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許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早餐作為一日三餐最重要的一頓飯,擁有一頓營養充足、能量滿滿的早餐不僅直接關係到身體的健康,還可以開啟一整天精神飽滿的工作和學習狀態。
趕公交、擠地鐵、等紅綠燈……各種現實原因使得上班族們選擇不吃早餐或吃一些零食代替。實際上,處在飢餓的狀態下工作效率會大大降低,原本一兩個小時就能完成的工作可能需要花費一上午的時間。
不吃早餐的危害
1、肢體乏力、血糖過低
如果不吃早餐,腸胃空空,整個上午活動所消耗的能量全靠前一天的晚餐提供,晚餐一般大家都不會吃的很多,而且經過了漫漫長夜的消化吸收剩餘的能量難以滿足人體的需求。對於本身血糖偏低的人,長時間不吃早餐對引起肢體乏力、出冷汗、頭暈等表現。
2、反應遲鈍、精神不振
上午是全天活動量最大的時間,能量消耗最多。不吃早餐,血糖就不能從食物中得到補充,致使身體內的血糖下降,體內無法供應足夠血糖以供消耗,便會感到倦怠、疲勞、腦力無法集中、精神不振、反應遲鈍。
3、腸胃疾病風險
早上餓肚子,胃處於飢餓狀態。我們的胃就會不斷地進行飢餓性收縮,胃酸以及各種消化酶直接作用於胃黏膜,這樣會引起和加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發生出血,穿孔甚至癌變。
4、習慣性便秘
在三餐定時情況下,人體內會自然產生胃結腸反射現象,簡單說就是促進排便;若不吃早餐成習慣,長期可能造成胃結腸反射作用失調,於是產生便秘。
5、中風風險
經過一夜的睡眠,人體水分大量丟失,血液黏稠、血流緩慢。不吃早餐會導致血容量減少,血液進一步黏稠,形成細小血栓阻塞血管。早晨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導致血壓上升,這些都會增加中風的風險。
一頓兩頓的不吃早餐,可能只會影響那一天的精神狀態和工作效率,但是長時間不吃早餐真的會給身體帶來很大隱患,尤其是血糖偏低者、中老年人。
好早餐的標準
營養的早餐應該具備4個條件:
有澱粉類食物
有優質蛋白質類食物
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C的果蔬堅果
健康的烹飪方式。
新版膳食指南指出:食物多樣,穀類為主;吃動平衡,健康體重;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控糖限酒;杜絕浪費,興新食尚。
具體來說,新膳食指南建議成人每天攝入穀物類250克~400克、蔬菜類300克~500克、水果類200克~350克、蛋類40克~50克、魚蝦類40克~75克、畜禽類40克~75克、奶製品類300克、豆類及堅果25克以上、水1500毫升~1700毫升。
新版膳食指南特別針對油、鹽、糖的攝入進行了指導,油的攝入量為25克~30克、鹽要低於6克、糖應低於50克。
健康早餐應該由3部分組成,即糧穀類、蛋白質(含脂肪)以及蔬菜水果。糧穀類包括花卷、饅頭、米粥、麵包等。牛奶和雞蛋是蛋白質主要來源,也是最好的搭配。蔬菜水果類包括黃瓜、小西紅柿、蘋果等。生吃的蔬果營養素不易丟失,有利於健康。其次要看早餐中是否含有不健康的食物,是否多鹽、多糖、多油或含有致癌物質。
這個寒冷的冬天,記得每天都要吃早餐,更要吃對早餐!
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