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面對的對手不一樣,不放棄馬島,是因為英國不害怕阿根廷,但是對於香港,英國非常忌憚崛起後的中國。
馬島,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為了紀念海軍司庫福克蘭將軍,將群島稱作福克蘭群島,位於大西洋南部,距離阿根廷510公裡。馬島群島由200多個島嶼組成,包括東、西兩個大島在內,有人居住的島嶼只有15個,整個群島常住居民只有2000多人。他們當中大多數是英國人後裔,雖然除了祖先來自英國,他們跟英國沒有任何聯繫,大多數人甚至一輩子都沒有去過遙遠的英格蘭。
英國認為英國人約翰·戴維斯在1592發現了馬島,但阿根廷人則認為,早在1590年葡萄牙人戈梅斯就已經發現馬島。英國認為,根據文獻記載,首次踏上馬島的是1690年的英國海員,他們把馬島兩個大島之間的海峽命名為福克蘭海峽。
1981年3月20日,阿根廷的「廢金屬回收商」們登上了馬島。這個消息震驚了整個英國。儘管二戰以後殖民地紛紛獨立,「日不落帝國」仍然無法接受這件事。在柴契爾夫人主持召開的緊急議會上,議員們強烈要求同阿根廷算帳,「必須洗掉這個侮辱英國的汙點」。
雙方開始進行談判,但是沒有結果,正在兩國談判陷入僵局時,阿根廷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當時的阿根廷軍政府需要一場勝利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奈何實力太弱,被英軍吊打。
1982年4月21日,戰爭即將開始。同年6月14日,阿根廷駐軍司令梅南德茲少將向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摩爾少將投降,9800名阿根廷軍人成為戰俘,另外4167名阿根廷軍人被遣返回阿根廷。6月20日,英阿雙方正式停火。馬島戰爭以英軍重新控制馬島結束。
那麼,英國為何願意歸還香港呢?
香港問題是中英兩國之間歷史的遺留問題。1840年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籤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65年,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締結《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南端今界限以南的地區。1898年英國又趁著列強瓜分中國之際,逼清政府籤訂《展拓香港辦址專約》,強租新界地區。
二戰後,按理說中國應該收復香港,但時任英國首相邱吉爾威脅蔣介石說,不惜一戰也不會放棄香港,蔣迫於國際的壓力,只得同意英國人從日本人手中接過香港。
可見,當時英國面對國民政府時還是有底氣的。
當時的馬島戰爭保證了柴契爾夫人的連任,更加堅持自己的強硬風格,但是號稱「鐵娘子」的她為何在香港問題面前低下頭了呢?答案就是我國比她更強硬!當時柴契爾來華討論香港問題,甚至提出以「主權換治權」的方案,但是鄧公甩給她一句話:主權問題不是一個討論的問題。英國不得不做出讓步。
1984年雙方籤訂《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
為何英國願意歸還香港,卻堅決不放棄馬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