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是否有教養,吃頓飯就知道了,飯桌教育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2020-09-05 無堂玄米

關於教養陳道明說過這樣一句話。

他說,「教養和文化是兩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沒教養,有的人沒有什麼太高的學歷和學識,但仍很有教養,很有分寸。」


所以,不要小看一頓飯。吃飯時的風格,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和教養來。

一個在吃飯上表現得自私、處處只想著自己的人,即使他文化水平再高,也不會被認為有教養。更多的父母關注培養孩子數學邏輯思維、英語聽說讀寫、語文的寫作和閱讀,往往疏忽了離自己最近的教養方式,家庭飯桌教育。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餐桌上的禮儀,與一個人自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

餐桌禮儀不雅的人,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惡習,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體素養。

01 什麼是飯桌教育?

很多父母都抱怨現在的孩子不好管,其實不是孩子太難管,也不是家長不會教育,而是我們錯過了教育孩子的最佳地點和最佳時機。花費了更多的時間精力出資去各種訓練營、補習班,卻浪費了飯桌這個寶貴資源。

一個最佳的教養地方,一個最容易被父母忽視的地方。— 飯桌

亞洲首富怎麼教育兒女的?為什麼很多富二代都有這樣和那樣的問題?李嘉誠的兒子能夠成為「小超人」呢?李嘉誠定下規矩:無論工作多忙,每個星期一晚上,一家人一起吃飯。

真正有教養的人,不僅舉止得體,做事認真、交流方式更讓人覺得舒服,謙遜的品格、得體的涵養。教養的最高境界是讓人舒服,最直接的體現在處處對他人的尊重、體諒和周到。

請記住李嘉誠的這句話吧,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

一頓飯的時間,

足夠讓你了解一個人。


幸福家庭過年吃團圓飯


02 飯桌教育為什麼那麼重要?

一個人的學識自然在學校裡可以學習,也可以勤奮。唯有餐桌上的分寸,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家庭教育與修養。

  1. 通過用餐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和人品

平時在外,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會注意自己的形象,尤其是在公眾場合大家都會非常小心謹慎。但是一到餐桌上可能就會鬆懈下來「露出馬腳」。

你看,餐桌其實是一個非常容易看見這個人真修養的地方。

熱播節目的《妻子的浪漫旅行2》中,有很多妻子團一起吃飯的畫面,我注意到幾個小細節。

有一次,包文婧邊吃東西邊念詩,隔著屏幕隱約能看到她口中的食物,讓人看了覺得很噁心。



在參觀完考拉後,妻子團去吃午餐,可能真是因為太飢餓,謝娜不等妻子們坐齊,就已經開吃了。

在吃火鍋時,章子怡總是用自己的筷子在鍋子裡攪來攪去。在吃海鮮大餐時,她也忍不住邊吃邊對謝娜說,「這個好好吃!」一不小心把嘴巴裡的食物殘渣噴到了謝娜的衣服上。

有人說, 細節顯教養,謙卑藏高貴。

得體的修養在舉手投足的一言一行中,也在飯桌的一舉一動裡。

2.餐桌上能看出一個人是待人接物的修養


在飯桌上與其說是吃飯,也是家裡人交流想法的地方。吃飯時候更是待人接物的生活實踐場所。關鍵時候長輩場景裡長輩及時的點播。

一次吃飯,愛吃蝦的我看見桌上有大蝦,很開心。舉起筷子就朝著那個最大的蝦夾去。我媽在耳邊很輕的說了一句:「你愛吃的,別人也愛哦」。

立刻夾起了蝦分到長輩的碗裡,最後輪到自己蝦有點小,但心裡很滿足。

待人接物總會考慮到周圍別人的喜好,而不是自我為中心。自然從小到大,有不少好朋友,自然長大後也有了不少好友願意扶持。

全都得益於飯桌上媽媽在耳邊幾句提醒,想別人所想是最最基礎的共情能力。

待人接物的態度 ,藏著你的修養。


某世界500強企業招募一位高層管理職位,面試最後一步是和上級主管一起午餐面試。一般慣例來說,這一步上通過率80%以上,但出乎獵頭預料的是,這位各項業績資歷突出的候選人,在餐桌上被淘汰了。

席間,他自覺言行舉止相當得體,可是卻遭到淘汰。找不到頭緒的他,通過獵頭去了解情況,對方秘書回復。飯桌上的有不少細節不是特別妥當,面試高管尤其介意那些用餐細節。尤其是全程沒有對服務的工作人員表達過一句謝意,最後失去了寶貴的職場機會。

所以,我們要成一個有教養的人,應該從吃好每一頓飯開始。



03 做到這4點,從飯桌教育中培養孩子優秀品質以及良好的用餐教養

  1. 從用餐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美國品德教育聯合會主席麥克唐納曾說:

能力不足,責任可補;責任不夠,能力無法補;能力有限,責任無限。」

關於「責任」這個詞,看過《蜘蛛俠》的人一定記得一個經典情節,蜘蛛俠的叔叔在死之前對他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也許,這句話反過來說同樣成立——責任越大,能力越大!

可見,責任心對孩子而言,是多麼的重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可以從餐桌這塊陣地入手。不要以事小而不為,這是一句每個中國人都聽過的話,看起來簡單的擺桌子、收拾桌子的小動作可以培養孩子主動承擔用餐準備或善後任務的責任心。

讓粗略的計算孩子從6歲-18歲之間,按每天在家就餐一頓來算,累計5000次的機會。這5000次的機會孩子得到的是什麼呢?5000次協助的經驗、5000次耐心整理的經驗、5000次分擔家務的責任心的累積。

慣性思維,也稱「思維定勢(Thinking Set)」 ,是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或活動的傾向性。

父母完全可以讓孩子做這些力所能及的小家務,分發筷子、勺子,飯後讓孩子幫忙撤盤子、抹桌子……通過參與家務,讓孩子知道:責任感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累積而成的,責任感是可以通過合作協助等方式獲得。責任心會伴隨孩子終身,在其他方面也會用以同樣的有效。


  1. 餐桌上可以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

很多家庭在吃飯的時候,喜歡對孩子搞特殊化,有什麼好吃的先給孩子,只關心孩子愛吃什麼、要吃什麼。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造成了孩子自私、不願分享、唯我獨尊的性格。而這種性格的孩子,在以後進入集體、步入社會後,常常會碰壁,無法處理好人際關係。

近幾年我們可以看到不少,以分享知識為主的商業模式,樊登、得到、混沌等不少優質的APP,都是基於已分享自己的知識為社會提供價值。可見分享二字的魅力所在。


分享的四大好處:

好處一:分享和合作幫助你學的更快

好處二:分享能加強人脈連接

好處三:分享能讓你知識學習更深入更牢固

好處四:堅持長時間的分享會讓你有影響力


為了孩子,能夠擁有更有優質的人生,分享是必不可少的一條康莊大道。

摒棄為我獨尊的想法,可依然孩子得到更牢固的知識體系,更親密和諧的人際關係,更長遠的影響力。讓孩子在餐桌上學會禮讓、分享。這些看起來雖然微不足道,但是日積月累,會帶給孩子深遠的影響。

二十多年前,一個美國長大的猶太裔青年到以色列訪問,在教堂神父給他講了二戰期間發生的一樁往事。

當時,德國納粹將猶太人驅趕在一起,用火車運往歐洲某地的集中營。正值冬季,火車往往要在路上走二三十小時,必須經過漫長一夜才能到達目的地達。歐洲的冬季,冬季的深夜,怎樣的冷冽,怎樣的悲愴——大家都知道等待他們的只有折磨和死亡。


通常每六個人中只有一人能得到一條毯子禦寒。毯子少而人多,但是沒有爭吵、沒有搶奪,因為,幸運分到毯子的那個人總會平靜地將毯子鋪開,和周圍其他五人分享,分享這難得的溫暖。

這個故事給了一位年輕人很大的震撼——猶太人的智慧是通過分享來凝聚更大的力量。這位年輕人就是當今炙手可熱的咖啡連鎖店-星巴克的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茲。


3.通過用餐讓孩子學會自理

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基本就該自己吃飯了,給孩子一把小勺子,然後就不要過多地去幹涉他了,吃什麼、吃多少,都讓孩子自己決定。當孩子不願意再吃的時候,就放他一邊玩去吧,千萬別逼他多吃,或者端個碗在屁股後頭跟著喂。

女孩喝橙汁


在知乎上看到一則我曾是「巨嬰」,

高二時,和朋友去看五月天的演唱會。朋友的父母一直是放養模式,大手一揮說:「兩個孩子自己坐車去不就行了!」可我爸非要全程陪同,如臨大敵一般,他甚至買了張座位不錯的內場票,想要和我們一起入場,因為「兩萬人的體育館實在太危險了」。

去新疆支教,我第一次坐火車,是同隊的「大哥」手把手帶著我上的車,分別前還特意囑咐:「你們別把她搞丟了啊,她什麼都不會的。」同學在班裡宣揚:「你們知道麼,她連公交車都不會坐。」

我從未洗過襪子和內褲,沒做過飯,沒看過天氣預報(我媽會告訴我該穿什麼)。

他們感覺我無時無刻都會死。旅行會死,騎自行車會死,運動會死,交男朋友也會死

他們打造了一個「無菌」的環境,養出了我這個無能的書呆子。

給孩子自理的空間和權利,也是父母需要釐清邊界。故事中連公交都不知道該怎麼做的孩子,自理能力被父母瓦解。導致孩子在進入社會的時候,變得異常困難,心理壓力也更大。

從飯桌的自己吃飯開始,培養累計孩子的自主能力。在吃飯這樣的小事上開始建立自己自理的自信心。

  1. 通過用餐培養孩子的用餐禮儀,成為有教養的孩子

有人說:

從一個人拿筷子的樣子就能看出他的出身,一個人在吃飯時不經意流露出來的舉止最能看出他的修養與內涵。

這句話說得真是太對了。

相信很多人都在餐廳遇到過這樣的「熊」孩子:

食物亂丟,杯盤弄得亂響;在盤子裡撥來揀去,只扒自己喜歡的菜吃; 跑來跑去,從客人身邊擠進餐桌;

通常我們的第一反應是:這孩子沒什麼教養。而且,沒有教養的孩子,也就不怎麼招人喜歡。

進入社會後,並不會有人對長大後熊孩子提出,你這樣沒有禮貌,但心裡少不了對這個人的嘀咕。預想在人際關係上也不會太順利,免不了處處碰壁。

同學聚會,AA制點餐,同學A仔細的詢問大家有什麼忌口的菜沒有。最多的一個回答便是「我隨意,我都可以」,嘴上說著隨意,但真到上菜的時候,在吃飯的時候他們嫌棄這嫌棄那的,各種挑菜,說這個不喜歡吃,那個不合胃口。好好的一場聚會顯得非常尬。


一個人的修養在飯桌上可知一二,在吃飯的時候原形畢露,在日常交往中,遇見這樣的人都是敬而遠之,當然也就沒有什麼人脈可言。

禮儀教養不是高高在上,它其實就藏在飯桌這樣的細節之處。

家長可以給孩子立幾條「餐桌規矩」,比如用餐前,長者先,幼者後;吃菜的時候不翻揀盤中食物;夾了一塊食物就不能再更換了;吃完飯後,飯碗裡還剩下淅淅瀝瀝的殘羹;吃飯的時候也是互相交流的時間,玩手機什麼的也就更不得體啦。


這些在飯桌上的「小」動作雖然不經意,透露的卻是孩子的風度和修養。

04 結語

餐桌文化,大道至簡。看似簡單的飯桌上,藏著深厚的教養學問,社交的禮儀。對餐桌教育內核的部分——責任、分享、自理和教養,而這些正是孩子們需要學習的品質。

在飯桌的的細枝末節,往往是一個人綜合修養360度的無死角的體現。飯桌教育並不僅僅是我們說的禮貌和教養,更多的是作為社會屬性人際關係的教科書。

孩子的修養裡我們也可以看見家長自身的修養與責任。

相關焦點

  • 童憶園-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將來的生活
    一頓飯的時間,足夠讓你了解一個人。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餐桌上的禮儀,與一個人自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餐桌禮儀不雅的人,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惡習,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體素養。01父母的教育,決定孩子的教養周六和朋友吃飯,其中有對夫婦帶了個9歲的小男孩。
  • 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將來的生活!
    周五和朋友吃飯,有對夫婦帶了個9歲的小男孩,席間孩子一直沒消停,從其他客人身邊擠進餐桌,扒著自己喜歡的菜吃,最後碗裡放了一堆菜沒吃完。孩子媽媽像沒事人一樣,只顧著跟周圍的人聊天,仿佛沒有看到好幾個客人被孩子濺了一身的湯汁。雖然孩子很優秀,可從那以後,我給這對母子打上了沒教養的標籤。
  • 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將來的生活
    周六和朋友吃飯,有對夫婦帶了個9歲的小男孩,席間孩子一直沒消停,從其他客人身邊擠進餐桌,扒著自己喜歡的菜吃,最後碗裡放了一堆菜沒吃完。孩子媽媽像沒事人一樣,只顧著跟周圍的人聊天,仿佛沒有看到好幾個客人被孩子濺了一身的湯汁。雖然孩子很優秀,可從那以後,我給這對母子打上了沒教養的標籤。
  • 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日後的成功程度!(千萬父母受益的好文)
    孩子通過的坐姿、動作、神態、表情、目光等,已經用無聲的、豐富的語言在告訴人們你是誰的孩子。餐桌禮儀不雅的人,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惡習,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體素養。毫不誇張地說:真正的教養在飯桌上。一個孩子餐桌上的行為,就是他素養的底色! 卓雅禮儀創始人賈惠女士觀點:看一個人餐桌上的表現,幾乎便可以洞悉其飲食習慣、生活...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來探討這個話題。
  • 百年樹人|飯桌上的教養,影響孩子將來的生活!
    餐桌禮儀不雅的人,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惡習,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體素養。父母的教育,決定孩子的教養周六和朋友吃飯,其中有對夫婦帶了個9歲的小男孩。席間小孩子一直沒消停,沒吃幾口就到處亂跑,從其他客人身邊擠進餐桌,扒著自己喜歡的菜吃,最後自己碗裡放了一堆菜沒吃完。
  • 提醒家長: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將來的生活
    周六和朋友吃飯,有對夫婦帶了個9歲的小男孩,席間孩子一直沒消停,從其他客人身邊擠進餐桌,扒著自己喜歡的菜吃,最後碗裡放了一堆菜沒吃完。孩子媽媽像沒事人一樣,只顧著跟周圍的人聊天,仿佛沒有看到好幾個客人被孩子濺了一身的湯汁。雖然孩子很優秀,可從那以後,我給這對母子打上了沒教養的標籤。如果孩子不改變,將來很可能要絆倒在「教養」兩個字上。
  • 「家庭」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將來的生活
    孩子媽媽像沒事人一樣,只顧著跟周圍的人聊天,仿佛沒有看到好幾個客人被孩子濺了一身的湯汁。雖然孩子很優秀,可從那以後,我給這對母子打上了沒教養的標籤。如果孩子不改變,將來很可能要絆倒在「教養」兩個字上。因為飯桌上的教養,決定了孩子將來的生活。
  • 給孩子一個有教養的餐桌,孩子還你一個有成就的將來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餐桌上的禮儀,與一個人自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
  • 孩子有沒有教養,吃一頓飯就知道了
    前幾天有感觸,教育孩子不一定要抽出專門的時間,飯桌上也不僅是讓孩子吃飽喝足就夠了,這個過程中,也可以趁機培養孩子的教養與素質。上周末,和親戚一起帶著2歲的寶寶去吃滿月酒。吃飯時也一定將最好的放到孩子碗裡,孩子先吃,孩子吃不完剩下的大人再吃。有的孩子在盤子裡翻來攪去,專挑自己愛吃的,家長不但不去指責反而寵溺一笑:「看這孩子吃飯多好。」卻不知長此以往下去,會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
  • 不把熊孩子培養成沒教養,一頓飯看出孩子的教養,餐桌上教育孩子
    而這些行為在餐桌上都能體現出這個孩子有沒有教養。為什麼說在餐桌能體現出一個孩子有沒有教養,這不只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餐桌文化特別濃鬱的國家,而在餐桌上更能體現出一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站在椅子上手舞足蹈大喊著我要吃什麼,大有不給他就要撒潑打滾的架勢。並且將其中一盤他最喜歡的菜,端至身前,自己一個人享用。如果說這個孩子只是調皮搗蛋一些,外人還可以接受。可這已經不是調皮搗蛋了,這整個就是沒有修養與教養。從這個孩子身上就可以看出父母對孩子是多麼的溺愛。我不知道同桌的那些朋友們有沒有吃飽,反正我是沒有吃幾口。而這個媽媽的行為是讓大家哭笑不得的。
  • 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將來的生活?優秀父母提前教會孩子3點
    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將來的生活?優秀父母提前教會孩子3點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餐桌禮儀不雅的人,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惡習,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體素養。飯桌上的教養,決定了孩子將來的生活。
  • 4歲兒子飯桌上翻菜,孩子飯桌上的小舉動,可能影響他一生的教養
    「飯桌見人品」:真正的愛,需要講究次序,是一種教養的體現吃是人類最基本的行為之一,而在中國,對吃有著重要的講究。俗話說:飯桌見人品,你跟一個人是否有共同語言,這個人是否值得信任,往往一頓飯就能有所體現。
  • 還在忽視孩子的飯桌禮儀?看李嘉誠的請客吃飯,小細節大成敗
    發生了一件讓大夥記憶猶新的事:吃飯的時候,有一個小男孩非常喜歡扒拉菜,不管吃與不吃總是想把筷子伸進去戳一戳,沒一會,孩子又開始鑽在桌子底下玩,而他的媽媽跟沒事人一樣,只顧著和周圍的人聊天。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習慣是通過長期以往的良好教育形成的。一頓飯的時間很短,但是通過簡單的進餐禮儀,就可以判斷出一個人的生活背景和教育環境。
  • 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以後的生活?優秀父母提前教會孩子3點
    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以後的生活?優秀父母提前教會孩子3點餐桌禮儀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非常的重要,有的時候僅僅通過一頓飯就可以看出你的性格,你的生活背景,以及教育程度。一個人的餐桌禮儀和他小的時候受到教育有很大的關係,一個在餐桌上舉止非常粗俗的人,所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他的一些不好的習慣,還有他父母的教育,以及家庭的素質。
  • 孩子飯桌上的表現,藏著孩子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
    飯桌雖是方寸之地,卻最容易暴露人的真實一面,也最能窺見一個人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有人評論:假如現在就可以知道,30年後你的孩子是什麼樣,取得了怎樣的成就,是被人尊重還是受人取笑,你會不會重新審視自己給孩子的教育呢?02前陣子適逢假期,免不了參加各類飯局,我也因此看到了餐桌上的千面人生。
  • 孩子有沒有教養,一頓飯就能夠看得出來,兒時打好基礎很重要
    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時,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轉變,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希望能給孩子的人生打好基礎,讓孩子變得很優秀。家庭教育很有必要,接受過家庭教育的孩子,會非常有教養,這一點不用家長說,通過孩子的一些舉動就可以體現出來,尤其是在吃飯的時候,孩子是否有教養,會被別人看得一清二楚。
  • 孩子牢記飯桌上的三要一不要,有助於孩子未來的生活
    important}記得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曾說:「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作為父母,我們一定不能忽視了孩子的餐桌教育!在孩子的餐桌教育中,其實是最好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開始,餐桌教育,我們要告訴孩子三要一不要。
  • 孩子吃飯的樣子,暴露了你的家庭教養
    飯桌上的秦霄賢非常緊張,忙著給師傅們倒了茶水,卻不料出了差錯。郭德綱瞟了一眼說:「你就這麼壺嘴衝著我?」一旁的于謙提了醒:「這規矩得懂,孩子!」 原來,秦霄賢倒完茶水,擺放茶壺的時候直接將茶壺嘴對著郭德綱。 老祖宗的餐桌禮儀有一條:茶壺嘴對著誰,就表示這個人是主人不歡迎的客人。這段內容迅速引發爭議。
  • 應採兒因「餐桌禮儀」回懟朱丹,飯桌上的小細節,暴露孩子的教養
    、穿得暖不暖,但在這之上,你是否會關心孩子吃飯的表現是不是有禮貌、有教養?孩子行為舉止是不是得體、有素質呢?,飯桌上的小細節,就能暴露孩子的教養。」還有人表示:「一個人的家教如何,吃一頓飯就能看出來。」
  • 孩子吃飯的樣子,暴露了你的家庭教養 | 家長必讀
    奶奶這時卻在一旁責備起媽媽:「讓你多買點給孩子吃,你不聽。」說完,奶奶自顧自誇起孫子來:「我家樂樂前幾天又被老師表揚了,都說這孩子以後肯定能考上清華北大,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過:「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工夫,就可以知道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