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秦軍主將王翦,養精蓄銳整合軍隊,只為給楚國最後一擊

2020-12-19 遠客聊歷史

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秦國第二次滅楚的成功。第二次伐楚的時候,楚軍見秦軍堅守不出,就開始連續挑戰了。但是,秦軍一直堅守壁壘,始終不出戰。這種攻防倒置的局面,一直延續到秦軍反攻之前。合理估算,至少在整個春季、夏季與初秋的幾個月裡,兩軍一直對峙著。為什麼王翦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一直採取守勢,僅僅是躲避楚軍鋒芒嗎?從當時的戰略態勢看,「避其鋒銳,擊其惰歸」的兵法原則的運用,只是王翦採取守勢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秦軍自身必須完成真正大戰來臨之前的有效整合與戰力提升。一個必須注意的背景事實是:第二次南下的這六十萬大軍,一大半是從秦國分布在各地的守軍中集中而來的。在正常情況下,這樣龐大而相對鬆散的力量,是不能立即開赴戰場決戰的。事實的邏輯告訴我們,王翦一開始堅守,必然作出了明確部署:除應對挑戰,各部都要「善飲食」——大力改善夥食,「戲投石」大力加強體力訓練。在此部署之下,秦軍大營簡化為三件基本大事:一則輪番應對挑戰,二則軍官經常聚會幕府,三則各部士兵強化訓練。長時間不打仗,軍營難免單調躁動。於是,王翦派人到各營查看有沒有遊戲現象。查看者匯報說:士兵們都在玩投石遊戲,人人都超過距離了。王翦大為感慨,很踏實地感嘆了一句:士卒們可以作戰了啊!「投石」,是什麼遊戲?

至今,關中仍然流傳一種民間遊戲「打官」—用石頭或磚頭瓦片,擊打數十步之外聳立的一排磚頭,能準確打倒中間最高大者為勝。考察民俗之源流,這種遊戲的久遠根源,顯然在於「投石」。可是,為了在戰略上不給楚國喘息的時間,秦軍又必須儘快發動第二次戰役,必須儘快南下。所以,這支在數千裡範圍內緊急集中的大軍,事實上沒有重新整合的時間。但是,以秦軍的戰力與傳統,只要不急於總體進攻,依靠遠遠超過楚軍的精良裝備,依靠強大的源源不斷的後勤保障,這樣的秦軍在一段時間內完成拖住楚軍並與之對峙的任務,還是完全可能的。這個基本點,決定了王翦敢於率六十萬未經重新整合的大軍迅速南下。但是,無論如何,秦軍的重新整合是必須完成的,這個階段是必需的。否則,不足以承擔在廣袤的楚國連續作戰的使命。

而整合的時間,只能在與楚軍對峙的階段裡擠出來。從戰爭實踐過程看,秦軍的內部整合與戰力提升,恰恰發生在第一階段的這八九個月裡。讓我們具體地看看,在應對楚軍挑戰之餘,秦軍營壘裡究竟在做些什麼?王翦在做什麼?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這是兩大類活動。一類對軍官:幾乎每天都要召集各級軍官沐浴,並大吃大喝,撫慰他們,循循善誘地與軍官們談話。另一類對士卒:經常和士兵們一起吃飯。可以想見的是這兩類活動所以要長期進行,必然是秦軍各部存在著許許多多相互生疏的關係,也存在許許多多要相互溝通、重新調整的具體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撫平這些溝壑,使各部將士相互熟悉起來,都是激發一支大軍戰鬥力的必須環節。作為一個天下名將,作為一個全局在胸的政治家,王翦的凝聚疏通能力,在這一階段發揮到了極致。士兵們在做什麼?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投石的根源,則在於更古老的「擊壤」遊戲。也就是說,投石遊戲是一種拋擲石頭擊打目標的遊戲。士兵們能將石頭輕易地擲出目標之外說明身體力量已經大大增加了。對於一支六十萬人的大軍,這是一個很容易被尋常將領忽視的細節。可是,王翦偏偏抓住了這個細節,將其看作一個重大標誌,宣布秦軍已經可戰了。第二階段,楚軍長期不能攻克秦軍營壘,向東部地區轉移撤退。關於楚軍東撤,史書記載很簡單:「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這則簡單的記載背後,隱藏著兩個基本事實。其一,楚軍多經挑戰,但卻無法攻破秦軍壁壘,也找不到更好的破秦軍之法;其二,經長期對峙,楚國高層與楚軍內部已經發生了某種重大變化,導致楚軍無法繼續對峙。

楚國最大的變化,可能是三個方面:一是楚王負芻及老世族集團,對項燕集團開始懷疑猜忌,既懷疑項燕作戰不力,又顧忌項燕勢力坐大。二是世族封地與楚國王室的後勤支援不能保障,或有意掣肘,或有了難以克服的困難;總之,導致了楚軍糧草缺乏。三是楚軍統帥部的殘餘力量,並最終殺死了項燕。《秦始皇本紀》提供的另一種說法是:項燕從戰場突圍而去,進入淮南,擁立昌平君為新楚王,繼續抗秦之戰。直到第二年王翦大軍攻破郢都,並追擊這支最後的楚軍,殺了昌平君,項燕才自殺。分析對比兩種不同記載,《王翦列傳》應相對可靠。因為,若項燕突圍,不入壽春發動政變,則無法擁立新楚王。

新楚王(昌平君)與郢都楚王負芻同時存在,是所有集團不可能接受的。昌平君被立為楚王,即或是事實,也可能是項燕餘部在壽春(郢都)陷落之後,以項燕名義擁立的,最後也被秦軍擊殺了。項燕被殺,宣告了秦軍在主力戰場上的全面勝利。第四階段,秦軍乘勝進軍,佔領楚國全部城邑。這一階段沒有大戰,但是時間卻歷經大半年之久。這說明,秦軍對地域廣袤的楚國各山地、河谷、城邑隱藏的殘餘軍事力量,採取了與解決趙國、燕國不同的方略,是一城一地清理的,是認真對待的。與此同時,秦國政治盤整也緊隨其後,立即在楚地設置了新的郡縣。耗時雖久,卻給後來進軍嶺南平定百越,創造了穩定的根基。第五階段,俘獲楚王負芻,最終平定楚國。公元前224年,王翦蒙武大軍才開始包圍壽春(郢都),發動進攻戰。

也就是說,王翦大軍在主力戰場獲勝之後,採取的進軍方略是:先地方,後都城。當然,必備的條件是郢都已經被分割包圍,楚王的殘餘力量不可能突圍而去。公元前223年,壽春(郢都)被攻破,楚王負芻被俘,宣告了楚國的正式滅亡。之後,王翦大軍繼續進軍嶺南,平定百越。秦軍進軍嶺南,是中國創建統一文明時代的最大歷史事件之一也是歷來被忽視的歷史事件之一。故此,後面的統一文明部分將專門展現其歷史過程,這裡暫且略過。楚國滅亡的原因值得重視的有:楚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推行變法淺嘗輒止,始終沒有解決封地治權問題。楚國世族分治的兩大基本權利—私兵制,獨立賦稅制,導致國力不能凝聚。楚國末期的世族力量,至少還有五大集團:昭、屈、景、黃、項五大族群。楚國的巨大潛力,隱藏於封地分治。楚國的長期衰弱,根源於封地分治。

在小編看來滅國災難當前,楚國廟堂政治多頭化,陰謀、分裂與混亂交織;封地私兵作戰效能極低,大軍派系林立,軍力不能有效凝聚。這兩個方面,是楚國滅亡的直接原因。分治與集權的矛盾,一直是中國古典社會最主要的政治矛盾。只有秦國成功地解決了這一矛盾,創建了中國統一文明。各位讀者朋友,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以上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王翦
    他的判斷可能是正確的,有廉頗在,邯鄲城不是那麼容易打下來的。事實也證明,秦軍在邯鄲城下嘗到了失敗的苦果,那一刻,也是六國合作對抗秦國的,最後的榮光。之後,趙國的國運又延續了幾十年。而秦軍攻取邯鄲的重任,要在30年後,由王翦來完成了。王翦,「起翦頗牧」四大名將排名第二。要論戰功,王翦恐怕是大秦第一,估計沒有什麼異議。
  • 戰國最牛英雄世家,爺爺把戰神王翦打怕,孫子直接滅了秦國
    ,他派李信和蒙恬率領20萬大軍,兵分兩路進攻楚國,一開始,楚軍的抵抗很有限,秦軍接連取勝,先後輕鬆佔領了平輿和鄢郢等地。雖然秦軍一直在勝利,但楚國實在是太大了,久戰之下,秦軍開始顯現疲態,李信便想和蒙恬會師,休整部隊。
  • 《大秦賦》之項燕:楚國最後的戰神,挫秦軍,堪稱戰國第五大名將
    戰國末年,楚將項燕在滅國之際,帶領楚人力挫秦軍,延緩了楚國的滅亡,深受楚人愛戴。提及項燕,很多人都會想到「楚霸王」項羽,項羽乃是項燕之孫,在歷史上,項羽雖然勇猛無敵,但項燕也不輸給其孫。項燕,姬姓項氏,項氏一族世代為楚國將領,項燕從小參軍,對自己的國家有很深厚的情感。戰國末期,秦國對東方六國虎視眈眈,看著秦國逐漸蠶食韓、魏、趙三國,楚王不思抗秦,而是一味遷都避讓。
  • 李牧、王翦——戰國末期最後的名將
    趙王派人急召李牧,派李牧為將,列營於肥累,置壁壘,堅守不戰,桓齮於是分兵攻甘泉市,李牧出其不意,破其大營,奪其銳氣,一鼓作氣,大敗秦軍,桓齮敗走鹹陽。趙王喜:「牧乃吾之白起也!」,封趙武安君。趙王遷四年,秦再度出兵攻趙之番吾,李牧再破秦軍,當時韓、魏(三晉之內,唯趙尚存)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南退韓、魏。
  • 古代最受詛咒的封號,受封之人都是千古大將,卻沒一個人有好下場
    白起生於秦昭王年間,因秦國持續推行變法,平民出身的白起也得以入軍,並因功逐漸升遷,293年,他率秦軍攻佔韓魏二國,大破其聯軍24萬人,從此戰死,平定楚國,並逼迫楚國遷都,白起也因此被封為武安君,史記中提到的原因是「能養士卒,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白起的名字震天。
  • 秦始皇最強的對手楚國有多強?秦國滅亡了楚國,而楚人滅亡了秦朝
    進攻韓國很順利,比較末代韓王就投降了;進攻趙國反間計出掉李牧以後,也沒有什麼難度;荊軻刺秦後燕國遭到秦軍打擊,王翦一路攻破燕都薊城,然後又李信追擊燕王喜到遼東,最後燕王喜獻上自己兒子太子丹的人頭,暫停對燕國的進攻,燕王喜於是在遼東繼續稱王。此後秦軍進攻魏國,魏國人堅守大梁城,最後秦將蒙武水淹大梁,滅亡魏國。
  • 王翦滅楚提出多次大膽要求,秦始皇覺得肉疼,卻只能咬牙答應
    於是,秦王以李信為主帥統兵徵伐楚國,同時批准了王翦退休的請示。楚軍聽聞李信前來,一面且戰且退誘敵深入,一面用精銳部隊偷襲李信後方,很快大敗秦軍,殺掉了秦軍7個都尉。嬴政暴跳如雷,悔恨不用王翦導致吃了敗仗。
  • 戰國十二大名將排名,白起排第二,王翦居第五,第一不服都不行
    公元前280年,司馬錯率領隴西軍南下東攻楚國,迫使楚國獻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之地。與其說司馬錯是名將,其實說司馬錯為大戰略家更準確。TOP、9 樂毅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TOP、8 公孫衍
  • 王翦與李牧,戰國兩大名將間的較量
    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王翦與大將桓齮(yǐ)攻打鄴城(初為魏國土地,公元前238年割讓給趙國)一帶,攻佔了九座城池。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秦王政任命桓齮為主將,進逼趙國國都邯鄲;王翦領軍回國。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桓齮圍攻趙國的平陽,斬殺了趙國大將扈輒(hùzhé),趙國死傷十萬多人。第二年,桓齮再次攻打平陽,佔領宜安,打敗趙軍,殺死領軍大將。
  • 6張地圖,分析戰國時期最後6位楚王,是如何讓楚國走向滅亡的
    於是在公元前318年,山東六國合縱攻秦,從東西兩個方向進攻秦國,而且楚懷王還是這次合縱攻秦的六國軍隊總指揮。只不過六國之間相互猜忌,誰也不信任誰,因此很快就被秦國所破。這個時候楚國和齊國結盟,意欲阻止秦國東出。
  •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率領鐵軍橫掃六國,為何最終沒有回歸中原
    王翦是中關頻陽東鄉人,是我國戰國時期的名將,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在秦國一統天下的時候立下了汗馬功勞,破開了趙國的都城邯鄲,消滅了燕國,和趙國,更是帶領國家的軍隊消滅了但是很強勢的楚國,是幫助秦國一統天下的最大功臣,被稱為秦國的四大名將之一。在其偉大功勞下秦始皇更是將他尊稱為師傅。
  • 吳起5萬士兵大勝50萬秦軍,是什麼原因讓他沒有被選入四大名將?
    為出名殺妻子吳起有一個老婆是齊國人,公元前412年,齊國帶兵準備攻打魯國,當時魯穆公本來準備讓吳起出徵,但是看到他的妻子是齊國人,心生懷疑,所以最後沒有選擇吳起。然而當年吳起急切地想要立功,為了表達出自己的心意,他當機立斷斬殺了自己的妻子。
  • 鄢郢之戰後,楚國遭到重創,秦國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呢?
    對於白起、廉頗、李牧、王翦這戰國四大名將,一般以白起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在白起的一生中,有四場比較知名的戰役,也即伊闕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鄢郢之戰。其中,就鄢郢之戰來說,是白起針對楚國的戰役。在鄢郢之戰後,秦昭襄王封白起為武安君(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白起名震天下。對於秦昭襄王來說,之所以封白起為武安君,顯然是因為鄢郢之戰實現了重創楚國的目標。
  • 戰國名將:廉頗排第八,王翦排第三,第一第二實至名歸
    很多人只知道戰國這四位名將,其實當時的名將還有很多,分布在各個國家。如果按能力來排名的話,廉頗只排在第八名,王翦排第三名,很多人會問,第一第二名是誰?在魏國時他指揮魏軍打敗秦國,在楚國時輔佐楚王進行變法,增強國家實力。楚王去世後,吳起因變法得罪人,最終被人殺害。吳起的《吳子兵法》非常出名,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一席之位,還跟《孫子兵法》比肩。
  • 《大秦帝國》:偉大的屠夫白起·小心的將軍王翦
    當然最後蘇秦下場並不好,秦齊燕三國的王都懷疑他。翻翻二戰史,做間諜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好下場,越好的間諜,下場越不好。  所以說,人生,越簡單越美,當然這是回過頭去,或者看別人命運的感悟,在時間的洪流中,人都是身不由己的。  好,言歸正傳,說一下這篇文章的主題:白起和王翦(jiǎn)。
  • 王翦父子滅六國
    王翦,頻陽(今富平縣美原鎮南千口村)人,戰國末期秦國著名戰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少時喜讀兵書,認真練武。後在秦軍中,很會用兵,屢建功勳,得到秦始皇的重用,任命為大將軍。歷史上兩千年來民間就有「王翦一怒滅六國」的傳說。
  • 十個李牧也擋不住王翦!秦國統一是天下大勢!
    嬴政所採用的主將是王翦,王翦伐趙共三戰。在經歷了第一次伐趙無功之後,王翦深感李牧防禦牢不可破。於是他作出戰略調整,改變進攻方向,希望能避開李牧,直接攻到邯鄲城下。公元前232年,王翦再次伐趙。秦軍仍然分為兩軍,主力由王翦親自統率,從太原出井陘,進攻邯鄲北面;另一軍由率領從桓齕鄴邑、安陽走,進攻邯鄲的南面。
  • 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戰國四大名將究竟誰最強?
    七年後,白起攻楚,拔五城,次年再攻楚,破楚國都城郢,燒了夷陵,迫使楚王逃亡。楚國因此一蹶不振。昭王四十七年,秦再攻韓上黨,上黨百姓逃難去了趙國,於是秦國攻趙長平。這一戰的主角原先是秦將王齕和趙將廉頗。這時的秦軍氣勢正銳,連續攻破了趙軍兩道防線,殺一將,擄六尉。廉頗只好堅守不戰,避秦軍鋒銳。廉頗最擅長的就是防守,然後伺機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