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死,趙國亡」,李牧是如何被趙幽繆王冤殺的?

2021-03-05 寫乎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作者必看:

採用即有稿酬,每月6000元等著您:《閱讀悅讀》作者獎勵標準(2019年第一版)和徵稿選題


李牧,是戰國末期趙國最後一位能在與秦軍交戰中取得勝績的將軍。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是趙國軍事上最後的支撐,後世所謂「李牧死,趙國亡」之說一點兒不誇張。可就是這樣一位護國有功的大將軍,最後竟被趙王派人給臨陣捕斬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李牧,最早登上歷史舞臺應該是在趙惠文王時期。到趙孝成王時期,李牧已經成長為趙國可以獨當一面的將軍了,奉命駐守代地雁門郡,主要任務是抗擊以匈奴為主的北方和西北地區遊牧民族的侵犯。李牧治軍行政都很有一套,在雁門郡他自行任命官吏,向商販收取租稅,所得資金全部收入莫府,充作軍費。每日裡,他殺豬宰羊犒勞將士,讓他們吃飽喝好後勤於鍛鍊殺敵技能,培養應戰能力。此外,他緊緊盯住敵方動靜,派出許多間諜到遊牧民族那裡刺探軍事機密,做到知己知彼。

對於遊牧民族的軍事挑釁和進攻,他不予理會,與趙軍將士約法三章:「匈奴來犯,我們做好自保就行,有敢應戰或俘虜敵人者殺無赦」。敵人一來,趙軍就入城自保,不出戰、不追擊,敵人走遠了,趙軍再出來繼續練兵。就這樣過了幾年,匈奴那邊認為李牧是害怕與其作戰,趙軍這邊,將士們天天吃飽穿暖的,也為不能作戰而鬧情緒,憋著一肚子氣。有人到李牧那請戰,被李牧訓斥一番攆出去。趙孝成王得知這種情況後,不以為然,認為李牧純粹是浪費國家資源,國家提供那麼多的人力、物力、財力,難道就是讓你當縮頭烏龜的嗎?這些軍隊是吃閒飯的嗎?你們是空架子嗎?於是乎,趙孝成王就把李牧給罷免了,換人了。那人到任後,一遇到匈奴人來侵犯,就縱兵出擊,結果都是戰敗,將士們戰死不少,土地、糧食、畜生也被搶走不少,損失慘重。

這樣一來,趙孝成王又不幹了,趕緊又去請李牧出山。李牧卻耍脾氣了,稱病不出。趙孝成王再次強制性讓他去雁門郡,他對趙王說:「有些話,咱得提前說清楚,讓我去可以,但是必須放權,我到那怎麼做,大王不能干涉;否則,實難奉命。」趙王點點頭。回到雁門郡以後,李牧還是那樣只練兵不打仗,還讓將士們天天有肉吃,大家都很感戴。見時機成熟了,李牧開出戰車一千三百乘,選騎兵一萬三千人,步兵、弓弩手十五萬人,準備與匈奴大戰一場。匈奴人來戰,趙軍故意戰敗而逃。匈奴單于率大軍來攻,李牧分兵包抄,圍擊敵軍,一下子殲敵十餘萬。匈奴大敗虧輸,殘兵逃跑。李牧趁熱打鐵,統兵北上,攻滅襜襤,擊敗東胡,大敗林胡,匈奴單于嚇得率部遠走。此後一連十幾年,匈奴人不敢靠近趙國北方邊境。

李牧在雁門郡十來年,基本上平定了敵對勢力,為趙國安定邊疆地區做出了傑出貢獻。趙孝成王崩殂後,趙悼襄王繼位,由於在處理老將廉頗的事兒上,趙王處置不當,導致其出逃魏國。面對著秦國和燕國的軍事壓力,趙悼襄王決定讓李牧離開邊疆,回到邯鄲任職。趙悼襄王元年(前244),李牧督軍進攻屢次挑釁趙國的燕國,攻佔武遂和方城。而後,又開始了備戰強硬對手秦軍。當時,趙國的武將中,廉頗遠走,龐煖垂垂老矣,樂乘年紀也大了,正處於青黃不接的時候,李牧成為唯一可以支撐危局的大將。荒唐的趙悼襄王死後,秦國更是有恃無恐的派軍進攻趙國。因為在秦國看來,趙國是其統一天下的最大障礙,只有掃平這一障礙,一統天下的時間才會縮短。所以,在戰國後期,秦國一直視趙國為心腹大患,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趙幽繆王二年(前234),秦軍在桓齮帶領下進攻趙國的平陽,破城後大開殺戒,而後又攻破武城。趙軍在扈輒帶領下發動反擊,想要收復失地、趕走侵略者。可是,秦軍卻將趙軍打得慘敗,殺死近十萬人,扈輒也被秦軍斬殺。而後,秦軍長驅直入,逼近邯鄲城,趙幽繆王嚇壞了,慌忙間下令讓李牧出戰。還在北方備戰的李牧趕緊又回到南邊,被趙王任命為大將軍,火速趕往宜安,與邯鄲城派出的軍隊會合後,決定展開一次決戰。見秦軍遠道而來、力求速戰速決,李牧決定採取廉頗的老方法:築壘固守,拒不出戰。桓齮明白秦軍的劣勢,交戰時間決不能這樣拖下去,就採取聲東擊西的戰法進攻肥下,讓趙軍去救援肥下,然後圍而殲滅之。

但是,李牧有他的戰法,那就是秦軍主力進攻肥下時,這邊趙軍就直撲秦軍宜安老營,奪了秦軍輜重。桓齮得知後,明白不但自己的計謀落空,反而還中了李牧設下的計,就趕忙從肥下率軍回援宜安,卻又被埋伏的趙軍攔住,雙方發生了激烈的交戰。秦軍最後被擊敗,被殺十萬人,桓齮怕回國後被秦王問罪處分,就逃到了燕國,改名樊於期。李牧此一戰斬首秦軍十萬,震動天下,因功被趙國封為武安君。趙幽繆王四年(前232),秦軍再次進攻趙國。雙方在番吾展開激戰,李牧、司馬尚聯軍,擊退了秦軍的進攻。

趙幽繆王七年(前229),王翦率領秦軍浩浩蕩蕩向趙國殺來。王翦、李牧,同位戰國四大名將之列,這次開始了正式交手。正面戰場上,王翦知道很難克敵制勝、擊敗李牧率領的趙軍,只好使出了陰招。他與秦王政商量,派出了尉繚培養出的頂級間諜到趙國,找到當年陷害過廉頗的奸臣郭開,重金收買,施行反間計。一方面秦國間諜在邯鄲城散布流言,說李牧見趙國日薄西山、滅亡在即,心灰意冷之際要反出趙國,率部投降秦國。一方面,郭開也意識到趙國像一個行將就木、病入膏肓的老人,已經無可救藥,還不如趁此撈一筆,待國亡後也可以做個富家翁,下半輩子不愁了,就向趙王進言,說李牧要謀反,然後降秦。趙幽繆王本是個胭脂堆裡長大的年輕人,從小就信師傅郭開的話,郭開說一他不說二,郭開讓他去打狗他不會去攆雞。於是,趙王就下令讓宗室趙怱、齊國降將顏聚去軍中替代李牧、司馬尚,繼續督軍抗秦。

接到趙王旨令後,李牧和司馬尚並不立即辦理交接手續,他們深知臨陣換將是兵之大忌,這場與秦軍的戰鬥決定著趙國的生死存亡,意義重大,決不能疏忽大意,就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拒絕交出兵權。可是,郭開早就料到了這一點兒,他留下了一手。趁李牧一時不注意的時候,郭開派出的人直接將其抓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斬首,當軍中將士知道後,已經遲了。而後,趙王派出的人在軍中宣布廢掉司馬尚,以趙怱、顏聚督其軍。

剛剛經歷了臨陣換將、主將被殺的趙軍,士氣低落、毫無鬥志,被秦軍擊敗。趙怱在混戰中被秦軍擊殺,顏聚率領殘軍逃亡,後來回到了邯鄲城。李牧有個孫子叫李左車,在秦朝末年曾輔佐趙國舊貴族趙歇重建趙國,立下戰功,被趙歇封為廣武君。西漢將興之際,李左車曾與韓信有過一段交往,他提出「百戰奇勝」良策,為韓信攻取故燕和故齊之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就是他說的,據說還著有兵書《廣武君略》。

見從邯鄲城突圍無望,顏聚、郭開等人勸趙幽繆王投降秦國,免得身受斧斤之苦,也免得趙國生靈塗炭。趙幽繆王八年(前228),絕望的趙幽繆王率眾出邯鄲城,向秦軍投降,趙國宣布滅亡。趙幽繆王降秦後,被流放到房陵山林中,受盡了屈辱後,他寫了一首名為《山水》的歌謠,其中有「夫誰使餘及此兮,乃讒言之孔張,良臣淹沒兮。社稷淪亡,餘不聽聰兮,敢怨秦王?」之句。從中可以看出,趙王遷終於「醒」了,認識到自己國破家亡的原因了,他開始後悔了,明白當初聽信郭開讒言、害死良臣李牧等人是自毀長城,是自掘墳墓,是何等的愚蠢!

【作者簡介】齊雲軻,男,教育工作者。近年來,陸續在各級媒體發表作品80餘萬字。閱讀悅讀平臺籤約作者。系河南省作協會員、河南省青作協常務理事。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點一下文末「在看」。

歷史文化類投稿郵箱:

499020910@qq.com

小說散文類投稿郵箱:

125926681@qq.com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大煙

延伸閱讀

精彩內容搶先看,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明知除李牧外,趙國已無將可用,為什麼倡後和郭開還要害死他呢?
    最後竟然不是死在敵人手中,而是被自己人暗算而死。當時趙國的君主是趙悼襄王之子,趙幽繆王,也稱趙王遷,他將李牧從雁門關緊急調回,並任命其為大將軍,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
  • 李牧
    大家不可避免地想起,當年李牧將軍在的時候…… 重新來過 代郡軍情匯報就擺在趙王面前。那幫小人面對這棘手的情況,都鴉雀無聲了。 趙王明白李牧是對的。他來到李牧家中,受到李牧隆重熱情的接待,兩人寒暄了幾句,趙王就切入正題。
  • 十個李牧也擋不住王翦!秦國統一是天下大勢!
    在經歷了第一次伐趙無功之後,王翦深感李牧防禦牢不可破。於是他作出戰略調整,改變進攻方向,希望能避開李牧,直接攻到邯鄲城下。公元前232年,王翦再次伐趙。秦軍仍然分為兩軍,主力由王翦親自統率,從太原出井陘,進攻邯鄲北面;另一軍由率領從桓齕鄴邑、安陽走,進攻邯鄲的南面。正所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材」,李牧似乎是王翦命中宿敵。
  • 李牧之死:為什麼英雄都死於小人之手?
    最近看《大秦賦》,一是韓非之死,二是李牧之死,讓人久久不能釋懷。前者才傾七國,一代雄主嬴政採用了其法家思想,加強中央集權。後者更是一代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韓非之死,可以說是死於狹隘國家主義。而李牧之死,卻是戳中了人性的某些汙點。這些汙點匯就了歷史上的多少冤魂。李牧萬箭穿心之時,想必也是令觀眾膽寒之時。因為,生於世間,在利益紛爭之中,誰還不得遭遇一些小人呢?
  • 李牧、王翦——戰國末期最後的名將
    李牧是戰國末期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史稱「李牧死、趙國王」;王翦(與其子王賁)是自白起之後秦軍的擎天柱石,秦滅六國半數以上疆土,都是其父子所打
  • 《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趙悼襄王趙偃即位後,廉頗因為郭開從中作梗,從而鬱郁不得志,先後出奔魏國和楚國。最終,在戰國後期,廉頗在楚國都城壽春病逝。因此,在趙悼襄王趙偃這位君主在位時,自然沒有廉頗的身影了。對於趙偃來說,主要依賴和重用的,則是龐煖和李牧這兩位名將。
  • 戰國四大名將之李牧
    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時期,下令國中推行「胡服騎射」,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軍事力量逐漸強大,屢敗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軍事力量逐步恢復強大起來,並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趙惠文王便派李牧帶兵獨當北部戍邊之責。  趙武靈王時雖築了長城抵禦匈奴,但趙國還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搶掠去不少人員和財物。
  • 魏無忌與李牧,三晉最後的驕傲
    魏無忌,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出身高貴,有錢有勢,卻為人謙遜下士,因之有門客三千,聚集了當時山東六國的大部分跨國精英,成為魏國內政外交的一支暗線力量。公元前260年,秦國發起長平之戰,戰勝趙國,連殲滅帶坑殺,45萬趙卒殞命。當時東方第一強國,趙國,也因此元氣大傷。趙國祖上法家的基本盤,晉陽及周邊被秦國奪走,從韓國手裡接過的上黨地區也吐了出來。
  • 虎狼之師秦軍怯戰,秦國三年不敢進攻趙國,武安君李牧醉酒被殺
    廷尉李斯領導的間諜機構,向六國派出派出了大量的諜子,他們以六國能臣幹將為目標,大肆行賄六國奸佞小人,在六國挑弄是非,分化削弱六國勢力,趙國名將李牧的死是他們間諜活動的最大成果。李牧,趙國最後的棟梁,他死後三個月趙國便滅亡。
  • 李牧, 一個死於娼婦之手戰國名將
    在駐守趙國北部邊疆時,對軍士很好,經常殺牛宰羊稿賞士兵,但對匈奴採取退卻,示弱,麻痺的策略。一遇匈奴侵犯,劫掠,即吩咐士卒牽著牲畜退入堡壘內,避其鋒芒,並傳出命令,有主動出擊捕捉匈奴者斬首。匈奴雖屢次犯邊,但李牧都採取了避讓的政策,財產損失很小,匈奴基本一無所獲。但趙國國君對李牧示弱退讓的策略並不滿意,命令李牧主動攻擊,李牧都拒之。趙王非常憤怒,遂派別的將領代之,採取主動進攻的戰略。
  • 李牧前期不斷養精蓄銳和示弱使匈奴放鬆警惕,終大敗匈奴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是趙國最後的長城,可惜這座長城不是被敵人從外部摧毀的,而是被自己人從內部推倒的。這不能不說是趙國的悲劇,當然對比一下廉頗的結局,就知道當時的趙國已經沒有明君,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國的離間計一旦實施,就沒有失敗的時候,說起來廉頗和李牧的死都和一個名叫郭開的小人物有關係。
  • 歷史上著名的戰將之李牧-死於反間計的名將
    實際上在歷史中,很多名將並不是死在戰場上,而是被自己人害死,嶽飛,袁崇煥等,還有一個,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李牧。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作為一名趙國人,在趙國深受重任。因為趙國的邊境和匈奴很近,所以雙方經常發生衝突,而李牧就是在和匈奴額作戰中成長起來的。 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不能用常理看待,而李牧就是這一名言的忠實信徒。
  • 肥之戰,桓齮初期佔優,但終究不敵李牧,此戰影響秦國統一進程
    首先秦國大將桓齮此戰的目的,應該是乘勝追擊,繼續消耗趙國的國力,讓戰火在趙國的土地上蔓延,畢竟三晉是阻擋秦國東出的最大阻力,而趙國則是三晉中實力最強的,可以說如果不是當初趙武靈王玩脫了
  • 《大秦賦》趙偃怎麼死的,趙偃死後趙王是誰?
    1、趙王偃突然駕崩歷史上,沒有具體記載趙王偃是如何死的。只是說了,趙王偃30多歲就死了。而在電視劇《大秦賦》中,講到趙王偃自從秦國籤訂盟約,回到趙國後,就突然死了。趙王偃赴秦國前,立了王子遷為太子。之前,趙佾和李牧皆擁戴公子嘉為太子。
  • 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戰國四大名將究竟誰最強?
    這時的秦軍氣勢正銳,連續攻破了趙軍兩道防線,殺一將,擄六尉。廉頗只好堅守不戰,避秦軍鋒銳。廉頗最擅長的就是防守,然後伺機反擊。他分析秦軍遠道而來,糧草供應緊張,士兵疲乏,只想速戰速決。對趙國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先避其鋒銳,再伺機反擊。秦國於是用反間計,把廉頗的堅守戰略說成是膽怯避戰。趙王覺得廉頗「戰無不敗」,現在又不出戰,便讓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了廉頗。
  • 李牧為何打不贏王翦?
    說起李牧,可以說他是戰國時期重最為優秀的將領了。
  • 王翦與李牧,戰國兩大名將間的較量
    他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防地內城市的租稅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為軍隊的經費。李牧前期的戰略是:示敵以弱,不主動出擊。像這樣過了好幾年,匈奴認為李牧膽小,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王責備李牧,並派別人代替他領兵。新派的守將倒是每次出戰迎擊匈奴,但屢次失利,趙國損失傷亡很多,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出任。李牧說:「大王一定要用我,我還是像以前那樣做,才敢奉命。」趙王答應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