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宋代葡萄酒進入低潮期,眾多繁榮的城市和店鋪,賣葡萄酒的很少。
蘇東坡有一首《謝張太原送蒲桃》詩:
冷官門戶日蕭條,親舊音書半寂寥。
惟有太原張縣令,年年專遣送蒲桃。
知道嗎?此時的蘇東坡在汴梁,他要喝葡萄酒需要朋友從太原送來。也就是說宋朝,主要是太原產葡萄酒。其它地方很少記載葡萄酒的生產。
近年,讀南宋的東西多一些,發現繁華的臨安很缺葡萄酒。這從陸遊的《夜寒與客燒乾柴取暖戲作》能看出來:
稿竹乾薪隔歲求,正虞雪夜客相投。
如傾瀲瀲蒲萄酒,似擁重重貂鼠裘。
一睡策勳殊可喜,千金論價恐難酬。
他時鐵馬榆關外,憶此猶當笑不休。
詩中把喝葡萄酒與穿貂鼠裘相提並論,可見葡萄酒的名貴和稀缺。而且要喝葡萄酒也需要到榆關之外。榆關就是今天的山海關。
當時,經過戰亂,真正的葡萄酒釀酒法在中土差不多已失傳。
當然,葡萄酒稀缺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絲綢之路處於關隘之處的是西夏,而西夏長期處於交戰對峙狀態。有時難得一段和平時期,宋朝從西域進口,第一是戰馬;第二就是葡萄酒。
除了從西域運來的葡萄酒外,中土自釀的葡萄酒,大體上都是按《北山酒經》上的葡萄與米混合後加曲的」蒲萄酒法」釀製的,且味道也不好。今日知識的人是不將這種酒當作葡萄酒的。
當然元代大一統,葡萄酒文化進入鼎盛時期。《馬可.波羅遊記》記錄了他在元朝政府供職時,見過葡萄園和葡萄酒。在「物產富庶的和田城」這一節中記載:」(當地)產品有棉花、亞麻、大麻、各種穀物、酒和其它的物品。居民經營農場、葡萄園以及各種花園」。在「哥薩城(今河北涿州,含房山一部分)」一節中說:」過了這座橋(指北京的盧溝橋),西行四十八公裡,經過一個地方,那裡遍地的葡萄園,肥沃富饒的土地,壯麗的建築物鱗次節比。」在描述」太原府王國」時則這樣記載,」……太原府國的都城,其名也叫太原府,…… 那裡有好多葡萄園,製造很多的酒,這裡是契丹省唯一產酒的地方,酒是從這地方販運到全省各地。」
可惜,他說的不是宋朝,而是元朝了。
據《元史.卷七十四》記載,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間,祭宗廟時,所用的牲齊庶品中,酒採用」潼乳、葡萄酒,以國禮割奠,皆列室用之」。」潼乳」即馬奶酒。這無疑提高了馬奶酒和葡萄酒的地位。至元二十八年五月(1291年),元世祖在宮城中建「葡萄酒室」(《故宮遺蹟》),更加促進了葡萄酒業的發展。元朝葡萄酒業是大發展的時代。
這種情況延續時間不長,由於大量蒸餾的白酒出現,葡萄酒開始走入低谷,一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葡萄酒出現了重振江湖的態勢。
紅酒這個詞在宋元時期就出現了,當時沒有流行開。當下,目前,葡萄酒基本上被「紅酒」這個名稱替代了。我曾經考察過這個現象,首先,就是「紅酒」好表達,好發音,也不至於誤會。其次,相較於葡萄酒,它又指葡萄酒中比較高貴的那種。當然,對於紅酒,釀造者也多方加強了創新成分。但無論如何,任何紅酒含有最多的也是葡萄汁,佔80%以上。其次是經葡萄裡面的糖份自然發酵而成的酒精,一般在10%至30%,剩餘的物質超過1000種,比較重要的有300多種。紅酒其他重要的成分有酒石酸,果膠,礦物質和單寧酸等。雖然這些物質所佔的比例不高,卻是酒質優劣的決定性因素。質優味美的紅酒,是因為它們能呈現物質結構的平衡,使人在味覺上有無窮的享受。
有一點很重要,長於品味白酒的人,會在很短時間裡適應葡萄酒。這是我個人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