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民法典72:關於保證合同的重要變化,民法典對司法解釋的取捨

2020-11-05 李立律師


合夥指南 | 作者:李立律師

這是李立律師博客和合夥指南公眾號487篇文字

《聊民法典系列》是李立律師的讀民法典筆記

聊民法典72:關於保證合同的重要變化,民法典對司法解釋的取捨


第十三章 保證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自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法律規定的擔保種類有: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定金。

2007年10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開始施行。《物權法》對於「物的擔保」(包括抵押、質押和留置)的規定,在實質上替代了《擔保法》的規定。唯有保證這種擔保形式仍然由《擔保法》在進行規範。

《民法典》將「保證」列入了「合同編」,以「保證合同」的方式進行規範。

《民法典》這一立法結構上的改動,並不是對於保證的擔保性質的否定。保證合同,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份合同,其帶有的擔保性質也是基於合同的約定而來的。

《民法典》保證合同這一塊的內容,是以《擔保法》以及《擔保法司法解釋》為基礎,進行修改調整而成的,修改點較多。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六百八十一條 保證合同是為保障債權的實現,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情形時,保證人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合同。

《民法典》對保證合同的定義。《擔保法》中,僅有對「保證」的定義,而沒有「保證合同」的定義,強調的是擔保的責任和義務。

《擔保法》第六條:「本法所稱保證,是指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行為。」

相對照來看,《民法典》的定義顯然更為細緻和精確。

比如,《擔保法》強調「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而《民法典》強調「當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情形時」。《民法典》在此處,一是強調只有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才能要求承擔保證責任,二是增加了可由保證合同當事人自行約定保證責任發生的條件,邏輯上更完整,也符合目前的法律實務經驗。

第六百八十二條 保證合同是主債權債務合同的從合同。主債權債務合同無效的,保證合同無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本條第一款關於主合同無效後保證合同無效的規定,與《擔保法》相關的規定相對照,有實質性的立法變化。

《擔保法》第五條規定:「擔保合同是主合同的從合同,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擔保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可以見到,《擔保法》的立法語義,帶有可以由當事人約定而使得擔保合同從合同獨立於主合同而存在。

《民法典》沒有賦予保證合同當事人這個權利。即保證合同當事人無權通過約定使保證合同獨立於主合同而存在。《民法典》僅規定法定才可以讓保證合同具有獨立性。

現實中,各地人民法院審理的涉及獨立擔保條款或擔保合同的案件中,存在著不同的理解。但是,反對獨立擔保條款的可能更多些。通常認為,獨立擔保條款的適用,可能產生欺詐和濫用權利的弊端,進而影響我國擔保法律制度體系的基礎,因此,在國內的商事交易活動當中,不宜確認獨立擔保條款的效力。

目前,人民法院比較統一認可的是只有「獨立保函」這種特殊的保證書。最高人民法院曾經在2016年11月18日出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獨立保函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6〕24號),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

2019年9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中,對於獨立擔保在司法上的法律理解進行了詳細的表述:

  1. 從屬性是擔保的基本屬性,但由銀行或者非銀行金融機構開立的獨立保函除外。獨立保函糾紛案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獨立保函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處理。
  2. 凡是由銀行或者非銀行金融機構開立的符合該司法解釋第1條、第3條規定情形的保函,無論是用於國際商事交易還是用於國內商事交易,均不影響保函的效力。
  3. 銀行或者非銀行金融機構之外的當事人開立的獨立保函,以及當事人有關排除擔保從屬性的約定,應當認定無效。
  4. 但是,根據「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原理,在否定其獨立擔保效力的同時,應當將其認定為從屬性擔保。此時,如果主合同有效,則擔保合同有效,擔保人與主債務人承擔連帶保證責任。主合同無效,則該所謂的獨立擔保也隨之無效,擔保人無過錯的,不承擔責任;擔保人有過錯的,其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應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三分之一。

結論是,司法實踐中,除了國際商業往來中使用的銀行保函外,人民法院是不承認保證合同可以獨立於主債權而存在的,也就是主債權債務合同無效的,保證合同無效。因此,《民法典》此處的規定,也是對司法實踐經驗總結的某種承認和確認。

保證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債務人、保證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民法典》本條第2款規定了保證合同無效後各當事人的過錯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沒有吸收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擔保法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

擔保法司法解釋中規定:

  1. 主合同有效而擔保合同無效,債權人無過錯的,擔保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債權人的經濟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債權人、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應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
  2. 主合同無效而導致擔保合同無效,擔保人無過錯的,擔保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應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三分之一。

上述司法解釋沒有被《民法典》直接吸收,意味著人民法院對於保證合同無效後的過錯責任分配,在司法解釋重新整理修訂過程中,可能產生新的變化。當然,我認為更大的可能是,人民法院將仍然沿用擔保法司法解釋中的這個擔保合同無效時的過錯責任分配設定。《民法典》沒有直接吸收這2條司法解釋規定,應當是要將這方面的判定權交由司法機關來根據實際案情進行認定。

第六百八十三條 機關法人不得為保證人,但是經國務院批准為使用外國政府或者國際經濟組織貸款進行轉貸的除外。

以公益為目的的非營利法人、非法人組織不得為保證人。

本條規定,與《擔保法》相關條款對照,沒有實質上的變化,只是根據《民法典》的立法,調整了相關的詞語,表述更準確和完整。

例如,將《擔保法》中的「國家機關」,改成了「機關法人」。這是因為在《民法典》「法人」一章中的設定了「機關法人」的種類和定義,所以以此作為主語。

第六百八十四條 保證合同的內容一般包括被保證的主債權的種類、數額,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期限,保證的方式、範圍和期間等條款。

本條與《擔保法》第十五條實質相同。

第六百八十五條 保證合同可以是單獨訂立的書面合同,也可以是主債權債務合同中的保證條款。

本條是從《擔保法》第九十三條中化出來的。《擔保法》第九十三條規定:「本法所稱保證合同、抵押合同、質押合同、定金合同可以是單獨訂立的書面合同,包括當事人之間的具有擔保性質的信函、傳真等,也可以是主合同中的擔保條款。」

第三人單方以書面形式向債權人作出保證,債權人接收且未提出異議的,保證合同成立。

本條第2款的規定,是吸收了司法解釋的內容。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二十二條規定:「第三人單方以書面形式向債權人出具擔保書,債權人接受且未提出異議的,保證合同成立。……」

第六百八十六條 保證的方式包括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

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一般保證承擔保證責任。

本條第2款,是一項較大的立法改變。

《擔保法》第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連帶責任保證承擔保證責任。」

在保證方式沒約定或約定不明確時,法律對於保證方式的認定從連帶責任保證改成了一般保證。

《民法典》這項修改,對於保證人更為有利,有利於促進民事主體更願意提供對他人提供保證擔保,但是另一方面對於債權人來說須提高保證合同內容審核的注意度。債權人,在可能的情況,總是傾向於能取得連帶責任保證,因此需要在訂立保證合同時確保對於保證方式的合同描述要明確為連帶責任保證。

第六百八十七條 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為一般保證。

一般保證的定義,與《擔保法》相同。

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有權拒絕向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債務人下落不明,且無財產可供執行;

《擔保法》規定的是「債務人住所變更,致使債權人要求其履行債務發生重大困難的」。

《民法典》規定的是「下落不明且無財產可執行」。

債務人住所變更,並不代表下落不明。下落不明,需要達到一種連續失去音訊的狀態。

(二)人民法院已經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

(三)債權人有證據證明債務人的財產不足以履行全部債務或者喪失履行債務能力;

這個第(三)項是《民法典》新增的內容。

(四)保證人書面表示放棄本款規定的權利。

第六百八十八條 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保證人和債務人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為連帶責任保證。

連帶責任保證的定義,與《擔保法》相同。

連帶責任保證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情形時,債權人可以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請求保證人在其保證範圍內承擔保證責任。

與第六百八十一條的「保證合同」的定義保持一致。對照《擔保法》,《民法典》在此增加了「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情形」。

與擔保法司法解釋相對照,《民法典》沒有引入和規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的追償權。

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二十條規定:「連帶共同保證的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向債務人不能追償的部分,由各連帶保證人按其內部約定的比例分擔。沒有約定的,平均分擔。」

是否取消了這個法定的追償權,可能還要看之後的新司法解釋才能確定。

第六百八十九條 保證人可以要求債務人提供反擔保。

反擔保方式可以是債務人提供的抵押或者質押,也可以是其他人提供的保證、抵押或者質押。

第六百九十條 保證人與債權人可以協商訂立最高額保證的合同,約定在最高債權額限度內就一定期間連續發生的債權提供保證。

最高額保證除適用本章規定外,參照適用本法第二編最高額抵押權的有關規定。

《民法典》對於最高額保證合同的適用範圍不再作限制。

根據《擔保法》第十四條之規定,最高額保證,僅適用於「借款合同或者某項商品交易合同」。

相關焦點

  • 聊民法典74:合同法中的「共同連帶保證」,被民法典取消了
    民法典系列》是李立律師的讀民法典筆記聊民法典74:合同法中的「共同連帶保證」,被民法典取消了第六百九十七條 債權人未經保證人書面同意,允許債務人轉移全部或者部分債務,保證人對未經其同意轉移的債務不再承擔保證責任,但是債權人和保證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 【學習民法典】《民法典》合同編借款合同章內容的六大變化
    基於此,人民法院有必要認真梳理民法典合同編借款合同章內容的重大變化,以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於2021年1月1日施行後,在民間借貸案件的審理過程中能夠做到正確適用法律。二、合同編借款合同章適用範圍的變化關於借款合同的概念,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條和合同法第一百九十六條都規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並支付利息的合同。據此看來,似乎民法典中借款合同的適用範圍並沒有發生變化。
  • 學習民法典丨《民法典》合同編借款合同章內容的六大變化
    基於此,人民法院有必要認真梳理民法典合同編借款合同章內容的重大變化,以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於2021年1月1日施行後,在民間借貸案件的審理過程中能夠做到正確適用法律。二、合同編借款合同章適用範圍的變化關於借款合同的概念,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條和合同法第一百九十六條都規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並支付利息的合同。據此看來,似乎民法典中借款合同的適用範圍並沒有發生變化。
  • 王利明:一部及時配合《民法典》實施的重要司法解釋
    一部及時配合《民法典》實施的重要司法解釋  ——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時間效力的若干規定》  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時間效力的若干規定
  • 民法典新增四種典型合同:保證、保理、物業服務、合夥合同
    民法典新增四種典型合同:保證、保理、物業服務、合夥合同民法典在《合同法》規定的買賣合同、借款合同等15種典型合同的基礎上,新增了4種典型合同。①保證合同民法典吸收了《擔保法》中的關於保證的內容,形成了保證合同。
  • 《民法典》合同編借款合同章內容的六大變化
    基於此,人民法院有必要認真梳理民法典合同編借款合同章內容的重大變化,以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於2021年1月1日施行後,在民間借貸案件的審理過程中能夠做到正確適用法律。二、合同編借款合同章適用範圍的變化關於借款合同的概念,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條和合同法第一百九十六條都規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並支付利息的合同。據此看來,似乎民法典中借款合同的適用範圍並沒有發生變化。
  • 《民法典》中保證合同應該注意的四點
    對比後發現,《民法典》關於先訴抗辯權的立法傾向,究竟是側重保護債權人抑或保證人,存在著如下變化:關於第1款的債務人情況▣《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2條規定:「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早於或者等於主債務履行期限的,視為沒有約定,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
  • 關於《民法典》學習方法的思考和建議
    民法典以總則為首編,統領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六個分編,將以往單行的民事法律有機統一為一部法典,解決了各單行法律之間法律制度和法律規範的矛盾、衝突、遺漏、過時等客觀問題,統一法律制度,優化法律規範,抑制任意司法。學習民法典,就要了解民法典的體系化效應,理解民法典對各單行法律的取捨和優化,探究民法典的立法本意,減免實務中的衝突和爭議。以擔保法和物權法的衝突為例。
  • 《民法典》關於保證擔保的新變化解析(一)
    文 | 王翔宇 中銀律師事務所 前言:保證擔保是經濟生活與司法實踐中廣泛存在的債權保障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下文簡稱「民法典」)的保證擔保部分存在多處改動,這將對人們的經濟生活與司法實踐產生深遠的影響。
  • 《民法典》關於保證擔保的新變化解析(二)
    文 | 王翔宇 中銀律師事務所保證擔保是經濟生活與司法實踐中廣泛存在的債權保障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下文簡稱「民法典」)的保證擔保部分存在多處改動,這將對人們的經濟生活與司法實踐產生深遠的影響。
  • 適用《民法典》時間效力規定司法解釋及簡要批註
    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持續至民法典施行後,該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民法典的規定,但是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二條,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有規定,適用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的規定。但是適用民法典的規定更有利於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更有利於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更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除外。
  • 知明律轉|《民法典》來了,新的司法解釋還會遠嗎?
    第四個問題,關於新制定的7件司法解釋的情況 最高人民法院按照「統一規劃、分批制定,急用先行、重點推進」原則,制定了與民法典配套的第一批共7件新的司法解釋,這次一併發布,於2021年1月1日與民法典同步施行。 這7件第一件是關於適用民法典時間效力的司法解釋。
  • 《民法典》關於保證擔保的新變化解析(三)
    文 | 王翔宇 中銀律師事務所 保證擔保是經濟生活與司法實踐中廣泛存在的債權保障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下文簡稱「民法典」)的保證擔保部分存在多處改動,這將對人們的經濟生活與司法實踐產生深遠的影響。
  • 民法典保證合同新變化:保證人的限制及責任
    民法典保證合同新變化:保證人的限制及責任在民法典中,保證合同被列為了專章,民法典合同編第十三章為保證合同,保證合同分為兩節,一般規定與保證責任。民法典將保證作為了合同的一種。事實上,保證是擔保方式的一種,是一項合約,保證人以其自身信用為債務人履行債務提供擔保。
  • 中國發布丨最高法:準確適用民法典及相關司法解釋 推進民法典統一...
    中國網1月5日訊(記者 張豔玲)記者從最高法獲悉,4日,全國法院貫徹實施民法典工作會議以視頻方式召開,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周強出席會議並講話。周強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服務大局、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確保民法典正確貫徹實施。
  •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的重大變化
    最高人民法院對建國以來現行的司法解釋及相關規範性文件共計591件進行了全面清理,同時發布了7個新的司法解釋,於2021年1月1日與民法典同步施行,其中包括《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以下簡稱「《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解釋(一)」)。
  • 【學習宣傳民法典專欄】《民法典》施行後,原相關司法解釋如何銜接...
    例如,《合同法》通過並實施後,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在堅持「法不溯及既往」原則的同時,明確規定「人民法院確認合同效力時,對合同法實施以前成立的合同,適用當時的法律合同無效而適用合同法合同有效的,則適用合同法」(第3條)。
  • 民法典正式實施,首批司法解釋來了!
    △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貫徹實施民法典全面完成司法解釋清理和首批司法解釋新聞發布會。  對這一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延續了現行婚姻法司法解釋相關規定。  當事人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個人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
  • 最高法發布:《民法典》時間效力的28條司法解釋
    第三條 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沒有規定而民法典有規定的,可以適用民法典的規定,但是明顯減損當事人合法權益、增加當事人法定義務或者背離當事人合理預期的除外。  第七條 民法典施行前,當事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或者質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適用民法典第四百零一條和第四百二十八條的規定。  第八條 民法典施行前成立的合同,適用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的規定合同無效而適用民法典的規定合同有效的,適用民法典的相關規定。
  • 學習民法典之68《民法典》施行後,原相關司法解釋如何銜接適用
    學習民法典之68《民法典》施行後,原相關司法解釋如何銜接適用 2020-12-16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