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過全國信息學奧賽金牌、清華姚班碩士畢業、曾就職摩根大通、谷歌的張昆瑋,他做出了一個看似「叛逆」的選擇:
放棄清華讀博,辭掉在谷歌的高薪工作,回到老家一所二本院校成為一名月薪3000多元的青年教師。清華大學姚班畢業生張昆瑋,NOI金牌得主,前谷歌員工辭職回家,在一個二本學院做人民教師。主業加兼職,月入勉強過萬,引發網友一片唏噓,同樣這個話題也在知乎引起了震驚過後的熱議。如果看到這裡如果你還不清楚為什麼大家會對此表示震驚的話,小編來科普科普NOI金牌和清華姚班有多牛:NOI是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的簡稱,是國內包括港澳在內的省級代表隊最高水平的大賽,由中國計算機學會在計算機普及較好的城市組織進行比賽。其宗旨在於,給那些有才華的學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通過競賽和相關的活動培養和選拔優秀計算機人才。那麼,能拿到NOI金牌選手的編程水平有多高?知乎上有人這麼形容:
姚班是世界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院士於2005年創辦,致力於培養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世界一流高校本科生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競爭力的領跑國際拔尖創新計算機科學人才。從2005年初次設立姚班開始到現在15年的時間,一共只錄取了400多人,而且這些人幾乎都是「神童」級別的,
其他普通學生根本考不進來。能進入姚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數學、物理以及信息學競賽的金牌選手,或者是各省高考前三名,其中保送和自招的學生比較多,就以2018年招收的50名學生為例,保送生+自主招生的人數佔到了44人,裸考6人,其中數學奧賽選手13人,信息奧賽選手26人。
能考入姚班的人,絕不僅僅能用「大神」來概括。
自2005年開班至2019年止,「姚班」已經送走11屆畢業生340人,其中64人在姚先生創建的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讀研,32人在清華其他院系繼續深造,1人赴北大光華繼續深造。202人赴美國、新加坡、香港和法國等地讀研,其中有赴MIT 18人、Princeton 20人、史丹福大學9人、CMU 22人、耶魯大學1人、賓夕法尼亞大學3人、哥倫比亞大學9人、UCBerkeley 9人等;41人赴Google、MSRA、IBM、Facebook、網易等著名計算機企業工作。那麼,這樣一個本碩都是在清華的學霸,為何放棄谷歌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的普通二本院校,甘做一名教師呢?
用張昆瑋自己的話說:
「不喜歡科研,因此晉升無望,只能平淡地過這一生。」張昆瑋出生於山西晉中,從小學習優異,初中畢業以全省狀元的身份考入山西省實驗中學。
高中時期,張昆瑋在信息競賽中展露頭角,拿到兩個省級一等獎。並獲得全國信息學奧賽金牌,成功保送清華。在進入清華後,張昆瑋又經過層層選拔順利進入「姚班」。
碩士畢業之後,張昆瑋發現自己並不適合科研這條路,於是果斷放棄讀博。從象牙塔離開,張昆瑋只剩下「工作」這一條路。名校畢業的他受到了網際網路巨頭,金融界知名企業摩根大通銀行的青睞。最後,他選擇了谷歌,福利待遇和工作環境在業內都算是屈指可數。張昆瑋坦言了北京工作生活的壓力:
「在北京,我看不到自己的未來。北京地鐵沿線的房子已經漲到幾百萬上千萬,如果貸款30年,每年要還的錢基本是我全部的收入。收入可以漲,但是萬一經濟不景氣呢?是不是要像當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時候的年輕人一樣,去流落街頭?」張昆瑋不想用世俗定義的「成功學」來解釋自己的行為。離開,不是一種逃避,只是另外一種選擇。最終,他選擇回到晉中,在晉中學院當一名普通的教師,面對網絡上再多的質疑他都不做任何回應。他所任教的晉中學院,接觸過張老師的學生這樣評價他:「他專門帶低年級的同學刷pat,看了他寫的代碼,真的才明白什麼是真的厲害。他說話很溫柔,也很有耐心,並且幫助我們低年級學生改代碼的時候很認真。我第一次感覺到我們這種學校的學生和真正厲害學校的人相比我們的差距在哪裡。」在知乎中,和張昆瑋有著類似求學經歷的同校校友@李新野 也表明:
他是無比羨慕和佩服張昆瑋師兄所做的決定。他也是NOI金牌,姚班畢業,也拿過幾個美國 top offer(FANG 其中的兩個和 Citadel、Two Sigma 兩家量化基金)。但是越來越覺得在美國大公司拿 H1b 當 corporate slave 挺沒意思的,也挺沒尊嚴的。沒意思在於:任職在這樣的大公司裡,你做的都是小項目,撐死過幾年當個中層領導;沒尊嚴在於:一個奈及利亞還是保加利亞人,當個保安,一年就可以拿綠卡,中國培養出的人才,每年交稅六位數美金,想拿綠卡卻要排隊五年以上,感到了不公和恥辱感。同樣,當談及張昆瑋碩士畢業,其實不管他是否出身於清華,現在二本院校招教師,學歷都很難只限於碩士,對於他的情況,也可以算是該校破例錄取。知乎網友@Yuhang Liu:對於還沒怎麼接觸社會的學生黨來說,這個新聞至少告訴他們兩條信息。1. 北京的房價真的很貴;(谷歌給的待遇當然不至於在北京買不起房,但是要挑地段挑學區的話,可能選擇還是有限)2. 不想做科研,又想找穩定的高校教職,哪怕是清華姚班出來也只能去二本。我覺得晉中學院可能還是看他是姚班畢業的,又是山西老鄉,才破例招進來的。二本理工科院系穩定教職願意招碩士的,真不多。抱著「讀個碩士找個高校養老」想法的大學生們,知道自己想法多麼不切實際了麼?
最後,張昆瑋也表明,自己不願在眾人定義下的「成功學」中隨波逐流,社會對清華畢業的學子期望很高,但並不是每個人的追求就是所謂的「厚望」。
一般來講,對於研究生,尤其是博士來說,大家都會認為,去高校任職是最好的選擇。仿佛已經默認如果你沒進高校或者名企,你就是對教育行業資源的浪費。
有清北畢業的學生,選擇去當中小學老師。有7年半的本碩連讀的浙大學生看了個紀錄片決定去做麵包。有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碩士畢業於北大的石悅在一片爭議聲中,做起了網紅遊戲主播。這些新聞的出現,底下總會伴隨爭議:這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
這些選擇真的就是浪費嗎?碩博們就一定要從事科研相關工作嗎?其實未必。因為不喜歡科研所以選擇離開,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在我看來,這是值得敬佩的。誰說月亮和六便士之間,我們都必須彎腰撿六便士呢?學業有成的碩博選擇一個普通工作,
其實也是在打破大家對碩博就業的刻板印象。來源:本文綜合自 募格學術、量子位、知乎、百度百科、騰訊網、澎湃新聞、北美留學生日報 等所推送文章非商業用途,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
【分享職場智慧,解讀熱點話題。這裡是文化行業人才招聘的權威平臺,投稿與合作請聯繫:eastcollege@126.com】~助你在職場一臂之力~
後臺回復「紅包」,參與福利活動
後臺回復「面試」,學習面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