前仍然是偏工具應用類。
可以預見的是,今後各企業將重點打造生態體系,小程序的上線已大勢所趨。基於BAT小程序平臺,賽道內的選手若能加強線下或特定場景裡面「小程序」的使用習慣,即可撕開一個大的突破口,顛覆新的領域。
小程序是新零售?
新零售,是電子商務的進化,而小程序,則是對傳統行業的拓展。
對於傳統線下店鋪來說,憑藉良好口碑,如何獲得更多的用戶越來越成為一大難題。然而通過小程序這個載體,可能就會形成一次拓展的良機。
在新零售催生出巨大風口的今天,騰訊與阿里在同一條賽道上卻走向了另一個方向:前者利用流量優勢吸引商家進場,後者則主要通過入局或合作的形式整合傳統實體店。
但異曲同工的是,擁有大量用戶行為和數據的網際網路企業,正在試圖為零售門店提供新的轉型方向。
而小程序恰是新零售的最好載體,也可以說,新零售就是小程序。掃碼支付,即用即走的方式十分貼合新零售的線下生意。小程序能夠做到覆蓋附近5公裡所有用戶、24 小時營業、快速地口碑傳播以及自動服務,這將是未來線下門店的發展的趨勢。
目前騰訊一方面不斷強化小程序在微信的入口及傳播效能,如下拉展現、社交立減金、公眾號跳轉;另一方面,小程序代碼級的開放能力,提供給了企業自身和第三方服務商,非常靈活的按需定製能力。
大量的微信生態第三方服務商紛紛拿到數以億計的投資,開發了不同行業的CRM、商城、營銷工具等相關產品。
與此同時,螞蟻金服在今年接連開放出諸多能力,小程序背靠支付寶大數據支持,支付簡單化。小程序應用標準通過支付寶用戶的芝麻信用分,為商家提供消費者消費能力的基礎信息,同樣通過支付寶的信用,為消費者省去很多類似押金的步驟。
結合支付寶本身、或者其他小程序提供的服務,展示出了一套綜合門店+生活+小程序+服務+整體卡包的小程序生態模式。
新零售和小程序之間實在是有太多的關聯性,對線下門店來說,本身就「自帶流量」,一家實體門店,無論大小總會有客流和老客戶,但是依靠地段對周邊顧客的輻射,拓客方式仍然十分有限。本地門店如果能夠最大化地利用好小程序的多項功能,就能享受到平臺的流量紅利,將線上流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線下客流。
可以預料,未來越來越多的零售商將會加入小程序。小程序與零售的結合,還有很多想像空間,零售商通過小程序得到「賦能」管理能力將大幅增強。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