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感觸,教育孩子不一定要抽出專門的時間,飯桌上也不僅是讓孩子吃飽喝足就夠了,這個過程中,也可以趁機培養孩子的教養與素質。
上周末,和親戚一起帶著2歲的寶寶去吃滿月酒。
坐在同一桌的也大多帶著孩子,開飯前大家有說有笑,但是當盤子端上來的那一刻,令人目瞪口呆的事情發生了。
一個帶孩子的媽媽還沒等盤子放穩,迅速端到自己面前,拿起筷子往孩子碗裡撥了一大半,其餘的家長也不甘示弱,甚至直接從服務員手裡接過盤子。
飯吃了還不到一半,已經有人將剩下的飯菜打包帶走了,我們只好帶著還沒吃飽的小朋友一起回家了。
現在的家長愛孩子,處處以孩子為優先原則。
吃飯時也一定將最好的放到孩子碗裡,孩子先吃,孩子吃不完剩下的大人再吃。
有的孩子在盤子裡翻來攪去,專挑自己愛吃的,家長不但不去指責反而寵溺一笑:「看這孩子吃飯多好。」卻不知長此以往下去,會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
一頓飯不過是一個人利益取向的縮影,而餐桌教養,則可以在無意識行為裡最大程度的表現你個人的整體風貌和氣質。
曾經有一次,朋友一家人出去吃飯,讓6歲的女兒珊珊點菜。珊珊第一次自己點菜,開心不已。
她認識的字不多,讓爸爸給她念菜單,一聽到自己喜歡吃的菜,忙不迭地用鉛筆在一旁做標記。很快,菜點好了,珊珊滿意地把菜單放下。
朋友假裝好奇地問她點了什麼菜,她不假思索地回答,雞翅、魚、蝦、土豆,還有芒果汁。
「都是你想吃的嗎?」珊珊高興地點點頭。
朋友又微笑著看她:「那你點了爸爸媽媽想吃的菜嗎?」珊珊沉默了一下說沒有。
朋友說,「如果媽媽只點自己想吃的,不點你喜歡的,你開心嗎?」珊珊搖搖頭。
朋友又說,你看,點的菜是大家一起吃的,有些東西,你喜歡吃,別人不一定喜歡,我們不能只顧自己喜歡呀,對吧?
珊珊思索片刻,重新拿起菜單,詢問爸爸媽媽的喜好之後,重新點了菜。
後來出去吃飯,讓珊珊點菜的時候,她都不會像第一次那樣,一股腦全點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是在點菜前都會先問爸爸媽媽想吃什麼。
每一個孩子,一生中至少都會有一次,眼裡只看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孩子能否從眼裡只有自己,到關注自己、也關注他人,父母的引導很關鍵。
帶孩子去吃飯,讓孩子在點菜的過程中,除了滿足自己的喜好,也培養為他人考慮的意識。
點菜時能照顧別人口味,這樣的孩子,其他事情上也不會一味地只顧自己。懂得為他人考慮的小孩,長大以後,也會是一個善良的人。
有一次和妻子在外面吃飯,旁邊座位坐了一對母子,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那天剛好是用餐高峰期,上菜很慢,小男孩似乎很餓,嘴裡一直嘟囔著「怎麼還不上菜啊」。
這位媽媽和小男孩說,要不你去問問我們的菜快好了沒。
小男孩聽了,坐在位置上,對著路過的服務員喊:我們的菜什麼時候好?
很快,服務員把菜端到桌上,小男孩抱怨了一句:你們怎麼那麼慢?
這期間,媽媽一直沒有說話,直到小男孩吃完飯,放下碗筷後,她便開始問:「以前媽媽教過你,有禮貌的孩子詢問別人時要說什麼呀?」
小男孩想了一下,說:要先稱呼別人,然後說「請問」。
「別人幫了我們,我們要說什麼?」
「說謝謝。」
這位媽媽又說,你剛才催菜的時候沒有說「請問」,也沒有稱呼,也沒有對上菜的服務員姐姐說「謝謝」,懂禮貌的孩子是不會這樣的,對嗎?
小男孩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母子兩人都吃完了,這位媽媽說餐巾紙用光了,讓小男孩自己要一包紙。男孩猶豫了一下,叫住邊上的服務員,說:姐姐,請問你們有餐巾紙嗎?我想要一包紙。拿到紙巾後,脆生生地說了一句謝謝。
這位媽媽用一頓飯的機會,讓孩子重新懂得了什麼是禮貌,如何做一個有禮貌的人。
叔本華說:社交的起因在於人們生活的單調和空虛。社交的需要驅使他們來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許多令人厭憎的品行又驅使他們分開。終於,他們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適當距離,那就是禮貌。
禮貌地對待他人,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一個人基本素養的體現。禮貌是人與人交流最基本的態度,那些頤指氣使的無禮之人,終會遭受厭惡與排斥。
在用餐過程中的每一個細小動作,都反映了一個人的教養。好的餐桌禮儀會讓孩子從小就更討人喜歡,長大後進入社會也更受歡迎,而這些陪伴他們一生的好習慣會在他們踏入社會後給他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