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教育理念提倡教育孩子「要有原則和底線」,可是究竟什麼是原則?什麼是底線?為什麼要有原則和底線?沒有對孩子又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很多家長連概念都搞不明白,更不用說踐行了。
我原來對此也有些糊塗,這兩個詞從字面上都好理解,可是在生活踐行時往往又雲裡霧裡。那天在路邊停車的時候,腦海裡突然閃過一絲靈感,覺得教育孩子的原則底線和路邊停車是一模一樣的。
在城裡開過車(坐過車)的人都知道,如果想在路邊停車,必須停什麼地方?對,必須停在劃有停車線的地方,還必須停得端端正正,如果輪子壓線都有可能收到罰單。如果沒有劃線你就亂停,那麼不僅會收到罰單,還有可能被拖車。
必須把車停到劃好的停車線裡,這個就是原則;劃好的框框就是底線。如果亂停亂放,那就是沒有原則,也沒有底線。
那麼,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怎麼做呢?
一 家長要知道什麼是原則底線
對於教育孩子來說,原則可以說是規則、規範,就是事情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能怎麼做不能怎麼做;底線就是絕對不能做的事。
一大早起來趕著去上班,到了十字路口卻發現場面一團糟:所有的車都堵在一塊,東西南北各個方向都有,有人不停地按喇叭,有人搖下玻璃罵罵咧咧…
原來是停電導致紅綠燈停了。
不久,紅綠燈終於亮了起來。紅燈停,綠燈行,路口一下子就暢通了,大家心裡都舒了一口氣。
這個場面可能大家都遇到過。也只有遇到過這種場面的人,才會明白紅綠燈的重要性。是的,有了紅綠燈,我們就知道什麼時候能走,什麼時候不能走。
紅綠燈不亮的時候,往往是我們心裡最猶豫的時候:走還是不走?往前開吧,只會把路口堵得更死;停著等吧,永遠會有車插進來,永遠不會輪到你走。
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如果父母沒有給孩子制定規則,他們的內心就會彷徨猶豫:這件事到底能不能做,做了會有什麼後果。如果沒有人告訴他們,他們根本就不會知道。
所以家長要學會給孩子制定規則,告訴孩子每件事的原則是什麼,底線是什麼,這樣孩子就像有了一個紅綠燈,有了交通規則,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
比如孩子吃飯這件事,如果家長沒有制定規則,那麼你會發現,孩子可能在餐桌旁坐著吃,可能在沙發一邊看電視一邊吃,可能老人還會拿著碗在小區裡公園裡追著吃;孩子可能用筷子勺子吃,也可能直接用手往盤裡抓著吃…長此以往,這些問題就會變成一個令家長頭疼的問題。
而如果家長從一開始就規定:吃飯只能在餐桌旁吃,吃飯時不能看電視,吃飯時不能用手抓,絕不允許拿著碗追著孩子喂。有了這些原則底線,你會發現孩子上面所有的吃飯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難就難在很多家長根本不知道要給孩子制定這樣的規則。原則底線就擺在旁邊,卻根本看不見,就好像路邊明明劃著停車線,他卻看不見。
處於「無明」狀態,這是很多家長的狀態。所以,家長首先要愛學習,多跟別的家長交流,懂得什麼是原則底線,才能教給孩子。
二 愛和溺愛,中間只隔了一條「線」
幾乎沒有哪位家長不愛孩子的。愛孩子,是人類的天性。
可是,什麼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有的人,對孩子的要求全部滿足,捨不得孩子吃一點苦,恨不得拿自己的生命去愛孩子。這樣的愛,其實孩子感受不到,也不需要,它對孩子來說,只是一副枷鎖,既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壓力,也會束縛孩子的成長。
我就聽過有的家長對孩子說:「你要什麼我都答應你,什麼事都不要你做,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這樣的家長以為儘自己全部的力量,讓孩子把學習搞好,以後能過上一個好的生活,這就是愛孩子。
有的孩子十幾歲了,家長還幫裝好飯,夾好菜,拿好衣服,孩子只需要「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在有的家長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需要父母的庇護。所以,當那位三十一歲的男人犯規被交警懲罰的時候,父母竟然請求警察放過他,因為「他畢竟還是個孩子」。
可事情往往是事與願違的。你越是這樣毫無底線地愛孩子,孩子越不會長成你想要的樣子。
七田真在《愛與規則》裡提到,教育孩子的三個關鍵是愛、嚴格和信賴。家長在給予了孩子滿滿的愛之後,還要有嚴格的教導。沒有「嚴格」伴隨的愛是溺愛。這裡的「嚴格」指的就是原則和底線。
有的家長說,我絕對不會訓斥孩子。七田真說,如果你覺得這樣就能夠把孩子培養好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家長沒有原則,沒有底線,沒有嚴格的教導,孩子就無所畏懼,恣意妄為,到時候,你只能束手無策。
原則和底線就是區分愛和溺愛的分界線。作為家長,我們要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給孩子設立原則和底線,我們給孩子的到底是愛還是溺愛?
三 一旦設立原則和底線就要堅守
家長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當我們給孩子設立了原則和底線之後,就一定要堅守,不能改變,也不要輕易讓孩子觸碰。
我曾經告訴我三歲多的女兒不要踩路上的井蓋,說可能會發生危險。我剛說完轉眼間發現她就踩在井蓋上,還一邊踩一邊笑著看我的反應。我把她拉過來認真教育一通,可是一不小心發現她背著我在偷偷踩井蓋,哪怕我拉著她的手不讓她踩,她還非要伸一隻腳過去觸碰一下才罷休。
這個時候我怎麼辦?我蹲下來,看著她的眼睛說:「媽媽不讓你踩井蓋,是因為有些井蓋很危險,踩上去翻了可能會掉下去被臭水淹死,非常可怕。媽媽告訴過你原因了,如果你還踩,那麼你就要接受懲罰,讓我打一下你的小手。」
這個時候孩子開始有點敬畏心了,但不排除她還會去踩。如果她真的踩我應該怎麼辦?讓她伸出手來,毫不猶豫地打手。後來她一直就不敢再踩井蓋,不小心踩到一點邊緣還會連忙說「對不起「。
我說不能踩井蓋,就是在給孩子制定一個原則,但她卻在聽到這個原則後不斷地試探我的反應,如果我不理會,任她這麼試探,那麼今後她絕不會遵守。才三四歲的孩子就會如此,更不用說大一些的孩子了。
對於一些更小的孩子,如果你告訴他不要把杯子碰倒把水灑在桌子上,他可能下一個動作就是把杯子碰倒。還有些孩子,你明明告訴他不要把手插到插座孔中去,他偏要插給你看看。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不懂你為什麼不讓他做這些事,他想知道他做了你會怎麼樣。
大概人的本性都是愛自由的,不喜歡別人給自己設立一堆條條框框來約束自己,所以,能破一個是一個。所以,我們也不要隨意設置原則,比如孩子不愛吃胡蘿蔔,你就給他制定一個原則:「一定要吃胡蘿蔔。」
原則太多了,一是你執行不過來,二是孩子會變得很死板,不夠靈活。一般只對涉及孩子人身安全、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社會道德規範等方面制定原則。
只要我們堅守這些原則不動搖,就能培養出一個講規則、有立場、守底線的孩子。
後記:
說到家庭教育,很多家長不以為然,以為把孩子交給學校就萬事大吉了。但實際上,家庭教育就像5元的停車費,再便宜都覺得貴,很多人總存在僥倖心理,認為在路邊停一會兒沒事。突然有一天,一張罰單貼在玻璃上,讓交200元違章罰款時,後悔為時已晚。當孩子越來越大,家長發現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多,並且無法挽回時,真是後悔都來不及。
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講原則、講底線,孩子年紀越小開始越好,一旦孩子養成習慣,將會受益終身,家長也省心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