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對回應和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了重大制度安排,其中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提升人民生活質量,注重激發廣大人民積極參與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熱情。
新時代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是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的階段性目標。人民群眾的現實訴求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根本動力,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滿足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應有之義。
新時代中國人民更加注重生活質量,人們在提升生活品質的過程中所釋放出的強大需求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之一。「生活質量」概念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在其著作《富裕社會》中提出,主要是對GDP作為國民經濟福利指標進行了修正。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以人均預期壽命、成人文盲率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生活標準(人均GDP)等作為測量各國生活質量的指標體系。我國一些研究者把測量生活質量的指標體系延伸到收入的購買力、家庭主要支出、居住與生活條件、健康狀況、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等方面。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歷了重生產輕生活和物質生活發展的時期,現在正迎來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新階段。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人們,將在享受寬裕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更多期待享受藍天白雲與新鮮空氣、社會和諧與平和心態,還需要良好預期的社會保障、團結安定以及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環境。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不僅源自經濟社會的高質高效發展,而且有賴於保障社會生活的目標理念、制度架構、政策設計等的一系列變革。例如,我們黨提出的「小康社會」目標的內涵在發展中不斷完善,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願望越來越具有實在性。改革開放初期的小康社會目標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黨的十三大提出從「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到「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再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小康社會的目標更為重視收入分配水平。黨的十五大又提出了「新三步走」戰略,小康社會的內涵從「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到「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再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範疇。黨的十九大提出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面小康社會」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概念,從強調經濟因素,到涵蓋社會發展、民主進程、公平正義、法治保障等各個方面。
以人民為中心的制度設計保障美好生活預期
中國共產黨堅持執政為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直面未來美好生活實現的艱巨挑戰,為保障全體人民對未來有明確而穩定的預期,我們黨在發展戰略安排上進行著賡續創新的新探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進行制度建設,不僅有助於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發展目標形成清晰深刻的整體性認知和自覺性態度,而且能夠凝聚全社會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
聚焦人民基本生活形態和生活品質提升的新需求、新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社會建設,明確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安定有序;社會建設要以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在體制機制、制度政策上系統謀劃,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堅持群眾想什麼、我們就幹什麼,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項工作都做到願望和效果相統一。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並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寫入黨章。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制度建設的重要性,提出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種種制度設計都是立基於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如此,能夠確保人們對解決社會基本問題、調整社會關係、未來美好生活形成更好的預期。
提高生活質量需要共同責任擔當
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需要相關者的共同努力和共同責任擔當。在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今天,人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必然會對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提出更高要求。公共服務不到位,是未來美好生活的最大挑戰。目前,我國公共服務體系還存在供給不能有效匹配需求,區域之間和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對於產品質量和服務構成所需要的適應性轉變和結構性調整還缺乏足夠的重視。公共服務是現代政府的核心職能,政府職能轉變是公共服務模式變遷的制度基礎。雖然政府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可以推進生活質量的提升,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要包辦所有公共服務,因此要求政府在轉變職能的同時,認真探索如何創新公共服務供給的體制和機制問題。
黨的十九大明確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我們意識到,要創造一個讓廣大人民群眾可以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環境,將是一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共同奮進的過程。美好生活的建設需要相應的公共性支持,這不僅依賴於「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高度自覺,還需要人們在面對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時,時常提醒自己要有合理恰當的生活預期,要有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要有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和互相尊重的胸襟。面向未來,我們依然要看到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艱巨性始終存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是一個長期過程,以共同的責任擔當,為實現美好生活不懈奮鬥。
(作者:李友梅,系上海大學教授、中國社會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