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國英才聚清華,一半英才在姚班。社會普遍對清華學生寄予厚望,但是,不是每一個清華人都能夠承載這些期許。
張昆瑋是山西晉中人,中考成績是全省第一名,考進山西省實驗中學後,很快就在數學、物理和信息學競賽中拿到兩個省級一等獎,榮膺全國信息學奧賽金牌,進入國家集訓隊,從山西這個競賽相對弱的地方成功保送進清華。
經過再一次的選拔後,張昆瑋進入清華姚班。能進入清華大學姚班的學生,基本都是各省數學、物理及信息學競賽的金牌選手,或者各省高考名列榜首的考生,其中以保送生居多。
張昆瑋在學霸雲集的姚班裡依舊「自帶光環」。張昆瑋的演示文稿設計非常精巧,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稱為「地神級」人物。
在2012年春季學期大班會暨Yao Award獎學金頒獎儀式上,張昆瑋獲得優勝獎,還與姚期智院士合影。
張昆瑋也想過讀博士,在姚期智院士領導的交叉信息研究院,用一年修完了博士所需的課程。張昆瑋卻突然發現自己不適合科研,不能很好地適應日思夜想的工作方式。
姚班畢業的學生沒有興趣從事科研,那麼,在姚班的生活也許就沒有那麼風光。2017年,碩士畢業的張昆瑋放棄攻讀博士。
離開清華園後,他陸續收到網際網路巨頭阿里、摩根大通銀行等幾年公司的offer。再三考慮,他選擇了摩根大通,從事計算機領域的工作。
摩根大通光鮮生活的背後,張昆瑋看不到未來的希望:高企的房租要花掉稅後工資的三分之一,而且不能解決北京戶口。
恰恰在這個時候,張昆瑋收到了谷歌錄用的通知,毫不猶豫辭到摩根大通的工作,到谷歌從事「知識圖譜的預處理和批量計算」。
「姍姍來遲」的舒適沒有抵消掉張昆瑋內心的「憂慮」:萬一經濟不景氣呢?是不是要像當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時候的年輕人一樣,卻流落街頭?
姚先生寄語姚班同學「做最好的自己,做到比一流更好」的聲音猶在耳邊,在谷歌工作兩年後,張昆瑋回到山西老家晉中學院,成為一名青年教師。
晉中學院是在原晉中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晉中教育學院、晉中職工大學三校合併的基礎上建立山西省省屬全日制本科院校。
沒有摩根大通、谷歌的工資,不想就此成為世俗成功標準的討論對象,第一個月的工資只有2700元,第二年會漲到5000元。
張昆瑋對大城市的憂慮反而得到了安放,「我不願意像成功學說的一樣,為了成功捨棄一切,我想在工作之中融入愛好,想在工作之外有自己的生活。」業餘時間還會給母校實驗中學講些課,在網上接一對一的競賽輔導,和工資都加一起,一個月也能賺上萬塊錢。
為什麼會甘願選擇平凡和普通?張昆瑋從清華大學姚班畢業,先後就職於摩根大通、谷歌,最後回到老家,現在一所二本院校擔任青年教師,第一年的月工資只有3000元。從一名令人羨慕的「金領」,變成普通的「人民教師」,張昆瑋起伏的人生背後是「不願在世俗成功的標準裡隨波逐流」。
有更多當地學校聯繫他,希望他能在業餘時間做教練,指導信息學競賽。指導過的一些學生很敬重張昆瑋,認為「他的做事風格都會影響我後半生。」
不過,返鄉隨俗,同齡人都已經步入了婚姻的殿堂,28歲的張昆瑋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對象、婚姻,家庭生活,曾經不是一個緊迫的問題現在變得「急迫」。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一個時代的優秀的人才該有一部分從事教育行業,這樣能更好地傳承下去。張昆瑋曾經感慨:「當你看到孩子們好奇的眼睛的時候,你會忘掉一切憂愁和不快。如果能獻身於家鄉的基礎教育,我也不算荒廢一生吧。」
不喜歡科研,張昆瑋放棄谷歌的工作,回到老家的二本大學當教師,晉升無望,只能平淡地過一生,但是,人各有志,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