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大秦賦》中出現仨,最厲害的卻沒出場,編劇有心了

2020-12-14 博史通今

《大秦賦》用一幀幀波瀾壯闊的畫面給觀眾呈現了戰國末年的風雲歷史。在劇中,秦昭襄王嬴稷雖然年邁,但餘威仍在;臉上帶疤的秦國大將王齕第一次出場非常拉風。王齕出場後,筆者一直在期待另一位秦國戰將的出場,可是,直到秦昭襄王嬴稷去世,他還是沒有出現,讓我多少有些失望。在後面的劇情裡,廉頗、王翦、李牧都有出場,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了3個,卻唯獨沒有最厲害的那位——白起。

「戰國四大名將」的說法,最早起源於漢武帝時的名臣東方朔。《千字文》中也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的說法,不管是哪種說法,都把白起列為四大名將之首。白起曾在「伊闕之戰」、「伐楚之戰」、「長平之戰」三大戰役中立下奇功,合計殺敵約100多萬人,毛主席曾評價白起:

「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白起在之前的《大秦帝國之崛起》中有出場,霸氣十足。《大秦賦》的故事開篇於公元前259年,而白起應死於兩年後。遺憾的是《大秦賦》沒有給白起出場的機會,這讓觀眾感到非常奇怪。其實,歷史劇《大秦賦》之所以忽略了白起這個角色,因為劇本開始之時,長平之戰已經結束,白起在軍事上沒有新的建樹,重現白起之死,不僅對劇本主線無益,還只讓觀眾對秦昭襄王充滿爭議。所以說,忽略了白起這個角色,編劇有心了。下面,筆者先說說白起的故事。

秦國之所以能夠稱霸六國,有三位國君很關鍵,他們分別是秦孝公(嬴渠梁)、秦昭襄王(嬴稷)和秦始皇(嬴政)。當然,秦襄公、秦穆公、秦惠文王等也很優秀,但和前面三位相比,不具備劃時代的作用。特別是秦昭襄王,他在位56年,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野心勃勃的「東出」,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秦國為了擊敗三晉,打算從底層選拔軍事人才,推行軍功爵制,正是這時候,平民出身的白起登上了歷史舞臺。並且打贏了讓後世名將膜拜的「三大戰役」。

(一)伊闕之戰

白起擔任秦軍左庶長,率軍攻打韓國新城,取得大勝,這一年,白起約20歲。次年(公元前293年),白起被秦相魏冉推薦為主將,領兵攻打韓國和魏國,這就是「伊闕之戰」,此戰,白起避實就虛,神出鬼沒地繞到敵軍後方,殲敵24萬餘人,一戰成名,被封為武安君,從此成為秦王最為倚重的將領。

(二)伐楚之戰

接下來的幾年,白起開啟了「開掛」的軍事生涯,他率軍攻打魏國,一次性奪取了61座城池,幾乎動搖了魏國的國本。白起又出兵攻打趙國,奪取了光狼城。

白起攻打楚國,奪取多年前楚國從秦國手中割走的上庸之地,逼迫楚國向秦國求和。第二年,白起再次伐楚,奪取鄢、鄧等五座關鍵城池,直逼楚國都城郢都,甚至燒毀了楚王的墳塋。楚頃襄王被迫逃走,楚國從此一蹶不振。白起伐楚到底殺了多少人,史書沒有記載,但後人根據他奪取的城池數量、以及楚國國力衰微程度來看,白起至少徵服了30多萬楚國將士。

(三)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的知名度和歷史影響力自然不必多說,筆者只說兩點:

第一,長平之戰最初是秦將王齕和趙將廉頗對壘,戰爭初期,趙國稍微吃點虧,但自從廉頗由攻轉守之後,王齕對他也沒辦法。後來,雙方主將變成了白起和趙括。需要說明的是,趙國換趙括,是在秦國的「計劃」中的。但秦國換白起,卻是「偷偷」進行的。甚至到了決戰時期,趙國還不知道秦國已經換了主將。

兩軍對陣,秦國對敵人隱瞞自己的戰術或許可以理解,但為何要隱瞞主將是誰呢?根本原因還是白起此人和王齕不同,王齕穩紮穩打,而白起則詭計多端。從秦國隱瞞主將的事情可以看出,白起其實是秦國的一大殺招。

第二,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兵敗,並不是因為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其實,從戰爭過程來看,趙括不失為一位優秀的將領,他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堅守46天,任秦軍有虎狼之師,都無法攻破趙括的「臨時陣地」。

白起是怎麼對付趙括的呢?很簡單,就是兩個字——飢餓。白起切斷趙國糧道,趙括不得已才突圍,最終被殺。直到趙括被殺,趙軍才繳械投降。所以,對付趙軍,白起最終還是以「詭計」獲勝。兵行詭道,只要能打贏,就是白起的本事。

長平之戰,有40萬趙軍投降,後來被白起坑殺。注意,這40萬是投降的趙軍,之前在戰場上犧牲的將士至少也有10萬。也就是說,長平之戰,白起其實一次性搞定了趙國50萬兵力。趙孝成王從此一蹶不振,是因為趙國男兒死得太多,無力再和秦國抗衡了。

憑藉伊闕之戰、伐楚之戰、長平之戰三大戰役,白起一共殺了100多萬人,有人說他是「殺神」,其實,這100多萬人,白起都是為秦昭襄王而殺。然而,讓白起沒想到的是,他最終卻死在了秦昭襄王的手裡。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打算乘勝立即攻打趙國,但在範雎的影響下,秦昭襄王錯過了這次滅趙的機會。直到第二年十月(一年之後),秦昭襄王才下定決心再次伐趙,但主將卻不是白起,而是王陵。白起既然是秦國最強,秦王為何不用白起呢?下文會再次提到這個問題。

秦昭襄王沒想到的是,時隔一年,趙孝成王迅速振作起來,趙國引魏、楚大軍來援,王陵卻沒能攻下邯鄲。秦昭襄王想用白起,可是白起賜死生病了。白起上書給秦王說:「長平之戰後沒能一舉攻趙,現在趙國緩過氣來,又有援兵來救,此時再攻趙,時機不對。」

白起不願攻趙,又有病在身,無奈之下,秦昭襄王又換王齕上場,結果王齕吃了敗仗,秦軍一次性損失五校(五校到底是多少兵力,存在爭議,預計在5萬人左右。)秦昭襄王心情很不好,而此時白起抱怨秦王當時不聽自己之言,造成了今日之失。秦昭襄王本就有怒火,忽聽此言,怒不可遏,再經過範雎的煽風點火,秦昭襄王終於遷怒於白起,強令白起帶兵攻趙。白起不敢抗命,拖著病體上路,但口中仍然不服,念念有詞抱怨秦王,等大軍到達杜郵的時候,範雎再次進讒,秦昭襄王命使者帶鹿盧劍(歷代秦王佩劍)賜死了白起。白起仰天長嘆後,揮劍自裁。

唐朝詩人曹鄴在《過白起墓》寫道:

夷陵火焰滅,長平生氣低。將軍臨老病,賜劍鹹陽西。

縱觀武安君白起的軍事生涯,可謂風風火火,氣吞萬裡如虎,縱觀白起之死,可謂壯士末年,狡兔死走狗烹。

白起出身於底層,靠一路拼殺成為一代名將,關於他的爭議非常多,特別是長平之戰後坑殺趙俘,以及白起之死到底是誰的過錯,自古以來有許多種說法。

後世認為,當年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攻打趙國,之所以用王陵而不先用白起,原因有三點:

其一,長平之戰後,白起殺趙人太多,若繼續用白起為將,勢必會激起趙國全民的抵抗。

其二,白起打仗雖然犀利,但想法太多,而王陵、王齕等人屬於聽話的將領。

其三,白起功高蓋世,當時秦國也很虛弱,若把大軍交給白起指揮,若白起倒戈反秦,秦國必將滅亡。

筆者認為,關於第一條,根本站不住腳,秦軍滅趙,不管是哪個將領來,趙國國民都會誓死抵抗。秦昭襄王不用白起攻趙,根本原因還是他功高震主,而且想法太多。秦昭襄王作為一代雄主,更喜歡聽話的王陵和王齕。這也是白起之死的根本原因。

後人把白起之死,歸咎於丞相範雎,其實,以白起之功,若秦昭襄王不想殺他,任由範雎如何離間,都不會有結果的。歸根結底,還是白起認為自己比秦昭襄王聰明,心有怨氣,讓秦昭襄王十分不爽,對白起起了猜疑之心。範雎的離間,不過是添了一把火,並非必要條件。可憐武安君,武能安天下,卻安不了君心!

相關焦點

  • 《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自始至終都沒出現?
    導言:《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自始至終都沒出現?《大秦賦》開篇便是以酣暢淋漓的戰爭場景拉開了整部劇的帷幕,秦軍在王齕的帶領下,向趙國的都城邯鄲發起攻擊,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邯鄲之戰」。邯鄲之戰是長平之戰的後續,是秦昭襄王對趙國發動的滅國之戰。
  • 《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
  • 【聽】《大秦賦》之四大名將(下):從來功高遭天忌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這期《大秦賦》人物系列,講「戰國四大名將」的下篇,王翦和廉頗。
  • 戰國四大名將都是誰,誰又最厲害,為何沒有吳起?
    戰國是一個硝煙瀰漫的時代,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好戰。戰國的戰爭不同於初期時期的爭霸戰爭,戰國的兼併戰爭異常激烈。在一系列的兼併戰爭中湧現了數位名將和軍事家,其中白起、李牧、王翦、廉頗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其中白起、王翦是秦國人,李牧、廉頗是趙國人。
  • 《大秦賦》之桓齮:多次率軍攻打趙國,最後被李牧斬殺!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按照《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說法,桓齮作為秦國的上將軍,主導了這一次對趙國的作戰,比如王翦、李信、楊端和等將領,都需要接受桓齮的調遣。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的桓齮,到底有多厲害呢?他最終的結局是什麼呢?
  • 《大秦賦》戲骨雲集,認出了劉鈞,認出了王慶祥,卻沒認出臧金生
    歷史大劇《大秦賦》播出後,收穫了不錯的口碑。因為這部劇一開始講的就是邯鄲之戰,所以趙孝成王的出場就比較早。此時的他還沒能從長平之戰緩過神來,秦軍就再次攻城,表情的疲憊和內心的憤懣自然也就流露出來了。
  • 「大秦賦」中戰國四名將:他是唯一的智者
    戰國時代,列國紛爭、六國統一的過程中,能夠善始善終的將軍鳳毛麟角。【王翦】作為戰國四名將之一,能夠獨善其身,激流勇退是非常難得的,可見他是一個智者。電視劇《大秦帝國》系列及【大秦賦】的熱播讓我們重新溫習那段歷史,劇中其他三位戰國名將:白起自刎而亡,李牧因反間計而被殺。廉頗因趙王罷相,反趙而去,流亡魏楚,最後客死他鄉。【王翦】在大秦帝國多年徵戰和六國統一的過程中,功德卓著是無可置疑的。除了韓國的滅亡與他沒有關係之外,其他五國都是在他或他的兒子的手裡被強行併購的。
  • 他一個人就害了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兩個,他是秦滅趙的功臣,他是誰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
  • 《大秦賦》之亡趙三人組:趙偃、倡後、郭開,歷史上是怎麼樣的?
    這是影視劇《大秦賦》中的故事,劇中的趙偃、倡女、郭開組成了一個「亡趙三人組」。那麼歷史上的他們是怎麼樣的呢?要知道,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氣走了他,可不是自斷臂膀麼。好在四大名將,趙國佔了兩個。廉頗走了,還有李牧。不久,趙偃就讓李牧去攻打燕國,佔了燕國的兩座城池。
  • 《大秦賦》之蒙氏家族: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最終結局如何?
    《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
  • 《大秦賦》趙國丞相郭開:傳承黑色基因,潛伏數十年助秦滅趙
    78集的大型歷史政治劇《大秦賦》已經播完了,作為2020年年底在央視首播的一部大秦系列收官大作,《大秦賦》彰顯了秦國的品格,這種展現是多方面的,簡單地可以分成兩個角度,一個是以秦國自己為視覺,另一個則是以他國為視覺,用跌宕起伏的情節,從內和外給觀眾呈現了秦王嬴政是如何地一步步地從質子之子的卑微身份走上一統六國的帝王之路。
  • 電視劇《大秦賦》,秦王嬴政和李斯編制的一張大網,讓編劇給毀了
    看《大秦賦》,面對劇情的蜜汁走向,我一口老血差點噴到手機屏幕上。秦王嬴政還未親政,相國呂不韋和太后趙姬把持朝政,遲遲不讓秦王親政,急得秦王政團團轉。這時候,客卿李斯為秦王嬴政獻上一計:帝王平衡術!這陰陽家原本來源於黃老的道家,後來在戰國初期,出來個申不害,在韓國變法,用的是黃老學說裡的陰陽家,搞的就是平衡術,短期內韓國確實國力上升,可是不久韓國上層貴族就開始亂鬥,而且鬥爭激烈,韓國治理上一片混亂,申不害變法以失敗告終。《大秦賦》裡,李斯把申不害陰陽家這一套帝王平衡術教給了秦王嬴政。
  • 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廉頗之外,還有一人不夠資格
    關於戰國四大名將,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今天聊一聊其中最不夠資格的兩位名將。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源於南北朝時梁朝周興嗣編撰的《千字文》,書中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一句話,由於《千字文》流傳甚廣,於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就被約定俗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但戰國時代兵家天才輩出,說這四人「用軍最精」,實難讓人信服。
  • 《大秦賦》第61集:韓非正式出場,才華橫溢,但初次交鋒敗給姚賈
    韓非是法家的代表人,他的一生中有兩個人很重要,分別是姚賈和李斯。姚賈隸屬秦國,是戰國時代最強外交官;李斯是嬴政心腹,和韓非師出同門。在央視播出的大型歷史劇《大秦賦》裡,雖然還沒有講述這段歷史,但劇情已經開始展開韓非的故事。
  • 大秦賦一共有幾集 大秦賦每周更新時間一周更新幾集
    《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那麼,大秦賦一共有幾集?大秦賦每周更新時間!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大秦賦一共有幾集?大秦賦每周更新時間!
  • 《大秦賦》之甘羅:歷史上的甘羅,真的是被秦始皇所殺嗎?
    在不少觀眾看來,電視劇《大秦賦》中,秦王嬴政最衝動的行為,或許是他直接殺了出使趙國回來的甘羅。相對於他對嫪毐的一再隱忍,秦王嬴政確實不應該殺掉為秦國立下大功的甘羅。表面上來看,甘羅最起碼幫助秦國索取了5座城池,而且是不費一兵一卒,怎麼看都應該進行封賞,秦王嬴政就算心裡有怨念,也應該用其他方式來解決,而不是這麼明晃晃的,在大殿之上殺了甘羅。
  • 爛劇《大秦賦》:對人性和歷史的理解究竟有多膚淺?
    萬萬沒想到,2020年最讓我想摳瞎雙眼的,竟然是這部打著「大秦帝國系列劇」名號的《大秦賦》。前幾部《大秦帝國》之所以讓人喜歡,是因為可以看出編劇有歷史功底、有認知格局、有文字和邏輯的過硬能力,且有我最喜歡的大亂之世、戰國風華。
  • 《大秦賦》之項燕:楚國最後的戰神,挫秦軍,堪稱戰國第五大名將
    戰國末期,諸侯相互攻伐,陰謀陽謀層出不窮,是人才薈萃的時代,這時期,七國名將如雲,以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四人最具代表,他們被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大名將」。然而,戰國末年,傑出的軍事家遠不止這四人,例如,筆者認為,楚國名將項燕,就有資格成為「戰國第五大名將」。司馬遷在《陳涉世家》中寫道:「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
  • 《大秦賦》之信陵君:竊符救趙,曾是秦國東出的強勁對手!
    《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在《大秦賦》第一集,就是事關趙國甚至山東六國存亡的邯鄲之戰。
  • 選角失敗《大秦賦》,信用降級張魯一
    這一故事走向引發觀眾情緒反彈,稱其為「大秦婦」、「嫪毐傳」。《大秦賦》劇情拖沓、臺詞直白脫離了歷史厚重感,也讓《大秦賦》陷入觀眾爭議。也表示因全戲現場收音,會出現「個別詞沒注意好帶入了現代字眼兒」,成片會有一些臺詞上的bug。雅俗共賞,為了捕捉演員當場的飽滿情緒和強感染力,只是個別詞沒注意,取捨下未做後期配音。如他所言成真,瑕不掩瑜,觀眾也會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