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之項燕:楚國最後的戰神,挫秦軍,堪稱戰國第五大名將

2021-02-13 娛記論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戰國末期,諸侯相互攻伐,陰謀陽謀層出不窮,是人才薈萃的時代,這時期,七國名將如雲,以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四人最具代表,他們被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大名將」。然而,戰國末年,傑出的軍事家遠不止這四人,例如,筆者認為,楚國名將項燕,就有資格成為「戰國第五大名將」。

司馬遷在《陳涉世家》中寫道:

「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

戰國末年,楚將項燕在滅國之際,帶領楚人力挫秦軍,延緩了楚國的滅亡,深受楚人愛戴。提及項燕,很多人都會想到「楚霸王」項羽,項羽乃是項燕之孫,在歷史上,項羽雖然勇猛無敵,但項燕也不輸給其孫。

項燕,姬姓項氏,項氏一族世代為楚國將領,項燕從小參軍,對自己的國家有很深厚的情感。戰國末期,秦國對東方六國虎視眈眈,看著秦國逐漸蠶食韓、魏、趙三國,楚王不思抗秦,而是一味遷都避讓。秦趙邯鄲之戰時,若不是毛遂用言語相激,楚王仍不願出兵抗秦。甚至在五國「合縱」時,楚考烈王還要求春申君注意保留楚國的實力。項燕多次向楚王建議抗秦,楚王都不採納。

公元前225年,秦國相繼滅掉了韓國和趙國,秦王嬴政野心勃勃,叫來了王翦父子,按照嬴政的安排,他讓王賁率軍攻打魏國,讓王翦率軍攻打楚國。王翦認為,魏國已經是強弩之末,若王賁率10萬大軍,足以滅魏;然而,楚國地廣人多,楚軍中又有名將項燕這個硬茬,若要實現滅楚,必須要60萬人馬才行。要知道,60萬兵馬,基本上是秦國的全部家當了,嬴政非常猶豫。這時,秦國大將李信說:「若讓我帶兵伐楚,20萬足矣!」嬴政大悅,命李信和蒙恬二人帶領20萬大軍出徵,王翦勸阻不了,只得回老家養病。

李信和蒙恬二人,都是嬴政的親信大將,在二人的帶領下,20萬秦軍如犁庭掃穴,一路大捷奔向楚國,連下楚國20多座城池,嬴政在鹹陽連連得到捷報,心花怒放。

當李信的大軍打到楚國壽春城下時,局勢變了,因為楚國將領項燕出現了。項燕先派人到秦營中,向李信求和,李信大喜,認為項燕也不過如此,打幾下就慫了。於是,李信打算表面上答應楚軍的求和,然後再出其不意滅掉楚軍。

李信天真地以為,楚人進入了自己的圈套,其實,真正進入圈套的是李信,這一切都在項燕的預料之中。

正在李信高興之時,楚軍突然撕毀盟約,攻打南郡。李信大驚,連忙揮師回援,因為南郡一旦失守,李信和蒙恬的聯繫將會被切斷,李信走得太急,他不知道,其實攻打南郡的只是一小波楚軍,真正的楚軍主力正在其身後尾隨。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場面:李信帶秦軍匆匆趕回南郡,項燕帶領20萬楚軍悄悄跟在李信大軍的後面,李信到達南郡後,很快打退了南郡的楚軍,然後出城繼續朝著壽春的方向前進,不料,等李信剛一出城,就被項燕的20萬大軍包了餃子。

俗話說,哀兵必勝,楚國人在項燕的帶領下,不斷向李信衝殺,雙方鏖戰一天一夜,秦軍連死7名大將,李信差點被項燕打成篩子,最終丟盔卸甲,狼狽而逃。

蒙恬聽聞秦楚正在對戰,連忙率軍前來援助,項燕早有準備,把蒙恬也一頓狠揍,蒙恬只得逃回秦國。在史書記載中,這是蒙恬一生唯一的敗仗,敗在了楚將項燕之手。

項燕一舉打敗李信、蒙恬兩位秦將,力挫20萬秦軍,楚國多年來第一次在秦軍面前揚眉吐氣。

遠在鹹陽的嬴政聽聞李信和蒙恬戰敗,勃然大怒,嬴政不顧天子之尊,來到王翦家中,請求王翦出兵滅楚。王翦似乎早有預料,他向嬴政提了三個要求:

第一,60萬兵馬,一個都不能少;

第二,項燕太猛,我一個人對付他太吃力,你要把蒙武(蒙恬之父)派給我當副將。

第三,你要在鹹陽周邊賞賜我一些田宅。

王翦是聰明人,嬴政更是聰明人,面對王翦的要求,嬴政悉數答應。就這樣,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領60萬秦軍伐楚,楚王聽聞後,派項燕拒敵。

項燕發動楚國百姓聯合楚軍一起抗敵,雙方在楚國境內對峙數月,相互攻伐,各有勝敗,誰也沒佔到便宜。王翦沒辦法,只好下令嚴守不出,和楚軍打消耗戰。要知道,打仗就是打後勤,當時秦國國力強盛,兵器糧食充盈,而楚國衰微,多年來被秦國蠶食,若真打消耗戰,楚軍的後勤補給根本跟不上。項燕知道死守不是辦法,急於求戰,多次帶兵到秦軍營前叫陣,可王翦和蒙武十分老辣,就是不出戰。

雙方對峙了一年,項燕無力支撐,楚軍日漸疲憊,糧草嚴重不足,很多士兵餓著肚子。而王翦則每日殺牛宰羊,和士兵們同吃同住,秦軍被憋了一年,攻伐之心早已按捺不住。一年後,趁項燕往東調兵的時候,王翦一聲令下,秦國將士如餓狼般向楚軍殺來,儘管項燕勇猛,但餓肚子的楚國士兵不是秦國虎狼之師的對手,最終楚國戰敗,楚王負芻被俘。

關於項燕的結局,司馬遷在《史記》中給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

司馬遷先說項燕兵敗自殺,又說項燕被王翦所殺。不管項燕是被誰殺的,總之,項燕敗給了王翦和蒙武,然後和楚國一起亡了。

項燕作為楚國名將,他的軍事水平到底如何呢?

筆者認為,項燕的軍事水準,基本上達到了「四大名將」的水準。有三點理由:

第一,項燕當年力挫秦軍,打敗了李信和蒙恬兩位大將。蒙恬不必多說,此人滅掉齊國,連年抗擊匈奴,「卻匈奴八百餘裡」,所向披靡。而李信呢,此人滅掉燕國,俘虜燕王喜,實力不容小覷。項燕以一敵二,可見實力不在二人之下。

第二,秦國出動王翦和蒙武兩位大將,在一年之內仍攻不下項燕所帶領的楚軍。要知道,王翦乃「四大名將」之一,而蒙武更是「蒙氏一族」的中堅力量,秦國著名將領。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項燕之能。

第三,當時王翦和蒙武帶領的秦軍有60萬人,而項燕身後的楚軍僅有20餘萬,秦軍糧草充足,楚軍只能靠楚國百姓支持,不管在人數還是在後勤上,楚軍都不如秦軍。然而,在如此情況下,項燕仍不言敗,若不是糧草不足,項燕或許不會慘敗給王翦和蒙蒙武。

綜上所述,項燕的軍事才能整體上超過蒙恬和李信,若不考慮秦楚兩國的國力影響,項燕或許能和王翦拼上一拼。可惜,兵者詭道也,秦國一統七國的大勢已經不可阻擋,項燕雖猛,也不過是替楚國拖延時間罷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燕之後,項氏子孫再一次讓秦國見識到了他們的軍事才能,只可惜,項燕已經看不到了。

如果覺得不錯,就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大秦賦》項燕自殺,21年後項羽也自殺,這不是巧合,而是宿命
    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已經滅掉韓、趙、魏三國,燕國也在苟延殘喘之中,嬴政為了儘快滅掉楚國,派大將李信率領20萬大軍攻打郢都,不料,李信的2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打敗李信的人,名叫項燕,此人堪稱楚國最後的名將。
  • 《大秦賦》之蒙氏家族: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最終結局如何?
    那麼,問題來了,《大秦賦》之蒙氏家族: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最終結局如何?一、蒙驁首先,對於秦國的蒙氏家族,始於蒙驁這位戰國名將。蒙驁(?~公元前240年),《戰國策》作蒙傲,戰國末期秦國名將。蒙驁本是齊國人,後來投靠秦國,官至上卿。在戰國時期,人才在各個諸侯國之間頻繁流動。
  • 《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在《大秦賦》中,不僅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等秦國君主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王翦、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李信、樊於期、桓齮、王齕、楊端和等秦國將領,同樣讓人沒有忽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秦國的武將讓人印象深刻,趙國作為秦國一統六國的最大對手,也有不少一流的將領。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李牧、龐煖、廉頗,可謂《大秦賦》中的趙國三大名將。
  • 《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自始至終都沒出現?
    導言:《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自始至終都沒出現?《大秦賦》開篇便是以酣暢淋漓的戰爭場景拉開了整部劇的帷幕,秦軍在王齕的帶領下,向趙國的都城邯鄲發起攻擊,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邯鄲之戰」。邯鄲之戰是長平之戰的後續,是秦昭襄王對趙國發動的滅國之戰。
  • 「大秦賦」中戰國四名將:他是唯一的智者
    戰國時代,列國紛爭、六國統一的過程中,能夠善始善終的將軍鳳毛麟角。【王翦】作為戰國四名將之一,能夠獨善其身,激流勇退是非常難得的,可見他是一個智者。電視劇《大秦帝國》系列及【大秦賦】的熱播讓我們重新溫習那段歷史,劇中其他三位戰國名將:白起自刎而亡,李牧因反間計而被殺。廉頗因趙王罷相,反趙而去,流亡魏楚,最後客死他鄉。【王翦】在大秦帝國多年徵戰和六國統一的過程中,功德卓著是無可置疑的。除了韓國的滅亡與他沒有關係之外,其他五國都是在他或他的兒子的手裡被強行併購的。
  • 大秦賦?大秦父?震驚,嬴政如何幹掉他的那些「爹」
    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病逝,死於《大秦賦》第12集。子楚與趙政子楚的死,為嬴政的登基創造了條件。二、假父——嫪毐(戰國時代秦國長信侯)秦王嬴政母親趙太后的男寵。受秦國丞相呂不韋之託,假扮宦官進宮,與秦王嬴政之母太后趙姬私通,倍受太后寵信,被封為長信侯,與太后私生兩子。他與大臣作樂,因飲酒失言,自稱是秦王嬴政的「假父」。
  • 李牧、王翦——戰國末期最後的名將
    趙王派人急召李牧,派李牧為將,列營於肥累,置壁壘,堅守不戰,桓齮於是分兵攻甘泉市,李牧出其不意,破其大營,奪其銳氣,一鼓作氣,大敗秦軍,桓齮敗走鹹陽。趙王喜:「牧乃吾之白起也!」,封趙武安君。趙王遷四年,秦再度出兵攻趙之番吾,李牧再破秦軍,當時韓、魏(三晉之內,唯趙尚存)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南退韓、魏。
  • 戰國四大名將《大秦賦》中出現仨,最厲害的卻沒出場,編劇有心了
    《大秦賦》用一幀幀波瀾壯闊的畫面給觀眾呈現了戰國末年的風雲歷史。在劇中,秦昭襄王嬴稷雖然年邁,但餘威仍在;臉上帶疤的秦國大將王齕第一次出場非常拉風。王齕出場後,筆者一直在期待另一位秦國戰將的出場,可是,直到秦昭襄王嬴稷去世,他還是沒有出現,讓我多少有些失望。在後面的劇情裡,廉頗、王翦、李牧都有出場,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了3個,卻唯獨沒有最厲害的那位——白起。
  • 「戰國七雄」時期各國戰神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 不以成敗論英雄,戰國十大名將終極排名
    除了閼與之戰,趙奢就沒有其他戰績了。第三,龐涓,其實龐涓真不弱,在同時代也僅僅是次於孫臏而已,魏國霸業的衰退主要責任不在他而在於魏惠王。第四,田單,一個火牛陣就沒了,第五,項燕,擊敗李信後很快被王翦擊敗。除此五人外,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戰國十大名將作一個終極排名。
  • 古代史:秦軍主將王翦,養精蓄銳整合軍隊,只為給楚國最後一擊
    考察民俗之源流,這種遊戲的久遠根源,顯然在於「投石」。可是,為了在戰略上不給楚國喘息的時間,秦軍又必須儘快發動第二次戰役,必須儘快南下。所以,這支在數千裡範圍內緊急集中的大軍,事實上沒有重新整合的時間。但是,以秦軍的戰力與傳統,只要不急於總體進攻,依靠遠遠超過楚軍的精良裝備,依靠強大的源源不斷的後勤保障,這樣的秦軍在一段時間內完成拖住楚軍並與之對峙的任務,還是完全可能的。
  • 在春秋戰國時期,四位舉世聞名的名將,每一位都是戰神!
    在春秋戰國時期,四位舉世聞名的名將,每一位都是戰神!在春秋戰國的事情,是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一個時代,就出現了一大批的英雄人物,也就是今天要說的,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這樣著名的將領。當時對方的聯軍,魏國和韓國,在商量最打頭陣的這個問題上有了不同的意見,一直在爭執不停,你說一個部隊的心都不齊怎麼打贏這樣戰爭了,這兩支部隊都不想去打頭陣,想著能不能保存實力,當時的白起,就用了很多的絲帶了疑惑韓軍,讓他們感受到以為自己是秦軍對抗的主力部隊,當時的魏軍還在以為自己沒事,準備看笑話的時候,秦軍對他們發動了突然的襲擊,通通的被秦軍打的到處跑。
  • 【聽】《大秦賦》之四大名將(下):從來功高遭天忌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這期《大秦賦》人物系列,講「戰國四大名將」的下篇,王翦和廉頗。
  • 盤點戰國時期四大名將排名
    ——鬼谷子 戰國時期,七雄紛爭,是一個烽火狼煙的時代,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好戰。 那麼你知道戰國著名的將領有哪些嗎?今天小二為大家帶來了戰國四大名將排名。
  • 大秦賦:秦始皇妃嬪無數,那正妻是誰?傳與羋月有關
    《大秦賦》正如火如荼的上映,結合電視劇與歷史,我們會發現圍繞在這個千古一帝身上有著太多的謎題,秦始皇可以說是「千古一帝」,然而無論是從13歲即位到22歲親政作為「太子」的歲月,還是22歲到39歲統一六國的時間,甚至是39歲到50歲安享天下的時間,都沒有他後宮嬪妃的記載,秦始皇的正妻到底是誰
  • 戰國最牛英雄世家,爺爺把戰神王翦打怕,孫子直接滅了秦國
    雖然秦軍一直在勝利,但楚國實在是太大了,久戰之下,秦軍開始顯現疲態,李信便想和蒙恬會師,休整部隊。這便給了楚軍主將項燕以可乘之機,他親率楚軍主力,尾追秦軍三天三夜,然後發動突然襲擊,大敗秦軍,攻佔了李信兩座營壘,殺死了7名都尉,李信所部損失過半。這是戰國時期楚軍唯一一次大敗秦軍,且是在楚國內訌的情況下取得的,項燕的軍事水平可見一斑。
  • 《大秦賦》羋啟之謎:當上了秦國丞相,為何又變成楚國國君?
    《大秦賦》熱播,許多配角的表演十分精彩,例如郭開、鄭貨等人,把對應角色飾演得惟妙惟肖。在歷史上,郭開確有其人,但卻沒有關於鄭貨的記載。除了這兩位外,還有一個人演技也不錯,此人就是《大秦賦》中的昌平君——羋啟。只是,羋啟在歷史上非常尷尬,因為關於歷史上的確有羋啟的存在,但關於他的記載,少之又少,以至於成為了一個謎團。
  • 戰國七雄代表名將分別是誰,他們厲害嗎?五國有狠人,楚燕名將弱
    這裡從各國中挑選了最有代表的7位名將,我們可以發現只有楚、燕的代表人物似乎有些弱了。楚國是春秋戰國時的泱泱大國,光領土面積就佔據了那時中國的一半國土。地大物博的楚國兵多糧足,不過卻很少出謀略型的名將。尤其到了戰國後期,楚王似乎大多智商不在線,楚國也成了被人宰割的「人傻錢多」的典範。
  • 《大秦賦》之信陵君:竊符救趙,曾是秦國東出的強勁對手!
    《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在《大秦賦》第一集,就是事關趙國甚至山東六國存亡的邯鄲之戰。
  • 秦始皇最強的對手楚國有多強?秦國滅亡了楚國,而楚人滅亡了秦朝
    進攻韓國很順利,比較末代韓王就投降了;進攻趙國反間計出掉李牧以後,也沒有什麼難度;荊軻刺秦後燕國遭到秦軍打擊,王翦一路攻破燕都薊城,然後又李信追擊燕王喜到遼東,最後燕王喜獻上自己兒子太子丹的人頭,暫停對燕國的進攻,燕王喜於是在遼東繼續稱王。此後秦軍進攻魏國,魏國人堅守大梁城,最後秦將蒙武水淹大梁,滅亡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