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賦》中,趙偃、倡女、郭開這三個人,可以說是導致趙國走向滅亡的最重要的三個人,而在最新劇情中,趙偃也是已經病入膏肓,恐怕也是要命不久矣了,那趙偃最後究竟是怎麼死的呢?趙偃的死真的是生病那麼簡單,沒有其他人做手腳嗎?趙偃死後,趙國卻還沒有滅亡,那下一任的趙王又是誰?
1、趙王偃突然駕崩
歷史上,沒有具體記載趙王偃是如何死的。只是說了,趙王偃30多歲就死了。而在電視劇《大秦賦》中,講到趙王偃自從秦國籤訂盟約,回到趙國後,就突然死了。
趙王偃赴秦國前,立了王子遷為太子。之前,趙佾和李牧皆擁戴公子嘉為太子。在倡後與郭開的唆導下,改立了倡後兒子公子遷為太子。不過,身在趙國的趙佾,得知趙王偃已與秦王籤訂盟約的事實後,暗中召集人馬,意圖半道劫殺趙王偃,改立公子嘉為太子,並擁戴為王。
卻沒注意到,就在趙佾謀劃劫殺趙王偃時,被趙王偃先前暗伏在趙佾內部的探子獲取了情報。雖然劇情並未播放,但可以預料到,趙佾的謀劃必將失敗。
趙王偃平安歸趙。為此,趙王偃派兵伐燕國。這是他聯秦的最大目的。李牧率兵伐燕,半途,秦國大舉進兵伐趙。理由是,趙國背棄盟約伐燕。這屬於秦國強詞奪理。
趙王偃不得不要求李牧撤兵救趙。突然,就在此時,趙王偃駕崩。
2、趙王偃是如何死的
不得不說,趙王偃死因蹊蹺。歷史資料上,也沒有清楚記錄趙王偃是如何死的。而在最新劇情推斷,趙王偃應當是被倡後毒殺的。為什麼?
之前,倡後之子公子遷就沒有被趙王偃立為太子的意思。之所以被立為太子,趙王偃是考慮到,自己出使秦國,而如果立李牧和趙佾推薦的公子嘉為太子,說不定自己人還在秦國,王就異人了。所以,他一方面順了倡後與郭開的意,一方面,也是對自己更有保障。
可既然立了公子遷為太子,倡後為何還要毒殺趙王?壞就壞在趙王偃出使秦國。在趙王偃出使秦國後,趙佾就起了謀反之心,意改立公子嘉為太子。這時,問題就來了。倡後不是一向喜歡獻身麼?她想到趙佾劫殺趙王偃後,自己的兒子當不了王,於是,主動獻身於趙佾。只求保公子遷為太子。
歷史資料上也顯示,倡後與春平君趙佾有染。趙佾要求倡後把她私庫裡的錢拿出來,充公給趙國將士打仗。所以,這個推斷是合理的。
那麼,與趙佾有染後的倡後,千算萬算沒想到,趙王偃沒死,安全回來了。恐事情敗露的倡後,在趙佾的唆使下,直接把趙王偃毒殺了。以趙王偃多疑狡詐的性格看,也只有倡後能毒殺到他。因為,他唯獨寵愛倡後。
3、歷史上趙偃是怎樣的人
《大秦賦》中的趙偃可謂拉足仇恨卻不知天高地厚的典型,經常欺負年幼的嬴政不說,還擠掉了兄長趙佾繼位,重用佞臣郭開,排擠宿將廉頗,放棄賢能的公子嘉並立娼女為後,其子趙遷(趙幽繆王)殘害李牧,最終順利亡國。
歷史上的趙偃雖然不夠英明,卻並不糊塗。長平之戰後的趙國不復硬抗秦人的實力,主導最後一次合縱的是楚考烈王,趙偃並沒有報仇雪恨的勇氣和舉動,要麼被甘羅忽悠獻上五座城池,要麼被王翦偷襲丟掉了鄴城,屁都不敢放一個。
然而趙偃的諡號中有個「闢地有德」的「襄」字,是不折不扣的美諡,憑什麼呢?原因很簡單,雖然幹不過秦人,卻逮著鄰居們往死裡揍,李牧龐煖各分別在燕國身上割下一塊大肉,公元前241年的合縱聯軍也沒有被秦人包餃子,而是全身而退並攻下齊國饒安,加上魏國送來了都市級別的鄴城,趙國的領土必定是增長的。
「悼」諡則有「中年早夭」之意,趙偃不過幹了9年,苛求他中興趙國的確有些勉為其難了,從蓋棺定論來看趙國上下還是比較認可的。
至於春平君被秦人扣留事件《史記》上的確有記載,但原文說的是「春平君者,趙王甚愛之而郎中妒之」,身為君王隨從的郎中豈敢嫉妒儲君?所以春平君不過是一個備受趙孝成王喜愛的宗室隨從而已,並非嫡系,爭位一說更無從談起。
而欺負少年嬴政一事更是荒唐,趙偃遠遠年長於嬴政,再者堂堂一國儲君何須在卑微的質子面前刷優越感?嬴政在邯鄲的確無依無靠,販夫走卒亦可欺之,根本無需貴胄出馬。
所以,《大秦賦》裡的編排唯有重用郭開和立娼女為後才是真的,這直接導致賢明的公子嘉無緣趙王之位,繼任者趙遷則是一位史詩級別的敗家子。總之,秦人一統天下之勢依然不可阻擋,趙偃父子根本不具備力挽狂瀾的實力,但如果是幾位先君的話則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