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陪寶寶寫日記」。
從小就被父母驕縱長大,特別自私的孩子有多可怕?
前段時間,鄰居家的小朋友因為奶奶外出回來沒有給他買冰淇淋,竟然哭鬧著將奶奶推出門外,不讓她進屋。而奶奶一邊道歉,一邊往樓下走,說是現在就去超市給大孫子買一根冰激凌回來。
當看到有人圍觀的時候,奶奶還笑著說,唉,歲數大了,孩子囑咐點事總是忘......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育兒心理學家們將孩子出生到3歲這個階段稱之為嬰幼兒期,通過這個階段孩子展現出的個性和心理傾向,基本上就能看到孩子未來性格的雛形。所以,在這個階段中,你的孩子樂觀,那麼未來80%會是個樂觀的孩子,而如果你的孩子自私,那麼未來大概率是個自私的孩子。
一.帶孩子吃飯,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
還記得電視劇《虎媽貓爸》中,那個命令爸爸媽媽跪下迎接她的茜茜小公主,而今就又來了皇太后出巡,頤指氣使的將媽媽當成奴才來命令。
母女倆剛在快餐店坐下,媽媽就湊到女兒的跟前,指著菜單問她要吃什麼?
孩子則一臉不耐煩,指了幾個後就繃著小臉問媽媽,怎麼還不去點餐,都快要餓死了。
媽媽一邊道歉,一邊讓孩子耐心等待,然後匆匆跑去吧檯點好單後,就拿出女兒的圍兜和專用餐具,手把手的給她穿好。
不一會兒快餐端上桌後,眼前的一幕讓人大跌眼鏡,媽媽逗著寶寶說要嘗一口她的漢堡包,可是話音剛落,孩子就急了起來,伸出小巴掌,打了媽媽一下。
這媽媽倒是好脾氣,哄著寶寶好好吃飯,告訴她這些都是她自己的,沒有人搶......一頓飯寶寶吃的心滿意足,媽媽伺候的盡心盡力,可是周圍人卻看的目瞪口呆。這哪裡是媽媽,簡直就是保姆。當母女倆走後,老闆更是打趣說道,就這孩子的脾性,在不管管,將來爸爸媽媽就算是流落街頭,她都不會管。
二.孩子自私的小行為,你發現了嗎?
其實對於孩子而言,自私的行為是更多站在「我」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比如當我不開心時,當我想吃東西時,當我想要玩玩具時。在他們的世界中,沒有別人這個概念,所以自然而然的也會缺乏同理心。
1.命令父母
你必須要怎麼怎麼樣...你給我去怎麼怎麼樣...你要聽我的...這些命令式的詞彙,是很多自私型孩子的口頭禪,當他們在站在「我」這個角度去和別人溝通事件時,在孩子的眼中,我是命令者,而其他人都是執行者。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以下這些場景:
你必須要跟我去玩過家家;這個玩具必須給我玩兒;爸爸媽媽你怎麼還不去給我買玩具等等,這些命令式的詞彙一旦成為孩子的口頭禪,爸爸媽媽則需要警惕,也許孩子的性格中已經摻雜了自私的元素。
2.護食護玩具,完全不分享
我們都知道,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是爸爸媽媽要教給孩子的重要原則之一。
但是,如果孩子連半點食物都不願意與你分享,去別的小朋友手上搶玩具,「我的」概念特別強時,如果爸爸媽媽不加以正確引導,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慢慢養成自私的性格,認為分享就是在失去,而快樂就是自己完全擁有。
3.沒有責任心,經常推卸
很多不好的行為被抓到後,孩子依舊在說,不是我做的,是另外一個小朋友做的;和小朋友們打架了,永遠都不是我的錯,而是他們的錯等等,經常推卸責任,完全沒有責任心的孩子,通常都會只為「我」考慮。如果爸爸媽媽不重視,告訴孩子承擔責任的重要性,那麼「不是我」這句話說久了,孩子即使長大了,也不會修煉出責任心。
三.行為小誤區,不要隨便貼標籤
前段時間,有位媽媽曾在網上發文求助,說自己孩子被其他人批評自私。因為總是愛搶風頭,打斷別人說話。她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胡亂壓制的話,會不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確實有很多行為會被媽媽或者外人誤會為是自私,如果這時候草率給孩子貼上標籤,那會是非常大的打擊。所以,準確區分孩子的行為是否帶有自私性質,關鍵就是要敏感期、性格與禮貌性行為分區開。
1.語言敏感爆發期:
這其實就是那位媽媽的疑惑,當孩子非常愛說話,變成小話癆的時候,是不是非常自私的行為。
我曾經見過這樣一位小朋友,360°環繞式念經,你只要問他一個問題,他能滔滔不絕的講一節課,從南扯到北,從奧特曼到小豬佩奇,根本停不下來,他媽媽跟我說,在家裡根本不敢和孩子搭話,只要說一句,那么半個小時根本說不完。
但這位小朋友人緣非常好,很多孩子願意和他玩,他樂於分享,愛幫助人,非常大方。所以當孩子出現愛打斷,愛說話的行為並不是因為自私,而是進入了語言敏感爆發期,他只是這個階段對語言特別敏感。
2.性格孤僻引起的不愛分享
菁菁媽媽說,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從來不和別的小朋友玩,拿過玩具就抱在懷裡,誰要也不給,自己一個人磨磨唧唧的玩兒。她說孩子這種行為特別自私,為什麼不能和別人分享呢?其實,菁菁的行為與其說是自私,不如說是內向型人格,膽子小不會與別人相處,這時候爸爸媽媽不應該為她貼上自私的標籤,而是要想辦法幫助她解決與小朋友之間的社交困難,讓她想辦法融入集體。
3.有邏輯和同理心的發號施令
單純為「我」的命令和考慮過為「他」的命令是爸爸媽媽需要進行區分的。單純為滿足自己的目的而命令爸爸媽媽做這坐那是自私的行為,但是如果孩子能夠很有邏輯性為某項遊戲分組,為別人考慮過後下決定,那麼這就是一種能力,而非自私,這是需要爸爸媽媽用心去區分開的。
四:走出「自我」誤區,父母可以這樣做
當孩子陷入「自我」的怪圈中,他的行為也會圍著這個概念展開,所以此時爸爸媽媽需要幫助孩子走出自我,讓他學會用同理心看待周圍的人和事,這樣才能擺脫那些自私的壞行為。
1.教給孩子如何分享:
很多時候,孩子不會和別人分享,是爸爸媽媽沒有教會他分享,所以比起讓孩子自己慢慢領悟,爸爸媽媽可以做起領路人,演示給孩子如何分享以及分享後會收穫到的樂趣。當孩子用視覺,聽覺和動作都感受到分享的概念和快樂時,自然而然也就掌握了這項本領。
2.與孩子一起做遊戲:
在給孩子適當的獨立空間時,爸爸媽媽也要多多陪伴孩子一起做遊戲。在遊戲中滲透規則,團結和友誼的重要性。比如一群人可以打敗大怪獸,一群人可以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等等。讓孩子從自我中走出來,就需要讓他感受到另外一種模式的快樂,所以遊戲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3.嚴厲制止不禮貌行為:
不管是鄰居家的奶奶還是小女孩的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因為無度的寵溺縱容和放大了孩子的自私行為,這並不是真正的愛,而是在給孩子身上的小惡魔澆水。所以,當孩子出現這些不禮貌的行為時,爸爸媽媽需要嚴厲批評,告訴他錯誤的原因,並且這樣不禮貌的行為下次不能再出現。
子不教,父之過,當孩子的行為亮起紅燈時,爸爸媽媽切勿以小為藉口而不放在心上,小小的行為在孩子的身體中生根發芽,若干年後長成參天大樹,無論是留下任其枝繁葉茂還是連根拔除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痛苦,所以為孩子的成長的每一步把好關,讓好習性生根發芽,這樣才是真正助力孩子的未來。
你認為應該如何制止小孩子自私的行為呢?
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觀點。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陪寶寶寫日記、等風來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