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可以寫李牧了。
作為同名姓的我,小時候,對這位戰國末期最優秀的將領,充滿了同情敬仰之情。
整個戰國期間,與外族打仗而獲得全勝的,且一戰贏得十數年平安的,就李牧一人。司馬遷的時代,與匈奴的戰爭是國策之一。按說,應該,大寫特寫李牧才是,奇怪的是,司馬遷寫李牧,是附在廉頗藺相如列傳裡,並沒有單獨開篇。此乃閒話一句,帶過不表,且開正文。
背景
李牧是趙國邊境上,守衛代郡的將領。代郡的北面,就是茫茫大草原。草原上的霸主,是大大小小的匈奴部族。
匈奴部族和大漢族在那個時候,一直都不對付,大家說的話不一樣,寫的字不一樣,三觀不一樣,互相看對方,都是些敵人。大家想的都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生產生活方式也不一樣。匈奴以遊牧為生,看天吃飯,天熱了不行,有旱災;冷了也不行,有雪災。每逢有災的時候,牛羊就沒了食物,意味著他們也沒有了食物。
沒有了食物,那就是天塌下來了,肯定要想辦法。辦法是現成的,就是去漢人地盤上搶。
漢族以耕地為生,自然更有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和儲備,也有很多東西可以搶。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食物鏈。當匈奴遇到災難的時候,他們就會相約來漢人的土地上,燒殺擄掠,搶人、搶錢、搶物資,以便貼補自己的生活,把中原國家當做自己的儲物室。
後來,沒有什麼災難,他們也時不時會來逛一圈,就當免費旅遊,還能帶走紀念品。這幾乎成了他們的習慣。
他們也不攻佔土地,在他們看來,漢人的耕地遠比不上大草原更豐美;城市侷促不堪,不僅自己住不習慣,牛羊都不喜歡。
雖然不佔領土地,但你老來搶我也不行啊。雙方的分歧沒有辦法彌合,戰爭就是常態。
匈奴人的優勢是騎兵為主,速度快、射箭準,機動性高。中原國家的優勢在於,可以據城而守,可以結車陣禦敵,武器更好一些,但靈活性不夠,守有餘,戰不足。
所以,一般的戰鬥,若野戰,匈奴勝,守城,漢軍勝。但是人家匈奴過來就是搶東西,你老守著,本身已經是落入下風了。所以,一直以來,中原各國略處下風。
戰國時期,與匈奴接戰最多的就是趙國。趙國為中原列國,阻擋了匈奴的入侵。因此,他們吃的虧最多,也最了解匈奴。
所以,後來趙武靈王進行改革,學習匈奴,胡服騎射,趙國騎兵才一躍而居諸國之首。(趙武靈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另外專門開單篇。)
怯戰之名
在這個大背景下,李牧登場了。他一亮相,就是主掌代郡的最高軍事長官,他的權力好像非常大,代郡的行政事務似乎都能掌控,而且代郡所有的收入,皆由他來收取,並不給趙國上交。所以,他的軍隊很富有。
李牧拿這些錢,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建立了一支間諜部隊,這些人,就一個任務,滲透到匈奴人裡面去,隨時探知他們的動向和想法。
第二件事情,為了確保信息傳遞的快速有效,他建立了完善的預警系統,修築了很多烽火臺。這樣,匈奴人這邊才組織人馬,要出動呢,那邊李牧就知道了。
第三件事情,訓練軍隊。以騎兵為主,戰車為輔,重裝步兵,皆持長矛,練習戰陣。所有士兵均要精通射箭。
然後,他制定了奇怪的規定:每當匈奴人來的時候,他會提前預警,警報拉響,所有人必須回到城中。軍隊全部守城,不許與匈奴人戰鬥。士兵擅自接戰匈奴人,即便是勝了,也要斬首。
於是,經常發生的場景就是,匈奴人自以為秘密行軍,要突襲的時候,發現到了地點,城外幾乎看不到牛羊,更別說人了。等待他們的是守衛森嚴的堅城。面對堅城,他們毫無辦法,只能在城外面耀武揚威一下。
這樣,匈奴人來了很多次,都沒有什麼收穫,老百姓也沒有什麼損失。大家相安無事。
唯一的不好處就是,李牧的名聲不大好了。代郡的百姓說起來,都說,李將軍什麼都好,就是膽小了些,太害怕匈奴人了。匈奴人自然更是這樣認為了。李牧膽小怯戰的名聲,響遍大草原。
李牧對手下的士兵非常好,大家都為他抱不平,紛紛請戰,說,將軍,請你下令,我等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但是,李牧全部拒絕,且嚴令不許與匈奴人發生衝突,說,你們好好訓練,才是正經事。
被撤回家
這樣幾年下來,李牧的膽小怯戰的名聲就傳到趙王的耳朵裡。
趙王身邊從來不缺小人,這幫人早就嫉妒李牧在代郡的收入之豐厚,這下逮著機會,可著勁兒在趙王耳朵邊說小話,說李牧不僅膽小怯戰,丟我大趙國的顏面,而且他收取那麼多的稅收都自己拿了,一點都不交給國庫,又不打仗,他拿那麼多錢幹什麼?
趙王就下令給李牧,說,你不能這樣丟我大趙國的臉,必須給我好好打幾仗,不能讓匈奴人小瞧。若是你不敢,就給我回來,別在前邊丟人敗興了。
李牧依然故我,只好頂著個膽小怯戰的名頭回來了。回來之後,請假回家,修身養性去了。
新任將軍去了代郡,一反李牧的規矩,只要匈奴人一來,他就整軍迎敵,美美地打了幾次仗。開始還互有勝負,後來越打越慘。
軍隊仗打敗了,老百姓也跟著倒黴,人和物資都被搶了不少。
匈奴人好久沒有這麼開心了,今天這個部族來搶一下,明天另一個部族跑來,再搶一下。有時候,大家結伴而來,共同搶一下。簡直就是出來郊遊聚餐了。
時間長了,老百姓和趙軍都吃不消。大家不可避免地想起,當年李牧將軍在的時候……
重新來過
代郡軍情匯報就擺在趙王面前。那幫小人面對這棘手的情況,都鴉雀無聲了。
趙王明白李牧是對的。他來到李牧家中,受到李牧隆重熱情的接待,兩人寒暄了幾句,趙王就切入正題。
李將軍,代郡的事情,還是要你來辦呀!
大王,人們都說我膽小怯戰,連匈奴人都笑話我。再去代郡,會丟趙國的臉啊!我趙國人才濟濟,還是請大王另找他人吧。
這都是那幫子小人作祟,將軍何必與他們一般見識呢!這件事,就交給你,不許拒絕!
大王一定要我去,我就還是那套辦法。
行行行,都隨你。
就這樣,李牧重新來到代郡,一切都恢復了以前的樣子。
李牧歸來,他的舊部都是興高採烈,格外開心。而且李牧對他們更好了,每天都是好酒好肉,又不用他們上戰場與匈奴人廝殺。只有一條要求,刻苦努力,苦練本領。
他在軍中鼓勵大家競技比賽,舉凡射箭、格鬥、騎馬、舞戈、戰陣等等,總之打仗能用得著的技能,都在比賽之列。獲勝者額外有賞賜。
李牧還大量採購武器,更新了趙軍的武器裝備。設計了新的戰鬥陣形,讓大家操練純熟。
這麼著又過了一年多。趙軍士兵天天吃好喝好,武藝練得更好,士氣旺盛,都嚷嚷著要與匈奴打一仗,迫不及待地想上戰場去真刀實槍地幹一仗。
李牧說,好啊。他開始整頓軍隊,根據他的標準,趙軍選出戰車1300輛,騎兵13000人,重裝步兵50000人,弓箭手10萬人,任命了各自部隊的最高將領。
這支全新的部隊組建完畢,戰術、陣型訓練都是全新的。
畢其功於一役
這一天,來代郡掠劫的匈奴人,突然發現,城外牛羊漫山遍野,很多趙國人在城外沒有來得及躲避。他們很愉快地將這些牛羊和趙人全部擄走。有一股趙軍聞訊趕來,但是被匈奴人殺得抱頭鼠竄。
滿載而歸的匈奴人,回到駐地,詢問被掠劫來的趙人。這些人都說,李牧因為太過於害怕匈奴人,想撤離代郡。還說,願意為匈奴人引路,只求把他們放回去和妻兒團聚。
這消息越傳越遠,草原上的部族都收到了。大家約好一起去代郡,好好地擄掠一番。
幾天時間,各個匈奴部族,在單于的帶領下,幾十萬匈奴騎兵浩浩蕩蕩地衝代郡而來。
當他們興衝衝地來到代郡城下的時候,突然發現,趙軍已經等待他們多時了。匈奴人向來看不起趙軍,呼嘯一聲,縱馬衝鋒。
然而,這次迎接他們的是,鋪天蓋地的箭矢。衝過箭陣,但也逐漸衝到陣前,面臨著是密密麻麻的長槍林,他們收不住馬,自己撞到搶尖上,這些重裝步兵,排著方陣,緩緩地壓向匈奴騎兵。戰車上的人,也紛紛張弓搭箭,射殺頭領。
弓兵收了弓,手持長矛,也壓了上來。匈奴騎兵各自為戰,不相統領,在趙軍重裝步兵整齊的戰陣、森林一般的長矛前,騎兵的優勢忽然沒有那麼大了。
雙方正在相持之際,忽然鼓聲四起,匈奴騎兵的兩翼,趙軍的騎兵包抄上來。這一下,匈奴的陣營就奔潰了。接下來救是血腥的殺戮。
來襲的匈奴騎兵傷亡了十多萬人,李牧乘勝追擊,接連滅了幾個小的匈奴部族,一些大點的部族投降,單于無可奈何,帶領剩下的族人,向草原深處逃去。
這一戰,把匈奴人給殺怕了,殺得傷筋動骨,之後十幾年的時間裡,匈奴人再也不敢來趙國邊境。李牧聲名大震。
代郡遠離中原列國,匈奴人現在又不敢來,什麼戰亂都沒有,生活在這裡,簡直就像世外桃源一般。
拒秦
但是邯鄲這邊,卻是血雨腥風。秦軍大將桓以(這個「以」字是讀音,字暫時打不出來)前來討伐趙國,奪了趙國幾個城池,殺了趙軍大將扈輒,斬殺趙軍10萬人,就快打到邯鄲了。
趙王急忙派人持大將軍印,去代郡,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回來對抗秦軍。
接到命令,李牧留下了300輛戰車、一萬人的軍隊,負責代郡的日常防衛。自己把主力部隊全部帶走,大約10萬人的樣子,回到邯鄲。
趙王盼星星盼月亮一樣把李牧盼來,見李牧還帶來這麼龐大的一支軍隊,更加高興。問,你這支部隊戰鬥力如何?
和秦軍比,野戰的話,可能略有不足,若是防守,則綽綽有餘。
趙王一聽,放心了,說,我這裡還有10萬人,也全歸你指揮。你準備怎麼來對付秦軍呢?
秦軍是當今世上最驍勇的軍隊,現在我不敢說有什麼辦法去對付他們。這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策略。請大王允許,我根據實際情況來隨機應變。
行,行,軍隊都聽你命令。
趙軍和代兵在李牧的統領下,趕赴前線,開始了他與秦軍的正式對抗。這一戰,殺得秦軍慘敗,秦軍主將桓以逃跑,下落不明。桓以可不是一般人,他是與王翦、王齕等齊名的秦軍名將。
這一仗,打出了趙國的威風,趙王高興壞了。回來就封李牧為武安君,得意地說,李牧就是我的白起。
之後幾年,李牧一直統領趙軍,防秦,同時,也壓制韓、魏,趙國在李牧的支撐下,又安穩了幾年。
被害
秦王終於開始了他的滅國戰爭。第一個目標,就是趙國。秦王命王翦與楊端和統領秦軍,分兩路討伐趙國。
李牧在灰泉山立下大營,嚴陣以待。
面對李牧,兩路秦軍,誰都不敢前進。
秦王派人又開始使反間計,在邯鄲製造謠言,說李牧正與秦國談條件,準備跳槽。又重金賄賂郭開,讓他想辦法把李牧除掉。
郭開做這些事情,太有經驗了。他非常輕鬆地就讓趙王相信了李牧的謠言,派使者召李牧回來,同時去的還有替代李牧的將領趙蔥。
使者來到李牧軍中,說大王讓你回去,要任命你為相國。李牧說,現在正是軍情緊急,國家安危繫於我一身。我不能離開,相國什麼的,不是很著急,等打完仗再說。
使者是個有良心的,私下裡和李牧說,是因為郭開讒言,趙王不信任你了,想解你的兵權。
李牧聽了,大怒,說,郭開,無恥小人,以前害廉頗,現在又害我。待我帶兵回去,先殺了他,再來和秦軍決戰。
不行。你帶兵回去,正好印證了你要造反的謠言。以將軍的才幹,還怕找不到用武之地嗎?何必一定要在這裡慪氣。
李牧沉默了半天,長嘆一聲,說,只好如此。我常常感慨廉頗、樂毅這般名將,趙國都不能放心任用。沒有想到,現在輪到我了。這個趙蔥能力不行,我不能把部隊交給他。
當夜,李牧連趙蔥的面都不見,把將印懸掛在大營正中,換了便服,投奔魏國去了。
趙蔥得知消息,非常怨恨李牧小看自己,又加上郭開臨行前的囑咐,就派人四處追殺李牧。
李牧一個人在酒館喝酒,邊喝邊嘆氣,大醉之際,被追兵趕上,秘密殺害。
李牧一死,代兵非常憤怒,紛紛逃亡,一夜之間,走了一半人。趙蔥一點辦法也沒有。
王翦知道李牧被殺,大喜,全軍放假,飲酒祝賀。
之後,隨便找了個時間,擊潰趙軍,斬殺趙蔥。
三個月後,邯鄲城陷,趙王被俘,趙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