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每個抑鬱症的背後,都是太執著,這就是佛教講的「我執」

2020-09-05 抑鬱那些事



​我們來看佛教對我執的解釋:

指對一切有形和無形事物的執著,指人類執著於自我的缺點。包括自大,自滿,自卑,貪婪等,放不下自己,心中梗著非常大、非常粗、非常重的我。執著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

「我執者」常常表現不自覺的行為方式和說話方式,儘管外界已經提出了反對意見,但還是執著於自己的認知。

「我執者」常常把我覺得,我認為等掛在嘴邊。思維方式和應對外界的方式僵化。不懂變通。即使其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已經嚴重威脅到自己的生活,但還是意識不到,或者不願意改變自己。因為在他們的思維中,改變自己不如承受不幸,改變會打破原有習慣的模式和安全體驗,也就是說,改變對他們來說是危險的。即使,現在痛苦或者不如意,但是我熟悉的,掌控的。改變意味著我失去對我的掌控。一旦對我的掌控失效。將會是災難性的,

從另一方面講,就是對自己太執著,對自己的身體太執著。

太執著於自己的身體

就像某些疑病症的人,稍微有點不舒服,就認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到處求醫。事實上身體很好。因為從內心恐懼他身體與他分離。當一個人太關注自己,關注自己的身體,就相當於拿一個放大鏡來觀察事物,就會放大事物的形狀,而事物的真相就擺在那裡,只是你放大了自己的焦慮而不能自拔。

太執著於自己的想法和思維

認為自己就是對的,根本就沒有認真分析別人的意見,就武斷地下結論。這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執著,而這些往往是隨著年齡越大,於是執著於自己的認知。而不用一種開放性的心態來面對外界,往往給自己和家庭都來帶不可莫名的傷害,比如:一個總是暴躁而發火的父親,一個懦弱而忍氣吞聲的母親。可以想像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長大,多半都帶焦慮抑鬱的特質。事實上父母親一直都執著於自己認知而不改變,這才是可怕的地方。

太執著於財富和金錢

對財富和金錢的執著,從另一方面講,就是對失去的恐懼。財富固然重要,但財富只是一種載體,一種人生工具。只有在你利用它時,它才會產生價值,如果運用不當或者對財富認識不當,財富對我們而言是一種災難。你看那些那些貪官,貪了很多錢,事實上也沒用出去。沒有產生價值不說,反而落得牢獄之災。

有些朋友,因為某些原因損失了財富,終日變得鬱鬱寡歡,自責自罪,焦慮不安。但實際上財富和金錢是流動的,你只是在某段時間進行保管,大不了你後代再給你保管幾代。最終都會回歸社會,因為它來自社會。而你最終會回歸大自然,因為你來自大自然。

你對財富無非也是對安全的牢牢把控,而真正的安全來自內心,來自,無論天地怎麼飄搖不定,我都能找到安全落腳點。



太執著於身份和地位

身份和地位是人的標籤,是人價值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也是我們存在社會關係的區別。

很多人太執著於自己的標籤,當他失去這個標籤的時候,無法接受。甚至失去生命來維護這個標籤。因為他把這個標籤已經內化成了自己一部分。撕掉標籤等於說是失去自己,但本質上二者是分離了。只是一段時間內的社會行為的概括而已。

很多朋友因為生意失敗,而借酒消愁,抑鬱焦慮,自閉自責。不願放下曾經成功的標籤,不願放下自己的身段和面子,從頭再來。其實有時候,你邁出那步,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還有朋友因為欠網貸被催債而自殺的,無不是對自己面子的執著,好像被知道欠債了是極其羞辱的事情,欠債金額不足以摧垮他,而是別人知道他欠款可以摧垮他,可以,想像對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自己是有多麼的執著,為了這個別人心目中的自己而可以放棄生命。

太執著於各種情感

對情感的執著,對親情,對愛情,對友情的執著。經常我們看到在兩性關係中斷後,自殺輕生的,在親人過世後,抑鬱厭世的。比比皆是,其本質就是對情感的執著。都是在所有關係中依賴和佔有的結果,是失去自我完整那部分,在情感關係中的補償,當補償那部分被拿走後,而產生的失去的心理應激反應。

而真正的關係是分離,而不是在一起。作為一個成年,在心裡上不依賴任何一段關係,不執著於任何一段關係。關係的產生和失去是必然,只是在一段時間內存在。

太執著於過去和未來

對過去的受到的創傷和委屈執著,對過去失敗的悔恨和自責執著。不願意和解過去,也不願原諒自己和他人。帶著受害者的模式生活,攻擊自己。這就是典型的抑鬱症的執著模式。

對未來總是提心弔膽,恐懼失去,害怕得不到。總是把生活過在未來而焦慮不安,而生活永遠在當下,這才是事物的真相。這就是典型的焦慮症的執著模式。

「我執」就像一個放大鏡,根據每個人的讀書深淺,決定同一件事情放大的程度;

同樣的事情,&34;度數低的人,能妥善處理,很快就過去。而」我執「度數高的人無限放大自己的遭遇,帶來的種種執念,最終難以自拔。



&34;源於自我中心主義,太關注自己或關注自己有關的人和事物,除此之外的眾生漠不關心。

所以,我們能帶著平等心和慈悲心來看待眾生,如果我們從自身的關注,開始關注外界,放下自利的心,原諒他人,也原諒自己。心量必然隨之放大,我執也就慢慢放下。

那些還處在抑鬱焦慮等各種痛苦中的朋友,還處在各種的執著中而放不下。有些甚至還沒意識到,或者即使意識到了,而不願意去改變,因為承受不幸要來得簡單得多,而改變更冒險而不可控。

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打破我執,因為只有打破我執,就會自在。

相關焦點

  • 我是如何走出「抑鬱症」的?
    而要追溯抑鬱症的日子,得回到我的高中時期--內心極度晦暗的三年低谷期,每天都在淚水中度過,內心極度自卑脆弱敏感,嚴重社交恐懼,三年基本沒有朋友,感覺全世界都討厭自己,感受到的儘是敵意(其實大家明明都很好),最糟糕的是自己也非常討厭憎恨自己…… 造成抑鬱的因素有很多很多,當時看來大多與家庭相關,譬如自小家庭就像裝滿不定時炸藥的戰場隨時可能「爆炸
  • 「我得抑鬱症了!」
    01朋友們,上午好,我是離歌。前幾天看到上了熱搜。這個名字,我想大家應該並不陌生。林湘是電視劇《怪你過分美麗》裡面的一個角色。老實說,一開始看這部劇的時候,我並不喜歡她。因為這個角色太作,給人的感覺很不舒服。可是看著看著我卻開始心疼這個姑娘了。表面上她是風光無限的大明星,有美貌有實力。
  • 壓死抑鬱症患者的最後一根稻草,往往就是你和我
    近日,在我所在的一個抑鬱症患者團體互助群裡看到有一個群友在尋求幫助,她說自己的弟弟想輕生,自從得了抑鬱症之後就覺得自己活著對身邊的人來說是個累贅,死了還能把自己的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人。這些都被一個僅十幾歲的男孩寫在了遺書裡,最後還留下了一個微笑的表情。你能想像的出這是一個十幾歲孩子寫的遺書嗎?你能想像的出這抹微笑背後隱藏著什麼嗎?
  • 「網抑雲」背後是「人均抑鬱症」?
    我也是網易雲音樂的忠實用戶,聽歌的同時閱讀網友的評論,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只是很多評論讀起來卻是頗為「傷感」,還有不少網友在上面抒發自己的小情緒:家庭矛盾,學習困難,工作壓力,等等,有人批評這些言論太「矯情」,甚至還有人稱這些留言背後簡直是「人均抑鬱症」。
  • 抑鬱症的真相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之前我興奮的時候給我誤吃的藥和後來抑鬱的時候吃的是一種藥。因為儀器只知道腦電波信號的強弱,至於是因為高興、興奮變強的,還是抑鬱、焦慮變強的,儀器怎麼會知道。這個基本上就是抑鬱症及所有精神類藥物的研發理論。所以只要是情緒、心理和精神的問題,你去看西醫開的藥都是那幾種。
  • 只有內向的人會得抑鬱症嗎?抑鬱症的9問9答:關於抑鬱症的那些事
    1.抑鬱症能夠被治癒嗎?許多抑鬱症患者對抑鬱症能否被治癒都抱著懷疑的態度,也許你也是其中一員。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什麼程度的抑鬱症,無論抑鬱症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都是完全可以治癒的。國內以及世界上都已經有太多的研究數據和臨床康復案例證明這一事實。
  • 「都挺好」的背後可能是「救救我」,警惕微笑抑鬱症!
    這是一種非典型性的抑鬱表現形式。 他們在別人面前表現的很開心,甚至很有幽默感,但在微笑和樂觀的面具背後,卻充滿了無價值、殘缺和絕望感。 和普通抑鬱症不同的是,「微笑抑鬱」的患者並不是每天縮在床上,喪失與人交往的能力,而是擁有比較好的社會功能,甚至令人誤以為社交能力比普通人更好。
  • 我抑鬱症的成長之路!抑鬱症讓我學會了愛和感恩!
    如坐針氈,感到世界末日,不敢出門,不敢見人,度日如年,簡直就是生不如死。那時候嫉妒討厭自己,否定自己。好像心中有個傷痕累累的小孩。這一切自己全然不明白怎麼一回事,只是自己心裡在怨恨:「為什麼這樣的事情偏偏是落在我的頭上,為什麼上天對我這麼不公平?
  • 請善待每個抑鬱症女孩
    聽說是講抑鬱症的。上映後我就拉著朋友去看了。劇情剛開始時,女主直播時笑得非常開心,完全無法將她和抑鬱症聯繫在一起。女主在墓地直播時認識了男主,男主因為救了女主三次,就和女主綁定在一起了。辛唐為了能回到自己的星球,每天努力討好吉擇。無論辛唐怎麼討吉擇開心,吉擇始終都開心不起來。
  • 抑鬱症應該引起我們每個人的重視
    認知存在的誤區記得讀書的時候,新聞看到一個抑鬱症重度患者忍受不了自殺,並把自己女兒一起帶去跳樓。我媽在旁邊評論:「這人啊,自己要是不想活了,誰也救不了。」當時我還沒有過多接觸心理學,但總覺得這個說法不太對,因為新聞裡主持人也說了這個媽媽曾經無數次地向家人發出求救信號,覺得自己過得好辛苦,可是家人都認為是她矯情,甚至認為在裝怪。
  • 抑鬱症就是矯情?你們都被騙了,這才是正確答案
    文/晏影寶寶每當我想和別人說起我最近有些消極的狀態時,我便很誠實地對他們說:「我好像得抑鬱症了。」可無一例外的聽到的回覆都是清一色的不敢置信的你別和我開玩笑了。朋友說:「你就是被虐的少了。」親戚說:「你想開一點嘛!每天哪有那麼多不開心」。
  • 我患上抑鬱症的這半年,對抑鬱症的幾點認知
    不好意思,這段時間我的情緒生病了,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抑鬱症。驚聞喬任梁因為抑鬱去世的消息,心裡還是蠻傷心,因為我住的地方離他出事的地方不遠,再加上自己也有這個病症,心裡不免有些吃驚和害怕。願逝者安息,望大家對抑鬱有所了解和重視。
  • 抑鬱症患者背後的「燃燈者」
    受訪者供圖抑鬱症患者背後湧現越來越多的支持者,來自患者或家屬以及專業從業者28歲的演員尚於博人生最後一個決定,是從樓頂一躍而下。站在樓頂時,他跟好友通了一個電話。他說他在觀景,眼前一片很美的景色。粉絲們議論紛紛的時候,媽媽毛愛珍焦急地想要對全世界解釋,我的孩子是病了,是不由自己決定地病了。
  • 性開放與抑鬱症
    性開放與抑鬱症性開放與抑鬱症是有關聯的,據研究表明,越是性開放的人們,其心理壓力越小,社會認同感就會越大,社會認同感越大,做出的社會成績就越大,相反,那些常期以性為恥者,對性避而不談者,往往會很自卑,沒有自信,甚至會抑鬱,時間一長,就會形成一種很嚴重的心理病。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向世人表明一種觀點,淺談一下對待性開放與抑鬱症的一些方法。
  • 得抑鬱症的,往往都是好孩子
    得抑鬱症的,往往都是好孩子許多人好奇,為什麼短短幾年內,抑鬱症會成為校園高發的一種精神障礙?背後原因是錯綜複雜的。一方面在於,當下日趨激烈的升學競爭環境太過逼仄,使人無處可逃。大部分家庭,將高考視為改變命運,實現階級躍升的唯一途徑,每個人都在拼盡全力,以拿到一張「門票」。孩子自然成了這場戰役的先鋒,只是極少有家長意識到,作為家庭權利結構中最弱勢的一方,孩子同時也可能是壓力的最大承受者。尤其是好孩子,他們聽話、成績優異、自省、自我要求高、完美主義,但這也意味著,他們釋放壓力所有的途徑幾乎都被堵死。
  • 林奕含說抑鬱症豈只是抑鬱,不要誤解得抑鬱症的人,誤解就是傷害
    毫不了解抑鬱症,想當然一昧讓得了抑鬱症的人想開點、開心點,不假思索的讓抑鬱的人找個愛人陪伴他們,一廂情願的以為愛侶們一起做些浪漫的小事就可以讓抑鬱症患者走出並不稀奇的困境,作壁上觀的指責得抑鬱症的人太脆弱、太矯情,這些無知的想法都是對抑鬱症的誤解,也是對罹患抑鬱症的人的一種巨大傷害。
  • 抑鬱症:問題即契機
    因為抑鬱症的治療途徑不一樣。對普通人來說,應對抑鬱症,依靠的是大量藥物。而強者呢,他不只是通過藥物,他還會通過自身的精神力量去療愈抑鬱症。普通人的抑鬱症,就算通過藥物治療好了,過幾年還會復發。而強者的抑鬱症,一次過後,此生都不會再犯。
  • 帶你了解各種醫生眼中「抑鬱症」成因分析
    文/老K關於抑鬱症的成因說法眾說紛紜,但也都不無道理。甚至古時候宗教也都有解釋,比如佛教說抑鬱症患者「我執心」太重,對待事情不能允許無常,抑鬱症患者就是太執著事情導致陷入「精神交互作用」中不能自拔。但除了這些外,各種醫生對抑鬱症也有不同解釋,今天給你科普一下:心理醫生眼中抑鬱早期隨著心理諮詢對抑鬱症效果的研究非常少,一些腦科學和神經科學專家認為心理諮詢沒有實證研究對抑鬱症有效性,所以心理諮詢低迷了一段時間。
  • 「抑鬱症是人類第二大殺手」:抑鬱症的3個根源,希望你早點知道
    這個話題火起來,我覺得是一件好事,因為一直以來,抑鬱症總是被人們誤解,沒抑鬱症的人不理解抑鬱症,總覺得他們就是想太多,就是矯情,而得了抑鬱症的人因為害怕不被理解支持,不敢讓身邊人知道。 當它被當作一個禁忌話題,無人談論的時候,對患抑鬱症的人來說非常的不友好,因為他們非常需要得到理解,得到關愛,最後卻只能自己一個人面對,不利於病情的治療。
  • 我看你根本不是抑鬱症,就是作:抑鬱症有多可怕?
    我們仿佛經常可以在生活中,聽見這樣的質疑:「我看你根本不是抑鬱症,就是作。」是的,抑鬱症最難的是那句:沒人覺得我病了,他們只是覺得我想太多了。想像一下,你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過著平常人的生活,上班認真工作,下班用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