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秦國第二次滅楚的成功。第二次伐楚的時候,楚軍見秦軍堅守不出,就開始連續挑戰了。但是,秦軍一直堅守壁壘,始終不出戰。這種攻防倒置的局面,一直延續到秦軍反攻之前。合理估算,至少在整個春季、夏季與初秋的幾個月裡,兩軍一直對峙著。為什麼王翦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一直採取守勢,僅僅是躲避楚軍鋒芒嗎?從當時的戰略態勢看,「避其鋒銳,擊其惰歸」的兵法原則的運用,只是王翦採取守勢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秦軍自身必須完成真正大戰來臨之前的有效整合與戰力提升。一個必須注意的背景事實是:第二次南下的這六十萬大軍,一大半是從秦國分布在各地的守軍中集中而來的。在正常情況下,這樣龐大而相對鬆散的力量,是不能立即開赴戰場決戰的。事實的邏輯告訴我們,王翦一開始堅守,必然作出了明確部署:除應對挑戰,各部都要「善飲食」——大力改善夥食,「戲投石」大力加強體力訓練。在此部署之下,秦軍大營簡化為三件基本大事:一則輪番應對挑戰,二則軍官經常聚會幕府,三則各部士兵強化訓練。長時間不打仗,軍營難免單調躁動。於是,王翦派人到各營查看有沒有遊戲現象。查看者匯報說:士兵們都在玩投石遊戲,人人都超過距離了。王翦大為感慨,很踏實地感嘆了一句:士卒們可以作戰了啊!「投石」,是什麼遊戲?
至今,關中仍然流傳一種民間遊戲「打官」—用石頭或磚頭瓦片,擊打數十步之外聳立的一排磚頭,能準確打倒中間最高大者為勝。考察民俗之源流,這種遊戲的久遠根源,顯然在於「投石」。可是,為了在戰略上不給楚國喘息的時間,秦軍又必須儘快發動第二次戰役,必須儘快南下。所以,這支在數千裡範圍內緊急集中的大軍,事實上沒有重新整合的時間。但是,以秦軍的戰力與傳統,只要不急於總體進攻,依靠遠遠超過楚軍的精良裝備,依靠強大的源源不斷的後勤保障,這樣的秦軍在一段時間內完成拖住楚軍並與之對峙的任務,還是完全可能的。這個基本點,決定了王翦敢於率六十萬未經重新整合的大軍迅速南下。但是,無論如何,秦軍的重新整合是必須完成的,這個階段是必需的。否則,不足以承擔在廣袤的楚國連續作戰的使命。
而整合的時間,只能在與楚軍對峙的階段裡擠出來。從戰爭實踐過程看,秦軍的內部整合與戰力提升,恰恰發生在第一階段的這八九個月裡。讓我們具體地看看,在應對楚軍挑戰之餘,秦軍營壘裡究竟在做些什麼?王翦在做什麼?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這是兩大類活動。一類對軍官:幾乎每天都要召集各級軍官沐浴,並大吃大喝,撫慰他們,循循善誘地與軍官們談話。另一類對士卒:經常和士兵們一起吃飯。可以想見的是這兩類活動所以要長期進行,必然是秦軍各部存在著許許多多相互生疏的關係,也存在許許多多要相互溝通、重新調整的具體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撫平這些溝壑,使各部將士相互熟悉起來,都是激發一支大軍戰鬥力的必須環節。作為一個天下名將,作為一個全局在胸的政治家,王翦的凝聚疏通能力,在這一階段發揮到了極致。士兵們在做什麼?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投石的根源,則在於更古老的「擊壤」遊戲。也就是說,投石遊戲是一種拋擲石頭擊打目標的遊戲。士兵們能將石頭輕易地擲出目標之外說明身體力量已經大大增加了。對於一支六十萬人的大軍,這是一個很容易被尋常將領忽視的細節。可是,王翦偏偏抓住了這個細節,將其看作一個重大標誌,宣布秦軍已經可戰了。第二階段,楚軍長期不能攻克秦軍營壘,向東部地區轉移撤退。關於楚軍東撤,史書記載很簡單:「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這則簡單的記載背後,隱藏著兩個基本事實。其一,楚軍多經挑戰,但卻無法攻破秦軍壁壘,也找不到更好的破秦軍之法;其二,經長期對峙,楚國高層與楚軍內部已經發生了某種重大變化,導致楚軍無法繼續對峙。
楚國最大的變化,可能是三個方面:一是楚王負芻及老世族集團,對項燕集團開始懷疑猜忌,既懷疑項燕作戰不力,又顧忌項燕勢力坐大。二是世族封地與楚國王室的後勤支援不能保障,或有意掣肘,或有了難以克服的困難;總之,導致了楚軍糧草缺乏。三是楚軍統帥部的殘餘力量,並最終殺死了項燕。《秦始皇本紀》提供的另一種說法是:項燕從戰場突圍而去,進入淮南,擁立昌平君為新楚王,繼續抗秦之戰。直到第二年王翦大軍攻破郢都,並追擊這支最後的楚軍,殺了昌平君,項燕才自殺。分析對比兩種不同記載,《王翦列傳》應相對可靠。因為,若項燕突圍,不入壽春發動政變,則無法擁立新楚王。
新楚王(昌平君)與郢都楚王負芻同時存在,是所有集團不可能接受的。昌平君被立為楚王,即或是事實,也可能是項燕餘部在壽春(郢都)陷落之後,以項燕名義擁立的,最後也被秦軍擊殺了。項燕被殺,宣告了秦軍在主力戰場上的全面勝利。第四階段,秦軍乘勝進軍,佔領楚國全部城邑。這一階段沒有大戰,但是時間卻歷經大半年之久。這說明,秦軍對地域廣袤的楚國各山地、河谷、城邑隱藏的殘餘軍事力量,採取了與解決趙國、燕國不同的方略,是一城一地清理的,是認真對待的。與此同時,秦國政治盤整也緊隨其後,立即在楚地設置了新的郡縣。耗時雖久,卻給後來進軍嶺南平定百越,創造了穩定的根基。第五階段,俘獲楚王負芻,最終平定楚國。公元前224年,王翦蒙武大軍才開始包圍壽春(郢都),發動進攻戰。
也就是說,王翦大軍在主力戰場獲勝之後,採取的進軍方略是:先地方,後都城。當然,必備的條件是郢都已經被分割包圍,楚王的殘餘力量不可能突圍而去。公元前223年,壽春(郢都)被攻破,楚王負芻被俘,宣告了楚國的正式滅亡。之後,王翦大軍繼續進軍嶺南,平定百越。秦軍進軍嶺南,是中國創建統一文明時代的最大歷史事件之一也是歷來被忽視的歷史事件之一。故此,後面的統一文明部分將專門展現其歷史過程,這裡暫且略過。楚國滅亡的原因值得重視的有:楚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推行變法淺嘗輒止,始終沒有解決封地治權問題。楚國世族分治的兩大基本權利—私兵制,獨立賦稅制,導致國力不能凝聚。楚國末期的世族力量,至少還有五大集團:昭、屈、景、黃、項五大族群。楚國的巨大潛力,隱藏於封地分治。楚國的長期衰弱,根源於封地分治。
在小編看來滅國災難當前,楚國廟堂政治多頭化,陰謀、分裂與混亂交織;封地私兵作戰效能極低,大軍派系林立,軍力不能有效凝聚。這兩個方面,是楚國滅亡的直接原因。分治與集權的矛盾,一直是中國古典社會最主要的政治矛盾。只有秦國成功地解決了這一矛盾,創建了中國統一文明。各位讀者朋友,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以上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