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菜肉片2.5元」「玉米青豆3元」的菜單下面,居然出現了「不錯過花開的美麗/屋簷躲一場雨/星星眨眼的秘密」,「友人拍下肩/要順其自然/指尖無意間/老去的容顏」……12個打飯的窗口被詩歌刷屏,這些詩,全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食堂師傅宋成寶寫的。(9月19日《錢江晚報》)
在一個習慣「以貌取人」的時代裡,食堂師傅沒有光鮮的外表和體面的工作;缺乏財富積累和社會資本的他們,在社會分層中處於底端的位置,難以吸引力注意力的聚焦。對文學的熱愛和對詩歌創作的熱情,讓宋成寶和一般的食堂師傅區別開來;「食堂詩人」不僅讓自己的人生多了一些光亮與色彩,也讓食堂變得與眾不同。
理性選擇的深入人心,讓許多人都在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打拼。居大不易,一些年輕人不僅通過主業來掙錢,也通過多元化的兼職來增加收入,以至於副業成為一種剛需。實際上,更好的生活不僅包括物質層面的,也包括精神層面的;當大多數人在為「荷包鼓鼓」而努力的時候,也有一些人在不斷豐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不論是「廈大保安獲學位」,還是在北京打工的範雨素寫出了自傳小說,抑或「食堂詩人」,雖然一些人的物質生活還談不上豐盈,但卻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追求精神生活品質的權利與自由。在平凡的世界裡,普通勞動者並非永遠不知道疲倦、沒有情緒情感的機器人,而是有著自己的精神訴求與情感需要。
正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言,人生的本質是詩意的,人是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之上。寫詩、讀詩並非少數精英群體的特權,而是要回歸大眾生活。「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詩人;越來越多的普通人用文學的方式告訴世界,自己不是社會變遷的背景,而是這個時代擲地有聲的表述者。
「我們走得太快了,有時需要停下來,等一等我們的靈魂。」詩意化的語言,道出令人痛心的「價值失落」。在一個盛行「快餐文化」的時代裡,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腳步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用詩歌來清潔和豐富自己的精神家園,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文化認同。現代化進程的滾滾車輪,既讓這個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讓人產生了心理壓力、焦慮等情緒。以文學的方式和自己對話、和這個世界交流,這樣的簡單、純粹,彰顯了普通勞動者對情感厚度和精神家園的追尋與守望。
「腦癱詩人」餘秀華也好,「食堂詩人」宋成寶也罷,他們能夠在詩歌創作上取得優異的成績,並非有很高的天賦,而是源於他們的純粹和定力。少一些蕪雜的欲望,多一些簡單、執著,詩歌創作並沒有許多人想像的那麼難。熱愛詩歌並認真付出,普通人也可以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