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眾朋友們,大家好,這期《大秦賦》人物系列,講「戰國四大名將」的下篇,王翦和廉頗。
上期的時候,我們解釋,之所以把白起和李牧放在一起,是因為兩個人結局都不好;這期把王翦和廉頗擱一塊,原因就很明顯了,這二位都算是善終了。
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要問誰的軍功最大,毫無疑問得說是王翦。王翦直接領導了攻滅趙燕楚三國的戰爭。要是再加上兒子王賁攻滅的魏齊兩國,六個國家,王翦父子滅了五個。
圖片來源:電視劇《大秦賦》官方微博
這其中,值得說道的是滅楚之戰。秦始皇問計於兩人:我要攻滅楚國,估計得出動多少人馬?少壯派的將軍李信回答:20萬人妥妥的;老將王翦則說:少了60萬人白給。這就有點現代競標的意思了。最終,李信不僅以20萬的超低價格成功中標,還獲得了甲方秦始皇「壯勇」的好評。
然而事實證明,價低未必質優。李信率領20萬人攻楚,先勝後敗,最終被楚人包了餃子。
秦始皇現在想起王翦來了。王翦去哪了?老將軍還真是有性格,你嫌我報價高,我還懶得伺候甲方了呢。然後稱病回封地頻陽養老去了。秦始皇自知理虧,親赴頻陽賠禮道歉。這就有點他老祖宗秦穆公當年的遺風了。這事還是和之前咱們反覆提到的崤之戰有關。《左傳》記載,秦穆公派人千裡偷襲鄭國,遭到老臣蹇叔的堅決反對,然後秦穆公就罵出了那句名垂中學課本的話: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你老東西懂什麼!你要是活一般人的歲數,你墓地上的樹都有兩手合抱那麼粗了。這一仗的結果當然是秦國偷雞不成蝕把米,但是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國之君的秦穆公,事後既沒有諉過,也沒有遷怒,而是主動承擔起了決策失誤的責任。
現在秦始皇主動給王翦道歉,王翦還是咬定牙關不降價:少於60萬人免談。在乙方只剩一家的情況下,買方市場變成了賣方市場,秦始皇也只能乖乖認帳。
然而王翦在整個戰事中表現出來的最大的智慧不是在戰場上,而是與秦始皇的討價還價上。秦始皇親自為大軍送行,王翦張嘴就要良田美宅;一直行軍到了前線,又陸陸續續派出五撥人馬,催債一般要田產,身邊人都覺得太過分了。王翦說:秦王為人性情多疑,把舉國之兵都交給我統領,我如果不多要一些產業來表明自己沒有野心,難道要讓秦王來懷疑我嗎?
王翦並不是個貪財好貨的人,但是,他又必須表現出自己很貪婪,以表明自己品德低下,目光短淺,耽於享樂,不是什麼幹大事的人。這叫自汙,自己往自己頭上潑髒水。
王翦之後,「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也用過這一招。有一年,猛將黥布造反,漢高祖劉邦親自率軍平叛。這中間,不斷地派使者回來,打聽身為相國的蕭何在幹些什麼。然而蕭何並沒幹什麼出格的事,只是兢兢業業,為劉邦穩固後方。有個門客對蕭何說:閣下離滅族不遠了!你做相國這些年,撫民如子,很得人心。皇帝之所以頻繁地派使者前來存問,就是擔心閣下有二心。閣下為什麼不多買田地、放些低息貸款什麼的,讓皇帝知道你是個貪財的小人,對你也就放心了。蕭何一聽,趕緊照辦,結果怎麼樣?「高帝乃大喜」!計策成功了。
平心而論,蕭何也不是貪財的人。當年劉邦領兵攻入鹹陽,手下的將領爭相搶奪府庫的金銀財帛,唯獨蕭何更看重秦國的律令圖書戶籍之類的文冊;劉邦常年在外打仗,蕭何負責後方的糧草供應,每每財政資金不夠用的時候,就把自己的錢財拿出來往裡貼;蕭何的住宅也非常不講究,住在貧民窟裡,連圍牆都沒有。這樣一個人,是那種貪財好利的小人嗎?
做人最痛苦的,就是求之而不得。所以窮光蛋幻想一日暴富,光棍漢做夢想娶範冰冰。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有多大,痛苦就有多大!
但是反過來,不求而得也未必是好事。像王翦、蕭何這樣的人,他們最看重的是建功立業,是個人的名聲,可是,為了取信於帝王以求自保,不得不損毀自己看重的名聲。這種痛苦,大概更甚!
再來說廉頗。廉頗在歷史上最光輝的形象,並不是殺場猛將,而是與藺相如的「將相和」中能勇於負荊請罪。
圖片來源:電視劇《大秦賦》官方微博
當然,廉頗的戰功也非常了得,伐齊,攻魏,破燕,屢次為趙國摧城拔寨。但奇怪的是,面對趙國最強勁的敵人,秦國,廉頗無一勝績。《史記》中,唯一一次廉頗領軍與秦軍對壘就是長平之戰。作為趙軍主將,廉頗堅持避敵鋒芒,與秦軍打消耗戰。秦軍遠來,糧草供應趕不上趙軍方便。但即便如此,趙軍也小敗了好幾場,丟失了一座壁壘。這也是為什麼,後世多有人看不上廉頗,認為四大名將裡,廉頗成色不足。同為趙將,李牧領兵就能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但是,與李牧相比,廉頗的機變也許不足,但是老成持重肯定是要超過李牧。我們可以設想,假如沒有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長平之戰一直由廉頗主導,雖然不能大勝秦軍,恐怕也絕不會發生四十萬趙軍被一舉坑殺的慘事。趙國在之後對抗秦國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更多的資本與迴旋的餘地。
把王翦廉頗放在一起,還有一個原因:兩人都是老成宿將,打仗講究穩紮穩打,決不冒險。所以王翦即使被秦王譏諷為膽怯也堅持統兵60萬才能滅楚;面對秦軍,即便屢被趙王責難,廉頗也堅決不出戰。
將領其實是具體戰術的執行者,最終的決策權也就是戰略方向掌控在身後的君王手裡。當將領的水平不分高下時,君王的決策能力就起到了決定勝負的作用。
趙孝成王剛死,繼位的趙悼襄王(就是《大秦賦》劇中的趙王偃)就立即剝奪了廉頗的兵權。原因《史記》沒講,但我覺得新君繼位伊始就朝老將下手,無非是忌憚老將功高望重,擔心自己駕馭不了。於是廉頗被迫出走魏國。但由於廉頗為趙將的時候,對魏殺傷太重,魏國人並不信任他。這期間,由於趙國的將領不給力,趙王也曾想召回廉頗。可派出去的使者收受了郭開的賄賂,回報趙王說:廉頗吃飯還行,只是片刻的工夫上了三趟茅房。趙王據此認為廉頗已老。廉頗後來由魏奔楚,雖然當上了將軍,卻戰而無功,老死在楚國。
說起來,古代為將者真難。打不贏,是廢物,君王棄之如敝履;老打贏,功高震主,遭君王猜忌。歷史上,君王猜疑的目光下,多少頭顱滾滾落地。
所以,王翦的自汙,雖是無奈之舉,也是聰明的選擇;而廉頗,就少了點政治智慧。
好了,本期節目就到這裡
歡迎繼續鎖定山東有線精彩節目
下期再見!
《大秦賦》系列回聽:
【聽】《大秦賦》之人物系列:不許將軍見白頭
【聽】《大秦賦》之人物系列:何朝無之說嫪毐
【聽】《大秦賦》之人物系列:商人本色呂不韋
【聽】《大秦賦》之人物系列:嬴政出身之謎
【聽】《大秦賦》之大秦武庫2:戰車
【聽】《大秦賦》之大秦武庫系列:弩與馬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