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老二是家裡的背景牆,是最容易被父母忽視掉的那一個,對於「中間孩子」的尷尬,很多人都深有體會,可你是否知道有一種」老二「更慘,那就是生活在重男輕女家庭中的二女兒。
01重男輕女家庭中的老二
七大姑八大姨提起堂妹小敏,都會嗤之以鼻,不孝、叛逆、不懂事、愛佔便宜,親朋好友常用這些詞來形容她,但她變成這個樣子,與伯父伯母有直接的關係,也與她童年經歷有關。
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農村,凡是家庭中有三個孩子的,在子女性別排列上,大多都呈現這樣的一個特點:老大與老二是女孩,老三是男孩。
伯父當年把排行老二的女兒送到嶽母家偷偷地藏了起來,目的是拼三胎,生一個兒子,伯父最終都如願以償,送到嶽母家偷偷撫養的女兒直到上學的年齡才回到伯父伯母身邊。
五六年沒有生活在父母身邊,突然回到上有姐姐下有弟弟的大家庭,小敏很難融入「新家」,而她在姥姥家是「獨生子」,被照顧得關懷備至,這種巨大的落差讓她十分不適應,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妹妹會莫名地蹲在角落裡哭泣,而伯父伯母束手無策,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堂妹小敏現在三十多歲了,已經是兩個娃的媽媽,可她這麼多年來依然沒有解開心中的結,與父母的關係可以用水火不容來形容,聽伯母說,小敏已經將她和伯父的微信拉黑了。
小敏讀初中時候就開始談戀愛,高中未畢業就不願意讀書了,伯父、伯母勸也沒有用,她不信任他們,自然就聽不進去,其實小敏很聰明,學習成績還不錯。輟學沒多久,就住到男友家中,伯父氣得半死,卻拿這個女兒沒有一點辦法。
堂妹結婚的時候剛滿20歲,一年後就當媽了,終於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她與老公三天兩頭吵架,經常回娘家,伯母大大咧咧,不太會管教孩子,也不懂得安慰女兒,在這裡小敏感受不到父母的疼愛與關懷,充滿了怨氣。
其實這種怨氣由來已久,似乎從她回到這個家就開始了,從小未在父母身邊長大,父母應該多給她一些關愛,可伯父伯母都不太關注這些,姐姐和弟弟在這個家庭裡的地位十分穩固,小敏突然闖入,也引發了姐姐和弟弟對她的排斥,而伯父伯母對此總是充耳不聞,認為這不過是孩子們打打鬧鬧,大一些就好了。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小敏更加怨恨父母了,當年她的姐姐考高中時落榜了,伯父花高費將姐姐送入高中,小敏的弟弟讀初中時,伯父託人找關係花錢將弟弟送到了縣城的學校,這比農村的教學水平要強很多。
小敏很爭氣,考上了高中,她便覺得父母虧欠自己,想方設法地與父母要錢,去理髮店拉頭髮,不停地買新衣服,父母責備她兩句,她回懟道:「我還沒花高費上高中呢,我也沒花錢去縣城裡讀書,這是你們欠我的。「
直到現在,小敏都把自己生活的不如意怪罪到伯父伯母身上,認為伯父伯母虧欠她,有了這種心理,她與父母的關係就非常僵,令人奇怪地是,雖然與父母的關係很不好,但小敏卻經常回娘家(婆家與娘家不過兩裡地),但誰都不愛打理,到了吃飯點就來,吃完飯就走人,有時回一聲不吭地把兩個孩子丟到娘家。
02什麼是中間兒綜合症
堂妹小敏縱然今日有許多錯,但不可否認,這些都與往日她的經歷和父母對待她的態度有關,這就是典型的中間兒綜合症。
中間兒綜合症是指多孩家庭中,出生順序處於中間的孩子由於既沒有像老大那般受關注又沒有像老小那般被寵溺而產生的心理問題,進而演化出其相應的性格和行事方式。
中間兒綜合症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用於描述家庭裡面排行中間的孩子由於孩子多而被忽視的心理後果。一個人在家庭中的出生順序對其性格及未來事業發展的影響雖然不是百分百,但這種因素是不容忽視的。
以小敏為例,她的姐姐雖然是女孩,但因為是家裡第一個孩子,往往能得到父母百分之百的呵護,不會受到太多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
老二是女孩,就不一樣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經實行計劃生育了,農村頭胎是女孩的,也只允許生二胎,所以,家人往往會非常盼望生的是男孩,一旦生的是女孩,往往會不招人待見,掃了全家人的興,讓人失望。這一點從給二女兒起的名字中就可以判斷出一二,農村有不少排行老二的女孩叫招娣、盼弟,寓意是下一胎一定要生男孩,所以,老二常常扮演的是被忽視的角色。
老三是家中的老么,又是男孩,那絕對是一家人的掌上明珠,寵溺和嬌慣最為常見,這容易導致老三不容易成才。
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菲利浦·沙洛維則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解釋說,兄弟姐妹之間為取得父母情感上的關注,所進行的競爭和採取的對策是成年後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般來說,老大常常被父母賦予更多的責任與重擔,父母常常告訴老大,「你是哥哥(姐姐),要照顧好弟弟妹妹」,所以老大通常責任感比較強,吃苦耐勞。
家中最小的孩子,往往得到父母更多的疼愛,民間有一種說法叫「老兒子大孫子,老太太的命根子」,由此可見,老么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的。唯獨老二沒有存在感,一方面他要聽從老大的,服從老大的命令,另一方面他往往要承擔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忍受弟弟妹妹的無理取鬧。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關注,在這個家庭中獲得價值觀和成就感,由於老二的存在感較低,所以,他常常想辦法討好父母,以獲得父母的垂憐,這會使得老二的性格軟弱,沒有主見,失去自我,長大以後,他在戀愛、結婚方面也會受到影響,往往充當著從屬地位的角色,活得沒有自我,不夠獨立。
03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愛
父母是孩子的天,父母的愛對孩子而言,就如同陽光、雨露對植物,有了父母的庇護,有了父母愛的滋養,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很喜歡看電影《奇蹟男孩》,主人公是一個27次手術,然而依然不盡人意,走在人群中總會引來無數的關注,甚至譏諷,所以,他常常帶著頭盔來掩飾真實的面容。
為了照顧奧吉,他的母親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全心全意地照顧兒子,從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他都是在家學習的。馬上要讀五年級了,奧吉決定去學校,雖然他很害怕,但他不想脫離媽媽了,想讓媽媽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在父母和姐姐的鼓勵下,奧吉摘下了頭盔,他的同學叫他醜八怪,他沒有朋友,同學們都遠離他,儘管他學習很好,他想過退縮和逃避,但他的家人始終陪伴在他身邊,鼓勵他、幫助他,最終他戰勝了心中的恐懼,勇敢地表達自己,贏得了一群好朋友,並獲得了學校的勳章。
奧吉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運的,因為老天給了他一對好父母,比起奧吉的父母,我自嘆不如,撫養一個殘疾的孩子,需要花費多大的心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他第一次上學,父母一定會提心弔膽,擔心他被欺負;放學後,孩子臉上的一絲不悅,都會讓父母膽戰心驚,不知道孩子能不能熬過這個坎兒;當孩子被同學嘲笑諷刺時,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
遇到的難題肯定會比撫養一個健康的孩子要多得多,而我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孩子,若得不到悉心的呵護,也有可能變成心靈上殘疾的孩子,不是嗎?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愛,無關他的出生順序,無關他健康與否,這是對生命的敬重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