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父母與孩子在一起的時,一邊玩著手機,一邊看著孩子。這種陪伴是低效的,我們需要高質量的陪伴」。你是不是常常在朋友圈、公眾號中看到這樣的育兒雞湯?
確實,奇葩媽媽不否認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打著所謂的「高質量的陪伴」旗號的親子互動模式真的有用嗎?真的是最好的陪伴方式嗎?
「高質量的陪伴」的口號興起後,許多平日忙於工作的父母,覺得疏忽了對於孩子的陪伴,為了達到「高質量的陪伴」的效果,父母們在同孩子互動時竭盡全力向孩子輸送知識,不停地與孩子對話,打斷孩子的思路,有時甚至不顧孩子的想法,強行介入:「這樣不對......」,「應該這樣.......」。而孩子呢,因為不願接受父母的插手,往往表現出一副「不乖」,「不聽話」的模樣。於是「親子互動」變成了「親子僵持」,再繼續下去就要出現「親子戰爭」了。
也許,在孩子眼中,這一次「搗亂」的人變成了家長。我們一邊忙著撇開父母生活的樣子,一邊又要求孩子和我們有一樣的思維,一樣的行為。這樣的「雙標」對於孩子來說是不是有些苛刻呢?
其實啊,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擁有自我學習的能力。而孩子最好的學習能力是在自己探尋和摸索中習得的。父母最好的陪伴是給孩子留出空間,退後一步,靜靜觀察,不打擾。即使孩子遇到一些困難,也不要輕易為孩子提出解決的辦法。
場景再現:遊樂場中毛毛和琪琪在海洋球池中玩耍。毛毛髮現了一隻恐龍玩偶,便把他抱在懷裡。琪琪見狀後,也想要恐龍玩偶。琪琪的第一反應是伸手去抓玩偶,毛毛立即把恐龍藏在身後。琪琪發現武力不能解決問題,便開始嘗試「智取」。
琪琪(第一次溝通):「玩具要一起分享。」
毛毛:看了一眼琪琪,繼續緊緊抱著小恐龍。
琪琪(第二次溝通):拿起身邊的海洋球「我跟你交換玩。」
毛毛:不為所動,轉身走開。
琪琪(第三次溝通):「我家裡有一隻還要大的恐龍,我下次給你玩。」
毛毛:我家裡有一隻很大很大的霸王龍。
琪琪(第四次溝通):「我們一起玩吧。我做恐龍爸爸,你做恐龍媽媽!」
毛毛:答應了琪琪的邀請。
在上面那個例子中,琪琪通過多次溝通嘗試最終找到了玩伴並同玩伴一起分享了玩具。其中雖然有不適當方式,但是通過孩子自身的努力,成功實踐了一次社交。這種經驗是家長、教師等外在教育所替代不了的。
因此,在陪伴孩子時,你大可做一個聆聽者,觀察者。在孩子真正需要的時候再出手。那麼我們的父母應該在何時開始刷「存在感」呢?在孩子難過時,你要給他一個緊緊的擁抱;在孩子犯錯時,你要引導孩子理解自己犯錯的原因;在孩子成功時,你要告訴他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奇葩媽媽還要建議父母,多讓孩子同孩子一起玩。3歲以後,同伴對於孩子的影響將超越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兒童心理學實驗表明一個父母對3歲孩子講不明的道理,一個5歲孩子很容易就能向3歲孩子說清楚。所以,讓孩子在孩子自己的朋友圈裡暢遊,對於這個擠不進的圈子,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也就不要硬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