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8月27日電(記者 李磊)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8月26日,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前夕,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內蒙古伊利公益基金會主辦,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協辦的「伊利未來公園2019夢想夏令營」在北京航天城舉行開營儀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錢學森實驗室副主任劉乃金、航天五院研究員姜利祥、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教育處副處長王巖慶、中華英才書畫院執行院長劉利劍等參加了啟動儀式。
「2019夢想夏令營」是「伊利未來公園—用科技連接世界兒童」科普公益項目的一部分。2017年,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攜手伊利集團共同發起這一兒童科普公益項目。2017年底至今,「伊利未來公園」開展了科普百校行、夢想夏(冬)令營等系列活動。伊利堅信可持續的能力,代表了企業的未來領導力,持續、科學、有計劃地幫助全國青少年享受科學樂趣,是企業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正如伊利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伊利集團始終固守『質量』和『責任』兩個根本,為消費者帶來高品質產品的同時,也從未忘記企業自身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希望帶動更多合作夥伴共同加入到推動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行業」。
「2019夢想夏令營」成員是來自革命老區河北阜平縣龍泉關學校的20名貧困兒童,為滿足城鄉兒童交流需求,夏令營還邀請了7位城市學生代表作為志願者。
夏令營期間,孩子們將走進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領略當今前沿科技;參觀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感受中國航空航天建設的發展成就;登上北京古觀象臺,回溯古人徵途星海的夢想;聆聽天文學科普講座,提升科技文化素養。
在開營儀式上,中國首批航天員之一陳全,為營員們作了題為「航天員是怎樣煉成的」的科普講座。陳全講述了他如何從一名普通家庭的孩子成長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的經歷,介紹了航天員的選拔標準、訓練過程、日常工作和生活管理。小營員們各個聽得心潮澎湃,他們了解到要成為一名航天員,需要經歷多重考驗,具備多樣素質,為他們立志航天事業播下一粒小小的種子。
王駱(化名),來自河北阜平縣龍泉關學校,他幼年喪母,現與姨媽和姨夫一起生活,品學兼優的他有著一個航天夢。他聽完陳全演講後激動地說,我們平時見不到這些跟航天有關的東西,但我相信只要好好學習科學知識,就有機會加入航天事業。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李海菊主任表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在融合教育、科技教育越來越受重視的今天,我們給予孩子們對探究科學的熱情和勇氣,更要鼓勵孩子們勇於追求屬於他們的「科技夢」。通過本次夏令營活動,希望小營員們學習太空人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開營儀式後,營員們參觀了北京航天城。太空飛行器、航天英雄、航天精神等多個主題展廳的參觀,讓營員們了解到太空人在太空的生活細節,被太空衣和等比例的太空站模型深深吸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歷程及其取得的輝煌成就、鑄就的偉大精神深深地感染了營員們。
航天之星科普教育基地副主任王斌為孩子們帶來了關於地球和宇宙的講座,他向大家介紹了地球大氣分層、宇宙的組成、火箭的設計與結構等知識,讓孩子們進一步了解了科學與科幻之間的關係,明白了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隨後,大家在天空院講解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運行指揮大廳,了解密雲、喀什、三亞、昆明等衛星數據接收站的建設與運行現狀,並在數字地球展廳觀看了關於數字科學平臺的沉浸式3D影片,在觀影中感受創新推進科技的價值。
自2017年至今,「伊利未來公園」已累計覆蓋24個省份、76個城市及地區,深入中小學近500所,覆蓋中小學學生35萬人次,捐贈圖書超過10,000本,為山區及革命老區學校創建科學創客教室35個。該項目計劃用7年時間,走進1500所中小學,持續為貧困山區的學校提供科普課程及活動,幫助貧困地區的學生縮小數字鴻溝,拓寬視野,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和能力。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