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欄目|絲說大學專業和就業
人們對從事新聞與傳播工作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方認為這項工作未來一片形勢大好,另一方則認為該項工作挑戰性太強,時代發展太快,技術更新太快,要求有越來越高,新聞與傳播工作,即傳媒工作不好做。
國內有哪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實力一流?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又面臨哪些挑戰?
12所新聞傳播學實力最強高校,教學水平也有較好的表現。
國內幾乎大部分高校都設有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學科、專業,其中實力最強大的有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等12所高校。
這12所高校的新聞傳播學不僅學科研究能力處於一流水平,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也有著很好的實力。
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在新聞傳播學的教學改革上都有著很好的成績,這兩所高校也特別重視與現實的接軌。
當然,我國新聞傳播學的人才培養面臨融媒體發展、人工智慧的挑戰,該如何應對這些新聞問題呢?
人工智慧技術正在不斷向媒體行業滲透,並逐漸改變著傳媒業的運作方式和產業格局。
智能科技的進步正在推動未來的媒體朝著更加智能化、交互化、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在此背景下,全球新聞傳播業都在紛紛謀求改革和轉型,新聞傳播教育也面臨著迫切的調整需要。以美國高校為例,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南加州大學安納伯格新聞與傳播學院、西北大學梅迪爾新聞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傳播系、雪城大學公共傳播學院等在內的一批頂尖新聞傳播院校在近五年內都進行了教學改革舉措,促進本專業的人才培養能順應新媒體時代變革的需要。
新聞傳播學在校生是當前及未來進入媒體與傳播等相關行業的主流後備力量。面對智能媒體時代的大勢所趨,我國的新聞傳播院校應培養怎樣的人才?該如何培養?他們需具備哪些核心專業技能?新聞傳播專業在當前及未來應該教什麼、如何教?
這些都是新聞傳播學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從育人目標定位和人才核心競爭力來說,高校應著重培養學生適應智媒時代的業務實踐能力、多學科理論視野,以及數據和研究方法素養。
新聞與傳播從業者普遍認為,與信息技術、經管、設計等其它相關專業相比,新聞傳播人才需兼具傳媒產業全局視野和貼近前端的專業傳播技能,總體定位屬於中觀層面。
因此,高校培養人才一要注重面向智媒時代、鍛鍊他們對最新智媒技術的動手能力,這是傳媒人才的安身立命之本; 二要訓練學生紮實、開闊的理論視野,創新意識,以及基礎的數據和研究方法素養。與高校學者觀點不同的是,從業者並不認為新聞傳播學碩士要很精通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而更多建議從方法基礎角度去理解數據、培養數據敏感度,能洞悉和發現數據背後的問題。
在課程體系設置上,高校應側重業務實踐模塊、交叉前沿理論模塊和方法數據模塊,適當降低新聞傳播史模塊的比重。
在具體課程的開設上,新聞傳媒從業者所建議,可增設模擬實戰類的專業實訓課程、社會心理學課程以及統計學、基礎編程、可視化等數據方法類基礎課程,這些都是目前在國內新聞傳播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較為短缺的課程,而在未來的智媒時代,卻又是十分有用、甚至必需的。
在教學方式上,今後可考慮校企師資共建、智能媒體平臺化教學、合作項目式教學等新模式。
在高校現有業界師資不足的情況下,聘請優秀的兼職業界導師不失為上策,在這方面要用好校友資源、並明確兼職業界導師的教學及人才培養任務。
還有一點必須指出來,智媒教學平臺、包括虛擬仿真媒體教學平臺的建設,應是當前新聞傳播院校的硬體建設重點,這不僅能從技術架構層面,而且能從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層面打破媒體運作各環節之間的界限,真正實現智媒化、融媒化的專業訓練,是未來教學平臺的大勢所趨。
敬告|冷絲所有文章首發『百家號』,如有錯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將在評論版塊及時更正和補充,也請網友批評指正,謝謝您!同時嚴正聲明『非法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