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畢導 畢導
今早起床,想看看有沒有流行病學論文預測日、韓、意、美的疫情未來發展趨勢。畢竟現在我國的形勢比較明朗了,流行病學參數積累也豐富了,日韓意國土面積小,應該不難預測。
然而搜了一圈,各種換關鍵詞,幾乎沒搜到什麼論文。
就看到一篇是2月9號韓國人自己分析韓國的。我很想看看,但是打開後發現自己並不是太陽的後裔,只好關上了。不知道粉絲裡有沒有能看懂的。
Ki M. Epidemi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cases with 2019-nCoV disease in Republic of Korea[J]. Epidemiology and Health, 2020: e2020007.
還有一篇是2月21號復旦大學發的預印本,以中國的趨勢預測了日本的未來。日本和武漢的初期還挺像的。
Shao N, Pan H, Li X, et al. CoVID-19 in Japan: What could happen in the future?[J]. medRxiv, 2020.
本想關心一下意呆利的情況,沒搜到文獻,試圖打入當地媒體內部時也被勸退了,畢竟我唯一會的義大利語就是pizza。
我不知道是我沒搜到學術論文還是怎麼著……但我國剛剛爆發的時候可不是這樣的!
大家對疫情引起重視是什麼時候?差不多是1月20號鍾南山院士肯定人傳人到1月23號武漢封城這幾天。我們來回看一下,當時學術界發了多少分析、預測中國疫情的論文呢?
1月17日,英國帝國理工發了篇report,認為1月12日時武漢已經有1723例確診;22日又估計截至18號武漢就有4000例確診;2月10日又估計湖北的病死率為18%。總之他家的預測都比較唬人。
1月23日就熱鬧了,瑞士伯爾尼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英國蘭卡斯特大學都投了預印本論文,給出了對R0和未來走向的預測。
從1月24日-2月初論文大爆發,美國UT-Austin、美國約翰霍普金斯、美國喬治亞州立、美國普林斯頓、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倫敦大學、日本北海道大學、荷蘭衛生部以及我國內地各大高校、港大、港中文、港城市,紛紛寫論文分析我國疫情真實情況及其走向,簡直百花齊放!
現在我國的形勢基本明朗了,輪到咱們來看國外的開卷考試了。
歐洲首例挺早的,義大利疫情正式爆發是2月22號左右,23號封城,現在意版帳篷火神山醫院都建好了,他們正處於指數上升攻堅期。
韓國1月20號第一例,2月20號從大邱教會事件開始爆發,然後就一通暴漲,現在都3500+了。
日本1月16號第一例,2月5號開始在鑽石公主號上爆發,2月18號遊輪上確診450個,然後一波放下船了。日本本土病例增長也已經倆禮拜了。
美國好像沒啥新聞,讓人有點看不透,反正川普發推說「very much under control in the USA」,「非常可防可控」。
理論上講,現在參數完備,往疫情增長區的人口、交通數據上一套,出預測論文應該不難啊。按照當年大家對我國的討論熱情,感覺現在世界各國疫情預測文應該滿天飛才對啊!
對此我只能提出這麼幾個猜想:
1、已經兩個月了,外國科學家寫論文也寫疲了;
2、我搜得太早了,他們論文還沒憋出來,可能過幾天就論文爆發了;
3、可能在忙著囤口罩和衛生紙,沒空寫;
4、外國科學家響應我國科技部號召,決定把論文發在祖國的大地上,他們的論文是用日語、韓語、義大利語寫的,我搜不著;
5、外國科學家響應我國科技部另一個號召,在疫情控制之前不應把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防止被人說光寫論文不抗疫情;
6、中國疫情漸漸收尾,其他國家地區的科學家發現自己當初的預測和中國實際數據相差太遠,認清了模型的局限性和測不準原理,放棄拿模型預測日韓意美;
7、日韓意美的疫情預測不是科學熱點,學術界認為沒有追的價值。只有預測中國數字時,各國科學家們才瘋狂建模爭先恐後特別積極。
你站幾呢?如果你有其它猜想也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歡迎掃碼關注畢導!
原標題:《外國科學家咋不發論文預測外國的疫情走勢?我有7個大膽猜想》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