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線劃定!石家莊將用3年時間完成46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規劃任務

2020-12-20 石家莊發布

為優化全市農業生產布局,聚焦農作物主要品種和優勢產區,實行精準化管理,保障全市糧食安全,市政府出臺《關於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實施意見》。意見確定主要目標:爭取用3年時間完成省分配下達石家莊市的46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其中小麥460萬畝,玉米405萬畝;小麥、玉米複種面積40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627.3萬畝規劃任務,做到全部建檔立卡、上圖入庫,實現信息化和精準化管理;力爭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任務,形成布局合理、數量充足、設施完善、產能提升、管護到位、生產現代化的糧食生產功能區,保持糧食生產能力基本穩定,農業基礎設施更加穩固。

石家莊市人民政府關於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實施意見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高新區、循環化工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為優化全市農業生產布局,聚焦農作物主要品種和優勢產區,實行精準化管理,保障全市糧食安全,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實施意見》(冀政字〔2017〕41號)文件要求,結合我市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圍繞促進糧食安全和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總體目標,堅持底線思維、科學劃定,統籌兼顧、持續發展,政策引導、農民參與,完善機制、建管並用的原則,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全市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和優勢農產品布局規劃為依託,以永久基本農田為基礎,以已建成或規劃建設的高標準農田為重點,堅持多規有效銜接,科學合理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將任務落實到田到戶,優化區域布局和生產要素組合,強化監管和政策扶持,儘早建成農田基礎設施先進、糧食生產面積穩定、持續高產穩產、生態良好的石家莊糧食生產功能區,帶動全市種植業結構調整,提升農產品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我市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二)主要目標。爭取用3年時間完成省分配下達石家莊市的46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其中小麥460萬畝,玉米405萬畝;小麥、玉米複種面積40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627.3萬畝規劃任務,做到全部建檔立卡、上圖入庫,實現信息化和精準化管理;力爭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任務,形成布局合理、數量充足、設施完善、產能提升、管護到位、生產現代化的糧食生產功能區,保持糧食生產能力基本穩定,農業基礎設施更加穩固。

以我市糧食生產核心區為重點,參照省國土資源廳、省農業廳(農工辦)《關於石家莊市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方案論證審核意見》確定的永久基本農田面積626.6萬畝,劃定我市糧食生產功能區。

二、科學合理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

(一)科學確定劃定標準和範圍。糧食生產功能區應具備以下條件:水土資源條件較好,坡度在15度以下的永久基本農田;相對集中連片,原則上平原地區連片面積不低於500畝,丘陵地區連片面積不低於50畝;未列入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還溼、耕地休耕試點等範圍,農田灌排工程等農業基礎設施比較完備,生態環境良好。

劃定範圍:在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工作基礎上,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任務全部落實在我市已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範圍內,重點在糧食生產核心區、糧食生產潛力縣進行劃定,適當調減地下水漏鬥區、土壤汙染區和生態退化地區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任務,對符合劃定條件的地塊應劃盡劃,確保數量上劃足、質量上劃好、空間上劃優,優先把已建成或規劃建設的高標準農田納入劃定範圍,確保劃定任務如期完成。

(二)自上而下分解任務。根據全市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總任務分配我市的糧食品種和規模,結合我市現有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糧食種植面積等因素,按照省農業廳、省國土資源廳確定我市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任務,由市農牧局、市國土資源局會同市發改委、市水務局等有關部門綜合考慮各縣資源稟賦、發展潛力、產銷平衡等情況,將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任務分解落實到縣(市、區),由縣(市、區)再具體分解落實到田到戶。

(三)以縣為基礎精準落地。有關縣(市、區)政府要根據土地利用、農業發展、城鄉規劃等相關規劃,按照國家統一划定標準和省、市分解下達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任務,結合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和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明確糧食生產功能區具體地塊並統一編號,標明「四至」及拐點坐標、面積以及灌排工程條件、作物類型、承包經營主體、土地流轉情況等相關信息。依託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建立電子地圖和資料庫,建檔立卡、登記造冊。

(四)審核和匯總劃定成果。市、縣級政府要及時組織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成果的核查驗收工作。按照縣級自驗、市級初驗、省級驗收的自下而上的程序進行。劃定成果經縣級公告公示無異議後,由縣級政府匯總劃定成果情況後報送市農業畜牧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國土資源局,並抄送市財政局、市規劃局、市水務局。市農業畜牧局、市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將全市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成果匯總後報市政府,經市政府同意後報送省農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並抄送省財政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市農業畜牧局、市國土資源局指導各縣(市、區)及時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電子地圖和資料庫,形成全市糧食生產功能區布局「一張圖」。

三、大力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

(一)強化糧食生產功能區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依據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等,按照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要求,積極推進我市糧食生產功能區範圍內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治、現代農業園區和中低產農田改造,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範圍內的骨幹水利工程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因地制宜興建「五小水利」工程,強化小麥、玉米生產功能區耕地質量、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等工程建設。

(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大糧食生產功能區範圍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報和實施財政項目,逐步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農業綜合開發、基建投資等涉農項目規模,支持農民合作社建設農產品加工倉儲冷鏈物流設施,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農民合作社持有和管護,落實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用地政策。深入開展示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創建活動,開展農產品加工、儲運、整理等設施建設,構建市場營銷網絡,提升示範帶動能力,使其成為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的骨幹力量。健全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加強對土地經營權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鼓勵糧食生產功能區範圍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聯耕聯種等多種方式擴大糧食生產適度經營規模,通過機耕機收、統防統治、代耕代種、統購統銷等全程服務,發展服務型規模經營。大力培育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典型,打造糧食生產功能區規模經營片區,總結推廣先進經驗,示範帶動促進糧食生產功能區規模經營上臺階。引導和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範圍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根據市場需要,優化生產結構,加強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引導糧食大宗農產品收儲加工企業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訂單收購、代烘代儲等服務,增加綠色糧食供給。

(三)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著力深化糧食生產功能區範圍內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改革,抓緊構建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以「專家定點聯繫到縣、農技人員包村聯戶」為主要形式的工作機制和「專家+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模式,提升農技推廣和服務能力。以糧食生產功能區為重點,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活動,加強繁(制)種基地建設,完善跟蹤評價體系,加快糧食優良品種、高產栽培技術普及應用,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積極推廣「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智慧農業,推動電子商務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全覆蓋,提高糧食生產功能區農業信息化水平。開展政府購買農業服務試點,支持土地託管市級示範組織規範開展服務,指導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

四、切實強化糧食生產功能區監管

(一)依法保護糧食生產功能區。根據農業法、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農田水利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求,按照國家有關部署安排,糧食生產功能區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佔用和改變用途。按照國家有關糧食生產功能區監管的規章制度,嚴格糧食生產功能區範圍內永久基本農田管理,確保其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二)落實管護責任。各縣(市、區)要按照「誰使用、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將糧食生產功能區地塊的農業基礎設施管護責任落實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督促和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設施管護。創新農田水利工程建管模式,鼓勵農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參與建設、管理和運營。按照「誰管護,誰收益」原則,加大對糧食生產功能區保護責任主體的補償力度,鼓勵地方統籌安排財政資金,對承擔糧食生產功能區保護任務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進行獎補。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農業基礎設施破損、缺失修復。

(三)加強動態監測和信息共享。市農業畜牧局、市國土資源局要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監測監管體系,定期對糧食生產功能區範圍內農作物品種和種植面積等進行動態監測,深入分析相關情況,實行精細化管理。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信息報送制度,及時更新糧食生產功能區電子地圖和資料庫。建立健全數據安全保障機制,落實責任主體,在保證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開放糧食生產功能區電子地圖和資料庫接口,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四)強化監督考核。市農業畜牧局、市發展改革委要會同市國土資源局等部門,結合糧食安全市長責任制,細化分解對各縣(市、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建設和管護工作的評價考核,評價考核結果與糧食生產功能區扶持政策相掛鈎。各縣(市、區)要切實抓好糧食生產功能區的監督檢查,將相關工作作為地方政府績效考評的重要內容,並完善責任考核體系和責任追究制度。

五、加大對糧食生產功能區的政策支持

(一)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市有關部門把糧食生產功能區作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安排的重點領域,積極爭取中央、省級投資支持,現有的新增糧食產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現代農業園區、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及高效節水灌溉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要向糧食生產功能區傾斜。各縣(市、區)政府要加強行業內部和行業部門間資金整合,統一建設內容、統一建設標準,統一工程監管,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形成建設合力。創新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投融資機制,積極探索通過投資補助、資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農業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創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體制機制,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開展高標準農田、種子工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農業物聯網與信息化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揮政府投資槓桿撬動作用,提升農業投資整體效率和效益。

(二)完善財政支持政策。我市積極落實上級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相關政策,逐步提高產糧大縣人均財力保障水平。進一步優化財政支農結構,創新資金投入方式和運行機制,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範圍內各類涉農資金整合和統籌使用,以有關糧食生產功能區任務劃定縣為單位,探索多種形式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整合模式,可以按照統籌規劃、分部門實施進行整合,也可以突破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使用部門界限推進資金整合。圍繞功能性、環節性補貼,率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範圍內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推進農業三項補貼改革,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補貼精準性、有效性。啟動縣級農業信貸擔保創新試點,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調整優化農機購置補貼。

(三)創新金融支持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完善信貸管理機制,創新金融支農產品和服務,穩妥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擴大農業農村貸款抵押物範圍,持續增加涉農信貸投放。在符合條件的糧食生產功能區範圍內探索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推動糧食生產功能區農業保險全覆蓋,健全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繼續深入推動農機保險全覆蓋,支持保險企業開發推廣農作物產量保險、天氣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探索發展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業互助保險組織,完善政府、銀行、保險公司、擔保機構聯動機制,深化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試點,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範圍內探索農產品價格和收入保險試點。鼓勵金融機構通過債權、股權、資產支持計劃等多種方式,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和農業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推進普惠金融發展。

六、加強組織領導

(一)成立領導機構。為做好我市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工作,成立石家莊市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石家莊市主管農業的的副市長任組長,農業畜牧局局長任副組長,成員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資源局、財政局、水務局、規劃局、金融工作辦公室等相關單位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石家莊市農業畜牧局,辦公室主任由石家莊市農業畜牧局局長兼任。(領導小組名單見附件)

(二)明確部門分工。市有關部門要加強指導、協調和監督檢查,確保全市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各項任務落實到位。市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做好統籌協調,適時組織第三方評估。市財政局會同有關部門加強財政補貼資金的統籌和整合,優化使用方向,積極落實上級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專項經費。市農業畜牧局、市國土資源局會同有關部門確定下達各縣(市、區)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小麥、玉米劃定任務,落實省有關廳(局)有關農業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驗收、評價考核操作規程和管理辦法,做好上圖入庫工作。市國土資源局會同有關部門落實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所需永久基本農田電子圖件和資料庫,完善糧食生產功能區監測監管體系。市農業畜牧局及時更新糧食生產功能區數據信息,做好數據匯總提交,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市水務局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水利設施建設,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市金融工作辦公室會同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新和完善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金融支持政策。

(三)落實地方責任。各縣(市、區)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建設和管護工作負總責,成立由政府負責同志牽頭、各有關部門參加的協調機制,並逐級籤訂責任書,層層落實責任;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糧食生產功能區保護管理細則,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抓好工作落實。

石家莊市人民政府

2018年6月7日

權威信息發布中心、歷史文化傳承基地、百萬網友互動平臺,歡迎關注「石家莊發布」!

相關焦點

  • 徐州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通過省級驗收
    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蔡思祥)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是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確保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求進的必然要求,是完善農業調控方式、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自2018年4月20日「兩區」劃定工作開展以來,徐州以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優勢農產品布局規劃為依託,以永久基本農田為基礎,全力推進「兩區」劃定工作。目前,市「兩區」劃定成果順利通過省級驗收。
  • 關於切實做好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劃定有關工作的通知
    》(國發[2017]24號,以下簡稱《意見》)印發以來,各地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精神,按照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等部門工作要求,紮實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以下簡稱「兩區」)劃定和建設工作。
  • 農業農村部:糧食生產功能區將保我國95%的口糧需求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12月1日,農業農村部就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答記者問。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各地已劃定9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據測算,糧食生產功能區建成後,可以保障我國95%的口糧和90%以上的穀物需求。
  •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南省水稻生產功能區和油菜籽...
    >  生產保護區劃定實施方案  根據《國務院關於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7〕24號)精神,按照《農業部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做好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工作的通知》(農計發〔2017〕99號)要求,為確保我省2019年全面完成水稻生產功能區和油菜籽、棉花生產保護區
  • 河南劃定12項重點任務
    4月24日,記者從省水利廳獲悉,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2019年度工作方案,方案明確了我省今年要做的12項重點任務,對編制「四水同治」規劃、開展國家節水行動、推進十大水利工程建設等工作進行了安排,並選定10條河流作為流域生態系統建設試點。
  • 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 加快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
    「十四五」時期,國內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升級。12月17日,農業農村部下達《2021年農田建設任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提出,為適應確保國計民生要求,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2021年,全國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加快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提升糧食產能。
  • 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
    近年我國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趨於合理,糧食生產連年豐收,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堅實支撐。與此同時,部分地區也出現耕地「非糧化」傾向,一些地方把農業結構調整簡單理解為壓減糧食生產,一些經營主體違規在永久基本農田上種樹挖塘,一些工商資本大規模流轉耕地改種非糧作物等,這些問題如果任其發展,將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 甘孜州將劃定9.6萬平方公裡生態保護紅線區
    按照《若干意見》部署,到2020年年底前,我國將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勘界定標,並基本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在2016年10月,我省就印發的《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意見》,明確劃定13個紅線區塊,總計19.7萬平方公裡,佔四川面積的40.6%。13個紅線區塊都是四川省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環境極敏感、極脆弱的「三極」區域,覆蓋21個市(州)、146個縣(市、區)。
  • 「十七連豐」書寫糧食安全「加速跑」
    本報記者 呂紅星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2020年,各地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層層壓實糧食生產責任,積極落實各項補貼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播種面積止跌回升。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52億畝,比2019年增加1056萬畝,增長0.6%。  糧食安全事關國家安全,要發揮糧食在穩定國計民生的壓艙石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 連續7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山東今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089.4億斤 比上...
    今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1089.4億斤,比上年增加18億斤,佔全國增量的16%,連續7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褚瑞雲介紹,山東扛牢農業大省責任,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億畝以上,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棉花生產保護區5650萬畝。
  • 延安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
    (二)多劃基本農田核銷情況現行規劃編制過程中,全市基本農田劃定面積347147公頃(520.72萬畝),比基本農田保護任務343333公頃(515.0萬畝)多劃3816公頃(5.72萬畝),規劃期間佔用多劃基本農田面積3556公頃(5.33萬畝),剩餘多劃基本農田260公頃(0.39萬畝)。
  • 2022年四川將建成5000萬畝高標準農田
    2020年建成4430萬畝,2022年建成5000萬畝中央、省級和市縣財政補助資金每畝共計不低於3000元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實施意見》共四部分,包括總體要求、重點工作、強化資金投入和機制創新、保障措施。
  • 山東省糧食總產量達1089.4億斤 連續7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
    糧食總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  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億畝以上,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棉花生產保護區5650萬畝。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累計建成6113萬畝。今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1089.4億斤,比上年增加18億斤,佔全國增量的16%,連續7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
  • 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
    近年我國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趨於合理,糧食生產連年豐收,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堅實支撐。與此同時,部分地區也出現耕地「非糧化」傾向,一些地方把農業結構調整簡單理解為壓減糧食生產,一些經營主體違規在永久基本農田上種樹挖塘,一些工商資本大規模流轉耕地改種非糧作物等,這些問題如果任其發展,將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 四川劃定14.8萬平方公裡的生態保護紅線 全省自然保護區內116個小...
    9月9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李嶽東介紹,目前,四川全省的主體功能區戰略布局更加優化。具體而言,制定完成了四川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動市縣「多規合一」。
  • 國務院重磅文件: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
    永久基本農田是依法劃定的優質耕地,要重點用於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穀物的種植面積。引導作物一年兩熟以上的糧食生產功能區至少生產一季糧食,種植非糧作物的要在一季後能夠恢復糧食生產。要堅決遏制住耕地「非糧化」增量,同時對存量問題摸清情況,從實際出發,分類穩妥處置,不搞「一刀切」。
  • 2019年西藏糧食產量105萬餘噸蔬菜產量97萬餘噸
    全區糧食產量105萬餘噸,落實蔬菜面積39.26萬畝,蔬菜產量97萬餘噸;全區各級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146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達1.37萬家;全區農畜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48.91億元,同比增長16%……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重點。「獲稻畢工隨曬穀,直須晴到入倉時」。
  • 山東今年糧食總產量達1089.4億斤,連續7年超千億斤
    扛牢農業大省責任,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億畝以上,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棉花生產保護區5650萬畝。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累計建成6113萬畝。今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1089.4億斤,比上年增加18億斤,佔全國增量的16%,連續7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
  • 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生命線(政策解讀)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必須堅持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將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於糧食生產,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  《意見》提出,要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該負責人介紹,我國耕地總量少,質量總體不高,後備資源不足。必須處理好發展糧食生產和發揮比較效益的關係,必須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
  • 國辦發布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意見
    各地區要把糧食生產功能區落實到地塊,引導種植目標作物,保障糧食種植面積。組織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情況「回頭看」,對糧食種植面積大但劃定面積少的進行補劃,對耕地性質發生改變、不符合劃定標準的予以剔除並及時補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