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古鎮煌美食房
饗—講究是一種覺悟,而非炫富。
排場代表一切的時代早該過去了,新加坡最大的餐飲企業同樂集團總裁周家萌說菜單會變薄,酒樓會變小,美食家古鎮煌說食物當然好吃最重要。每一次就餐都是一種新鮮的經歷,食物是其中最大的驚喜。我們以此為原則,精選京、滬、穗、港四地的10間餐廳,請您嘗新。真正的精英知道,堂皇之外的雅靜,是另一番風韻;最精緻的菜餚常常藏於巷陌深處,尋找也是一種樂趣。更重要的是,他們心甘情願鍛鍊自己的味蕾,悉心分辨隱藏在味道中的種種奇思妙想。
風靡本年度的 《大長今》 ,宣揚做菜之人的誠意,其實品菜之人何嘗不需誠心
開張之前,在香港以品評吃喝玩樂及投資錢著名的專欄作家古鎮煌,已經在 《號外》 上寫過宣傳文章,說自己「竟然要在北京開一間餐廳」、「我等於變成了這餐廳的行政主廚」、「一切都太好玩」。而這間以他筆名命名的港式私房菜館也終於在什剎海一間四合院裡開過了一年。
美食房生意不算太好,食物卻確實好吃,不賣弄新潮,而是完全以美味為本。廚師長張錦明師傅的名字和經理的名字一起寫在木牌上,張掛於院門口,這一細節頗有些老派的雋永味道。張師傅香港人士,一張英俊的娃娃臉,卻已在一項香港美食烹飪公開賽奪得過熱食組金章大獎。其烹飪特色是敢於用火「去盡」,極有粵菜高級烹調所必須的「鑊氣」,於是炸菜外脆內嫩,毫不溫吞。像這一道魚露冬筍炒帶子,要先將帶子(鮮乾貝)、冬筍氽水,放入生抽炸,然後用魚露急火爆炒,最後的出品若要保證帶子既鮮香又嫩滑,冬筍清爽而多汁,味道層次豐富,全看用火的功力。
粵菜特別講究食材,工序繁複,力求使食物的原味自然滲透和流露,適於佐以葡萄酒。而古鎮煌美食房大概是唯一可以堂點不少頂尖佳釀的北京中餐廳,波爾多八大酒莊的佳釀無一不備,都是店主人多年的珍藏。
這是一間太「古鎮煌」的餐廳。雖然亦可以散點,但大多數客人還是會選擇古鎮煌親自設計菜單的套餐,以這吃遍全球美食的味蕾作嚮導,一頓飯掃蕩香港各名店名廚的鎮店菜。秋冬菜譜剛作了大量更新,芥末鍋貼雞、鮑汁花菇菜膽鵝掌、海鮮蒸乳酪等都很值得細品。
2:寒舍
東方廣場平臺層的「天空大道」,名字頗有些讓人浮想聯翩的意境,推開旁側一扇暗色、內斂的大門,進入「寒舍」,本來朦朧的意境便似乎朗然於目了:闊大的玻璃天穹,中央一方平靜的水池,線條方正的素色沙發與胡桃木色餐桌一起,沿水而立,疏疏朗朗,安寧雅致。這是一間很有氣度的餐廳,簡約的風格和寬敞的席距都讓人身心舒適。
慕名到寒舍來的人,很可能是由於Sam Leong,梁兆基。這位世界美食峰會連續三屆「最佳亞洲廚師獎」得主,是這裡的行政總廚。這個十幾歲學廚、如今幾乎不受任何規矩限制的新加坡名廚師,最出名的是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而寒舍中餐廳也是以創意為主導,提倡「新中華美食」。
你恐怕還沒見過這樣的餐廳吧:直接將自己出品的菜餚稱為「作品」,菜單用水墨畫勾勒出間隔和節奏,而菜名乾脆就是詞句。
好比這幾道,「細風輕露,芥末西汁裹脆蝦,桃花笑」、「落花水香,豆酥雪菜蒸鮮魚」、「天宇回,物華幽,黑椒排骨拌香飯」、「不須歸,瓦罐土雞湯,白鷺飛,斜風細雨」……食物的味道由大廚來保障,而餐廳經營者最費心思的是要在這都市繁華處營造一種「慢餐文化」,於是連點菜這一環都顯得有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這裡沒有什麼人見人愛的「特色菜」,自我選擇的點菜過程和長達幾小時的就餐時間一起變成一種經歷。菜單每六至八個月會有更新,甚至於你任何時候到訪,都會有十幾道菜單上沒有的菜式等你嘗新,當然只有等你成為熟客,店家才會向你推薦。
第3:那家小館
在那家小館可以吃到老古董。
年內新張的這家滿洲官府私家菜館,主人姓那,曾是貴賓樓大廚,祖上原為皇太極御醫,由於宮裡為調配藥膳與御廚接觸較密,那氏家族後代男性都拜師從廚,有許多營養烹飪秘方世代相傳。現在的鎮館名菜「皇罈子」就是這樣世代相傳的老古董,有一番來歷可敘。
滿人入關之後,正黃旗駐營在香山腳下,休養生息,每逢正月十五宮裡就有皇上所賜錢糧運抵營子裡,其中有很多是各地進奉的山珍海味,全村老少在營子口跪迎,搭起灶精心煨制,按戶每家得一大罈子,開壇時香氣四溢,湯色金黃,於是得名「皇罈子」。
「皇罈子」以魚唇、鳥筋、鹿筋、竹蓀以及老母雞為主要原料,雞經連夜12小時以上文火煨燉,最後呈膠羹狀,入口細滑柔軟,非常特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濃縮」。除去「皇罈子」,那家小館還有幾樣絕活,稱作「兩盤三汁」,分別是御批牛方、那家黃螺王和秘汁酥皮蝦、蘸汁墨魚、收汁甲魚,這些都是只此一家。
這飯館的建築本身也像一個老式的深宅大院,據說是尊照香山那家老宅花房的格局設計,並將那家老宅子的故舊材料在此修復。點菜的菜牌更是有趣,是幾個方形的木盒託盤,裡面排滿寫著菜名的小木牌,點菜翻牌的動作似舊時宮廷皇上在挑宮入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