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之桓齮:多次率軍攻打趙國,最後被李牧斬殺!

2021-02-13 書畫文化大課堂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每天收到最新的、新鮮的免費資訊文章了。如果您對資訊信息不滿意,也歡迎您在底部留言給小編提出建議;如果您喜歡我就贊我一下我會動力更強噠~~                                                                                                       

《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

在《大秦賦》最近的劇集中,秦國將領桓齮佯攻橑楊,趙偃召集群臣商討對策,得知橑楊三萬守軍已擋住二十萬秦軍,遂不聽李牧諫言,不讓龐煖回援邯鄲,並將李牧、趙佾貶到雲中、代地。攻燕的趙軍將士軍心渙散,都想回救邯鄲,此時龐煖接到軍令,趙偃命趙軍一個月攻下薊城。龐煖陷入苦戰,嬴政下令攻下橑楊,進逼邯鄲。得知秦軍攻下橑楊,趙國急忙命令龐煖、李牧 、趙佾回救邯鄲。桓齮、王翦設伏全殲龐煖的二十萬趙軍,趙偃聞之吐血暈倒。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按照《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說法,桓齮作為秦國的上將軍,主導了這一次對趙國的作戰,比如王翦、李信、楊端和等將領,都需要接受桓齮的調遣。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的桓齮,到底有多厲害呢?他最終的結局是什麼呢?

首先,在《大秦賦》之前,提到秦國歷史上的名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白起、王翦、蒙恬、蒙毅、李信、樊於期等。但是,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出現了不少以前人們容易忽略的秦國文臣武將。比如在文臣之中,王綰、隗狀等人,就在《大秦賦》中得到了呈現。而在武將之中,桓齮同樣獲得了比較多的戲份。對於桓齮來說,因為史料記載的匱乏,其生卒年,出生地等信息,都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說法,只知道他是活躍於戰國後期,特別是秦王嬴政時期的秦國將領。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

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桓齮為將軍。十一年,王翦、桓齮、楊端和攻鄴,取九城。王翦攻閼與、橑楊,皆並為一軍。翦將。十八日,軍歸。鬥食以下什推二人從軍,取鄴、安陽。桓齮將。

秦始皇十年(前237年),桓齮被拜為將軍。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不僅嫪毐之亂得到了平定,因為牽涉嫪毐之亂,丞相呂不韋更是被秦王嬴政。從這一角度來看,桓齮應該不是呂不韋的心腹,更在平定嫪毐之亂中立下了功勞,從而獲得了秦王嬴政的封賞。看過《大秦賦》的朋友應該明白,即便是秦國宗室,沒有功勞也很難獲得封賞。

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桓齮與王翦和楊端和攻趙鄴,一開始沒能攻取鄴,而是攻取了其他九城。王翦接著進攻閼與、橑楊,未攻下。於是,三支部隊合併,由王翦統領。過了18天,王翦帶軍回秦國。緊接著,秦王嬴政調派了更多的大軍,王翦再次帶軍攻趙,奪取鄴城和安陽後,由桓齮統領,駐紮在這裡。按照《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王翦的地位,應該是和桓齮不相上下的。

但是,在《大秦賦》這部古裝歷史劇中,桓齮因為擔任了上將軍一職,可以視為王翦、李信、楊端和等人的上級。當然,不管官職孰高孰低,桓齮確實在進攻趙國的戰役中立下了戰功,奪取了鄴城等兵家必爭之地。

鄴城,古代著名都城。遺址範圍包括今河北臨漳縣西(鄴北城、鄴南城遺址等)、河南安陽市北郊一帶。遺址主體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境內,縣城西南20公裡處的漳河岸畔,南距安陽市18公裡,北距邯鄲市40餘公裡。對於鄴城來說,距離趙國都城邯鄲非常近。因此,桓齮等人攻佔鄴城後,可以直接威懾趙國都城邯鄲,也會給韓國、魏國帶來非常大的壓力。

趙悼襄王九年(公元前236年),趙悼襄王去世,趙遷繼任趙國國君之位,史稱趙王遷。對此,在筆者看來,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趙悼襄王趙偃可以說是被王后氣死的。但是,結合歷史上的情況來看,很可能是因為桓齮等人攻佔趙國的城池,從而讓趙悼襄王趙偃壓力巨大,乃至於最終病逝。而趙悼襄王的去世,則讓趙國的內亂加劇,畢竟趙王遷不僅年幼,更被太后和郭開所架空。

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國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趙將扈輒率兵赴救,兵敗被殺於武遂,趙軍10萬被斬首。對於扈輒這位將領,是趙國丞相郭開的心腹。換而言之,扈輒很可能沒有什麼真才實學,於是,面對桓齮這位秦國名將,不僅自己丟掉了性命,還導致本就元氣大傷的趙國又損失了10萬大軍。因此,在筆者看來,桓齮指揮的這場戰役,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趙國的滅亡進程。

《戰國策·趙策四》中記載:

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李牧數破走秦軍,殺秦將桓齮。

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趙王遷三年(前233年),桓齮從上黨郡越太行山進攻趙國的赤麗、宜安(石家莊東南),與趙將李牧戰於肥下(宜安東北),為李牧所敗,秦軍撤退。對於這場戰役,直接奠定了李牧在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地位,也即在趙國如此衰弱的背景下,李牧依然可以擊敗強大的秦軍。

最後,到了公元前229年,桓齮跟隨王翦攻趙,桓齮戰敗被趙將李牧擊殺。因此,按照《戰國策》的說法,桓齮不僅敗給了李牧,還被李牧所斬殺。值得注意的是,楊寬的《戰國史》認為樊於期就是桓齮,但是,在大部分歷史學者看來,楊寬的《戰國史》所持理由僅兩人名稱發音相似,記載時間接近,時代差距無法考證文字讀音,記載時間接近者眾,因此此說僅為假說,尚未證實,理由亦不充分。

因此,綜合《史記》、《戰國策》等史料來看,桓齮和樊於期顯然不是一個人。對於桓齮來說,雖然敗給了趙國名將李牧。不過,他之前屢次進攻趙國,確實為王翦滅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即我們不能因為桓齮沒有參加秦滅六國之戰,就忽略了他的功績和作用。公元前229年,王翦採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死後,王翦勢如破竹前行,大敗趙軍,並殺了趙軍主將趙蔥,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原來的各處土地入為秦地,成為秦郡。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在《大秦賦》中,不僅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等秦國君主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王翦、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李信、樊於期、桓齮、王齕、楊端和等秦國將領,同樣讓人沒有忽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秦國的武將讓人印象深刻,趙國作為秦國一統六國的最大對手,也有不少一流的將領。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李牧、龐煖、廉頗,可謂《大秦賦》中的趙國三大名將。
  • 肥之戰,桓齮初期佔優,但終究不敵李牧,此戰影響秦國統一進程
    公元前234年,秦國大將桓齮曾率部攻入趙國,斬殺趙將扈輒,號稱斬殺趙軍十萬,進一步削弱了趙國的國力,尤其是軍事力量,同年十月,桓齮再度發兵攻入趙國,而這一次,他要面對的對手是,趙國最後的名將李牧。
  • 王翦與李牧,戰國兩大名將間的較量
    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王翦與大將桓齮(yǐ)攻打鄴城(初為魏國土地,公元前238年割讓給趙國)一帶,攻佔了九座城池。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秦王政任命桓齮為主將,進逼趙國國都邯鄲;王翦領軍回國。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桓齮圍攻趙國的平陽,斬殺了趙國大將扈輒(hùzhé),趙國死傷十萬多人。第二年,桓齮再次攻打平陽,佔領宜安,打敗趙軍,殺死領軍大將。
  • 明知除李牧外,趙國已無將可用,為什麼倡後和郭開還要害死他呢?
    此時的趙國在秦軍的圍攻之下已有招架不住之勢,縱觀朝內,廉頗出走,龐煖不知所蹤,其他武將不堪重用,能夠抵抗住秦軍權依仗李牧,為什麼倡後和郭開還要暗算他呢?大敗匈奴在《大秦賦》這部歷史劇當中,李牧出場較晚,前半段出場較多的主要是另一位主將廉頗,廉頗出走之後,才是李牧的主場,可惜兩大名將沒有什麼同框的畫面。
  • 虎狼之師秦軍怯戰,秦國三年不敢進攻趙國,武安君李牧醉酒被殺
    桓齮公元前234年,秦國以桓齮為統帥,率領十五萬大軍大舉進攻秦國,趙國初戰,主帥戰死趙軍被斬首十萬,趙國君臣一片恐慌,趙王遷令李牧為統帥,率領邊軍精銳南下抵抗桓齮。李牧分析秦趙兩軍的戰場形勢,在宜安修築堡壘,堅守不出,準備打持久戰。
  • 戰國四大名將之李牧
    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裡),進攻趙的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  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
  • 《大秦賦》之亡趙三人組:趙偃、倡後、郭開,歷史上是怎麼樣的?
    影視劇《大秦賦》中的郭開趙偃:老攻打燕國,最後被秦國佔走了九座城,鬱鬱而終長平大戰之後,就註定了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趙國。廉頗走了,還有李牧。不久,趙偃就讓李牧去攻打燕國,佔了燕國的兩座城池。影視劇《大秦賦》中的趙偃當時秦國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結交的是燕國,攻打的趙國。結果呢,燕趙關係緊張,兩國時不時就打個仗。
  • 李牧、王翦——戰國末期最後的名將
    正因如此才確保了趙國十年多的邊境穩定,使趙國君臣能集中火力對付強秦的兼併戰爭。  趙王遷元年,秦大將桓齮(又稱樊於期)攻趙,斬首10萬,直逼邯鄲。趙王派人急召李牧,派李牧為將,列營於肥累,置壁壘,堅守不戰,桓齮於是分兵攻甘泉市,李牧出其不意,破其大營,奪其銳氣,一鼓作氣,大敗秦軍,桓齮敗走鹹陽。趙王喜:「牧乃吾之白起也!」,封趙武安君。
  • 《大秦賦》樊於期為何背叛秦國?樊於期結局是什麼?
    《大秦賦》樊於期為何背叛秦國?樊於期結局是什麼?很多人都知道荊軻刺秦的故事,這個故事裡面的最大的主角是荊軻,其次是燕太子丹,但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自殺獻上首級的樊於期。在《大秦賦》中,也出現了樊於期,但他一直是以秦國臣子的身份出現的,武力高,負責王宮的守衛工作,如此看來樊於期最後必然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而導致他背叛了秦國,才有了後來的荊軻刺秦,那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 「李牧死,趙國亡」,李牧是如何被趙幽繆王冤殺的?
    ,是戰國末期趙國最後一位能在與秦軍交戰中取得勝績的將軍。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是趙國軍事上最後的支撐,後世所謂「李牧死,趙國亡」之說一點兒不誇張。可就是這樣一位護國有功的大將軍,最後竟被趙王派人給臨陣捕斬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李牧,最早登上歷史舞臺應該是在趙惠文王時期。到趙孝成王時期,李牧已經成長為趙國可以獨當一面的將軍了,奉命駐守代地雁門郡,主要任務是抗擊以匈奴為主的北方和西北地區遊牧民族的侵犯。
  • 《大秦賦》之韓王安:韓國最後一位君主,最終是什麼下場?
    在《大秦賦》最新的劇集中,三晉因大肆私鑄銅鐵,導致田園荒蕪,民不聊生,流民紛紛入秦。韓非諫言韓王不能廢農事、興私鑄,韓王、韓相不以為然。秦王政積極部署安排,妥善安置入秦之民。秦王嬴政欲見韓非,遂命秦軍順道進入韓境給韓王施加壓力。換而言之,嬴政告訴韓國,想要讓秦軍從韓國退軍的話,必須要把韓非叫出來。
  • 看你會不會讀大秦賦裡的生僻名字
    大家來看看能不能念對《大秦賦》中人物的名字吧! 一、嫪(lào)毐(ǎi) 大秦賦劇照 秦始皇之母趙姬的男寵。
  • 《大秦賦》,趙王偃正史裡怎樣死的?被戴綠帽子氣死?
    正在熱播的歷史劇《大秦賦》中,趙王偃與秦王政籤訂結盟書後受騙,在他派兵伐燕,無暇提防秦國時,秦王派大將王翦等趁機率軍攻趙,奪取鄴地九城,趙王偃生氣吐血病倒(《資治通鑑·卷六》:趙人伐燕,取狸陽。兵未罷,將軍王翦、桓齮、楊端和伐趙,攻鄴,取九城)。 趙王病倒,大權被倡後獨攬。
  • 《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自始至終都沒出現?
    導言:《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自始至終都沒出現?《大秦賦》開篇便是以酣暢淋漓的戰爭場景拉開了整部劇的帷幕,秦軍在王齕的帶領下,向趙國的都城邯鄲發起攻擊,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邯鄲之戰」。邯鄲之戰是長平之戰的後續,是秦昭襄王對趙國發動的滅國之戰。
  • 毛遂救了趙國還是害了趙國?《大秦賦》裡的毛遂,讓我們雲裡霧裡
    閒來與侄子一起看《大秦賦》,正好看到毛遂與趙偃設計謀害趙國太子趙佾(yi),其害人思路可謂高明:先由毛遂到秦國告知秦相呂不韋,趙佾在趙國影響力極大,他將來若繼承王位,必舉國抗秦,對秦不利。呂不韋聞聽,必然想方設法讓趙佾去秦國做人質,這樣,太子趙佾不在趙國,趙偃作為趙佾的弟弟,便可以繼承趙王之位了。
  • 《大秦賦》樊於期和秦王的關係怎麼樣?他叛秦的原因是什麼
    《大秦賦》最新劇情裡樊於期私自放走燕太子丹,這應該是為後面荊軻刺秦的事情做鋪墊,看過這部劇才知道原來樊於期曾是秦國大將,很想知道樊於期為什麼背叛秦國,秦王非常器重他,他沒有理由叛秦投燕,這真的令人不解。
  • 《大秦賦》之蒙氏家族: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最終結局如何?
    比如樂毅這位將領,曾在魏國、燕國、趙國等諸侯國為將。再比如吳起,一生更是在魯國、魏國、楚國出將入相。因此,對於蒙驁來說,離開齊國,投奔秦國,這是當時比較普遍的現象。作為秦國戰功赫赫的老將,蒙驁歷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四位君主,數次率軍出徵,屢立戰功。
  • 戰國四大名將《大秦賦》中出現仨,最厲害的卻沒出場,編劇有心了
    《大秦賦》用一幀幀波瀾壯闊的畫面給觀眾呈現了戰國末年的風雲歷史。在劇中,秦昭襄王嬴稷雖然年邁,但餘威仍在;臉上帶疤的秦國大將王齕第一次出場非常拉風。王齕出場後,筆者一直在期待另一位秦國戰將的出場,可是,直到秦昭襄王嬴稷去世,他還是沒有出現,讓我多少有些失望。在後面的劇情裡,廉頗、王翦、李牧都有出場,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了3個,卻唯獨沒有最厲害的那位——白起。
  • 「毛遂自薦」名傳千古,歷史上的毛遂最後到底怎麼樣了?
    最近歷史大劇《大秦賦》熱播,裡邊的故事也是再次被人們討論,這裡邊有一個人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他的故事,那就是毛遂,毛遂自薦的故事經常被人們提及,但是最後毛遂到底是什麼下場?毛遂自薦,是在戰國時期,長平之戰後秦國再次攻打趙國,趙國想要向楚國求援,平原君還缺少一名門客與他同去,於是毛遂自薦,最終毛遂說服楚王,趙國脫困。在《大秦賦》中,毛遂也已經上線了,甚至趙國未來的國君都有他在其中插手,這又是怎麼回事?
  • 《大秦賦》趙國丞相郭開:傳承黑色基因,潛伏數十年助秦滅趙
    78集的大型歷史政治劇《大秦賦》已經播完了,作為2020年年底在央視首播的一部大秦系列收官大作,《大秦賦》彰顯了秦國的品格,這種展現是多方面的,簡單地可以分成兩個角度,一個是以秦國自己為視覺,另一個則是以他國為視覺,用跌宕起伏的情節,從內和外給觀眾呈現了秦王嬴政是如何地一步步地從質子之子的卑微身份走上一統六國的帝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