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生還的和犧牲了的:林肯《葛底斯堡演說》新譯新注

2020-12-13 澎湃新聞

四月間在上海講學,蒙田雷君贈一本新書《非凡的時光》,是他們六位青年才俊合譯的美國法學名家訪談錄。高鐵上一口氣讀完,饒有興味,因為書中所記十個受訪者,多是哈佛、耶魯的熟面孔。尤其開篇、結尾的兩位,鄧肯·甘迺迪先生與科爾曼先生,讓我想起留學時候的一些趣事,頗感親切,如下:

初抵劍橋,闊別多年的知青戰友M從洛杉磯飛來探望。走進哈佛老院(Harvard Yard),她掏出相機拍照,忽聽身旁有個男中音道:要不我幫你倆來張合影?扭頭看,是一個笑容可掬、微微謝頂的紳士,自我介紹,說是做律師的,剛去過中國旅遊,名叫布萊德利。M走後,布律師就約我出遊,參加他的哈佛同學聚會,遂成了好友。

1988年,衛斯理女子學院友人D君以學姐希拉蕊為榜樣,念了法律。暑期她到州長杜卡基斯的辦公室實習,向我談及州府的內幕,法律人如何縱橫捭闔。我心想,這骯髒的法治,莫非上演的是中國的明天?便找布律師商量報考法學院。他非常支持,說:歷史上,法律不就是文學的一支?修辭術而已,奧古斯丁沒當上聖人那會兒的營生。你的情況,像我們一個同學鄧肯;他是天才,原本立志學習羅馬詩人賀拉斯,要給美國文學樹一塊「不朽的紀念碑」。後來鑽研「西馬」和法國後結構主義,痛感「民有、民治、民享之政權」業已墮落,祖國亟待解放,就上了耶魯法學院。現在他是哈佛「批判法學」運動的領軍人物了。說著,從書架上取下一冊,是鄧肯送他的文集,讓我拿回去讀。

那是我頭一次接觸美國法學,覺得不僅「政權墮落」的各樣問題都是我關心的,論者的辯駁也偏頗可喜。興趣大增,卻不知鄧肯他們一夥耶魯「批派」(Crits)已經「把哈佛變成耶魯」(《非凡》,28頁),跟建制派的「死硬分子」(hard guys)勢同水火,公開決裂了。

詹姆斯·哈尼克編:《非凡的時光:重返美國法學的巔峰時代》

聖誕節前,耶魯寄來一隻大信封,首批錄取,應了布律師的預計。他想帶我去拜訪鄧肯,聊聊批派「未竟的事業」,不巧人不在學校。後來一忙,每周榆樹城(耶魯)、安多佛(家)兩頭跑,就沒有再約見了。

《非凡》的編者 / 採訪人,波士頓東北大學的黑人教授哈克尼先生,也是耶魯校友。哈克尼得知鄧肯念完哈佛,報名加入中情局下屬全美學聯(NSA)派駐巴黎,仿佛吃了一驚(26頁)。這段掌故於我卻不是新聞,早聽布律師侃過。他猜鄧肯是思戀巴黎,有點浪漫主義。少年鄧肯從安多佛中學(麻省的私立名校)畢業,曾在巴黎打工兩年,法語流暢,自命「歐洲人」。另一方面,恰值冷戰高峰「布拉格之春」,左翼青年對蘇聯的霸權主義深感失望,中情局趁機招募,摘的是愛國主義的果子。

耶魯法學院的左翼「出走」哈佛以後,「耶魯就變了哈佛」,用鄧肯的話說。果然,迎新派對上,我被分在院長圭多·卡拉布雷西夫婦那一桌,院長太太說:你看,我們這兒除了圭多,全是哈佛來的。

耶魯有個好傳統,跟清華一樣,新生入校,每人派一位教授輔導。我的輔導老師是科爾曼先生。科先生卻是個鶴立雞群的人物,既非哈耶血統,也不是J.D.(法律博士)出身;他是美國法學院的珍稀物種——貨真價實的哲學家。哈克尼整理的成長經歷,科先生同我也聊過:從前,耶魯在我們紐約的普通猶太人家眼裡,屬於新英格蘭「洋基佬」的天下。誰會想來這裡念書?不,我的首選是紐約城大 / 布魯克林學院,綽號「窮人的哈佛」。選哪個專業?哈克尼問。荷爾蒙專業,科先生笑道,那時節我稚嫩天真著呢,跟父母一起住家裡(274頁)。

科先生言辭犀利,底子裡卻是敏感而憂鬱的氣質。大學時代讀卡夫卡入迷,乃至「個人心理和情緒生活」染上一種「自由浮動瀰漫四方的負罪感」。初出茅廬,曾寫書評與法學大佬德沃金商榷,不料遭大佬蔑視,他很難過,覺得不可理喻。而卡夫卡筆下,法律人蠅營狗苟的陰暗世界,卑微者任人擺布的荒誕場景,則刺激了他探索關於侵害的法理(286、280頁)。讀博,他考取了洛克菲勒大學,那是王浩先生的教席所在。我問他聽過王先生的課否。他說因為數學不用功,早早放棄了數理邏輯,只好做「事故的成本分配和正義」之類的題目。

訪談錄還提及,祖父希望他成為一名拉比,所以他認認真真學過猶太法典跟巴比倫大藏。確實,科先生講課有股子拉比論辯、串解律法(midrashim)的狠勁。特別是「法哲學」,一門課從頭至尾,邊沁、哈特、科斯、德沃金,句句引證,層層分析。我更喜歡他的「證據法」,指定讀一部磚頭般笨重的案例教程,但課上他案例幾句話帶過,就領我們進入勝義紛呈的哲學思辨,把耶魯人引以為傲的「ABL」(anything but law,除開法律什麼都教)發揮到了極致。期末,我交了一篇研究證據認定與事實推斷相關性的論文,科先生頗為嘉許。於是,又抽出其中討論的一個案例,改成中文發表,即後來收入《木腿正義》的「未名博士案」一文。

耶魯法學院。

光陰荏苒,一晃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鄧肯、科先生都榮休了。這是放下書,望著車窗外三百公裡時速衝不破的霧霾,突然想到的。哈克尼的導言稱,十位受訪者「根子」扎在二十世紀,他們播下的「運動和理論的種子」,將在新世紀「開花結果」(21頁)。可是,受訪者論及美國法學的現狀,似乎並不樂觀。拿科先生來說,他比鄧肯小几歲,但我知道他心底也站著一個光榮的「六八年人」。對九十年代以降學界的「實用主義轉向」——年輕人現在多半棲身於狹小的專業,一畝三分地各自經營,無意也無力重啟「跨領域的廣博智識對話」——他雖然不至於像鄧肯那般「怒吼、咆哮」,宣布「法學理論已死」(55頁),卻也是十分惋惜的。

應當說,主流學界的「理論已死」,或學術的去政治化——經由政治而對政治死去,化用一句傳道者的名言(迦2:19),是冷戰結束,一股世界性的潮流。中國亦不例外。故而這十篇充滿了理論反思的訪談,之所以可稱「非凡」,是要明了那「已死」的語境才能讀懂的。

這麼看,田君組織翻譯《非凡》,是為中國知識界同讀者做了件大好事。誠如此書的中文副標題所示,訪談錄不啻開通一趟「重返美國法學的巔峰」之旅,邀我們近距離聆聽十位引領者的對話(英文書名:對話法學知識分子)。而登上「運動和理論」之高峰,再回望我們自己的墜落與攀援,發現問題、糾正錯誤、總結經驗,應該是不難的了。

詹姆斯·麥克弗森著:《林肯傳》。

回到北京,難得的風和日麗。打開信箱,竟又見證了田君的勤勉。原來,他把美國內戰史權威、普林斯頓歷史系教授麥克弗森的《林肯傳》譯出,做一本別出心裁的小書,託人送來了。

我說別出心裁,有兩層意思。一是讚賞此書的內容編排。林肯研究在美國歷來是「熱門」,著作汗牛充棟。譯者挑出麥氏的傳記,是有眼光的。這小冊子省卻了資料堆砌,著力普及歷史知識,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夾敘夾議,不乏生動的人物性格細節。拿來給中國讀者做入門的嚮導,再合適沒有了。不過,移譯麥氏只是田君貢獻的一半。配合傳記,他不光撰文作一譯序,闡明林肯「再造」憲法、終結「州權主義」的歷史意義,還選譯了林肯六篇著名的演講,包括《葛底斯堡演說》,各具導讀,為本書下編。末尾,則備一份扼要的「林肯書目」並「林肯生平大事記」,便利讀者檢索參閱。

第二,《林肯傳》裝幀不俗:淡墨護封,書名加總統頭像燙藍;翻開,歷史照片插圖之外,附一折頁,與護封一色,印著葛堡演說傳世手稿的唯一籤名本,the Bliss copy。眾所周知,林肯是演講天才。少時在小鴿溪農場的木屋裡,如饑似渴地讀兩部書《聖經》和《天路歷程》,練就了他獨具一格的「詩性文體」(第5頁),又樸實,又高貴、堅韌。而林肯演講最著名也是最短的一篇,即葛堡演說。

這演說全文僅二百七十二個單詞,從前英語課本必收,要求學生背誦。或許正因為膾炙人口,漢譯如何,一直沒怎麼留意。如今籤名本折頁在手,便上網查詢,見有四五種譯本;對照原文,各有千秋,但一些關鍵語彙跟風格的把握仍不甚貼切。究其原因,大約是譯者不諳西文修辭,未解演說對英文欽定本《聖經》的借用、發揮。加之宗教傳統不同,觀念相殊,就容易遮蔽了葛堡公墓落成典禮上,林肯以高超的修辭與政治智慧,使之獲「新生」而堪比聖書「垂範萬世」,那是一場「政治宗教」(political religion)的憲法獻祭(演講一,107、112頁)。

這麼講,以林肯「串解」林肯,當然只是一家之言——兼向我的拉比科先生致敬。說到底,翻譯經典屬於「再創作」、經驗活(見《信與忘》,第2、107頁),抽象地討論,不給實例,於讀者無大助益。既然如此,我想,何不「下水玩一把」,試試新解是否可能?以下便是籤名本的拙譯,逐句注釋了,供諸君參考、方家指正。

葛底斯堡紀念碑。

葛底斯堡演說

(1863.11.19)

八十又七年之前,我們的先輩在此大陸接生了一個新國,她孕育於自由,奉獻於人受造而平等之公理。

如今,我們已捲入一場偉大的內戰,以考驗這國家,或任一如此孕育並奉獻的國家,能否常存。我們來到這裡,在一處偉大的戰場集會,是要把戰場的一角獻給長眠於此的將士;他們捐出自己的生命,乃是要國家永生。而我們此舉,是完全合宜而正當的。

然而,在更崇高的意義上,這片土地是我們無法奉獻——無法祝聖而使之歸聖的。那浴血於此的勇士,那生還的和犧牲了的,已經將它祝聖了——遠非我們的微力所能增損。此刻我們說的,這世界未必會留意、銘記;但他們在此做的,卻永遠不會被遺忘。毋寧說,奉獻於此的,是我們生者,以繼續那未竟的事業,他們一路奮戰、光榮推進的事業。毋寧說,在此奉獻於那留存我們面前的大任務的,是我們——

讓我們多多領受這些犧牲者的榮耀,忠於他們為之捐軀盡忠的偉業——

讓我們在此莊嚴保證,戰士的血絕不會白流——

讓這國家,上帝保佑,獲自由之新生——

讓這民有、民治、民享之政權,在大地上,永不消亡。

解說

八十又七年

: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化自欽定本(詩90:10),延緩節奏,適於布道、演講。

接生

: brought forth,統攝全文的意象,呼應下句「孕育」、結尾「新生」「消亡」。

新國

: new nation,比作奉獻於上帝而承「永約」的以色列聖潔之邦(創12:2, 17:7,出19:6,賽61:8-9)。林肯刻意不提北軍代表的聯邦(Union),標舉國家 / 民族,是著眼於戰後的民族和解,以彌合「分裂之家」(可3:25,太12:25;參《林肯傳》,28頁)。

奉獻

: dedicate,原文重複六次,經書熟語(民6:12,利27:17-18,申20:5)。舊譯奉行(原則),不妥。

公理

: proposition,主張、提議,此處特指《獨立宣言》引以為據的「不證自明的真理」(self-evident truths)。

受造而平等

: created equal,舊譯生而平等,誤。語出《獨立宣言》,回放《創世記》一章:所以上帝造人,取的是他自己的形象;男人女人,都依照 / 他的模樣(創1:27)。據此,男女一同受造,形象取自天父;人既是神的鏡像,自然不應分尊卑貧富。可是聖法懸於奧秘,緊接著,伊甸園故事顛覆了「平等之公理」。第二章,耶和華「取地上的塵土」摶了亞當。女人雖說是亞當「般配的幫手」,卻是他的一根肋骨所造(創2:22)。而且,不幸偷吃禁果後,上帝詛咒了夏娃,命她「依戀丈夫,要丈夫做[她]的主人」(創3:16)。這是聖言啟示,男尊女卑的成因。奴隸制的出現,則要等到洪水滅了惡人,救主同完人挪亞及逃生的眾靈立約之後。那一天,完人醉酒,得知幼子瞥見父親的「裸相」,大怒,指聖名詛咒方舟的孩兒:迦南該死!將來給哥哥們當/奴隸的奴隸(創9:25)!可見,「受造而平等」並無「生而平等」的階級革命的含義(對比法國《人權宣言》[1789]第一條:Les hommes naisssent... egaux en droits,人生來權利平等),僅指人未食禁果,或者末日受審,在造物主面前的平等。解放黑奴,如林肯多次解釋,本是為贏得戰爭而「必需」的一項軍事措施,目的是打擊南方的經濟、削弱其兵源(《林肯傳》,63-64頁)。事實上,戰後美國南方的種族歧視、壓迫和私刑絲毫沒有消退。

捲入

: engaged,意謂「新國」是被迫應戰,經受「烈火的考驗」(演講四,158頁)。

將士

:舊譯烈士,不妥。因公墓安葬兩軍的亡靈,所謂「捐出生命」的「勇士」,是包括失敗者在內的。後者抵抗的不是別的,正是林肯誓死捍衛、不許分裂的「國家」;而南方邦聯(Confederacy)的旗幟,如作家門肯(H.L. Mencken, 1880-1956)指出,是各州人民自決、自治的自由。當日,公墓落成典禮的主題演講嘉賓並非合眾國總統,而是哈佛校長艾弗列(President Edward Everett, 1794-1865)。艾校長滔滔汩汩,奏響華章,一派拉丁化的靚麗大詞。他稱陣亡者為「英烈」(martyr-heroes),驕傲地站在「義師」一邊。輪到林肯,他只言「死者」(the dead),將雙方的犧牲一同紀念,一顯政治家清醒的頭腦於聖者的謙卑與寬仁之中。且不說修辭高下,僅此一點,總統的兩分鐘致詞(address)就勝過了校長的兩小時演講(oration),一如「新耶路撒冷」完勝羅馬(啟3:12, 21:2)。

合宜而正當

: fitting and proper,也是經書熟語,強調一同紀念之必要。

祝聖而歸聖

: consecrate, hallow,《聖經》術語,詞根(qdsh)本義分別、隔開,轉指獻歸至聖(上帝)的物或人,稱「祝聖歸主」,如子民供奉祭品,立會幕、祭壇、大祭司等(出29:1, 33, 43-44, 30:30)。

那生還的和犧牲了的

: living and dead,「勇士」的同位語。國土歸聖,「合眾為一」(e pluribus unum),是雙方「浴血」犧牲換來的。

未竟的事業

: the unfinished work,重點在生者:未竟,因為後人不忘。故聖潔之邦的「自由之新生」,不是一場內戰能擔保成功的;民主作為「政治宗教」要求每一代人的犧牲與「盡忠」(devotion)。

民有、民治、民享

: of, by, for the people,借自廢奴主義者帕克牧師(Theodore Parker, 1810-1860):民主即直接自治,self-government, over all the people, for all the people, by all the people。此短語的源頭,學者考證,在「宗教改革之啟明星」威克利夫的英譯《聖經》序(1384):This Bible is for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and by the people(參《信與忘》,53頁)。

政權

: government,對應上句「國家」。語出欽定本《以賽亞書》,希伯來文:misrah,本義君權、治權,轉指治權之行使、掌權者(賽9:6-7,羅13:1-4)。舊譯政府,不確;由苦難和犧牲的獻祭中獲「新生」的,不是聯邦行政機關,是全國人民做主之權。

永不消亡

: shall not perish,經書熟語(出9:15,耶10:11,箴2:22,伯18:17),回應起頭的「接生」、「孕育」。

2016年勞動節於清華園■

(本文載2016年6月12日《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原標題為《那生還的和犧牲了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葛底斯堡演說——林肯
    初中英語演講稿原文簡介 《葛底斯堡演說》(英文:Gettysburg Address)是亞伯拉罕·林肯最著名的演說,也是美國歷史上為人引用最多之政治性演說。
  • 川普要當第二個林肯?進行第二次葛底斯堡演說?
    那麼這次為什麼會將葛底斯堡選擇作為可能的演講地點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 葛底斯堡是美國內戰中的轉折點,時任總統林肯曾在葛底斯發表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說》,演說的篇幅很短,當時演說結束後,反響平平。
  • 世界十大著名演講之林肯葛底斯堡演說
    背景1863年11月19日,正值美國內戰中葛底斯堡戰役結束後四個半月,林肯在賓夕法尼亞州葛底斯堡的葛底斯堡國家公墓揭幕式(Gettysburg National Cemetery)中發表演說,以哀悼在長達5個半月的葛底斯堡戰役中陣亡的將士。
  • 美報收回150年前抨擊葛底斯堡演說社論
    新華網華盛頓11月14日電(記者 王豐豐 孫浩)在本月19日美國前總統林肯葛底斯堡演說150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葛底斯堡所在賓夕法尼亞州一家報紙14日撰文說,它收回150年前發表的一篇抨擊葛底斯堡演說的社論。
  • 林肯葛底斯堡演講,僅3分鐘272單詞,卻是英語演講的最高典範!
    《葛底斯堡演說》(英文:Gettysburg Address)是亞伯拉罕·林肯最著名的演說,也是美國歷史上為人引用最多之政治性演說。1863年11月19日,正值美國內戰中葛底斯堡戰役結束後四個半月,林肯在賓夕法尼亞州葛底斯堡的葛底斯堡國家公墓揭幕式(Gettysburg National Cemetery)中發表是之演說,哀悼在長達5個半月的葛底斯堡戰役中陣亡的將士。林肯的演講修辭細膩周密,其後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演說之一。
  • 《葛底斯堡演講》的賞析,從翻譯的角度解析偉大的演講
    Gettysburg Address 葛底斯堡演說林肯發表《葛底斯堡演說》的歷史背景1.關於演說者亞伯拉罕·林肯(1809-1865),美國政治家、思想家,美國第16任總統。李將軍率領7.5萬南方將士北上,在葛底斯堡附近遭遇由喬治·戈登·米德將軍率領的9.7萬北方士兵,雙方就此展開一場惡戰。這場戰役持續了整整三天,最終北方部隊贏得了這場決定性戰役。戰役結束後,交戰雙方在戰場上遺留下大量戰士遺骸和戰馬屍骨。國會後決定將此戰場建為國家公墓,以紀念在南北戰爭中英勇犧牲的將士們。
  • 10句話,272個單詞,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講,為何是美國最偉大的演講?
    155年前的今天,美國總統林肯在賓夕法尼亞的葛底斯堡,發表了哀悼美國內戰中陣亡將士的「葛底斯堡演講」。這是林肯最著名的演講。是公認的美國最偉大的演講。是美國歷史上被引用最多的政治文獻。1863年11月19日,葛底斯堡為了紀念在葛底斯堡戰役中犧牲的將士,要為國家公墓揭幕。葛底斯堡戰役,美國南北雙方,總共投入16萬人,3天死亡5萬多。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每14個美國內戰中死亡的軍人中,就有一人死在葛底斯堡。美國參加一戰,死亡11.6萬人。
  •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講--272個單詞讓美國"重生"
    描繪葛底斯堡演說的繪畫作品  150年前,林肯在葛底斯堡的一席演講言簡意賅,卻極大地撫慰了這個被內戰撕裂的國家。  11月19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小鎮葛底斯堡人頭攢動,官員、學者接二連三地登臺發言,紀念亞伯拉罕·林肯一個半世紀前的那次著名演講。人們不辭舟車勞頓,匯聚於此,希望共同回憶起那歷史性的時刻,一時間,鎮上的喧鬧仿佛要超過150年前的同一天。
  • 新SAT美國歷史文獻解析—葛底斯堡宣言
    背景1863年11月9日下午,在賓夕法尼亞州葛底斯堡軍人國家公墓Soldiers' National Cemetery的落成典禮上,時任美國總統林肯即將發表這篇僅有270個字左右的演說。林肯領導的北方USA剛在4個半月前的葛底斯堡戰役中打敗了南方CSA。葛底斯堡戰役是內戰中雙方死傷慘重的戰役,沒有之一(北方23000人,南方28000人)。前路仍然艱險,如何喚起眾人繼續戰鬥的決心和勇氣,如何向世界宣告這場內戰的重大意義?我們且看林肯如何做到。2.
  • 川普發表「葛底斯堡演說」 暢想「百日新政」(全文)
    網友P圖,川普效法林肯總統,在葛底斯堡發表演說川普「葛底斯堡演說」全文Gettysburg, PA: Today, in historic解讀:川普「葛底斯堡演說」能否扭轉乾坤?距美國大選投票日僅剩17天,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川普10月22日在賓夕法尼亞州葛底斯堡發表演講,闡述自己一旦當選總統後準備用「百日新政」來「顛覆舊建制」。
  • 拜登葛底斯堡發表最好的演講,22分鐘隻字不提川普
    2020年10月6日,在葛底斯堡戰役一個半世紀後,民主黨總統競選人喬·拜登在葛底斯堡(Gettysburg)發表了22分鐘的戶外演講,呼籲國家團結。他重引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講中所言,我們的國家已成「自相紛爭」之屋。拜登說,這個國家正處於危險之中。信任消失殆盡,希望愈發渺茫。黨爭不休,彼此視若仇敵。他呼籲:「這一切必須結束。」
  • 川普說將在白宮或葛底斯堡接受總統候選人提名
    新華社華盛頓8月10日電(記者孫丁 徐劍梅)美國總統川普10日說,他將在白宮或者葛底斯堡發表演講接受2020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川普當天在社交媒體上說,已把發表演講接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地點的選擇範圍縮小至兩個,一個是白宮,另一個是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葛底斯堡戰場遺址。川普還說,他將很快宣布決定。此外,在當天傍晚舉行的白宮記者會上,川普暗示可能會有觀眾在場,理由是兩個地點均有「足夠的空間」。
  • 解析《葛底斯堡演講》
    這是趣途學苑的新欄目【嘉靖的語言工坊】,致力於為大家帶來「塑造世界的想法」(Thoughts that shaped the world)。期待在這裡與同學們一起探索人文背景、發現語言樂趣!今天我要給大家解讀的是葛底斯堡演說。
  • 川普闡述「百日新政」 反覆引用林肯名言欲扭轉選情
    中國日報網10月23日電 10月22日,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川普在賓夕法尼亞州葛底斯堡發表演講,闡述若當選總統將實行的「百日新政」。輿論認為,川普選擇在葛底斯堡進行政策演說,並引用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名句誓言打造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新政府,象徵意味深長。***闡述「百日新政」距美國大選投票日17天之際,川普在葛底斯堡——美國內戰轉折點「葛底斯堡戰役」發生地——闡述若贏得大選和就任總統後100天內的執政計劃。
  • 探孫中山思想之源:曾研讀傑斐遜、林肯著作
    &nbsp&nbsp&nbsp&nbsp探孫中山思想之源:曾研讀傑斐遜、林肯著作&nbsp&nbsp&nbsp&nbsp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前夕,我們來到夏威夷他曾就讀過的普納荷學校,在這裡孫中山接受了相當於大學預科的西式教育。
  • 瞻仰林肯出生地(圖)
    在紀念林肯總統誕辰200周年之際,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前往林肯出生地肯塔基霍奇維爾(Hodgenville),緬懷這位平民總統的豐功偉績。   林肯歷史遺址包括出生地遺址和童年時代遺址。1782年,林肯父親託馬斯隨父母移居到肯塔基。
  • 終極將軍葛底斯堡_終極將軍葛底斯堡中文版下載_漢化_補丁_攻略...
    終極將軍:葛底斯堡 Ultimate General: Gettysburg
  • 語錄偵探|「林肯說過」長久以來欺騙了所有的人
    它對謊言在不同維度——在時間和廣度上的傳播效能進行了評判,進而指出,儘管謊言擁有極大的魅惑力,但終將會在某個交集裡被擠出骨子裡的假。而林肯作為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的人物」(馬克思評),則與這句呼喚誠實的名言無比匹配。「林肯說過」似乎理所當然。在中文網絡裡,一致認定這句話出自林肯。
  • 總統林肯的設想:人民政府和自由移民
    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講中,使用「nation」一詞指代美國。這就意味著,一種新的國家自我意識出現了,美利堅民族國家,是一個統一的政治聯合體,中央集權式的聯邦政府代表著美國主權。放眼當時的全球,日本經過明治維新運動,成為強大的中央集權式民族國家;朱塞佩·馬志尼(Giuseppe Mazzini)和俾斯麥在分散的地方,創建了義大利、德國這樣的新型民族國家。這些人所創建的民族國家,與林肯所設想的美利堅民族國家,有著明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