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

2021-02-13 墨九可樂

終於可以寫李牧了。

 

作為同名姓的我,小時候,對這位戰國末期最優秀的將領,充滿了同情敬仰之情。

 

整個戰國期間,與外族打仗而獲得全勝的,且一戰贏得十數年平安的,就李牧一人。司馬遷的時代,與匈奴的戰爭是國策之一。按說,應該,大寫特寫李牧才是,奇怪的是,司馬遷寫李牧,是附在廉頗藺相如列傳裡,並沒有單獨開篇。此乃閒話一句,帶過不表,且開正文。

 

背景

 

李牧是趙國邊境上,守衛代郡的將領。代郡的北面,就是茫茫大草原。草原上的霸主,是大大小小的匈奴部族。

 

匈奴部族和大漢族在那個時候,一直都不對付,大家說的話不一樣,寫的字不一樣,三觀不一樣,互相看對方,都是些敵人。大家想的都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生產生活方式也不一樣。匈奴以遊牧為生,看天吃飯,天熱了不行,有旱災;冷了也不行,有雪災。每逢有災的時候,牛羊就沒了食物,意味著他們也沒有了食物。

 

沒有了食物,那就是天塌下來了,肯定要想辦法。辦法是現成的,就是去漢人地盤上搶。

 

漢族以耕地為生,自然更有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和儲備,也有很多東西可以搶。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食物鏈。當匈奴遇到災難的時候,他們就會相約來漢人的土地上,燒殺擄掠,搶人、搶錢、搶物資,以便貼補自己的生活,把中原國家當做自己的儲物室。

 

後來,沒有什麼災難,他們也時不時會來逛一圈,就當免費旅遊,還能帶走紀念品。這幾乎成了他們的習慣。

 

他們也不攻佔土地,在他們看來,漢人的耕地遠比不上大草原更豐美;城市侷促不堪,不僅自己住不習慣,牛羊都不喜歡。

 

雖然不佔領土地,但你老來搶我也不行啊。雙方的分歧沒有辦法彌合,戰爭就是常態。

 

匈奴人的優勢是騎兵為主,速度快、射箭準,機動性高。中原國家的優勢在於,可以據城而守,可以結車陣禦敵,武器更好一些,但靈活性不夠,守有餘,戰不足。

 

所以,一般的戰鬥,若野戰,匈奴勝,守城,漢軍勝。但是人家匈奴過來就是搶東西,你老守著,本身已經是落入下風了。所以,一直以來,中原各國略處下風。

 

戰國時期,與匈奴接戰最多的就是趙國。趙國為中原列國,阻擋了匈奴的入侵。因此,他們吃的虧最多,也最了解匈奴。

 

所以,後來趙武靈王進行改革,學習匈奴,胡服騎射,趙國騎兵才一躍而居諸國之首。(趙武靈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另外專門開單篇。)

 

怯戰之名

 

在這個大背景下,李牧登場了。他一亮相,就是主掌代郡的最高軍事長官,他的權力好像非常大,代郡的行政事務似乎都能掌控,而且代郡所有的收入,皆由他來收取,並不給趙國上交。所以,他的軍隊很富有。

 

李牧拿這些錢,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建立了一支間諜部隊,這些人,就一個任務,滲透到匈奴人裡面去,隨時探知他們的動向和想法。

 

第二件事情,為了確保信息傳遞的快速有效,他建立了完善的預警系統,修築了很多烽火臺。這樣,匈奴人這邊才組織人馬,要出動呢,那邊李牧就知道了。

 

第三件事情,訓練軍隊。以騎兵為主,戰車為輔,重裝步兵,皆持長矛,練習戰陣。所有士兵均要精通射箭。

 

然後,他制定了奇怪的規定:每當匈奴人來的時候,他會提前預警,警報拉響,所有人必須回到城中。軍隊全部守城,不許與匈奴人戰鬥。士兵擅自接戰匈奴人,即便是勝了,也要斬首。

 

於是,經常發生的場景就是,匈奴人自以為秘密行軍,要突襲的時候,發現到了地點,城外幾乎看不到牛羊,更別說人了。等待他們的是守衛森嚴的堅城。面對堅城,他們毫無辦法,只能在城外面耀武揚威一下。

 

這樣,匈奴人來了很多次,都沒有什麼收穫,老百姓也沒有什麼損失。大家相安無事。

 

唯一的不好處就是,李牧的名聲不大好了。代郡的百姓說起來,都說,李將軍什麼都好,就是膽小了些,太害怕匈奴人了。匈奴人自然更是這樣認為了。李牧膽小怯戰的名聲,響遍大草原。

 

李牧對手下的士兵非常好,大家都為他抱不平,紛紛請戰,說,將軍,請你下令,我等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但是,李牧全部拒絕,且嚴令不許與匈奴人發生衝突,說,你們好好訓練,才是正經事。

 

被撤回家

 

這樣幾年下來,李牧的膽小怯戰的名聲就傳到趙王的耳朵裡。

 

趙王身邊從來不缺小人,這幫人早就嫉妒李牧在代郡的收入之豐厚,這下逮著機會,可著勁兒在趙王耳朵邊說小話,說李牧不僅膽小怯戰,丟我大趙國的顏面,而且他收取那麼多的稅收都自己拿了,一點都不交給國庫,又不打仗,他拿那麼多錢幹什麼?

 

趙王就下令給李牧,說,你不能這樣丟我大趙國的臉,必須給我好好打幾仗,不能讓匈奴人小瞧。若是你不敢,就給我回來,別在前邊丟人敗興了。

 

李牧依然故我,只好頂著個膽小怯戰的名頭回來了。回來之後,請假回家,修身養性去了。

 

新任將軍去了代郡,一反李牧的規矩,只要匈奴人一來,他就整軍迎敵,美美地打了幾次仗。開始還互有勝負,後來越打越慘。

 

軍隊仗打敗了,老百姓也跟著倒黴,人和物資都被搶了不少。

 

匈奴人好久沒有這麼開心了,今天這個部族來搶一下,明天另一個部族跑來,再搶一下。有時候,大家結伴而來,共同搶一下。簡直就是出來郊遊聚餐了。

 

時間長了,老百姓和趙軍都吃不消。大家不可避免地想起,當年李牧將軍在的時候……

 

重新來過

 

代郡軍情匯報就擺在趙王面前。那幫小人面對這棘手的情況,都鴉雀無聲了。

 

趙王明白李牧是對的。他來到李牧家中,受到李牧隆重熱情的接待,兩人寒暄了幾句,趙王就切入正題。

 

李將軍,代郡的事情,還是要你來辦呀!

 

大王,人們都說我膽小怯戰,連匈奴人都笑話我。再去代郡,會丟趙國的臉啊!我趙國人才濟濟,還是請大王另找他人吧。

 

這都是那幫子小人作祟,將軍何必與他們一般見識呢!這件事,就交給你,不許拒絕!

 

大王一定要我去,我就還是那套辦法。

 

行行行,都隨你。

 

就這樣,李牧重新來到代郡,一切都恢復了以前的樣子。

 

李牧歸來,他的舊部都是興高採烈,格外開心。而且李牧對他們更好了,每天都是好酒好肉,又不用他們上戰場與匈奴人廝殺。只有一條要求,刻苦努力,苦練本領。

 

他在軍中鼓勵大家競技比賽,舉凡射箭、格鬥、騎馬、舞戈、戰陣等等,總之打仗能用得著的技能,都在比賽之列。獲勝者額外有賞賜。

 

李牧還大量採購武器,更新了趙軍的武器裝備。設計了新的戰鬥陣形,讓大家操練純熟。

 

這麼著又過了一年多。趙軍士兵天天吃好喝好,武藝練得更好,士氣旺盛,都嚷嚷著要與匈奴打一仗,迫不及待地想上戰場去真刀實槍地幹一仗。

 

李牧說,好啊。他開始整頓軍隊,根據他的標準,趙軍選出戰車1300輛,騎兵13000人,重裝步兵50000人,弓箭手10萬人,任命了各自部隊的最高將領。

 

這支全新的部隊組建完畢,戰術、陣型訓練都是全新的。

 

畢其功於一役

 

這一天,來代郡掠劫的匈奴人,突然發現,城外牛羊漫山遍野,很多趙國人在城外沒有來得及躲避。他們很愉快地將這些牛羊和趙人全部擄走。有一股趙軍聞訊趕來,但是被匈奴人殺得抱頭鼠竄。

 

滿載而歸的匈奴人,回到駐地,詢問被掠劫來的趙人。這些人都說,李牧因為太過於害怕匈奴人,想撤離代郡。還說,願意為匈奴人引路,只求把他們放回去和妻兒團聚。

 

這消息越傳越遠,草原上的部族都收到了。大家約好一起去代郡,好好地擄掠一番。

 

幾天時間,各個匈奴部族,在單于的帶領下,幾十萬匈奴騎兵浩浩蕩蕩地衝代郡而來。

 

當他們興衝衝地來到代郡城下的時候,突然發現,趙軍已經等待他們多時了。匈奴人向來看不起趙軍,呼嘯一聲,縱馬衝鋒。

 

然而,這次迎接他們的是,鋪天蓋地的箭矢。衝過箭陣,但也逐漸衝到陣前,面臨著是密密麻麻的長槍林,他們收不住馬,自己撞到搶尖上,這些重裝步兵,排著方陣,緩緩地壓向匈奴騎兵。戰車上的人,也紛紛張弓搭箭,射殺頭領。

 

弓兵收了弓,手持長矛,也壓了上來。匈奴騎兵各自為戰,不相統領,在趙軍重裝步兵整齊的戰陣、森林一般的長矛前,騎兵的優勢忽然沒有那麼大了。

 

雙方正在相持之際,忽然鼓聲四起,匈奴騎兵的兩翼,趙軍的騎兵包抄上來。這一下,匈奴的陣營就奔潰了。接下來救是血腥的殺戮。

 

來襲的匈奴騎兵傷亡了十多萬人,李牧乘勝追擊,接連滅了幾個小的匈奴部族,一些大點的部族投降,單于無可奈何,帶領剩下的族人,向草原深處逃去。

 

這一戰,把匈奴人給殺怕了,殺得傷筋動骨,之後十幾年的時間裡,匈奴人再也不敢來趙國邊境。李牧聲名大震。

 

代郡遠離中原列國,匈奴人現在又不敢來,什麼戰亂都沒有,生活在這裡,簡直就像世外桃源一般。

 

拒秦

 

但是邯鄲這邊,卻是血雨腥風。秦軍大將桓以(這個「以」字是讀音,字暫時打不出來)前來討伐趙國,奪了趙國幾個城池,殺了趙軍大將扈輒,斬殺趙軍10萬人,就快打到邯鄲了。

 

趙王急忙派人持大將軍印,去代郡,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回來對抗秦軍。

 

接到命令,李牧留下了300輛戰車、一萬人的軍隊,負責代郡的日常防衛。自己把主力部隊全部帶走,大約10萬人的樣子,回到邯鄲。

 

趙王盼星星盼月亮一樣把李牧盼來,見李牧還帶來這麼龐大的一支軍隊,更加高興。問,你這支部隊戰鬥力如何?

 

和秦軍比,野戰的話,可能略有不足,若是防守,則綽綽有餘。

 

趙王一聽,放心了,說,我這裡還有10萬人,也全歸你指揮。你準備怎麼來對付秦軍呢?

 

秦軍是當今世上最驍勇的軍隊,現在我不敢說有什麼辦法去對付他們。這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策略。請大王允許,我根據實際情況來隨機應變。

 

行,行,軍隊都聽你命令。

 

趙軍和代兵在李牧的統領下,趕赴前線,開始了他與秦軍的正式對抗。這一戰,殺得秦軍慘敗,秦軍主將桓以逃跑,下落不明。桓以可不是一般人,他是與王翦、王齕等齊名的秦軍名將。

 

這一仗,打出了趙國的威風,趙王高興壞了。回來就封李牧為武安君,得意地說,李牧就是我的白起。

 

之後幾年,李牧一直統領趙軍,防秦,同時,也壓制韓、魏,趙國在李牧的支撐下,又安穩了幾年。

 

被害

 

秦王終於開始了他的滅國戰爭。第一個目標,就是趙國。秦王命王翦與楊端和統領秦軍,分兩路討伐趙國。

 

李牧在灰泉山立下大營,嚴陣以待。

 

面對李牧,兩路秦軍,誰都不敢前進。

 

秦王派人又開始使反間計,在邯鄲製造謠言,說李牧正與秦國談條件,準備跳槽。又重金賄賂郭開,讓他想辦法把李牧除掉。

 

郭開做這些事情,太有經驗了。他非常輕鬆地就讓趙王相信了李牧的謠言,派使者召李牧回來,同時去的還有替代李牧的將領趙蔥。

 

使者來到李牧軍中,說大王讓你回去,要任命你為相國。李牧說,現在正是軍情緊急,國家安危繫於我一身。我不能離開,相國什麼的,不是很著急,等打完仗再說。

 

使者是個有良心的,私下裡和李牧說,是因為郭開讒言,趙王不信任你了,想解你的兵權。

 

李牧聽了,大怒,說,郭開,無恥小人,以前害廉頗,現在又害我。待我帶兵回去,先殺了他,再來和秦軍決戰。

 

不行。你帶兵回去,正好印證了你要造反的謠言。以將軍的才幹,還怕找不到用武之地嗎?何必一定要在這裡慪氣。

 

李牧沉默了半天,長嘆一聲,說,只好如此。我常常感慨廉頗、樂毅這般名將,趙國都不能放心任用。沒有想到,現在輪到我了。這個趙蔥能力不行,我不能把部隊交給他。

 

當夜,李牧連趙蔥的面都不見,把將印懸掛在大營正中,換了便服,投奔魏國去了。

 

趙蔥得知消息,非常怨恨李牧小看自己,又加上郭開臨行前的囑咐,就派人四處追殺李牧。

 

李牧一個人在酒館喝酒,邊喝邊嘆氣,大醉之際,被追兵趕上,秘密殺害。

 

李牧一死,代兵非常憤怒,紛紛逃亡,一夜之間,走了一半人。趙蔥一點辦法也沒有。

 

王翦知道李牧被殺,大喜,全軍放假,飲酒祝賀。

 

之後,隨便找了個時間,擊潰趙軍,斬殺趙蔥。

 

三個月後,邯鄲城陷,趙王被俘,趙國滅亡。

相關焦點

  • 「李牧死,趙國亡」,李牧是如何被趙幽繆王冤殺的?
    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是趙國軍事上最後的支撐,後世所謂「李牧死,趙國亡」之說一點兒不誇張。可就是這樣一位護國有功的大將軍,最後竟被趙王派人給臨陣捕斬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李牧,最早登上歷史舞臺應該是在趙惠文王時期。到趙孝成王時期,李牧已經成長為趙國可以獨當一面的將軍了,奉命駐守代地雁門郡,主要任務是抗擊以匈奴為主的北方和西北地區遊牧民族的侵犯。
  • 戰國四大名將之李牧
    為此,嚴明軍紀:「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所以每當匈奴入侵邊境,烽火臺一報警,李牧即下令士兵立即收拾物資退入城堡固守,從不出戰,使匈奴無從擄掠。這樣過了幾年,李牧沒有人員傷亡也沒有損失過物資。然而,時間一長,匈奴兵將總以為李牧膽小怯戰,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是趙國邊兵們亦在下面竊竊私議,以為李牧膽小怯戰,有的憤憤不平。
  • 魏無忌與李牧,三晉最後的驕傲
    李牧亦然。戰國時期對匈奴的戰爭,秦國少有紀錄,燕趙則都有經典戰役。燕國是秦開。秦開先是在東胡當間諜,習騎射戰陣,明胡貉地利,之後回到燕國,帶燕兵大敗東胡,闢地千裡,將影響力投射到遼東郡,今遼陽市及周邊地區。趙國則是李牧。李牧跟匈奴作戰的方略,在漢初很為馮唐稱道。
  • 李牧、王翦——戰國末期最後的名將
    李牧作戰,不戰則已,一戰必勝;攻必取,守必固。眾所周知,李牧是當時趙國北部匈奴騎兵的剋星,但其實李牧真正意義上的與匈奴作戰只有一次,但只此一次,就打的匈奴十年多不敢南下。約在趙惠文王中期(此時廉頗尚在),李牧就被派去趙國代地雁門郡為趙國守邊抗擊匈奴。李牧數年來堅守不出,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入侵,一律速將人馬物資全部收入堡壘固守,出擊者斬。匈奴以為李牧膽怯。李牧厚養其兵,日夜操練,趁一次匈奴小股挑釁,李牧佯敗五陣,棄牛羊輜重,引誘匈奴主力從他們擅長的草原到漢人所擅長的地獄,布奇陣,包抄反擊,大敗匈奴,斬首十餘萬。順勢滅襜襤、敗東胡,取林胡,匈奴單于被迫流亡。
  • 歷史上著名的戰將之李牧-死於反間計的名將
    實際上在歷史中,很多名將並不是死在戰場上,而是被自己人害死,嶽飛,袁崇煥等,還有一個,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李牧。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作為一名趙國人,在趙國深受重任。因為趙國的邊境和匈奴很近,所以雙方經常發生衝突,而李牧就是在和匈奴額作戰中成長起來的。 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不能用常理看待,而李牧就是這一名言的忠實信徒。
  • 李牧, 一個死於娼婦之手戰國名將
    李牧,趙國名將,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另三位: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生年已不可考,是趙國柏仁人。
  • 王翦與李牧,戰國兩大名將間的較量
    他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防地內城市的租稅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為軍隊的經費。李牧前期的戰略是:示敵以弱,不主動出擊。像這樣過了好幾年,匈奴認為李牧膽小,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王責備李牧,並派別人代替他領兵。新派的守將倒是每次出戰迎擊匈奴,但屢次失利,趙國損失傷亡很多,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出任。李牧說:「大王一定要用我,我還是像以前那樣做,才敢奉命。」趙王答應他的要求。
  • 王翦為什麼要用反間計除掉李牧
    王翦使用反間計除掉李牧只是秦國當時慣用的策略李牧秦趙兩國再度開戰了,像以前一樣李牧再度力挽狂瀾,王翦帶領大軍被李牧給堵住了,二人同為戰國四大將,王翦並沒有辦法依靠軍事鬥爭在短時間內獲得戰爭的勝利,鑑於此前李牧已經三番兩次的抵擋住秦國的進攻步伐,而且這次看上去李牧又想打這種長期的對抗戰,王翦知道秦國要想速勝趙國,純粹依靠戰爭是無法達成目標的,於是王翦向秦王建議使用反間計。
  • 李牧前期不斷養精蓄銳和示弱使匈奴放鬆警惕,終大敗匈奴
    李牧很長時間內並沒有參與諸侯間的戰爭,只因他從一開始就鎮守在趙國北部邊境,即代地的雁門郡,在這個地方領兵防範匈奴的入侵。李牧為了能更好的守住趙國的邊境,因此要求有一定的自主決定權,相當於半獨立了。 他可以自主設置官吏,而當地的租稅也會歸於李牧的幕府,全部用作軍費。在這樣的情況下,李牧可以最大程度的按照自己的規劃來守衛邊境。
  • 李牧之死:為什麼英雄都死於小人之手?
    後者更是一代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韓非之死,可以說是死於狹隘國家主義。而李牧之死,卻是戳中了人性的某些汙點。這些汙點匯就了歷史上的多少冤魂。李牧萬箭穿心之時,想必也是令觀眾膽寒之時。因為,生於世間,在利益紛爭之中,誰還不得遭遇一些小人呢?
  • 李牧為何打不贏王翦?
    說起李牧,可以說他是戰國時期重最為優秀的將領了。
  • 十個李牧也擋不住王翦!秦國統一是天下大勢!
    在經歷了第一次伐趙無功之後,王翦深感李牧防禦牢不可破。於是他作出戰略調整,改變進攻方向,希望能避開李牧,直接攻到邯鄲城下。公元前232年,王翦再次伐趙。秦軍仍然分為兩軍,主力由王翦親自統率,從太原出井陘,進攻邯鄲北面;另一軍由率領從桓齕鄴邑、安陽走,進攻邯鄲的南面。正所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材」,李牧似乎是王翦命中宿敵。
  • 「劍客」李牧:像郎平一樣戰鬥 隨時做好下課準備
    昨天(12日)結束的一場男排聯賽中,李牧率領的北汽男排1比3不敵上海,結束了本賽季15連勝,場邊的主教練李牧沒有絲毫的慌張,這是一場練兵之戰,失利是他可以預見的結果。成熟的男人只有懂得居安思危,才能臨危不亂。這句話用在北汽男排主教練李牧的身上,似乎很合適。
  • 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戰國四大名將究竟誰最強?
    白起、王翦、廉頗、李牧,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有趣的是,白起、王翦是秦將,廉頗、李牧是趙將;更有趣的是,王翦是白起的「繼承者」,李牧則是廉頗的繼承者。他們都戰功赫赫,那麼,究竟誰更勝一籌呢?李牧原來是邊將,曾設奇計殺了匈奴十多萬騎兵,然後又破東胡,降林胡,讓匈奴十多年都不敢靠近趙國邊城,李牧也因而名聲大噪。廉頗奔魏後,李牧就被調到了前線,先是伐燕,拔武遂、方城,後來兩次大敗秦軍,抵擋住了韓、魏的侵略。李牧憑一人之力,免除了趙國來自匈奴、秦、韓、魏的危脅,讓長平之戰和武城之戰共被殺了五十三萬的趙國得以保存,這樣的功績足以和白起、王翦相當。
  • 《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李牧、龐煖、廉頗,可謂《大秦賦》中的趙國三大名將。那麼,問題來了,在歷史上,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呢?一、廉頗廉頗(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頗,字洪野,中山郡苦陘縣(今河北省定州市邢邑鎮)人。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 明知除李牧外,趙國已無將可用,為什麼倡後和郭開還要害死他呢?
    此時的趙國在秦軍的圍攻之下已有招架不住之勢,縱觀朝內,廉頗出走,龐煖不知所蹤,其他武將不堪重用,能夠抵抗住秦軍權依仗李牧,為什麼倡後和郭開還要暗算他呢?大敗匈奴在《大秦賦》這部歷史劇當中,李牧出場較晚,前半段出場較多的主要是另一位主將廉頗,廉頗出走之後,才是李牧的主場,可惜兩大名將沒有什麼同框的畫面。
  • 虎狼之師秦軍怯戰,秦國三年不敢進攻趙國,武安君李牧醉酒被殺
    將士不理解,孝成王更不理解,下旨讓李牧出戰,李牧依舊是不戰。不戰就滾蛋,孝成王怒了,把李牧調走,換人去戰,結果趙軍大敗,還不如不戰,孝成王傻了,沒辦法還是讓李牧去收拾殘局吧。孝成王下旨讓李牧官復原職,李牧回說「生病了,去不了」。
  • 《大秦賦》之桓齮:多次率軍攻打趙國,最後被李牧斬殺!
    在《大秦賦》最近的劇集中,秦國將領桓齮佯攻橑楊,趙偃召集群臣商討對策,得知橑楊三萬守軍已擋住二十萬秦軍,遂不聽李牧諫言,不讓龐煖回援邯鄲,並將李牧、趙佾貶到雲中、代地。攻燕的趙軍將士軍心渙散,都想回救邯鄲,此時龐煖接到軍令,趙偃命趙軍一個月攻下薊城。龐煖陷入苦戰,嬴政下令攻下橑楊,進逼邯鄲。得知秦軍攻下橑楊,趙國急忙命令龐煖、李牧 、趙佾回救邯鄲。
  • 肥之戰,桓齮初期佔優,但終究不敵李牧,此戰影響秦國統一進程
    桓齮在戰爭初期佔據戰略主動的前提下,被李牧扭轉了局勢,秦軍大敗而歸,也就是肥之戰,李牧更是憑藉此戰,成為了武安君,在古代安邦勝敵者可號「武安」,可見此戰對於趙國,乃至戰國的局勢影響還是很大的
  • 北汽男排目標奪冠 李牧:從零開始全力衝擊對手
    北京市體育局局長、北京汽車排球俱樂部副董事長孫學才,北京汽車光彩賽區組委會主任、北汽集團副總經理、北京汽車排球俱樂部董事長蔡速平,北京汽車光彩賽區組委會副主任、北京市木樨園體育運動技術學校校長兼北京市排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葛軍,北京汽車光彩賽區組委會秘書長、北京市排球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曹志仁,北京汽車男排主教練李牧、北京汽車女排主教練加提蓬出席了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