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放鬆的方式,很開心。""我最開始在音樂想像的環節裡看到沙漠,後來滿滿看到綠草、花朵了。"
這些評價,來自羅湖健康驛站工作人員和醫學觀察人員。他們在羅湖區慢病院音樂治療師沈芊宜的帶領下,在專業的音樂治療方法中化解壓力,感受到溫暖、陪伴和支持。
音樂治療是一門新興的,集音樂學、醫學、心理學為一體的交叉性學科。從二月份至今,沈芊宜和同事們已經開展了多針對一線工作人員的線下音樂減壓活動。一對一的音樂情緒調節個案,也幫助在驛站接受醫學觀察的人員走出心理困境。
"這些活動是用音樂的方式為來訪者提供支持,提供情緒的出口,強化積極資源。針對醫護人員、一線抗疫工作人員的音樂減壓團體,更像是一次特殊的基於心理學基礎的音樂情緒調節活動。"沈芊宜說。
20 多人圍坐一起在音樂中一動一靜 放鬆心情
近日,羅湖雅園驛站的 20 多名一線工作人員圍坐在一起,跟隨沈芊宜播放的輕音樂閉上了眼睛,想像自己置身於花園之中。沈芊宜慢慢指引參與者:"你可以觸摸你想觸摸的地方,找個地方躺下,仔細感受花園裡還有什麼是你想要的。請記住,這种放松、美好的感覺,它屬於你,在任何時候,只要你願意,你都可以找到這種感覺。"
十多分鐘後,張開眼睛,參與者描述的想像中的花園各不相同。有人表示她想像中的花園裡,有她家的狗和家人在一起,五彩繽紛地開滿了花,還有蝴蝶在飛舞。但也有人表示在想像中的花園感覺到了其他情緒。
隨後,參與者選擇了各類樂器——形態各異的鼓、各類木質果殼製作的散響類樂器。他們跟隨沈芊宜用鼓打出的節奏,開始了即興演奏。
現場人員僅有一位男士之前彈過吉他,其他人均表示沒有樂器演奏基礎。但是,在 50 多分鐘的演奏裡,他們"跟著感覺"玩樂器",都玩得很嗨。
" 1、2 一起來。"沈芊宜帶領眾人,跟隨她的手勢或者鼓點節奏,單獨演奏或者集體演奏,有快有慢,多次練習後,眾人配合越來越默契,即興演奏越來越和諧。
分享感受時,參與者表示,"這是很好的一個放鬆方式,很開心。""一開始都在摸索,後來都掌握了這個規律,都投入了其中。""剛開始都有些流淚,但是感動的淚,我換了幾種樂器,這可能跟我的生活狀態一樣,也處於選擇中。"
18 歲少女經過前後 5 次音樂療愈
心情已如花朵般開放
18 歲少女小欣(化名)家住香港,今年 5 月剛參加完高考,她戲稱在家裡 3 個多月的學習和高考的壓力已經"憋出內傷"了。
5 月 21 日,小欣過關來到深圳之後便在羅湖竹園驛站開始了 14 天的醫學觀察。6 月 5 日,是她結束醫學觀察的日子。
剛到驛站時,小欣對醫生與她的交流有點抗拒。加上她普通話不太好,情緒也不太穩定。驛站的工作人員由此特別關注了她的狀態。
為幫助小欣解決失眠等問題,驛站請來了音樂治療師沈芊宜介入。
沈芊宜與其先後進行了 4 次一對一的音樂情緒調節,通過"音樂想像""音樂放鬆""音樂再創造""音樂繪畫"等方式引導小欣積極表達,釋放情緒。
在採訪中,小欣坦言,在第一次的"音樂想像"中,她看到的是沙漠、獨樹,後來慢慢看到了綠樹、花和草,看到花,在音樂中的體驗感覺特別神奇,體驗到了從未體驗過的美好,感覺輕鬆愉快了不少。
▲竹園驛站房間。
離開驛站的最後一次音樂情緒調節時,她告訴沈芊宜,"我喜歡你的吉他彈奏的音樂,旋律很好聽,吉他的這種乾脆、輕快就是我想要的。我以後也要學吉他。這些旋律是一種陪伴,讓我感覺在封閉的環境裡,有一種動態的東西在流動,四周不僅僅是牆,是很放鬆的感覺。"
同時,她坦言,她在驛站的這段時間感覺很好,有很多人關懷她,她很是感激音樂治療師沈芊宜,也感激驛站負責人唐家俊傾聽她的故事,這個大家庭讓她感覺溫暖。
沈芊宜表示,音樂治療在深圳是比較新的療愈方式,目前針對疫情防控下的醫學觀察人員、工作人員都有一定效果,除了線下活動,也可以通過手機微信和視頻進行,如有人有需要,可以撥打羅湖區慢病院電話進行預約。
深圳晚報記者易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