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高級研究員董煜老師來到中國綠色創新夏季學院(SICGI)2020特別訓練營活動的線上課堂,為學員帶來題為《主體功能區規劃:一部獨一無二的規劃》的講座。
作為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決策參與者,改革親歷者,董煜老師曾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等單位工作,此次講座他主要從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誕生、內容、作用等方面入手,對這一制度做了一個詳細的剖析。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就是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未來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確定主體功能定位,明確開發方向,控制開發強度,規範開發秩序,完善開發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被稱為「管⼀百年的規劃」,主要是因為其傳遞的思想理念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對國土空間的規劃布局需要持之以恆去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萌芽於2002年國家發改委對區域發展問題的研究,確定於2005年國家「⼗⼀五」規劃,並於2010年以國務院印發《關於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的形式正式出臺。它具有歷時⻓、變化多、爭議不斷等特點。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源⾃對於國情的再認識和對⽣態問題的空前重視。傳統的國情認知已不符合實際,⼈多地少空間窄和⼈⼝、資源不平衡才是對國情更清晰的認知。⽣態系統嚴重受損、環境汙染極其嚴重、耕地減少過多過快,更是我國所⾯臨的⽇趨嚴重且亟待解決的⽣態問題。在規劃中,也反映出我國對於區域協調發展的有了新的認識:⼈⼝分布應當與經濟布局⼤體均衡、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活⽔平應當⼤抵相當、⼈⼝和經濟的分布要與資源環境承載⼒相協調。
董煜老師還重點介紹了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所反映的新的開發理念,如空間均衡、承載能力、空間結構、開發強度、生態產品、主體功能等。
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內容部分系統闡述國土系統闡述國土空間的開發基本理念、總體布局、開發保護原則和政策體系,介紹了主體功能區和國土空間的分類以及三大格局(「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七區二十三帶」農業戰略格局、「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接著,詳細論述了區域政策中的財政政策、投資政策、產業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績效評價以及相應的實施進展。
主體功能區規劃的作用部分,指出主體功能區規劃是中國首創裡程碑意義的規劃。從創新角度來說,主體功能區劃融合了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等學科,創造性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加入空間因素,創造性地將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放在空間單元統籌,創造性地將開發、保護的原則辯證地放到不同空間單元落實。並從主體功能區與新發展理念、國家治理、區域城鎮化、規劃體系、生態保護修復等等方面討論了主體功能區的歷史意義。還對十八大以來主體功能區的深化情況進行了介紹。
學員們結合自身的研究主題,就海洋主體功能區、中心城市、城鄉人口流動等講座主題相關內容進行了提問,董煜老師一一進行解答。部分摘錄如下:
問:在政策規劃層面,您認為需要把「城市廢棄、汙染和閒置土地有效再利用」上升到區域統一規劃層面嗎?怎樣才能在城市和區域規劃中更具體的細化和落實城市汙染和閒置土地相關的政策呢?
答:大城市增量土地已經很少,存量土地需要充分利用。政策細化的時候需要考慮現實性,閒置土地需要收回,需要考慮怎樣提高利用效率。
問:自規劃出臺的十年來,對海洋主體功能區制度目標,建設落實有沒有什麼新的進展?如何協調海洋功能區與沿海地區的生態經濟發展均衡?
答:可以參考《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央越來越重視海洋問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引起重視。有些措施沒有落到位,但中央要求越來越高,倒逼當地政府關注這個問題。
問:部分大城市承擔著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任務,省內的各種資源、資金、政策都是向著建設這樣一個中心城市去傾斜。但是,除了經濟之外,所有教育、醫療的資源基本也是呈現這樣一種集中的態勢,這樣一種發展不平衡是否對周邊的地區有一種不公平的現象?
答:「大均衡,小集中」的模式也適用於一個省的規劃。中心城市的發展對整個區域起到了極大的帶動作用,符合一定的規律,真正城市群需要合理發展。一個中心城市需要若干個副中心互補,需要市場資源配置,而政府的調配需要兼顧職能性。既要讓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又要讓看得見的手發揮作用。
問:之前您講到,人口流動能夠優化人口配置,由於農業的產出效率低,我們應該減少農民數量,引導他們進入城市,那是要擴中小城市的人口數量嗎?現實中超大城市對人民的吸引力更大,這反而會帶來很多生活問題,所以應該怎樣規劃大、中、小城市的人口、環境和經濟發展呢?
答:人口的增加不是能夠簡單規劃出來的,地方政府認識人口的重要性,應當以人為本,提高城市的包容度與環境等競爭力,城市發展好自然會吸引更多的人口。建設「美麗鄉村」,不是所有鄉村都需要「美麗」,應當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去規劃,適宜農民生活發展繼續發展,不適宜的可以促進農民融入城市。
問:在京津冀等整體相對發達的地區,住房用地、工業用地和耕地紅線矛盾比較尖銳,在實現產業和城市功能轉移過程中,是否意味著另一個地區的生態功能區需要進行調整,改變原有生態功能區規劃,以迎合大城市的發展?應該如何平衡不同地區之間的生態功能規劃問題?
答:紅線必須堅守。不排除個別地區具備城市化條件發展的很快,但不就此輕易改變整體的規劃,如果一定取捨,大城市應當更注意自身的集約化發展。
董煜老師對各位學員在中國綠色創新夏季學院的學習提出了如下建議:敢於創新、多學經驗、腳踏實地、換位思考、因地制宜、系統思維、團隊精神、服務社會。
就學員們開展綠色創新方案設計方面,董煜老師給出了如下建議:
1.無論開展什麼研究,都需要把基礎要素研究透,環境問題的研究尤其需綜合考慮人口、資源、文化、社會等多方面因素;
2.大膽創新,不要覺得自己異想天開,但同時要做到小心求證,注重深入研究文獻,做好實地調研;
3.站得高看得遠,不僅要關注身邊事,還要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