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至暗時刻,毛澤東如何領導紅軍走出困局?

2021-02-14 栩然說
   星標栩然說,不錯過獨家好文

       點擊上方△藍字→右上角菜單欄→設為星標

文 | 趙清  栩然  

發布 | 栩然說(ID:xuranshuo)

1

記得還在上學時,我就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很多同學,尤其是男同學,對武俠小說特別著迷,哪怕是上課時也偷偷的把武俠小說放在課本下面,表面上是在學課堂知識,實際上是在看小說。

 

其實,武俠小說裡的很多背景,與歷史、政治課本上的內容是相通的,裡面的人物也是從真實歷史中衍生的。

比如:《神鵰俠侶》是在宋末元初時期,裡面的人物忽必烈在歷史上就是元世祖;《倚天屠龍記》是在元末明初時期,裡面的人物朱元璋也是根據史料杜撰的。

 

既然大家那麼沉迷於武俠小說裡的情節,而小說裡又蘊含著歷史,那麼按理說大家學習歷史、政治這些課程的熱情度應該很高才對,可為什麼很多同學都又覺得很枯燥,說很多內容記不住呢?

 

後來我看了一篇關於猶太人教育孩子方法的文章,又與傳統的教育方式做了對比,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眾所周知,猶太民族被譽為「最有智慧的民族」,他們的人口總數從未超過2000萬,還不到世界人口總數的1%。

但在世界上關於科學、思想、文化、商業等幾乎所有高端領域取得成功的人群中,猶太人卻佔據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同時,猶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與普通的教育體制不同。

 

當猶太人教孩子學歷史時,會詳細的描述當時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歷史當事人在一些非常關鍵的節點遇到了什麼挑戰,或者必須做什麼重大的選擇,然後合上書問孩子:「如果是你,你會做什麼樣的行為?」

 

這時孩子會非常慎重的權衡利弊,並做出他們認為最佳的選擇。然後,大人會打開書本,告訴孩子歷史的當事人做出了什麼行為,結果是什麼。

這樣的互動方式,讓孩子記憶深刻,因為他仿佛就是歷史當事人,他參與過。

 

同樣,我們在看武俠小說時,會被裡面主人公的愛恨情仇、跌宕起伏的劇情、破朔迷離的暗線所吸引,會不知不覺將自己融入其中,仿佛自己就是那個經歷者,讓人感受頗深。

 

反觀我們歷史課、政治課教材上的內容,很少見有那麼多的情節鋪墊,只是說了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發生了什麼事,這件事有什麼歷史意義。

那感覺,就好像平日裡沒啥事,突然冷不丁的冒出一個大事件,既不知道前因後果,也讓人感覺莫名其妙的。

 

試問,以這種方式學習,能讓人著迷嗎?

 

後來,當我精讀《毛選》裡的內容,領悟到其中的精髓時,才發現這裡面的內容不僅精彩絕倫、跌宕起伏,而且也非常容易將人融入到劇情裡,發人深省,其精彩程度不亞於任何一部武俠小說。

 

可為什麼,學生時代的我卻感覺晦澀難懂、枯燥無味呢?想必大家已經知道原因了。

 

現在,我們就改變傳統的講述方式,選擇《毛選》中的一段歷史,不斷的還原歷史當事人所遇到的衝突與挑戰,再聯繫現實生活,問問自己會做出什麼選擇吧。

 

 

2

近期,很多人都在討論「熵增定律」,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容易和舒適,而逆著熵增做功就會非常痛苦。

比如自律總是比懶散痛苦,放棄總是比堅持輕鬆,變壞總是比變好容易。

 

企業中,「熵增定律」的現象也隨處可見:雖然我們都能說出中國的一些大型民營企業,但這些在民營企業總數量的佔比中卻極其稀少。

放眼望去,中國的民營企業群就好像是一望無際的「灌木叢」,生長到一定地步時就會出現瓶頸,鮮有參天大樹。

 

在此,我們需要預先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絕大多數的民營企業都難逃「熵增定律」,難以做大?

 

不管夢想的藍圖有多麼宏偉,在創業初始階段,它也是一步一個腳印做起來的。

那麼,創業團隊的初始成員都是從哪裡來的呢?

一般來說,絕大多數都是自己身邊的人,就像是劉備在創業的最初階段,團隊初始成員也只有關羽、張飛而已。

 

 

 

為什麼呢?因為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在一開始都是微不足道的,剛剛起步時還得不到外界的認可,能堅決力挺的只有身邊志同道合的人而已。

 

想必大家也非常理解吧?哪怕是現在,很多人做微商發展代理,也是從身邊能信任自己的人開始的。

 

事實上,毛主席在革命初期也是這麼做的,他在1921年春節時給弟弟妹妹們做思想工作,讓毛澤民、毛澤覃和毛澤建三人加入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洪流。

 

1927年「秋收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工農紅軍。紅軍發展壯大的過程,其實也是不斷給身邊人進行感召的過程:

 

這支以農民為主要群體的軍隊,秉持著「打土豪、分田地」的理念,先是少數人加入了紅軍,通過鬥爭獲得了土地,於是便感召身邊更多的人加入紅軍;新加入紅軍的人在獲得土地之後,也對組織產生了信任,於是又進行了新一輪的感召.

如此循環,紅軍的人數也越來越多。

 

可當隊伍壯大起來之後,組織內部就會出現新的問題:

 

由於組織裡的成員都是通過身邊人的介紹而加入的,所以人與人之間就存在著千絲萬縷、盤根錯節的關係,關係更親密的成員之間很自然就會形成不同的「小集體」,各種小集體之間想法不同,組織內部出現思想混亂,於是「熵增」就出現了。

 

就拿《水滸傳》來說吧,最初是晁蓋帶著吳用、劉唐、阮氏三兄弟等人上了水泊梁山,後來宋江帶著李逵、戴宗、張順等人也加入了團隊。

再後來朝廷統兵將領(以關勝、呼延灼為代表)和地方豪紳(以盧俊義、柴進、李應為代表)也入夥梁山,團隊成份就越來越複雜,形成了幾個派系。

 

 

由於大家出身不同、經歷不同,所以對事情的看法也不同。

這麼一大群英雄豪傑聚在一起幹什麼?每個人的想法自然也不同。如果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綱領,那麼整個團隊就會看起來非常強大,內部卻思想混亂,猶如一盤散沙。

 

團隊因為壯大而出現「熵增」,可不斷增大的「熵增」又反過來阻礙團隊的壯大,這真是一個讓人沮喪的死循環.

 

雖然後來宋江給梁山立了杆「替天行道」的大旗,但這個綱領卻猶如空中樓閣,難以落地。

事實上,整部《水滸傳》裡,水泊梁山自始至終都沒有形成統一的綱領。

 

歷史上絕大多數農民起義都以失敗告終,史學家將其根本原因歸結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由於缺乏長期能落地的綱領,團隊內部「熵增」不斷出現和增大,導致各次農民起義都有過相似的結局。

 

回頭看我們的民營企業,經歷過此過程的人應該深有感觸吧?

一開始由於創始團隊的個人社會關係而使團隊壯大,可團隊壯大到了一定地步時,由於個人關係的錯綜複雜,缺乏長期的綱領,使團隊內部出現「熵增」,結果就是思想混亂,嚴重內耗,阻礙企業的進一步壯大。

 

這就回答了先前的問題:絕大多數民營企業到了一定規模時就會難逃「熵增定律」,難以做大。

3

時代雖然在變化,但團隊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卻有很多共性。


翻開《毛選》,我們可以看到紅軍也經歷過「熵增」的時期。

 

在那段特殊的時期,甚至連毛澤東身邊的人也出現思想混亂。

 

據記載,在紅軍建立初期,有一次毛澤東的三弟毛澤覃把豬販當土豪打,要沒收豬肉給部隊改善生活,毛澤東知道以後非常生氣,當街責罵毛澤覃,甚至要動手打他,這還引發了在場等候吃豬肉的眾多官兵的強烈不滿。

 

毛澤東為什麼要打弟弟?

我們今天回顧那一幕,可以想像毛澤東內心非常著急。當時紅軍內部思想出現了混亂,很多人對待短期利益的想法就是分光吃淨。毛澤覃的行為不僅僅代表其個人,而是團隊「熵增」的一個縮影。

 

可是,毛澤覃除了共產黨員這個身份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毛澤東的親弟弟。如果連自己的親人都出現了思想混亂,試問當時的毛澤東何以服眾?

 

中國歷史上農民因為不堪忍受剝削壓迫,揭竿而起,上山稱王,從來不乏其人,可結局呢?

不是落草為寇就是接受招安,個別成功當上皇帝的也只不過重複了封建王朝的新舊論題而已。

 

毛澤東眼看自己拉起的這支隊伍,要打家劫舍、分光吃淨,再這麼下去就又滑到農民起義的歷史輪迴裡去了,怎能不著急?

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隊伍從「熵增」中帶出來,從這個歷史輪迴中解脫出來。

 

在這裡,請你暫時不要看下去,停下來仔細思考第一個問題:如果你就是歷史當事人,遇到這麼大的挑戰時,你該怎麼辦?

心中有一些答案時,再繼續往下看。

 

4

團隊「熵增」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大家都認為自己說的是對的,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行為上各自為政,難以形成合力,整體上猶如一盤散沙。

 

既然大家的想法都不一致,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那麼到底該聽誰的呢?當然是看誰的勢力最強,誰最有話語權了。

 

於是,團隊內部很容易因為爭奪話語權而出現衝突的情況,就連創始人都有可能被排擠出局。

在現代商業史上,俏江南的創始人張蘭、萬科創始人王石,甚至連蘋果公司的創始人賈伯斯都有過被自己一手打造起來的企業排擠出局的經歷。

 

 

 

對於團隊的創始人來說,無論他心中有多麼遠大的夢想藍圖,一旦回歸到現實生活,他都要想方設法,來避免團隊內部的「熵增」,至少要讓自己有足夠的話語權,讓事業按照自己心中的那個方向前進。

否則,如果沒人聽你的,心中再有夢想又有何用?

 

作為工農紅軍的創建者之一,毛澤東也面臨著黨內意見不一致、沒有話語權,甚至被排擠的困境。

 

早在1927年9月,時任「秋收起義」前敵委書記的毛澤東在起義失敗後,就已經遇到了團隊思想混亂的問題,那時他就進行了「三灣改編」,隨後率領隊伍上了井岡山。

 

只是,從後來發生的事件來看,「三灣改編」只是初步解決了黨內的思想問題,還不足夠徹底,尤其隨著隊伍的壯大和其他隊伍的加入,黨內思想不統一的問題依然存在,還越來越明顯。

 

1928年4月,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與朱德、陳毅率領的湘南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5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陳毅任政治部主任。

 

隊伍壯大了,可「熵增」卻出現了。

別說紅四軍內部的戰士們思想不一致,就連指揮層內部都出現了意見不一致的情況。

 

1929年6月,為了準備紅四軍的第七次代表大會,毛澤東、朱德、陳毅等人在一起商量軍隊的領導辦法,這時朱毛二人在建軍原則、建軍思想、根據地建設等方面的意見就出現了很大的分歧。

 

毛澤東依然秉持「三灣改編」時的原則,當初之所以制定「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度,在連級以上的軍隊裡設立黨支部,就是要讓軍隊裡的戰士們思想與黨保持一致,求黨管一切,萬事都要講政治。

總之一句話——黨指揮槍。

 

可朱德等絕大多數人有別的想法:

紅軍是黨的軍隊沒錯,可眼下戰事頻頻,戰士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打仗,這才是最緊急、最重要的事!現在還讓黨管那麼多幹什麼?還搞什麼思想工作?太虛了!

 

會議否定了毛澤東的意見,而毛澤東也犯了倔脾氣:我有這樣的意見是因為有充分的調查研究的,如果不去統一黨內思想問題,克服農民狹隘的意識,這支隊伍遲早要垮掉的。

 

好,你們不聽我的,乾脆我辭去前委書記職務算了,到閩西休養並指導地方工作。

 

此時此刻的毛澤東不但事業上受挫,而且身染瘧疾、健康堪憂,他迎來了人生中的艱難時刻。

 

現在第二個問題來了,如果你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作為創始人,你經過充分調查的意見被壓制,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沒了話語權,被一手建立起來的紅軍排擠出領導層,你該怎麼辦?

 

先想一想,再繼續往下看。

 

 

5

在這段人生的逆境時期,毛澤東忍受著疾病和黨內鬥爭的雙重打擊,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態上都需要恢復力量,他需要一個調整期來對抗個人的「熵增」。

 

另一邊,沒有了毛澤東的紅四軍一連打了幾個敗仗,士氣非常低落,朱德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對,就派時任前委書記陳毅去上海請示中央。

 

於是,中央成立由李立三、周恩來、陳毅組成的委員會,指導解決紅四軍的各項問題。

 

在此期間,周恩來和陳毅進行了多次談話,陳毅根據和周恩來談話以及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代中央起草了給紅四軍的指示信。

9月28日,周恩來審定並籤發《中共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史稱中央「九月來信」。

 

「九月來信」對紅四軍黨內爭論做出了明確結論:

 

「黨的一切權力集於前委指導機關,這是正確的,絕不能動搖。不能機械地引用『家長制』這個名詞來削弱指導機關的權力,來作極端民主化的掩護。」

 

就這樣,毛澤東又回到了紅四軍中。

此次回歸,中央已經對毛澤東的一系列意見進行了支持,而且朱德等人已經意識到了,如果不解決黨內思想混亂的問題,不採取有效措施來對抗「熵增定律」,軍隊還是會連連吃敗仗的。

 

如果你就是歷史當事人毛澤東,你在歷經磨難之後又回歸到紅軍之中,你的意見也得到了中央和紅四方面軍的支持,此時你的當務之急是什麼呢?

 

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背景鋪墊,相信你已經找到了答案:當務之急就是趕緊召開會議,從根源上解決「熵增定律」給軍隊帶來的負面影響,清理黨內各種的錯誤思想,加強黨內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設,實現「黨指揮槍」的原則。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紅四軍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召開了第九次黨代表大會,強調用馬列主義和黨的正確路線教育黨和軍隊,劃清了人民軍隊同舊軍隊的界限,確定了無產階級的建軍路線。

 

毛澤東在會議中否定了很多「非無產階級思想」,雖然史料上很容易查到這些錯誤思想到底是什麼,但用詞可能很容易讓人感覺生澀難懂。

我們就挑幾個常見的錯誤思想,用大白話解釋一下吧:

 

單純軍事思想,指的是軍隊只管聽從命令去打仗。但如果不去想、只管打,連「分清敵我關係」、「為什麼打仗」等思想綱領都不知道,豈不是越打越糊塗?

 

極端民主化,指的是所有人在做決策時都有相同的話語權。

可當時是特殊的歷史時期,紅軍裡絕大多數都是農民,真正覺悟的不是多數而是少數,如果大家話語權相同,那「農民群體的局限性意識」就會佔據上風,豈不是又要滑落到農民起義的歷史輪迴裡?

 

至於宗派主義,本文之前就提過,是內部成員因為私人關係而組建成一個又一個「小集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宗派。如果這樣,各宗派之間思想不一致,豈不是又要重蹈之前思想混亂的覆轍?

 

.

 

因為這次會議是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召開的,所以它就是著名的「古田會議」。

 

正是在古田會議上,全軍上下統一了思想,實現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用毛澤東的話講就是「不為個人爭兵權,要為黨爭兵權。」

 

古田會議解決了在農村環境中,在農民為主要成分的情況下,如何從加強思想建設著手,保持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和建設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問題。

 

簡而言之,古田會議為軍隊對抗「熵增定律」提供了機制保證。

從此,共產黨軍隊的綱領也被確定了下來:

 

中國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團體,並非是單純的打仗,在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擔負著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和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的任務。

 

 

6

當我們站在歷史當事人的角度上,真正搞明白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時,體會到歷史當事人的內心狀態,是不是對於歷史當事人當時為什麼做出那樣的決策,就非常清晰了?

原本寫在書上生硬的知識,突然之間突然鮮活起來了?

 

就以古田會議為例吧,如今古田會議的舊址已是革命教育旅遊景點,我們只需花一些時間和費用就可以到那裡參觀。

同時,如果只是去那裡拍拍照、合個影,喊一句「學習革命精神」的口號,就真的能有所收穫嗎?

 

 

我一直認為,記住那些生硬的歷史知識對現實生活沒有什麼指導意義,只有活學活用才能將知識進行遷移,用於指導我們的現實生活。

 

《毛選》從來就不是老掉牙的老古董,不是茶餘飯後的談資,更不是一堆寫在書裡的死知識,要知道我們生活中、事業中遇到的很多瓶頸,《毛選》中早就給出了解決之法,就看我們是否能領悟了。

 

本文在一開始也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絕大多數的民營企業都做不大呢?也分析了裡面的深層次原因。

 

那麼,該怎麼突破「熵增定律」的瓶頸呢?

歷史已經給予了我們回答,這時才是真正要真正領會古田會議精神的時候了。

 

要想讓企業做大,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其一,明確我們創建企業的綱領是什麼,為什麼而存在?解決什麼問題?要到哪兒去?

 

其二,創始團隊自始至終要以企業的綱領為主線,並掌握足夠的話語權,將綱領落實到企業的每一件事務之中。

 

其三,一旦團隊內部出現意見分歧、思想混亂,那麼綱領就是評判是非對錯的一切標準。

今後我將會更多的在這裡進行深度原創,除了歷史類文章,大家所期待的有關毛主席的故事、分析和思考,今後也將只會在本號上更新原創。 我將努力把這個號打造成為微信上寫毛澤東最集中、最深度、最有趣的地方。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毛澤東,學習毛澤東,實現從三觀到認知的重塑。由於微信改版之後不再按時間線排序,為防止失聯,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星標置頂關注我,不錯過每一次更新。 回復「合集」,送你關於毛主席的全網獨家珍藏資源。包括《毛選》《毛澤東文集》《毛澤東年譜》等電子版書籍。

長按關注【栩然說】

在這裡看別處看不到的文字

強烈推薦大家同時關注我的大號「栩先生」。這是職場技能領域「最具價值微信公眾號TOP10」,我在這裡剖析個體爆發式成長的文章,獲知乎點讚、收藏數超180萬。你很關心的一些話題,這裡都有全網閱讀百萬甚至千萬的乾貨。例如:

·《大學畢業是去大城市好還是回小城市好?》

·《堅持跑步到底有哪些改變?》

·《如果格局決定了人生,那到底什麼決定了格局》         

關注栩先生後回復「0」可獲取以上文章。

關注後回復「獨家」獲取《栩先生獨家超級成長心得》電子文集,助你少走十年彎路。

為防失聯,可搜索關注備用號:李栩然(ID:lixuran2020)

原創精選(點擊可讀):

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遵義會議前後的周恩來 全力舉薦毛澤東領導紅軍
    (見周恩來:《在延安政治局會議上的發言(節錄)》)在進軍途中,能聽取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的正確意見,破例請毛澤東參加通道會議,主持黎平會議,把毛澤東等的正確意見通過政治局會議變成了黨中央的決定,起到了重大作用。他籌備遵義會議,並在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全力推舉毛澤東領導紅軍,保證了遵義會議的成功召開,完成了偉大的歷史轉折。
  • 毛澤東與周恩來是如何交往的
    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成功合作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中國共產黨在漫長的革命徵途中遇到過無數艱難險阻,但是在毛澤東、周恩來等第一代領導核心的同舟共濟、互信互助下,中國革命總能夠在危急關頭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特別是在紅軍長徵的艱難時刻,更顯出毛澤東與周恩來兩位偉人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共渡難關對黨的事業成敗的至關重要。
  • 熬過至暗時刻,FA亦有新的黎明
    於是我們時刻警惕著,立誓不做時代的棄兒,同時觀察周遭發現,在競爭更激烈、拼殺更殘酷的金融資本市場,更是如此——每一個行當都擔憂敗於競爭力的弱勢,擔憂走向下坡路。低調如FA也開始被更多地關注和討論,議題介於「市場被侵軋」、「小機構的生存困局」、「行業如何實現效率變革」等之間。
  • 1962:在兩彈一星的「至暗」時刻
    圖/FOTOE   1962:在兩彈一星的「至暗」時刻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宋春丹   發於2019.7.1總第905期《中國新聞周刊》   一轉眼,已是1962年下半年。   這封「絕密件」,從1961年11月起,一直壓在了毛澤東的案頭。   張愛萍將軍遇到焦慮的事時總愛用他的四川家鄉話說:「過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滾油煎。」但滾油煎的時刻,也是轉折的時刻。兩彈一星事業,即將峰迴路轉,驚天一響。
  • 陝北紅軍恐怖大肅反 毛澤東解救劉志丹內幕
    【提要】在79年前的今天,1936年4月14日,紅軍領導人劉志丹犧牲。劉志丹,名景桂。陝西保安(今志丹)人。1903(清光緒二十九年)10月4日生。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赴黃埔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回西北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路軍馬鴻逵部任黨代表兼政治處長。
  • 老百姓,為何爭先幫助紅軍建造營地?毛澤東: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
    在1927年,毛澤東發動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以毛澤東、彭公達為代表的革命先輩領導著工人和農民,打響了湖南反抗反動主義的第一槍。因為意見上的不同,黨員幹部們在會議上你爭我吵,場面一度十分尷尬,然而一旁的毛澤東只是鐵青著臉坐在哪裡,什麼都不說;過了一會,幹部們漸漸地發現毛委員的臉色十分難看,並且還不說話。於是有的黨員就直接詢問毛澤東:「毛委員,那你認為我們如何才能爭取到民眾的支持呢?」
  • 治癒系丨如何度過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圖源pexels至暗時刻,或許是生活的常態,或許是一句輕描淡寫的話,或許是一段關係的破裂。這些都組成了人們的至暗時刻,彼時的絕望也是無法復刻的。2至暗時刻會導致什麼?▽小編帶大家看下,不同階段下的至暗時刻,會對人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 黨旗下的紅色記憶:毛澤東領導三灣改編
    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澤東在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領導了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他創造性地確立的「黨指揮槍」 、「支部建在連上」 、「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嶄新的治軍方略。三灣改編是中國共產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
  • 共和國元帥朱德:被譽「紅軍之父」 毛澤東稱讚「度量大如海意志堅...
    1926年7月回國,1927年8月1日參與領導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朱德的一生經歷了中國革命從艱難困苦到光輝勝利的全過程,1976年在北京逝世。 毛澤東稱讚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是「人民的光榮」。周恩來把朱德的革命歷史看作是「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的裡程碑」。
  • 長徵中挽救黨和紅軍的「六次會議」
    接著,他又說:「毛澤東同志打仗有辦法,比我們都有辦法。我們是領導不了了,還是請毛澤東同志出來吧。」張聞天這兩句話,正好說到了王稼祥的心坎裡。這個時候,紅軍已經開始按照毛澤東的意見進行戰略行動,並且已經出現了轉機。如果這個時候讓毛澤東出來主事,應該順理成章。
  • 走出基層幹部「匿名化」困局
    走出基層幹部「匿名化」困局——為基層減負、為實幹賦能漫談⑤陳廣江「千萬別讓人知道是我說的」「別寫進去啊,咱可是兄弟,我才跟你說這些的」「領導可能嘴上不說,但會給我小鞋穿基層幹部或主動、或被動「匿名」,從表象看是基層幹部趨利避害心理作祟,或是擔心因提出問題、講出真話而被「穿小鞋」、被追責,但折射出當前基層治理的兩個困局:一是問責泛化、簡單化,有失精準,顯得比較隨意、隨性;二是幹部考核評價機制不健全,幹好幹壞取決於主要領導的評價。「英雄起於阡陌,壯士拔於行伍」。
  • 毛澤東與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建立
    然而這句話在80年前的中國,實現卻並不那麼容易。80年前,在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妄圖滅亡中國的危難時刻,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在這個萬分緊急的時刻,1933年11月,被蔣介石部署在福建「圍剿」紅軍的第十九路軍,在蔣光鼐、蔡廷鍇的率領下卻突然舉起了「反蔣抗日」的旗號,發動了震驚全國的福建事變,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提出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 毛澤東如何帶領革命隊伍克服失敗危機
    在敵人的鎮壓下,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雖然出師不利,但他所領導的隊伍,不僅沒有像很多起義軍那樣因為失敗而煙消雲散,反而在鬥爭中生存下來,不斷發展壯大。這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危機處理,克服了革命火種被撲滅的危機,並化危為機,在中國革命的至暗時刻探索出工農武裝割據這一勝利的正確道路。毛澤東是如何在反革命的疾風暴雨中,保存下革命的星星之火,並不斷發展壯大?
  • 紅色星火的人民力量——大別山走出兩支紅軍隊伍的歷史啟示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新華社武漢8月8日電 題:紅色星火的人民力量——大別山走出兩支紅軍隊伍的歷史啟示  新華社記者宋振遠、徐海波、孫少龍、王若辰  滾滾長江水,巍巍大別山。  綿延近400公裡的大別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駐地所在。
  • 追尋紅色密碼——紅一方面軍在瀏陽永和鎮成立90周年
    屋前為毛澤東、朱德、彭德懷、滕代遠雕像。通訊員 攝) 站在瀏陽市永和鎮李家大屋的地坪裡,仰視毛澤東、朱德、彭德懷、滕代遠的群雕,老一輩革命家朱德之孫、空軍指揮學院原副院長朱和平思緒萬千。 8月19日,朱和平應邀出席瀏陽紀念紅一方面軍成立90周年暨第六屆湘鄂贛蘇區歷史研討會。
  • 朱毛會師:中國紅軍和革命突破性進展的裡程碑
    今天,在紀念「朱毛會師」八十周年的時光裡,回顧和審視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人們應如何以新的視野評價它在中國革命史上的歷史地位與作用呢?本文將對此問題作一解讀,商於學界同仁。時年,毛澤東35歲,朱德42歲。為了一個共同的信念和目標,一個湖南漢子,一個四川漢子,雙龍聚首龍江畔,聯袂雄踞井岡山,演繹出中國革命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  從此,中國革命舉起了新的旗幟,開始走出谷底。  史學界稱袁文才、王佐為「井岡雙雄」,筆者以為,這只能就本地域而言。從更廣闊的視野看,朱德、毛澤東才是真正的「井岡雙雄」,而且是中國革命的「雙雄」。
  • 毛澤東與紅中社
    它的誕生與紅軍無線電事業的最初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毛澤東作為當時紅一方面軍的最高領導人,對紅軍無線電事業的創立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關注。在他的領導、幫助和關懷下,紅中社才得以創建與發展。關鍵詞:毛澤東;紅中社;根據地毛澤東曾被譽為新華社的「首席記者」,他一生為新華社撰寫、修改了大量的評論和消息,在駁斥敵人陰謀、剖析國內外時局發展趨勢、指揮作戰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體現了高超的宣傳藝術和策略。他對新華社事業的關心和支持,最早可追溯至其前身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時期。
  • 毛澤東傳記
    紅四軍於3月6至月間,在贛南、閩西邊境東徵西戰,放手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發展地方武裝,相繼成立10多個縣的紅色政權,在當地中共組織和群眾武裝的配合下,初步建立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  6月下旬,毛澤東出席中共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會上對於黨的領導、政治思想工作、紅軍的任務等問題發生了爭論,毛澤東在建軍問題上的正確主張沒有被多數代表接受,未能統一思想認識。
  • 「追尋紅色密碼」紅一方面軍在瀏陽永和鎮成立90周年
    1927年9月19日,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部隊在瀏陽文家市轉兵,成為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起點。而湘鄂贛蘇區是秋收起義的重要發源地和發生地;是中央蘇區的最初醞釀地、戰略策應地和重要屏障;是紅一方面軍誕生的搖籃、中國工農紅軍的主要發源地之一。這裡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唯一攻佔過的省會城市長沙,湖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省級蘇維埃政權地區。
  • 紅軍不怕遠徵難――毛澤東的長徵詩詞
    詩詞經典    說起長徵,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毛澤東的長徵詩。他的詩不但記下了長徵中的重要事件,也讓我們感受到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風採。    毛澤東長徵詩的序曲,應該是《清平樂·會昌》。那是第五次反「圍剿」開始前後,當時毛澤東已被剝奪了軍事指揮權,但仍以戰略家的眼光,指出了中央紅軍的出路: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即進行戰略轉移的突破口和路線在粵贛交界處。毛澤東還樂觀地說:風景這邊獨好。    在行軍路上,毛澤東寫出了三首氣勢磅礴的《十六字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