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昌吉故事,傳承絲路文化
12月15日上午
《絲綢之路文化叢書》新書首發式舉行
將在全國範圍內線上線下同步發售
在時光隧道撿拾昌吉記憶
一起來看《絲綢之路文化叢書》作者訪談
傳承古絲綢之路的文化記憶
——專訪《絲綢之路文化叢書》文學篇策劃、主編,新疆作協副主席劉亮程
昌吉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茜
滑動下方屏幕即可查看專訪詳細內容(下同)
12月14日上午,在州圖書館二樓沙龍區,《絲綢之路文化叢書》文學篇策劃、主編,新疆作家協會副主席劉亮程,和記者打招呼後落座,開始講述與《叢書》有關的點滴。
《翻過時間的牧人》《走馬西來》《八匹馬》《唐輪臺》《瑪納斯河》……《叢書》10本套約260萬字歷史文化新著成書之時,恰逢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文化潤疆工程,這是昌吉州落實座談會精神、踐行文化潤疆的第一抹芬芳,通過不同方式鐫刻的文字、畫面,構築起一道嶄新的文化景觀。
《叢書》經10餘位國內知名作家和數10名編務人員歷時兩年編著、編校而成。《翻過時間的牧人》作者劉予兒的文字清澈、空靈,書中時間之語,結出木壘大地豐盈滄桑的果實;《走馬西來》作者陳啟文追蹤大唐邊塞詩人岑參的背影,重構盛唐時代西域邊塞傳奇;《八匹馬》作者冉正萬以平行敘述的方式,呈現天山天池的歷史與今天;《唐輪臺》大漠孤煙,以文築臺。作者馮傑用詩人之筆,書寫了唐輪臺和一座邊疆新城的前世今生;《瑪納斯河》作者王族講述了人與河流的依存法則,以及由此建立的生存自信和精神自足……
幾千年來,昌吉州積澱了豐富的歷史遺存和文物古蹟。推進文化潤疆工程,要梳理清楚自家的文化家底,這套《叢書》把昌吉州歷史深藏連根拔起又按時序種進沃土。後續,將再推新作。
以文築臺 詩意棲居
——專訪《唐輪臺》作者馮傑
昌吉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茜
「聞說輪臺路,連年見雪飛。」「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這是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筆下的輪臺。一千多年過去了,「唐輪臺」今何在?在《唐輪臺》作者馮傑眼中,「輪臺」與「雪」相勾連。他的腳印,也留在了「唐輪臺」的雪地裡。
經過史料論證和實地考察研究,馮傑愈發覺得唐輪臺作為中國邊塞美學意義上的一個標識,在文化史意義上,「輪臺」早已和龍城、陽關、碎葉、樓蘭、敦煌這些詩詞中的意象一樣,猶如一枚發光的寶石鑲嵌在盛世中華。文化上的「輪臺」符號已經超越地理上的「輪臺」符號,具有無限的散發性和延續性,最後成為愛國符號。
「誕生於昌吉的『輪臺報國』精神,是國家民族的歷史豐碑,更是昌吉人文精神的標誌,鑄造起現代昌吉的精神格局。」馮傑表示,「唐輪臺」這一原本只屬於「西域交響曲」中的一個音符,已然流淌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我相信,以昌吉歷史上的包容情懷,『輪臺』這一意象將會繼續發酵,在昌吉乃至新疆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而尋找『輪臺』的意義,已經和今天的治疆方略融為一體,它將以時代精神鼓舞著新一代奮勇前行。」馮傑如是說。
慢時光中聆聽自然之音
——專訪《翻過時間的牧人》作者劉予兒
昌吉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輝 實習記者 王源
「木壘深厚的農耕文化和廣袤牧區的風土人情,都給了我創作的靈感。」談起散文集《翻過時間的牧人》創作緣由,作者劉予兒說,這本書是她多年來在木壘生活和創作的一個沉澱和記錄。
「木壘,保留著一種慢時光和與自然相依的民間生活。她依山而居的一個個自然村落,一個個在轉場放牧中寄放四季的牧業村莊,都保有較為完整的傳統文化樣態。不管社會環境如何變遷,大地上的農人和牧人,他們都會把一種生活過下去,都會努力去追求一種美好的生活。這是最打動我的。正是這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創造了不見於史料記載的民間歷史。」劉予兒說。
在寫作過程中,劉予兒走進木壘縣西吉爾鎮水磨溝村、白楊河鄉羊頭泉子村、東城鎮沈家溝村等有百年移民歷史的村莊,在貼近心靈的慢時光中,她聽懂了草木花開,聽懂了刮過木壘大地的一場場風……這些自然之音,可能也是這本書想帶給讀者的。
這種來自民間普通人的融合和交流也是新疆長治久安最深厚的基礎。作為一名常駐木壘的作家,劉予兒認為,木壘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是北疆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劉予兒想繼續寫好木壘故事,繼續親近自然,在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碰撞的地方去發掘更多有益有趣的故事。
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
——專訪《神山博格達》作者趙明鳴
昌吉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冬雲
「故鄉永遠是美好的。離開故鄉的人,對故鄉都會有一種無限的眷戀和不舍。正是因為這種眷戀和不舍,我才想寫一本關於故鄉的書,來給讀者呈現昌吉州作為絲綢之路核心區重要節點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12月13日,《神山博格達》的作者趙明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趙明鳴27歲之前生活在新疆,他說他是生活在北京的新疆人。在近3年的創作過程中,趙明鳴數次到天山天池,每次都會有「驚豔」的收穫。「如果說人類是一部發展的歷史,他一步步走過留下了足跡,那麼博格達作為自然之體,則是在接受了人類注入的文化因子後才獲得了神性和靈性。」趙明鳴感慨地說。
趙明鳴在大學期間學習的是維吾爾語專業,這對於他深入到牧民中獲取靈感帶來了太多便利。每當牧民熱情地邀請他走進氈房,熱乎乎的奶茶、香噴噴的巴哈力,讓他明白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深刻含義。
趙明鳴表示,希望這本書可以成為大家來天山天池旅遊的媒介,熱愛人文歷史景觀的遊客也可以從中看到在歷史襁褓中成長起來的阜康模樣。「未來文化旅遊市場空間巨大,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的發展勢在必行。希望昌吉州能充分挖掘天山天池的文化和歷史底蘊,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趙明鳴說。
一粒種子的考古發現
——專訪《天山的種子 ——木壘的歷史和文化》作者肖小勇
昌吉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新新
《天山的種子——木壘的歷史和文化》一書從一粒種子的考古發現,探索木壘衣食住行的歷史軌跡,講述木壘政治、經濟、軍事、人文的發展面貌,展現木壘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中西方經濟文化曾匯集在此產生交流交往的歷史印證。
本書有兩條線索。一是通過考古發掘出土的農具、作物種子以及定居的遺蹟,探索木壘從早期的狩獵採集,到栽培作物所反映的定居農業的發生和發展;從動物遺存的發現,識別動物馴養和畜牧、遊牧的發生及其經濟模式,揭示木壘地區獨特的農牧生態的起源和演變,展示農、牧聚落的結構和形態特點。二是通過歷史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從歷史學角度闡述不斷變化和流動的木壘歷史發展。通過歷史文獻考證至今仍然存留的不同時期各類遺蹟,包括古城、烽燧驛站、巖畫藝術,從絲綢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視角,考察木壘在中西交通中的特殊地位和文化面貌,表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考古文博系主任、作者肖小勇表示,這是一本面向大眾普及木壘歷史文化的書籍,也是面向專業人士的學術論著,希望眾多讀者通過這本書了解木壘的社會歷史發展,了解新疆,從一個小地方窺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深厚的歷史積澱。
巖畫例證共同體現象的存在
——專訪《天山女神——康家石門子巖刻畫文化探新》作者巫新華
昌吉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薇
距今3000年左右,天山出現中亞最大規模和最為精美的女神崇拜原始宗教祭壇——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巖畫。巖畫自1987年被發現以來,學術界關於其文化內涵的主流觀點均為原始思維「生殖崇拜」。25年後,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巫新華再次考證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
巫新華發現,距離呼圖壁4000公裡外的四川涼山鹽源縣青銅樹形器與康家石門子巖畫中的人像圖案存在高度一致性。也就是說,康家石門子巖畫曾於春秋戰國時期傳播到四川西南地區和雲貴一帶,而青銅樹形器正是中國西南地區漢魏時期廣泛流傳的西王母青銅搖錢樹的來源。因此,天山康家石門子巖畫很有可能是早期西王母文化的起源。這表明古代新疆之於中國文明發展壯大之歷史過程無比重要,隱喻了西域山河在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等領域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
巫新華說:「康家石門子巖刻畫記錄了這片土地上早期曾經植根性存在過不同部族共同社會文化認同的歷史畫面,表明早在3000年前就已經存在以相似文化為基礎的共同體現象。巖刻畫文化不僅凝結著智慧,而且凝聚著力量,記錄著光輝理論和寶貴經驗。銘記歷史啟示的偉大真理,我們在新時代的奮進腳步必將更加穩健鏗鏘。」
前世今生中探索文旅融合新發展
——專訪《天山瑰寶 ——瑪納斯碧玉的前世今生》作者王宇
昌吉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碩
玉在山而草木潤,玉在河則河水清。天山北麓金色的陽光裡,靜靜流淌著的瑪納斯河,被古人們稱為「金版玉底」。「金版」源於河床及兩岸出產的黃金,「玉底」則是河床蘊藏的大量碧玉。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宇從歷史和現實角度記錄了瑪納斯碧玉對文旅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王宇看來,玉德幾乎凝練了中國人最美好的德行,可以說是古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而黨中央提出文化潤疆絕非偶然,「潤」與玉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王宇說:「我在梳理中華玉文化的研究中發現,無論是孔子提出的玉的『十一德』、管仲提出的玉的『九德』,還是許慎提出的玉的『五德』,其中第一德都是『溫潤以澤,仁也』。玉是美德的體現,亦是君子的象徵,研究瑪納斯碧玉能夠為研究文化潤疆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註腳。」
在創作的一年多時間裡,由於種種原因王宇沒能系統踏查瑪納斯碧玉玉礦,這是他創作的遺憾,也是為後續創作埋下的伏筆。王宇說:「《天山瑰寶——瑪納斯碧玉的前世今生》一書每個章節都各自成篇,書中詳細說明了瑪納斯碧玉不單純是地域文化現象,將它放大到中華文化的視野中看待,也有其獨特作用和意義,希望該書能夠成為讀者了解瑪納斯碧玉的一本百科全書。」
為河立傳 為人立心
——專訪《瑪納斯河》作者王族
昌吉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曉芳
瑪納斯河,蒙古語,意為河邊的巡邏者。新疆作家王族以瑪納斯河為線索,講述了瑪納斯縣(綏來縣)從清朝末年至建國70年間,兩家三代人與瑪納斯河之間的故事,講述了人與河流的依存法則,以及由此建立的生存自信和精神自足。
「瑪納斯縣豐厚的文化和歷史底蘊給我寫作提供了支撐。」談起小說創作的過程,王族侃侃而談。2019年3月,王族開始構思小說。「因為以一個縣寫一部長篇小說,特別是框定了一條河流,我擔心素材不夠,就多次去瑪納斯縣採風,發現瑪納斯縣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材非常多,我從中又進行了取捨。」王族說。2019年5月,王族動筆寫《瑪納斯河》。
「山峰再高,上面一定有冰雪;流水再大,也離不開河道。」在《瑪納斯河》中,王族運用了大量諺語。「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自己的語言特色。在寫作過程中,我有意識地運用了一些諺語,使這本書的語言變得有特點。」
通過寫《瑪納斯河》,王族對昌吉州加深了了解。「昌吉州歷史沉澱豐厚,比如唐輪臺、清代糧倉等,我都比較感興趣。可能在未來的幾年,我還會涉及這方面的題材,寫一些關於昌吉州和瑪納斯的文學作品。」王族說。
走進昔日「旱碼頭」
——專訪《古城駝鈴——湮沒的絲路奇臺商道》作者王海英
昌吉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薇 實習記者 常文鳳
歷史上,奇臺曾是絲綢之路的要衝。尤其是清代中期至民國初年,這裡店鋪鱗次櫛比。駱駝日夜穿梭於市,駝鈴聲晝夜不息,「旱碼頭」的美譽成為印證奇臺曾經繁華的歷史寫照。
新疆檢驗檢疫科技刊物主編王海英依託絲綢之路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用寬泛的歷史眼光、文學化的語言,完成了對昔日「旱碼頭」的審視和表達。
王海英說,古城奇臺在古絲綢之路眾多商埠樞紐中脫穎而出,源於它位居天山北麓交通要道,更是一個八方通衢之地;同時,它的繁榮源於擁有當時中國最出色的商人,古城奇臺的商業才盛極一時,而獲益更多的是新疆地區。
除了絲綢之路,還有一條草原絲綢之路,在歐亞大陸之間走了幾千年。王海英在書中和訪談中都提及,奇臺作為草原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不同民族的文化、器物、宗教、文字等都通過這裡源源不斷地在東西方之間相互傳播,使得東西方的物質文化交流更加通暢和豐富。
王海英說,奇臺作為中國古絲綢之路中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對此不了解,是很大的遺憾。她願以文學方式傳承絲路文化,召喚時代精神,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發展提供文化原動力,期待更多有志之士同行。
本文照片由昌吉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春泉
實習記者 許樂攝
來源:昌吉日報
本期編輯:劉一
責任編輯:周靜
審 核:韓益民
新疆是個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