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峰區猶如湘江河畔的一顆明珠,發展日新月異。曹正平 攝
雁峰公園一角。
這裡企業雲集——特變電工、金杯電工、恆飛電纜、啟迪古漢、星馬汽車等多家上市公司和國內知名企業,如一顆顆璀璨明珠;
這裡產業集聚——衡山科學城、衡陽綜合保稅區、雁峰工業集聚區、白沙工業園、特變電工南方產業園、金杯電工核電電纜產業園、啟迪古漢現代中藥產業園、華鵬高鐵器材產業園等「一城兩區五園」,堅定產業發展步伐;
這裡創新如潮——「BKD-20萬千伏/1100千伏的系列高壓電抗器」項目、「低摩擦固體潤滑碳薄膜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項目、「東風天龍商用車DDI75國六廢氣旁通式渦輪增壓器」項目等多項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獎項點亮「創意燈塔」;
……
■ 徐德榮 聶 沛 陳翰飛
近年來,衡陽市雁峰區把創新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和領域,通過抓實創新型企業培育、創新型產業集群打造、創新載體與平臺建設、科技創新惠民工程四大工程,不斷完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並打造新型能源及電力裝備現代化產業鏈,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今年初,雁峰區成為衡陽市唯一獲批建設的省級創新型縣(市、區)。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雁峰區一以貫之堅持以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全區從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雁峰區委書記周玉軍說。
回雁峰下創新正酣,湘江河畔發展迅猛。
創新引領
驅動發展「新引擎」
11月15日,衡陽舜達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忙著生產低摩擦碳薄膜。
「別看著只是一塊小小的薄膜,作用可大著呢!將這個薄膜應用於發動機柱塞、氣門、挺柱、活塞環等部件,可以降低汽車油耗10至15%,二氧化碳排放20%。」該公司總經理唐迎春說。
低摩擦碳薄膜是舜達精工歷時10年才成功研發的科技產品。該產品可廣泛應用於汽車、數控工具機、軌道交通等領域,有效減少零部件磨損,延長其使用壽命,解決了高壓柱塞泵、高壓共軌系統等35項「卡脖子」技術,突破國內燃油系統市場博世、德爾福和電裝3大外企壟斷局面。
舜達精工創新發展在雁峰區並不是個例。雁峰區是衡陽有名的老工業區,更是衡陽市唯一一家湖南省首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和省級創新型縣(市、區)。為放大這一優勢,雁峰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如今,雁峰區已形成特變電工、金杯電工等為龍頭的輸變電、大金融商貿、大數據、大健康文旅四大創新型產業集群。這些龍頭企業還通過技術支持、指導培訓等方式,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帶動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提升產業鏈科技含量。
金杯電工是我國中南部線纜研發製造領軍企業,湖南省電線電纜行業「湖南老字號」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圖為公司員工正在作業。 曹正平 攝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雁峰區委宣傳部提供)
激發科技創新的力量,不僅僅是企業的發展方向,更是雁峰區上下的共同期許。就像呵護一粒種子、照料一個孩子一樣,雁峰區密切關注著每個企業的成長之路,及時幫助企業分析創新點,找到結合點,為企業加快創新步伐、調整產業結構建言獻策,成為企業發展的「智囊團」。
11月13日,雁峰區召集特變電工、金杯電纜、恆飛電纜、古漢集團、星馬汽車這5家頭部企業開展科研投入座談會,並邀請湖南大科城博士科技有限公司,就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科技成果轉化、加大科研投入對企業進行手把手指導。
特變電工衡陽變壓器有限公司現已成為中國輸變電行業超高壓、特高壓、大容量變壓器類產品製造的核心骨幹企業,掌握了特高壓交直流輸電、大型水電、火電、核電主機及安裝調試等世界輸變電製造領域最核心關鍵技術。圖為工作人員在調試設備。 曹正平 攝
正是政府的悉心呵護,如今,雁峰區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氛圍日漸濃厚。三葉、瑞安、新衡泵、金楓等國家級、省級創新創業基地紛紛落戶雁峰,湖南「雙創周」、創新創業大賽等科創大賽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參加。
近3年來,雁峰區累計申請專利1682件,專利授權815件,萬人擁有有效發明專利達12.16件,科技創新浪潮此起彼伏。
強化保障
築造創新「強磁場」
2019年,雁峰區每平方公裡產出GDP達2.56億元,居衡陽市第一;2019年,雁峰區投入科研經費(R&D)強度達2.5%,高於省市平均水平,投入總量和強度居衡陽市第一;2019年,雁峰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55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36.8%,居衡陽市第一;
……
成績的背後是雁峰區強化科技創新的生動實踐。
雁峰區委副書記、區長王燕介紹,近年來,該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通過鼓勵企業創新和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有力推動經濟發展從傳統的「拼要素、拼資源、拼投入」轉向「靠創新、靠技術、靠人才」。
「激勵20條」、「原地倍增」計劃、「畝均效益」等一系列政策紅利不斷釋放企業創新活力。
今年4月,該區出臺《雁峰區關於推進省級創新型區建設的激勵措施(試行)》,涵蓋扶持做大做強、促進技術創新、加快成果轉化、打造雙創環境等4個方面,包括加快培育本地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研發機構提檔升級、鼓勵智慧財產權成果轉化等支持創新的政策多達20條,將創新驅動的「油門」一踩到底。
為推動企業新舊動能轉化、幫助企業快速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雁峰區還大力實施縣級領導聯點企業制度,建立公示公告、情況收集、問題處理、反饋督查、建檔立卡等5項工作制度,用問題清單制倒逼各級各部門主動上門服務。針對一些研發能力較弱的中小微企業,如三文科教、鴻拓汽車等企業,開展「一對一」專家服務,推動實現該區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和智慧財產權零的突破。
不只是企業,高校也同樣擁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和豐富的人才資源,是自主創新的主力軍。為加快科研成果轉換,雁峰區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企業發展提供動力。
2019年底,雁峰區與南華大學、衡陽師範學院、湖南工學院、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衡陽技師學院等5所高校籤訂產學研合作框架協議,藉助高校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搭建起政、企、校產學研合作的橋梁,進一步推動該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近3年來,雁峰區轉移轉化科技成果230項,技術合同交易額近3億元,引進科技服務機構30家,完成科技人員培訓8000人次以上,引進專業技術人員240人以上。
科技惠民
點亮「智慧生活」
「這是我們公司研發出來的人工智慧產品——個性化學習手冊,可以對學生學情數據進行採集和分析,針對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提供精準的個性化學習題庫,提高學生成績。」8月26日上午,「科技戰疫,創新強國」2020年雁峰科技活動周現場,科大訊飛工作人員向市民展示和推介其科研創新產品。
科大訊飛是雁峰區新引進的新興企業之一。以前,輸變電產業是雁峰區發展的拳頭產業,其他產業發展式微。為轉變這一局面,近年來,雁峰區轉變發展思路,引進大數據、大健康等新興產業,打造多元增長極。如今,雁峰區已引進128家新興科技企業。
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不斷碰撞出新的「火花」,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老+新」產業不斷湧現,點亮「智慧生活」。
「這些智能化設備很實用,尤其是農殘檢測設備,讓我買菜更加安心放心。」11月16日,前來雁峰區衡常路幸福嘉園農貿市場買菜的市民不停點讚市場的智能化設備。
幸福嘉園農貿市場內,不少食品區貼有二維碼,市民可以通過掃碼獲取食品原產地等信息。市場內還配備了智能電子秤、農殘食品檢測儀等智慧化設備,保障市民「菜籃子」品質。
城市更「智慧」了。通過推進現代信息科學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創新應用,實現城市智慧管理和運行;通過加大環境治理、安防工程等領域核心關鍵技術轉化應用力度,城區交通路網更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極大提升;隨著「智慧平安家庭衛士」與舊城改造、「雪亮工程」相結合,治安防控更精準。
公共服務體系更優化了。全面實施「一次辦結」「多證合一」「證照分離」改革,紮實推進「新聞+政務+服務」;高標準建設融媒體中心,重點打造一網一端兩微兩平臺,走出一條凸顯雁峰特色的融媒體之路。
旅遊更加「綠色」了。以船山書院文化、船山文化和大雁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為根基,注入科技元素,建設湘江西岸生態景觀休閒長廊;啟動夜遊湘江旅遊路線,打造「平沙落雁」景點和實景劇,形成可持續發展旅遊文化產業鏈。
坐落在雁峰區的船山書院。
科技還支撐雁峰區鄉村振興戰略。雁峰區進一步調優調特調強農業企業,強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協同攻關、農業科技人才培養、重大科技平臺改進提質等農業科技創新,積極推進「一村一品、一戶一特」,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化水平。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如今的雁峰區,正以爭當新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在這片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熱土上點燃創新發展的新引擎,奮力譜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打造具有雁峰特色和品牌的新型能源及電力裝備產業高地
9月28日,衡陽市召開產業鏈建設工作動員大會,將發力14條產業鏈,加快建設現代產業強市。新型能源及電力裝備產業鏈便是其中之一。雁峰區作為新型能源及電力裝備產業鏈建設的主力軍,將如何打贏產業鏈建設攻堅戰,爭當高質量發展領頭雁?
龍頭帶動固鏈。支持特變電工打造「百億航母」,服務恆飛電纜主板上市,推進金杯電工改建擴能,打造恆飛+金杯總產值百億行業頭部企業,構建龍頭企業成為融入全球的「產業巨艦」,帶動全市數百個新能源裝備市場主體相融共生。
數字賦能強鏈。推動數字經濟「新基建」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打造雲上產業鏈對接平臺,推進輸變電裝備產業與「人工智慧」「5G應用」「大數據」等柔性銜接,廣泛打造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
人才培優興鏈。助力輸變電裝備企業與省市職業院校聯合開展工學交替、訂單培養,點對點為企業輸送產業工人。設立「綠色通道」,出臺激勵科技人員攜帶科技成果來衡參與輸變電裝備產業鏈建設的政策。成立「輸變電裝備產業百人會」,設立「企業家服務日」,培育大批優秀企業家。
平臺打造引鏈。深化與上海交大、華中科大等輸變電專業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入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平臺建設。
金融開放活鏈。探索建立輸變電裝備產業基金和風險補償機制,支持債券融資、股權融資、智慧財產權質押等多種融資方式,打造「線上+線下」一站式金融服務體系,為產業鏈中小微企業量身定製融資方案。
消費挖潛補鏈。支持輸變電裝備關聯配套企業集中採購,建立有色金屬、絕緣新材料、新能源等網上交易平臺和多邊多元替代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