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艘無人 AI 科考船開建,將於 2022 年交付

2021-01-09 騰訊網

By 超神經

內容提要:浩瀚無際的海洋,擁有著豐富的生物與地質資源,但對於人類來說,它一直充滿著神秘感。近年來,在技術助力下,我國的海洋科考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人工智慧也已加入這一領域,未來海洋科考即將實現智能化、無人化。

關鍵詞:海洋科考 自動化 智能型科考船

海洋覆蓋著地球表面的 71%,它是決定地球日常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形式多樣的大海洋流,對於海洋生物的分布、航海事業等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探索海洋,對於氣象水文、漁業、航運、軍事以及能源領域等,都有著至關重要重要意義。

大海深處,隱藏著未知的科學與風險

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海洋的探索。現代海洋科學體系的建立始於上世紀初,直至 20 世紀中期,海洋研究強國如英國、美國、德國等,都組織了海洋科學考察項目,建設了專門的科考船,設計製造了各種觀測和分析儀器。

我國的海洋科考事業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雖然起步較晚,但大有後來居上之勢。「東方紅」、「向陽紅」、「科學」號等系列科考船的相繼問世,極大地提高了我國海洋事業的國際地位。

我國海洋科考船的隊伍在近年不斷壯大

圖為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 9 號遠洋科學考察船

海洋科考聽起來有趣,但實際上是一份極為艱苦的工作。

科考隊員們在工作中面臨的艱辛與風險、枯燥與孤獨,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他們常常一出海就是數月,甚至更久。以我國向陽紅系列科考船為例,近年來執行的科考任務最短 10 天,最長 230 天,累積航程數萬海裡。

在船上,科考隊員除了要完成緊張、高風險的科研任務,還要承擔航行中的運營工作,克服生理不適,以及承受枯燥、孤獨、思鄉等心理壓力。

雪龍 2 號科考船徵戰冰雪南北極,科考環境更為艱辛

遠在大海深處,沒有網絡信號,船員常常處於失聯狀態。複雜的海上環境,也隨時可能對其造成生命危險。

「向陽紅 16 號」撞擊事故:1993 年 5 月 2 日清晨,我國「向陽紅 16 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在執行大洋海底多金屬結核資源調查任務時,與賽普勒斯籍「銀角號」貨輪相撞沉沒。最終全船 110 人,107 人獲救,3 人遇難,是我國海洋地質調查史上首次重大海難事故。

「海洋研究所五號」船難事故:2015 年 10 月 10 日,臺灣省科考船「海洋研究所五號」船由於人為操作失誤,在澎湖外海發生船難,全船 45 人中,有 2 人遇難。

這些事故的發生,造成的生命與經濟損失都無可挽回,付出沉重代價的同時,研究人員也在努力提升技術,讓科考裝備逐漸智能化、無人化,以避免悲劇的重演。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智能化無人系統母船呼之欲出,為海洋科考工作帶來新的發展方向。

首艘無人智能科考船,讓科研高效安全

無人科考船,即將在 2022 年面世。

12 月 18 日,南方海洋實驗室與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共同籤署了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的設計建造合同,將建造中國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項目預估設計及建造周期為 18~20 個月,預計 2022 年交付使用。

無人系統母船設計效果圖,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唐林濤教授團隊負責外觀總體設計

註:母船,譯自英文 mother ship,在海洋科考中,母船作為海面基地,通常搭載載人或無人深淵器以及著陸器,開展科學調查和資源勘探。

這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未來感十足,為我國首創。無人化與智能化技術,使其無需人為參與,可獨立自主完成海洋觀測任務,因此,在惡劣、危險等極端條件下,進行科考任務也成為可能。

作為一艘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智能型科考船,它具有以下幾個過人之處。

亮點一:可智能遙控、自主航行

它將是中國首艘可智能遙控、自主航行的科考船,其首次應用空、海、潛無人系統的跨域協同控制技術,將能實現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潛器等無人系統之間的協同作業。

該船可搭載及布放多種類、批量化的

空、海、潛立體探測無人系統

該母船可在目標海區批量化布放空、海、潛無人系統,從而實現對特定目標的立體、動態觀測。此外,在智能母船的支持下,無人系統整體具備了快速轉場和集群化作業能力,能夠快速、高質量響應觀測任務。

亮點二:搭載智能觀測系統,效率飛升

據介紹,母船所用的「智能快速機動海洋立體觀測系統(IMOSOS)」項目,於 2019 年正式立項。

據專家介紹,利用 IMOSOS 系統,艦船可實時獲取和評估不同空間尺度海洋環境信息,預測海洋資源、環境和氣候的時空變化,研究和創新海洋多尺度變化及其氣候資源效應機理。

IMOSOS 系統

此外,該系統還可以為海洋防災減災、海底精細測繪、海洋環境監測、海上風電場維護等提供高效的工具。

此前,經過系統演示驗證,搭載該系統後,無人船艇能夠實現集群作業,作業效率較單一作業船舶效率提升 10 倍,並大大縮短了作業窗口期。

人工智慧技術的介入,使得科考船擺脫了載人、危險環境等限制,大大降低了海洋科考難度及成本,科考能力與範圍也得到提升,這對於傳統海洋調查方式具有突破性的意義。

可以想見,未來無人科考船將能夠獨自深入大海中央,應對複雜的海洋環境,完成考察任務,為我們帶回寶貴的勘察數據。

—— 完 ——

相關焦點

  • 中國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籤約開建,未來感十足
    中國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籤約開建,未來感十足 2020-12-20 2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首艘智能無人系統母船開建,預計2022年服役
    據《科技日報》12月20日報導,位於珠海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最近和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籤署了一份合同,中國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即將開始建造,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艘具有跨時代意義的艦船將於2022年前後正式交付使用。
  • 中國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籤約開建
    ,將建造中國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項目預估設計及建造周期為18~20個月,預計2022年交付使用。作為有望成為全球首艘取得遠程遙控(R1)船級符號的智能型科考船,南方海洋實驗室此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究竟有哪些過人之處呢?
  • 全球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籤約開建
    該船是全球首艘可智能遙控、自主航行的科考船,也是全球首艘實現空、海、潛無人系統協同作業的母船,可為我國拓展海洋科學、建設海洋強國、發展社會經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器。該母船是一艘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智能型科考船,可搭載轉運及布放多種類、批量化的空、海、潛立體探測無人系統。母船在目標海區批量化布放無人系統,可面向任務自適應組網,實現對特定目標的立體動態觀測。首次應用空、海、潛無人系統的跨域協同控制技術,實現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潛器等無人系統之間的協同作業。
  • 我國自主設計建造海洋地質科考船交付使用
    11月21日,東莞麻湧傳來好消息:廣東中遠船務建造的綜合地質調查船「海洋地質十號」上周順利交付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使用,為東莞的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發展添上華麗一筆。「海洋地質十號」是由位於麻湧的廣東中遠船務承接設計建造的首艘科考船,是目前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最新一代海洋地質科考船,填補了全國小噸位大深度海洋地質鑽探船的空白,投入使用後將大幅提升中國海洋地質調查能力,對構建我國深海地質鑽探船舶體系,促進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向陽紅22」交付,系我國首艘3000噸級大型浮標作業船
    「向陽紅22」交付,系我國首艘3000噸級大型浮標作業船 央視新聞客戶端12月3日消息,今天,中國船舶武船集團打造的,我國首艘3000噸級大型浮標作業船——「向陽紅22」船在上海交付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
  • 全球首艘「無人機/無人船母艦」科考...
    該船是全球首艘可智能遙控、自主航行的科考船,也是全球首艘實現空、海、潛無人系統協同作業的母船,可為我國拓展海洋科學、建設海洋強國、發展社會經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器,同時也有望成為中國造船業繼建造航母、豪華郵輪和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後的「第四顆明珠」。
  • 江南造船開建國內最大海洋綜合科考船
    南海是我國唯一的深海,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戰略資源富集,是世界上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海區之一,石油地質儲量約佔我國總資源量的1/3,蘊藏著開發潛力巨大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同時還蘊藏著銅、鎳、鈷、錳等多種金屬和稀有的錳結核等礦產資源。科考船是「摸清」南海家底的「利器」。中山大學將以完整的「海洋學科群」為基礎,進軍世界海洋科學前沿,攻克世界海洋科技難題,全面提高我國海洋科技創新能力。
  • 我國首艘自主建造極地考察船「雪龍2」號赴南海試航
    &nbsp&nbsp&nbsp&nbsp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8月15日從上海起航,前往我國南海海域執行試航任務。&nbsp&nbsp&nbsp&nbsp本次試航預計36天,分為4個航段,主要目的是完成「雪龍2」號科考甲板支撐系統、走航觀測設備、水下聲學設備、拖曳觀測系統、底質沉積調查取樣系統、實驗室系統和其他調查採樣設備的性能測試,並對上述科考設備現場驗收,同時開展船員獨立操船技能訓練。
  • 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在青島開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波 通訊員 陳曉莉12月19日,具有30多項自主智慧財產權、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在青島西海岸開建。該船將於2022年3月正式交付運營,屆時將在黃海千裡巖、東海舟山列島、臺山列島和南海南澎島間開展大黃魚等高品質魚種養殖。
  • 中國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籤約開建/科技晚訊
    今日關注:   中國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籤約開建炣燃科技12月21日訊,記者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下簡稱南方海洋實驗室)了解到,南方海洋實驗室與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共同籤署了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的設計建造合同,將建造中國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項目預估設計及建造周期為18~20個月,預計2022年交付使用。
  • 珠海:誕生全新「海洋物種」,明年6月開工,後年8月交船
    全球首艘智能無人船系統母船設計效果圖。本報記者鍾凡攝全新「海洋物種」——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將在珠海誕生。12月18日上午,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設計建造合同籤約儀式舉行。該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有望成為全球首艘可智能遙控、自主航行的科考船,可實現空、海、潛無人系統協同作業,助力開拓海洋科學、建設海洋強國。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項目由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建設,海上智能無人裝備創新團隊實施,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與黃埔文衝造船有限公司聯合體設計建造。
  • 我國首艘3000噸級大型浮標作業船「向陽紅22」交付入列 將拓展海洋...
    新華社武漢12月3日電(記者侯文坤)由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所屬武船集團建造、第701研究所設計的我國首艘3000噸級大型浮標作業船「向陽紅22」3日在上海交付入列。這將有助於拓展我國海洋觀測的範圍,提升我國全球海洋觀測水平。  浮標是當前海洋監測最主要的手段。
  • 解密我國首艘深海勘察船:上天入海能抗12級風
    3000米深海勘察船——海洋石油708船在廣州交付。據介紹,世界上目前具有動力定位性能、能夠從事深水工程地質勘察的地質鑽探專業船舶約有8艘,海洋石油708船是目前世界上首艘具備起重、勘探和鑽井三種功能於一體的海工船舶。海洋石油708船的研製成功,使我國海洋工程勘察作業能力得以極大提升,深海勘探能力從水深500米提升到了3000米,標誌著中國已成功進入海洋工程深海勘探裝備的頂尖領域,將對南海油氣田的勘探開發起到關鍵作用。
  • 國產首艘自主智慧財產權甲板運輸船交付
    當天,這艘由中船重工武船集團研發製造的1.3萬噸甲板運輸船被命名為「ABM NUBIRI」後正式交付使用。廣州聯瑞專家指出,該船是我國首艘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萬噸級甲板運輸船,節油性能國際領先。廣州聯瑞作為國內領先的智慧財產權服務機構,深耕業界多年,對各行業、產業的智慧財產權發展都十分關注。「過去發動機等核心部件依賴進口,如今都換成了中國製造。」
  •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交付使用 多項創新設計造就極地科考「重器」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交付使用 多項創新設計造就極地科考「重器」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7月11日 15:20 A-A+   此外,「雪龍2」號還裝備有國際先進的海洋調查和觀測設備,將成為我國開展極地海洋環境調查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平臺。
  • 「蛟龍號」母船「深海一號」在武漢下水 中國深海科考又添利器
    12月8日,由武船集團精心打造的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號」在武船集團總部順利下水,該船將成為「蛟龍號」專用母船。蛟龍號。「深海一號」是我國首艘按照綠色化、信息化、模塊化、便捷化、舒適化和國際化原則設計建造的國際先進水平的全球級特種調查船。該船由中船工業第七〇八所設計,中船重工武船集團承制。
  • 我國自研的首艘潛水器專用支持母船「深海一號」順利下水
    人民日報12月8日報導,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號」8日在武漢順利下水。該船由中船重工武船集團為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打造,將為我國大洋調查再添一利器。 後者作為一艘1978年服役的科考老船,並不是為「蛟龍」號專門設計,故在精細化作業能力、航速、功能等方面存在不足。 比如,「向陽紅09」船體易受不良海況影響,船隻噪音大,沒有裝備動力定位系統和潛水器庫房,影響了科考作業效率。
  • 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建造啟動
    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效果圖。本報青島12月19日訊 今天,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建造啟動。該船將於2021年完成分段施工、合攏、出塢下水並開展設備及系統調試,2022年3月正式交付運營。「國信1號」總長249.9米,型寬45米,型深21.5米,設計吃水12米,載重量約10萬噸,排水量13萬噸,設計航速10節,可移動躲避颱風赤潮等,在全球海域開展養殖作業。
  • 「探索二號」船正式入列 中國深海科考再添利器
    6月28日下午,我國首艘全數配備國產化科考作業設備的萬米載人潛水器支持保障母船——「探索二號」船抵達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南山港,在港正式入列,標誌著中國深海科考再添利器。(來源:中國新聞網)(來源:中國新聞網)「探索二號」科考船是一艘深遠海綜合科查船,全長87.20米,滿載排水量6830噸,最大航速14.2節,定員60人,續航力15000海裡。(來源:中國新聞網)作為一艘科考船,「探索二號」擁有國際先進的電力推進系統和定位系統,能搭載包括萬米潛水器在內的科考設備,配備全海深地質絞車和CTD絞車,並且設置了多個科學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