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梅: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

2020-12-25 人民論壇網

黨的十九大對回應和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了重大制度安排,其中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提升人民生活質量,注重激發廣大人民積極參與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熱情。

新時代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是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的階段性目標。人民群眾的現實訴求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根本動力,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滿足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應有之義。

新時代中國人民更加注重生活質量,人們在提升生活品質的過程中所釋放出的強大需求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之一。「生活質量」概念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在其著作《富裕社會》中提出,主要是對GDP作為國民經濟福利指標進行了修正。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以人均預期壽命、成人文盲率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生活標準(人均GDP)等作為測量各國生活質量的指標體系。我國一些研究者把測量生活質量的指標體系延伸到收入的購買力、家庭主要支出、居住與生活條件、健康狀況、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等方面。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歷了重生產輕生活和物質生活發展的時期,現在正迎來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新階段。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人們,將在享受寬裕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更多期待享受藍天白雲與新鮮空氣、社會和諧與平和心態,還需要良好預期的社會保障、團結安定以及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環境。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不僅源自經濟社會的高質高效發展,而且有賴於保障社會生活的目標理念、制度架構、政策設計等的一系列變革。例如,我們黨提出的「小康社會」目標的內涵在發展中不斷完善,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願望越來越具有實在性。改革開放初期的小康社會目標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黨的十三大提出從「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到「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再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小康社會的目標更為重視收入分配水平。黨的十五大又提出了「新三步走」戰略,小康社會的內涵從「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到「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再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範疇。黨的十九大提出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面小康社會」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概念,從強調經濟因素,到涵蓋社會發展、民主進程、公平正義、法治保障等各個方面。

以人民為中心的制度設計保障美好生活預期

中國共產黨堅持執政為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直面未來美好生活實現的艱巨挑戰,為保障全體人民對未來有明確而穩定的預期,我們黨在發展戰略安排上進行著賡續創新的新探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進行制度建設,不僅有助於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發展目標形成清晰深刻的整體性認知和自覺性態度,而且能夠凝聚全社會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

聚焦人民基本生活形態和生活品質提升的新需求、新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社會建設,明確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安定有序;社會建設要以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在體制機制、制度政策上系統謀劃,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堅持群眾想什麼、我們就幹什麼,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項工作都做到願望和效果相統一。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並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寫入黨章。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制度建設的重要性,提出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種種制度設計都是立基於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如此,能夠確保人們對解決社會基本問題、調整社會關係、未來美好生活形成更好的預期。

提高生活質量需要共同責任擔當

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需要相關者的共同努力和共同責任擔當。在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今天,人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必然會對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提出更高要求。公共服務不到位,是未來美好生活的最大挑戰。目前,我國公共服務體系還存在供給不能有效匹配需求,區域之間和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對於產品質量和服務構成所需要的適應性轉變和結構性調整還缺乏足夠的重視。公共服務是現代政府的核心職能,政府職能轉變是公共服務模式變遷的制度基礎。雖然政府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可以推進生活質量的提升,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要包辦所有公共服務,因此要求政府在轉變職能的同時,認真探索如何創新公共服務供給的體制和機制問題。

黨的十九大明確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我們意識到,要創造一個讓廣大人民群眾可以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環境,將是一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共同奮進的過程。美好生活的建設需要相應的公共性支持,這不僅依賴於「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高度自覺,還需要人們在面對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時,時常提醒自己要有合理恰當的生活預期,要有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要有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和互相尊重的胸襟。面向未來,我們依然要看到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艱巨性始終存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是一個長期過程,以共同的責任擔當,為實現美好生活不懈奮鬥。

(作者:李友梅,系上海大學教授、中國社會學會會長)

相關焦點

  • 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國一些研究者把測量生活質量的指標體系延伸到收入的購買力、家庭主要支出、居住與生活條件、健康狀況、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等方面。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歷了重生產輕生活和物質生活發展的時期,現在正迎來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新階段。
  •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總之,就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 改革開放40年: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消費質量明顯改善
    新華社圖片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消費質量明顯改善——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四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居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收入來源明顯多元化,分配差距持續縮小
  • 【高訪之「戰疫篇」】李友梅:全球風險的不確定性正在常態化
    李友梅:基層社會治理的難點之一,就是如何破除「政府在做,群眾在看」的問題。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沒有一個人能夠獨善其身,小區是廣大居民共同的家園,是人們生活的地方,也是疫情中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最後一道防線。
  • 丁元竹: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丁元竹: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2020年11月21日 20:29:00來源:新華網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導丁元竹在做客新華網《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知識雲課》時表示,「十三五」以來,我國民生事業成就斐然,人民群眾福祉達到新的水平。同時,我國民生保障還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十四五」時期必須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 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面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溫家寶]:(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全面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溫家寶]:2003年抗擊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給我們的重要啟示之一,就是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這些年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重視保障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政府工作力度之大、財政投入資金之多前所未有。
  •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提高社會建設水平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十四五」規劃建議對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七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觀點) ——認識和把握新...
    切實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也要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入冬後天氣漸冷,北方城市已經供暖,南下旅遊也日益火熱;「15分鐘生活圈」在上海浦東不斷完善,各項公共服務在步行15分鐘範圍內均可獲得;
  •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觀點)——認識和把握新...
    切實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也要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 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比如,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製造業增加值連續7年居世界第一位,等等。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狀況顯著改變,再講「落後的社會生產」已經不符合實際。第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
  • 李友梅:辨識中國社會轉型實踐之實
    【李友梅:辨識中國社會轉型實踐之實】  上海大學教授李友梅表示,新中國成立後,社會管理、社會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改革社會體制、創新社會治理等一系列以「社會」為主題的領域,成為中國社會學界進行實踐總結與理論思考的重點。
  •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們就要不斷制定新的階段性目標,一步一個腳印沿著正確的道路往前走。」「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如何進一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如何讓老百姓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食品藥品安全等方面更滿意、更順心?
  • 陳光金當選中國社會學會會長,李友梅卸任
    陳光金當選中國社會學會會長,李友梅卸任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嶽懷讓 2020-11-03 08:31 來源:澎湃新聞
  • 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固安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造就環京宜居新城
    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固安不斷從生態、教育、醫療、民生等方面多維發力,固安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花園城市,1公裡1公園。固安全力助推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計劃,全城18座城市級公園,60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125公裡林蔭跑步道,擁有世界四大富熱田的溫泉資源,生態休閒環京領先,真正做到1公裡1公園。名校雲集,比肩海澱。固安展開「名校戰略」,全齡教育比肩海澱。
  • 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十三五」期間嘉峪關市城鎮居民生活質量...
    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十三五」期間我市城鎮居民生活質量穩步提高吳志華 趙明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十三五」時期,我市全面貫徹中央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決策部署,大力發展經濟,積極推進各項惠民工程建設,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拓寬增收渠道,確保居民收入實現穩步增長,生活質量穩步提高。
  • 二連浩特市十三五期間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
    二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開展,「十三五」以來,累計徵集就業崗位7600多個,累計新增就業人數3500多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較低水平。三是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社保、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社會事業發展水平穩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 人民日報評論員: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顯著提升我國經濟自主性和發展...
    既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也要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入冬後天氣漸冷,北方城市已經供暖,南下旅遊也日益火熱;「15分鐘生活圈」在上海浦東不斷完善,各項公共服務在步行15分鐘範圍內均可獲得;湖北武漢啟動
  •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和質量
    實地了解政務服務大廳各項工作開展情況,通過實地查、看、問等形式和聽取負責人的情況匯報,詳細了解各服務窗口的服務事項及業務流程。隨後召開政務服務大廳工作推進會。會議強調:政務服務大廳是展示黨政形象的窗口,要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和質量,在優化全縣便民利企環境方面起好示範帶動作用。
  • 孝美情深,根治齊魯--記海寶最美兒媳之李友梅
    2017年海寶三輪電轎與山東影視頻道、新浪網、騰訊視頻等多家媒體聯合舉辦的「尋找中華最美兒媳」大型公益活動現已面向全國火熱報名中……李友梅,原是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石油公司的一名女工,2011年11月,李友梅的公公不慎跌倒引發腦溢血,癱瘓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