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6月11日訊(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嚴睿 陶鵬飛 趙曉龍)32歲的礄口市民吳女士從今年2月起一直在社區當志願者,近日她腰痛發作,晚上疼得無法入睡,吃止疼藥也不管用了,連續三、四天都只能在椅子上側坐著才能勉強合眼休息一兩個小時。6月2日,她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武漢市第一醫院骨科就診,骨科黃覓副主任醫師確診吳女士患上了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經無痛脊柱內鏡手術,為患者解除了腰痛之苦。
原來,從今年2月武漢的社區封閉起,吳女士便一直在漢正街社區承擔「志願者服務」工作。由於漢正街社區的老舊小區居多,很多居民樓都沒有安裝電梯,吳女士經常給老人搬送愛心菜等生活物資。由於她長時間的搬運重物,疫情期間又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一個月後便感覺腰痛頻發,為了不耽誤抗疫工作,她就吃點止痛藥,堅持在抗疫一線。直到武漢解封,社區志願者的工作也告一段落後,她沒想到,腰痛已經發展到了左腿。這幾日,她痛得無法入睡,左腿酸麻無力,無法行走。日前,她來到武漢市第一醫院就醫,由於吳女士的腰椎已經出現實質性神經損傷,運動、感覺功能均受影響,肌肉力量明顯下降的,影像學檢查更是發現一塊巨大的椎間盤已脫落到腰椎管內,造成了神經的急性壓迫。評估保守治療效果有限,黃覓決定為吳女士採用微創手術治療。
黃覓介紹,手術治療的主要目的,是取出脫落到椎管內的巨大椎間盤,松解壓迫嚴重的神經,從而緩解疼痛,避免神經功能的進一步損害。傳統手術通過層層剝離肌肉-骨板-韌帶,直接暴露腰椎板,打開骨頭,在直視下把壓迫到神經的椎間盤取出,創傷大。而脊柱內鏡手術,可減少腰椎小關節創傷,最大程度保留脊椎受損運動單元的功能,維持脊柱序列穩定,延緩腰椎退變,尤其適用於年輕患者和高齡不能耐受大手術的患者。
6月4日吳女士入院後,為了讓吳女士術前能緩解疼痛,黃覓為她用上了鎮痛泵。在鎮痛泵的助力下,吳女士終於睡了一夜安穩覺。6月7日,黃覓在神經電監護下為吳女士進行了無痛脊柱內鏡手術,手術第二天,吳女士疼了3個月的腰終於消停了。黃覓為吳女士進行了「直腿抬高試驗」,她的左下肢可在無痛狀態下抬高至近90度,這也充分說明了患者的受壓神經已得到了充分的解壓。
武漢市第一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黃覓表示,近年來由於電腦、手機的大量應用,很多人長時間坐著不動,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出現明顯的低齡化趨勢。專家提醒廣大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採取一些「不當姿勢」,是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的罪魁禍首,例如不正確的彎腰姿勢,沒有做熱身就進行激烈運動等,很容易損傷脊柱。腰椎病患者平時儘量減少彎腰的動作,撿東西時儘量身體靠近物體,保持上半身垂直再蹲下撿取。如出現腰痛不止,腿腳脹痛、麻木等症狀,應儘快就醫治療,切勿長期自行服用止痛藥物,以免延誤治療最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