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基金行業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資本市場波動加大、大資管新規影響持續的複雜形勢,但在國內經濟轉型升級、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居民資產多元化配置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行業迎來了廣闊的發展機遇。
與此同時,距離資管新規出臺已兩年半時間,相關配套政策持續發布,資管行業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基金行業的發展仍然面臨壓力和挑戰。對於頭部基金公司來說,「如何搶抓機遇謀求新發展、順勢而為適應新常態」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今年適逢銀行系基金成立15周年,15年來,以工銀瑞信領銜的銀行系基金已經成為公募基金業不容忽視的中堅力量。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非貨幣公募基金月均規模前20大公司中,銀行系基金佔據五席,基金管理機構養老金管理規模、私募規模、基金子公司私募規模排名領先的均為銀行系基金。在資管新規不斷深入實施的新形勢下,銀行系基金公司無疑面臨更大的衝擊和挑戰。
日前,記者採訪了首家銀行系基金公司工銀瑞信,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王海璐表示,「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基金行業面臨著資管新規實施後需加快轉型的新發展階段。當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基金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既迎來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也在經歷著提質增效的轉型期,整體上呈現了從規模擴張向深耕細作、從粗放發展向規範經營、從高速增長向質量提升的巨變。」
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王海璐在上交所ETF高峰論壇工銀瑞信基金專場活動上發言。
2019年11月17日,上交所ETF高峰論壇工銀瑞信基金專場在長春舉行。
創新應變
深化推進經營轉型
作為銀行系公募基金旗艦公司之一,工銀瑞信是如何迎接機遇應對挑戰的呢?對此,王海璐指出,從基金行業競爭格局來看,前幾年銀行系基金公司在母行的協同支持下,市場份額、同業排名等方面實現迅速提升,但新規推出後受到的衝擊和挑戰也最大。作為國內銀行系基金公司旗艦的工銀瑞信,也充分感受到了資管新規帶來的衝擊和影響,尤其是貨幣基金、專戶、專項等受益於集團協同的業務受到的直接或間接影響非常突出。可以說,資管新規出臺後,工銀瑞信的轉型發展壓力大、任務重、時間緊。
「如何主動適應資管新規,繼續發揮好銀行系基金公司的優勢和稟賦,加快推動經營轉型,其核心是在『轉』字上下功夫」。王海璐表示,資管新規出臺後,工銀瑞信緊跟監管政策的要求和導向,在經營理念、經營思路、經營策略方面實現了全方位的「轉變」。轉變經營理念,就是徹底擯棄「泛資管」時代規模至上的思想,堅守資管業務本源和價值創造導向,在募、投、管、退各環節發揮專業能力,勤勉盡責;轉變經營思路,就是向精耕細作的更高質量發展轉變,堅持以提升投研硬核競爭力為基礎,積極調整優化業務結構,著力發展高附加值業務,提升經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轉變經營策略,就是轉向集團協同與市場化競爭並重的「雙輪驅動」發展策略,在優化渠道布局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服務能力。
王海璐對記者表示,圍繞三個層面的轉變,工銀瑞信對經營發展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優化。通過近兩年的持續努力,實現了「投研能力同業領先、業務結構持續優化、服務質量不斷提升、風控能力不斷增強、金融科技發展提速、人才隊伍效能提升」的良好局面。
固本強源
匠心打造硬核實力
王海璐認為,投資者的信任是基金公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圍繞「為投資者創造價值,提升客戶獲得感」的核心理念,堅守信義義務,始終踐行「價值投資、穩健投資、長期投資」的投資觀,處理好發展觀、業績觀和風險觀三者的關係。
「就發展觀而言,堅持做長期正確的事情,追求可持續的、長久的、高質量的發展,避免盲目追求過快發展而忽視投資人利益;就業績觀而言,追求長期可持續的、穿越周期的優秀業績,避免過度追求短期業績而忽略基本面;就風險觀而言,切實做好風險與收益的匹配和平衡,避免片面追求高回報而忽視風險防範。」王海璐闡述了她對基金公司高質量發展內涵的理解。
在上述觀念指導下,工銀瑞信全力提升投研「軟硬」實力。「軟」實力方面,把投資者利益至上的發展觀傳導到每位投研人員,引導形成重合規、重穩健、重長期的投資觀;「硬」實力方面,不斷拓展研究的高度、深度和廣度,完善投研決策機制,加強組合精細管理,豐富投資策略,著力提升主動管理能力、長期價值投資能力、資產定價專業能力,進而形成全周期的穩健投資能力。與此同時,加強投研互動,提升投研一體化水平,也是工銀瑞信投資能力提升的一大法寶。在投研管理機制優化上,加強內部人員梯隊「傳幫帶」,優化考核評價機制,幫助投資經理做出更科學穩健的投資決策。在內外部資源整合上,強化宏觀與微觀協同、投資與研究協同、固收與權益協同、公司與集團協同,並通過建制度建機制,提升研究員的市場意識和投資參與度,進一步強化投研一體化建設。
同時,王海璐也深知,投資經理的管理能力有半徑,投資策略有容量。管理規模的增長確實能給基金公司帶來經營效益,對管理者有很大的誘惑,但如果規模增長超出投研能力半徑,則可能損害投資業績,進而損害投資者利益和公司長遠發展。因此,在短期的規模增長和投資業績之間,管理者要知克制、會平衡、有取捨,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在今年基金市場火爆的情況下,工銀瑞信仍然堅持客戶利益至上的發展觀,沒有盲目地追求規模擴張,而是選擇了循序漸進、穩紮穩打,把基金銷售規模目標設定在合理的範圍內。同時,通過加強投資能力中心建設,依託團隊專業的分工協作不斷擴展投資經理的管理半徑,確保投資業績持續穩健。即便是因為消化資管新規對部分存量業務衝擊所造成的一定規模排名壓力,工銀瑞信仍堅持高質量發展目標導向,平衡好短、中、長期目標,不片面追求短期規模排名,追求給投資人和股東創造長期穩健回報,堅持做對投資者負責任的基金公司。
投研「軟硬」實力的同步提升,以及合理把握規模增長,共同促進了工銀瑞信的投資業績實現了「靚麗」的飛躍。權益投資方面,銀河基金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月至10月,工銀瑞信旗下主動權益基金平均收益率達到55.42%,在同業15家大型基金公司中位居第一,在全市場主動管理型基金業績前30強中工銀瑞信獨佔九席,且收益率均超70%。固收投資業績也持續領先,工銀瑞信是行業內唯一一家連續13年都有固收類基金獲得「金牛基金獎」的基金公司。此外,養老投資業績優異,近三年、五年的年金投資業績均位居同業第一;社保業務連續五年獲得社保理事會基本面評價最高檔(A檔)。在優異的投資業績支撐下,2020年前三季度,工銀瑞信管理的各類產品合計為投資者創造了623億元回報,位居同業前列。
2019年8月,工銀瑞信粵港澳大灣區創新100ETF產品發布會在深交所舉辦。
優化結構
經營質效持續提升
王海璐表示,在打造投研硬核實力的基礎上,工銀瑞信在業務發展策略上也進行了全面調整,重點在養老金投資管理、非貨幣基金業務發展方面加大力度,實現了在管理資產總規模保持穩定的基礎上,業務結構得以持續優化,並保持了相對的市場競爭優勢地位。
「養老金投資管理業務具有持續穩定增長的特點,也是助力國家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部分,我們一直將養老金業務作為長期戰略性業務。截至2020年9月末,我們管理的年金社保等各類養老金資產規模突破4700億元大關,較2019年初增長了逾2000億元,持續位居全行業第一的領先地位。同時,我們嚴格按照證監會關於加強非貨幣基金業務,尤其是權益基金業務發展的導向要求,積極調整公募基金業務發展策略。截至2020年9月末,我們管理的非貨幣基金規模近2700億元,較2019年初實現翻倍,佔公募基金業務的比例由2019年初的22%提升至56%。其中,高價值的主動權益基金規模近1000億元,較2019年初大幅增長164%。」王海璐向記者透露。
通過持續優化業務結構、加強內部精細化管理,工銀瑞信的盈利能力也在持續提升。根據公開披露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工銀瑞信實現淨利潤9.38億元,同比增長近19%,繼續保持全行業前三甲,位居銀行系第一併持續擴大對第二名的領先優勢。
精耕細作
服務能力持續增強
近兩年來,在穩步提升投研「軟硬」實力的基礎上,工銀瑞信也在風險管控、渠道建設、產品布局、金融科技等業務領域加強精細化管理,全面加快提升服務能力。
王海璐認為,風險管理能力是衡量基金公司經營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堅守合規經營、嚴格防控風險,既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職責,也是履行好信義義務,為客戶利益負責的內在要求。工銀瑞信始終堅持「行穩致遠」的經營發展理念,始終堅持「制度先行、程序至上、內控優先、規範運作」的原則,構建了各類風險全覆蓋、全流程管控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立了四道風險防線,堅持「主動防、智能控、全面管」的內部要求,風險管控能力不斷增強,持續保持合規穩健的經營發展勢頭。
作為銀行系基金公司,在渠道發展方面是否更有優勢?是否主要依靠母行渠道?對於這些問題,王海璐表示,工銀瑞信一直堅持打造「工行內+工行外、線下+線上、零售+機構」的複合型渠道和服務體系,在堅持工行渠道為主的基礎上,全面加強與其他各類渠道的合作和發展。目前,業務來源於工行渠道和工行外渠道的比例各佔50%左右,實現了營銷渠道的均衡化、多元化。
王海璐指出,工銀瑞信高度重視渠道和客戶服務工作,把渠道和客戶的服務體驗作為公司內部考核的重要方面,目前已建立了分層、分類的多層次服務體系,並加快推動基金組合、基金投顧等新服務模式發展,積極為客戶提供全流程、陪伴式、精準化的服務體驗,品牌美譽度和客戶口碑持續提升。
同時,工銀瑞信堅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穩步推進產品創新,持續構建全資產、全策略的產品體系,繼續完善現金管理、固定收益、多資產、權益、另類及商品等基礎產品系列,重點打造「固收+」、被動、行業主題、解決方案、非標投資、REITs等資產證券化、跨市場配置等特色產品系列,積極服務客戶多元化的資產配置需求。
據王海璐介紹,圍繞助力引導長期資金入市的行業發展目標,工銀瑞信的第三支柱個人養老目標基金實現業內首批發行,並完成主要年齡段投資者的產品覆蓋;圍繞國家戰略和資本市場改革創新,工銀瑞信2019年5月在業內首批發行了科創板基金產品,2019年10月發行了首隻灣創ETF產品,2020年9月首批發行科創ETF;圍繞國內被動投資加快發展趨勢,公司已基本完成國內主要寬基類股票ETF產品布局,並不斷推進基金組合等創新模式發展,實現基金營銷服務模式升級;圍繞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推動ABS業務發展,積極推進國企混改類業務發展。
隨著金融科技與資管行業結合日益緊密,金融科技對基金公司發展又將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對此,王海璐認為,「行業的金融科技發展是大勢所趨,對於提升基金公司投研能力、營銷服務能力、運營管理效率、風險防控水平將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也將顯著改變資管行業的生產方式和行業生態。工銀瑞信已將金融科技建設提升到公司發展戰略的高度,制定未來三年金融科技發展規劃,通過加快『一轉型』,即公司管理的全面數位化轉型;推進『雙構建』,即構建技術和數據雙中臺;打造『三平臺』,即打造智能投研、智能營銷、智能風控三大業務平臺,實現為經營發展全方位賦能。」
以人為本
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基金公司屬於智力密集型行業,人才是公司最核心的資源,銀行系基金公司擁有什麼樣的人才觀?對於這個問題,王海璐表示,工銀瑞信始終秉承「以人為本」的人才理念,在不斷完善激勵機制的同時,全力為優秀人才提供良好的職業發展通道,提升對員工的平臺價值吸引力,積極倡導和構建共創、共建、共享、協作、包容的家園文化,突出文化凝聚力,實現激勵與約束並舉,嚴管與厚愛並重,激發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員工與公司同成長、共發展。
具體在員工培養方面,搭建專業序列和管理序列不同職業發展路徑,拓展人才縱向和橫向的職業發展空間,實現「量才適用,人盡其才」。特別在投研人員的培養與考核方面,工銀瑞信基金把「實現持有人最佳利益」作為投研隊伍的行動標尺,深挖投研人才潛能,「能者上、劣者汰」,打造精銳隊伍;針對員工個性化需求和在成長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整合內部、外部及海外培訓資源,打造學習型組織。在績效考核方面,投研人員的考核圍繞「穩健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投資理念,兼顧長短期績效表現。在指標設置方面,注重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以期更加全面地評估基金經理業務能力與行為素質。公司相應調整了投研人員業績考核時間周期,以三年業績考核為主,當年業績為輔,從機制上杜絕為博取短期收益排名的投資行為,以保證客戶、渠道、公司、基金經理目標的一致性,做到知行合一。
王海璐表示,「以人為本」核心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才,不僅要讓每一位投研人才都得到充分的認同和有效的發展空間,而且還要有信任和包容。公司倡導共創、共建、共享、協作、包容的家園文化,不僅從機制上保證公司內部投研信息的共享,創造積極向上的工作動力與氛圍,體現公司作為綜合化大平臺的價值所在,還要明確投研人才的成長路徑。同時,公司十分注重對人才的人性化管理,充分理解和信任員工,給予基金經理一定的容錯空間,提升對專業人才的容錯率。由此,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和凝聚力不斷增強,員工隊伍尤其是投研核心隊伍穩定,2019年離職率僅6%,顯著低於行業整體水平。
海通證券數據顯示,近年來,工銀瑞信權益投資能力顯著提升,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過去三年、兩年、一年公司主動權益基金規模加權業績表現均位居全行業前20%,其中最近一年已躋身行業前10%。王海璐強調,公司投資業績的穩步提升,首先屬於每一個投資經理和研究員,同時也是公司全體員工共同努力的成果。公司為擁有這樣一支風格穩健、誠信敬業、創新進取、團結協作的專業團隊而感到自豪。
展望未來,王海璐表示,當前國內經濟正在加快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資本市場改革不斷提速,工商銀行集團對綜合化經營戰略和工銀瑞信的發展高度重視。未來,工銀瑞信經營班子將帶領全體員工齊心協力、勤勉敬業,圍繞「全力打造為工商銀行集團重要的綜合化經營平臺和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全能型資產管理公司」的願景目標,緊抓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機遇,以合規穩健經營為底線,以投研專業能力為依託,以全資產、多策略的產品體系為載體,以優化創新服務為驅動,為投資者創造更大的價值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