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就要到了,每到這個時候,就有些家長按捺不住躍躍欲試了:
到底應不應該送老師禮物呢?送什麼價位的比較合適呢?如果不送老師會不會對我的孩子差別對待?
教師,教書育人,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職業之一。人們把教師這個職業稱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因此,一直以來,教師的社會地位也是受到尊崇的。
然而這一年一度的教師節,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就開始「變味兒」了。
我們打開搜尋引擎,就能看到來自被教師節支配的家長的恐懼。
問題的根源不在於該不該送禮,而是在於「別人送了我不送」,孩子會不會被穿小鞋?
送的禮物太貴重,家庭負擔重承受不起,送的禮物太簡陋,又怕被輕視弄巧成拙,這一批家長真的太累了!
而且,看看各位家長的討論,有這樣的擔憂也可以理解。
首先應該明確的是,教師並不是聖人,而是一種職業,雖然有其特殊性,但是跟其他職業一樣,都會有形形色色的人從事這個職業,教師的職業道德≠教師的個人素質。
曾經有當老師的朋友談起教師節收禮物這個話題,坦誠說班裡那麼多學生,送禮物的家長真的有很多,雖然在家長群裡明確拒絕過,可還是會收到各種快遞,有時候是化妝品,有時候是衣服,很多連發件人是誰都不寫,根本退無可退,身邊有的人也就順理成章收下了。
還有人說,班裡的學生家長,誰送了根本記不住,但是沒送的記得可清楚了。
我們不可否認所有的行業都有害群之馬,沒有哪個行業能做到絕對的純粹。
老師也是人,老師也會對成績好、性格好或是長得好看的學生有所偏愛,這些小心思都是老師無法說出的「私心」,然而它卻真的存在。
其實送禮最重要的是送心意,比起那些很貴重的禮物,老師更想得到的應該是尊重和肯定。
不得不說,現在打開各種短視頻的APP,總能看到這樣的視頻:
以前做會計的,太累了,轉行當老師了;
以前是設計,沒日沒夜加班,現在當老師了;
以前是護士,工資低加班多,還是當老師好;
以前是服務員,後來想著考個教師資格證吧,現在在私立學校當代課老師……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都說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教育是一定有的。
看完這樣的視頻真的是不寒而慄,的確很多人為了譁眾取寵,拍的視頻真實性有待考量,但是令不少家長細思極恐的是:怎麼什麼人都能教我孩子?
令人唏噓的是這種德不配位。
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當老師的。
儘管現在各學校在招聘教師的時候有意提高了門檻,但說到底這種門檻太過單一,重視的也只是學歷、專業、從教經驗等方面。
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以為上了大學能遇見更好的老師,結果上課的時候發現他們都是催眠大師,當然你足夠幸運或者你足夠優秀去了更好的大學,你的確會遇見一些很棒的老師。
說到這裡,有人是不是覺得我跑題了,當然沒有。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周國平在寫《我心目中的好老師》時是這樣說的:
對於教師來說,做人更是第一位的,因為教育是精神事業,一個教師精神素質好不好,會直接在教學的態度、內容、方式以及與學生的關係中體現出來。
繆可馨小朋友的悲劇不用再多說了,所以,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想想孩子的老師是什麼樣的人,或許心裡就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