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研究---以博士論文為例

2021-02-19 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

博士論文的寫作是博士研究生主要要完成的工作。由於存在著較高的難度,較長的寫作周期,以及在創新,寫作規範,實際及理論意義等方面有著比較高的要求,博士論文的完成一般說來是有相當的難度的。一篇好的博士論文不僅是一本好的學術專著,而且還是具有理論創新價值的學術探索成果。一個博士生從入學到畢業,就應該達到從一個學生到一個學者的轉變,就應該變成為所研究領域的一位專家。

儘管對於博士生有著如此高的要求,博士論文的寫作還是存在著一些規律可尋的。下面,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包括自己讀博士的經驗和帶博士生的經驗),我簡單談一談關於如何準備博士論文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參考。

一. 研讀文獻

一般來說,一個博士生在入學後就已經確定了其博士論文所屬的領域或者方向,因為這是在報考和錄取時就確定好了的,除非入學後還要進行修改,而那是另當別論的。

在第一年完成博士課程的學習並且取得應有的學分之後,就自然進入了文獻的收集和研讀的過程中了。文獻的收集及研讀對於博士論文來說既是一個開始,又是非常關鍵的。你過去沒有進行過研究,現在也沒有仔細研讀該領域中別人的研究成果,怎麼也不可能搞出什麼象樣的東西的。所以,在這個工作之前,你只可能是一張白紙,什麼也沒有,什麼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麼是該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也不會使用該領域中的常用技術,不可能只是這樣白版一塊就可以做出什麼象樣的東西的。

1. 收集文獻

收集文獻可以從網絡,圖書館,書店和朋友同學那裡取得。主要是要顯灰到一些(哪怕是只有一篇)該領域出現的「近期」的綜述性文獻,一般是不超過三年以前發表的論文。什麼是綜述性文獻呢?一般來說,英文的綜述性文獻在題目上有「…..review….」(一般為較為通俗的綜述評論)或「survey」(一般為比較專業化的文獻綜述)這樣的字樣。綜述性文章的內容不是在研究一個具體的問題,而是在回顧,評論某個領域在最近或者過去的一段時間裡的研究情況,並對於不同的研究者和不同時期的研究特點進行評論,最後還要為未來的研究方向以及創新的可能性作出預測。

在綜述性文獻中,作者會羅列出大量的參考文獻,並且還要對這些參考文獻的相對重要性進行評說。你就可以根據這樣的評說和所羅列出來的文獻去進一步搜索更多的文獻,然後又從那裡的參考文獻去找出更多的參考文獻,如此等等。這樣,沿著一條路線,你就可以在一段時間裡,譬如,在一年以內,做到基本掌握該領域的研究情況了,也知道這個領域的前沿是什麼了。

另外的一種文獻收集方法是根據作者和關鍵詞去檢索。

當然,即使在同樣一個領域裡研究的問題還是很多的,可以事先帶著問題去搜索,如公司治理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經濟增長問題等。這就需要使用關鍵詞搜索法了。

如何利用互連網搜索文獻?

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更為便捷地獲取信息資源。在文獻搜集過程中,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利用網絡搜集資源大致有兩種:一是處於選題階段,還沒有論文方向,想找一個合適的方向來做,此時可以在網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閱讀一些文獻綜述,在其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另一種是已經確定了大致方向,希望了解本研究領域的進展,此時應當請教這一領域的專家,搞清楚哪些人是這一領域的牛人,搜索他們的文章—— 國外的傳統,很多雜誌要介紹某個領域的成就和進展,都會邀請牛人來寫綜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這一領域的傑出代表,才可能從這些人的著作中體驗這一領域激動人心的發展。

網絡搜索技巧我也談一下:首先,www.Google.com肯定是一個很好的圖書館,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搜尋引擎,並且可以支持中文、英文搜索。如果你已經知道一篇文章的名字,不妨把名字輸進去看看——這裡多說一句,因為國外的論文全文通常都是pdf格式的,所以不妨在輸入的論文名字前加個「[pdf]」,比如可以這樣「[PDF]+A Survey ofCorporate Governance」作為關鍵詞搜索,這樣就有助於限制你搜索的是pdf格式的論文全文,你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到公司治理研究四人幫LLSV(1997)的《公司治理的一個綜述》全文。

但是,Google搜索到的全文常常只是working Paper,沒有雜誌的編號頁碼,因此在論文中引用有一定的不方便。我們要搜索已發表的論文也很容易,目前管理學院購買了EBSCO等外文資料庫,這些資料庫提供了大量的論文全文,90年代以後尤其是95年以後的文獻,基本上可以方便查詢。

如果通過這些全文資料庫還不能查閱到所需要的論文,不妨把論文發表期刊頁碼記下來(方便引用),然後到Google上搜索其working paper。如果Google上還不能搜集到,那麼還可以嘗試搜尋作者的主頁,也許上面會有,如果仍然沒有,還可以嘗試通過作者的郵件地址直接寫信索取。我的經驗,老外們是比較熱情的。如果這些方法都嘗試了還不行,最後還可以在EBSCO查閱國內館藏,請求幫助—— 一般地,比較經典的論文大多會有好事者放到網上,所以,嘗試以上各種辦法都無法得到某篇文獻,要麼忍痛放棄,要麼只有求助國外的朋友,或者從其他文獻中間接引用。

搜集文獻還有一個值得提出的方面。國外論文發表周期較長,我們現在看到的論文,實際上可能是兩三年前的作品,因此要把握研究動態,最好還是看working paper,這樣可了解別人現在正在研究什麼。而且,你在博士論文開題時讀到的好的working paper,等你博士論文寫成,這個working paper大概也已經發表了,此時不妨再上網查一下其發表的期刊,將發表信息正式列如你的參考文獻,你的論文文獻注釋就會更規範,而且兼顧了注釋最新文獻的要求。

最後,給大家列幾個我經常使用的幾個比較好的免費提供working paper下載的網站:IDEAS(http://ideas.repec.org/ ),NBER(www.nber.org ),此外還有很多大學、研究所也提供了其工作論文免費下載地址,比如Laffont教授創立的IDEI(http://idei.fr/presentation.php )。網站眾多,大家慢慢去學會使用。這裡不再多講。Jestor,EconBase,ScienceDirect等也是很好的資料庫,不過需要付費使用。

2. 研讀文獻與讀書筆記

其實,研讀文獻應該是與文獻的檢索過程同時或者是交錯進行的。在檢索到文獻的同時就應該開始進行文獻的研讀了,同時,在研讀文獻的同時就應該根據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新的檢索要求去檢索新的文獻,收集文獻是一個不斷反覆進行的過程。

所以是「研讀」而不是「閱讀」文獻,是要求在讀文獻的時候應該同時捕捉住產生的火花進行研究,而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閱讀過程,如進行新的模型的推導及用新的數據進行計算等。在看人家的文章的時候,要養成用「批判」和「懷疑」的眼光去思考的習慣,在讀到人家的判斷時,應該在自己的心中不斷地問著「是嗎?為什麼?可能不是這樣的吧?」,同時試著去找相反的例子,還有在邏輯上進行深入的思考——這就是「研究」。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在讀文獻的時候,特別是沿著一條固定的思路下去讀了許多文獻之後,很容易就出現新的火花和思如泉湧的情形。但是,過了之後,就容易把它們忘記了。因此,為了在後面寫作論文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前面在讀文獻的時候出現的新的想法和線索,為了不忘記它們。一般要採用做讀書筆記的辦法。讀書筆記的寫法是:

(1)什麼雜誌,第幾期,什麼地方有關於什麼問題的什麼論述,它對於我即將做的博論文有什麼參考作用,或者我對於這個問題有什麼自己的見解,可能會有什麼貢獻等等。

(2) 讀書筆記要進行分類,如分為數學模型方面的;實證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獻方面的;外文文獻方面的;數據方面的;純理論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學術爭論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

(3) 重點分析或者精讀幾篇代表性的文獻;

(4) 重要的是要寫心得體會;

(5) 重要的數據要及時記下來;

(6) 前面的過程可能有反覆,自己的見解也會有變化的。

在國內收集文獻,特別是收集外文文獻一般是有困難的;但是在北京圖書館就可以收集到與國外差不多同樣的文獻,所以,儘量爭取去北圖收集資料;但是,目前重慶大學圖書館也可以收集到相當多的外文文獻;泡圖書館是讀博士的必需過程,全世界都是如此,這個環節不可缺少。

二. 開題報告

在文獻收集和研讀的基礎上,就要開始進入開題的過程了。開題報告的實質是向老師們匯報自己的博士論文準備情況,同時讓老師們就自己的研究思路給予評論和提出建議,從而達到進一步明確研究目標,理清研究思路,以及在文獻和研究方法方面從老師那裡獲得更多幫助的目的。開題報告在這個任務目標的引導下,應該就選題,文獻綜述(除了開題報告之外,博士生還要寫專門的文獻綜述報告,可以結合起來做),研究的目標,研究的內容,方法,創新,技術路線,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介紹說明,並且接受老師們的批評和建議。這裡,有一些要注意的問題:

(1) 開題報告的性質任務是匯報自己的研究工作準備情況,包括文獻資料的收集,研讀情況,研究的初步思路,可行性等,同時接受老師們的建議。所以,開題報告與畢業答辯是不同的,學生面對老師的態度不是辯論,而是「諮詢」,應該藉助這個機會儘可能多地向老師們請教,獲得更多的幫助和信息。根據以往的經驗,這個過程對於以後的研究和論文寫作有著極大的幫助,同學們應該加倍注意。

(2) 在研究的內容中應該寫出要研究的各個方面,要把研究這些方面的問題,方法,初步的思路,可能出現的難點以及如何去應對和解決這些難點的準備性思路都寫出來,但文字要簡練,因為只是初步的構思,不必長篇累牘。

許多同學在這部分內容的寫作上把研究內容寫成象一本書和是畢業論文的目錄,這是不符合要求的。

一般地,研究內容從大的方面看應該按照如下的順序和範圍寫:第一,選題的意義,包括理論和實踐上的意義;首先,要說明選題在理論上可能會有什麼樣的貢獻,要說清楚這一點實際上對同學的要求是很高的,因為只有充分掌握了相關的文獻以及對於這個領域中的理論發展有充分的了解情況下,才可能把這個問題說清楚;然後,要說明研究這個問題在實踐上的價值,這需要對於所研究問題的實際用處有所了解;一般地,選題要具有「重要性」,「前沿性」,「可操作性」,還要有方法論上的意義;「重要性「指研究的問題關係到理論上和實踐上的重要突破口,對於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福祉具有關鍵性的推進作用;」可操作性「指預期可以在規定的論文期限內完成,即可以做出來,所以要對難度進行評估,既不要選太容易的題目,也不要選擇過於難的題目;「方法論上的意義」是指研究這個問題預期會使用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在科學研究中,新方法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事實上,有些研究得到的結果可能是平凡的(即人們早已經知道的,或者憑直觀就知道的),但是,運用新方法研究這些問題也是有價值的;譬如,老農民可能有許多完全憑經驗的方法去預測天氣,但是,這一點也不妨礙科學家運用包括Stocks方程在內的空氣動力學的新方法去預測天氣,儘管在開始還很難說這種新方法就一定比老方法來得準確一些;方法運用在博士論文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在開題報告中要求有對於使用什麼樣的方法予以專門的說明;第二,研究的理論和實踐的背景,理論基礎研究及回顧等;第三,,國內外文獻綜述;第四,問題的現狀,根源以及成因分析;第五,模型或者指標體系研究(構造),這部分是論文的核心,是創新出現的地方,是衡量論文學術水平的關鍵部分,通常要有數量模型或者是數量指標,也是單獨發表高水平論文的內容抽取部分;第六,案例分析或實證分析部分,通常是運用計量經濟模型對前面得出來的理論創新結果進行檢驗或者是用案例進行驗證;第七,政策建議,如果說前面的理論研究是對於經濟管理問題進行的診斷的話,這裡就是在診斷結果的基礎上開出藥方,對於解決所研究的問題提出基於自己的理論研究的政策建議。在這裡。許多同學愛犯的毛病是提出的政策建議的思路與自己在前面進行的理論研究之間沒有什麼關係。

當然,不是說所有的博士論文都應該按照上面的內容順序來寫,這裡這是提供一個參照。但是,大多數論文的內容組織基本上是按照這個框架來做的,或者說在這個框架上作一些變動後進行的。

(3) 創新部分是論文的亮點,要「具體」,「恰當」地寫出創新的要點。不要太抽象,要把自己的思路與現有的研究有什麼不同的地方說出來,還要說出自己的思路在什麼地方比起現有的研究要高明一些,否則就不能說是「創新」。

(4) 技術路線一般是指研究的準備,啟動,進行,再重複,取得成果的過程,不是指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更不是指答辯的準備和進行過程,許多同學會出現這些偏誤。

(5) 開題報告一定是在文獻收集和研讀過程之後進行的,因為根據上面說明的邏輯,在之前就做開題報告是不可能按照開題報告應有的內容進行的。所以,為了開題,文獻收集和研讀是要儘快進行的,要抓緊時間做。

(6) 方法運用應該寫得具體一些,許多同學把這一項寫成「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相結合」,「理論分析與實際運用相結合」等諸如此類的大框框,一點也不具體,實際上不知道他到底要用什麼樣的方法;這裡要寫出具體的方法,如運用博弈論的方法,計量經濟學的方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甚至更加具體到如「通過在索洛模型中植入不可再生資源投入變量,然後研究人均收入可持續增長是否可以實現或者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可以實現,從而獲得有關可持續發展新模型的方法」等等。

三.研究與重點突破

博士論文中的理論創新是核心,是代表論文水平的標誌,也是最困難的。可以這樣說,只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論文也就解決了一大半了。所以,應該先重點突破這一點。同時,因為整個論文基本上是圍繞這個問題的突破或創新而展開的,所以,這個核心問題沒有解決,也就無從談起論文的寫作了。因此,先不要忙著寫論文,一定要先進行研究,有了成果,才會有東西可以寫。因此,學校對於博士生都要求發表論文,特別是要求在一級學報和核心雜誌上發表論文。因為,如果沒有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發表論文還是不容易的。

這一個過程是整個論文寫作階段中最困難的。不要急,要慢慢來。要有一個蘊踉的階段,要多嘗試。這個階段也是最會讓人感到沮喪的,自己會發覺自己「很苯」,許多地方都不如人,因為會遭遇許多次的失敗,甚至會感到博士論文是做不出來的,甚至會感到想要放棄,…….。注意,這種感覺是所有人在做博士論文時都會有的,不只是你一個人才會有的感覺,所以一定要堅持。根據我和許多其他人的經驗,當這個過程持續一段時間後,火花就會產生了,堅持在最後的就是勝利者。哥德說: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這一個關鍵時刻,不要言放棄。

創新要來自新的火花的產生,而新火花是如何產生的呢?根據經驗,主要是來自多讀模型的過程。一般地,看了許多模型後,會產生有關構造新模型的思路;當然,這種新模型的構造一般也是建立在通過修改別人的模型的基礎上的,而如果沒有讀看許多的別人搞的模型,沒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般來說是不可能做出有創新意義的研究的。這個過程的進行一般具有如下的特點:

(1) 通過尋找現有模型所不能解釋的現象,或者不能解決或不能處理的問題,提出修改發展現有模型的必要性;

(2) 尋找現有模型存在這種不足的原因,這是一個診斷的過程;

(3) 發現現有模型的可以進行修改的地方之後,就要著手進行修改工作,這個過程有較大的難度,主要是技術性的難度,即進行模型研究的技術難度;

(4) 這時應該多與導師聯繫,多請教別的高手,但更主要的是要多思考多研究,同時還要補充學習自己過去沒有掌握的一些技術性研究方法。

四.寫作和發表論文

如果成功地解決了上一個階段的問題,這一個問題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投遞文章要投一級雜誌,因為這是要實現解決的問題。博士生被要求在一級雜誌上發表論文,否則不能答辯。其它還要在CISSCI目錄上的雜誌上發表論文若干篇,這些雜誌的面要比一級雜誌寬一些,難度也要小一些,但也是不太容易的。有人說,現在在雜誌上發表論文很難,特別是在一級雜誌上,沒有熟人是不可能的。因為一級雜誌就那麼幾本,而全國有那麼多博士生要發表文章,同時,雜誌上發表文章的有許多的是「人情」和「關係」文章,還有名家名流和大官的文章,剩下的版面才比較公平的留給了自由投稿者。儘管如此,我認為情況還沒有想像的那麼糟。有些問題是沒有辦法的,因為學術腐敗是當前十分突出的問題。但是,只要文章寫得好,即使是一級雜誌,發表文章,甚至是發表多篇文章也不是沒有可能的。譬如,有的博士生(如田盈同學,希望大家向他學習)在入學一到二年中就在一級雜誌上發表了多篇論文了。當然,他們參加了一些基金類課題也是一個原因。在許多一級雜誌上,是鼓勵基金類課題的研究論文發表的。所以,同學們應該儘量參予一些基金類縱向課題的研究。另外,有模型的文章也更加容易發表一些。學校要求至少要在一級雜誌上發表一篇論文,但是,僅僅是一篇文章還只是剛剛及格,一般要發表兩篇以上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五.寫作畢業論文

在完成了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之後,就自然進入了畢業論文的寫作階段。實際上,在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本來也是畢業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發表的論文是專題式的,還不是成體系的,需要把不同的專題研究聯繫起來,連結不同的部分,從而構成一個統一的論證系統。這就是畢業論文的寫作。同時,畢業論文還是學校檢驗學生整體的知識掌握情況的一個方式,所以還不是一個簡單的研究問題。因此,除了學術創新之外,畢業論文的寫作還對於文字語言的表達,知識面,論文結構組織和邏輯運用等有一定的要求。

在寫畢業論文的時候,要大力藉助於讀書筆記。根據前面已經完成的讀書筆記,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論文中的文獻綜述部分,基本上就是從讀書筆記中來的,或者說是讀書筆記的更加系統的整理,深化和擴充而已。

六.關於「創新」的一些補充看法

博士論文對於「理論創新」有著特別的要求,關於這一點,許多同學不太清楚。首先,博士論文對於創新的要求是「理論」上的「創新」,不是在編寫程序軟體和某一個具體的算法上的改進性「創新」,更不是一個案例的編寫或者具體的政策分析,是否有「理論」上的創新應該說是博士論文與MBA畢業論文的根本不同之一。其次,創新的過程有一定的方法可尋,並不是完全靠天上掉餡餅。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理論創新呢?方法是什麼呢?這裡有一些經驗之談:

1. 類比法,將在某個領域曾經取得過成功的方法運用於另外的一個新的領域;譬如,將在經濟學中成功運用過的博弈論方法運用於管理領域中的人力資源管理;這就是E P.Lazear領導的一個基於博弈論方法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領域的創新;

2. 假設條件修改法,將現有的理論模型的假設條件根據所要研究的新的環境進行理由十分充分的修改,取得新的成果;譬如,在通常只含有資本和勞動兩種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中加入資源投入要素,可以研究在資源約束下的經濟增長問題,從而研究可持續發展或者可持續增長問題;這就是可持續發展或者可持續增長問題的研究創新;再譬如,卡尼曼(D.Kahneman)與特伏爾茨基(A.Tversky)將經濟學中的邊際收益分為失去的和將獲得的邊際收益,並且根據心理學的發現即人們總是給予失去的以比即將獲得的收益更高的評價,用它作為一個新的一般性假設去取代經濟學中原有的假設,從而獲得行為經濟學的「前景理論」創新;

3. 組合法,將不同的領域加以組合,看能不能產生有意義的結果;譬如,將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概念與市場規模結合起來考慮,再將市場規模與分工深化程度結合起來考慮,再將分工深化程度與經濟增長結合起來考慮,就得到了楊曉凱的分工演進經濟增長的內生理論創新;

4. 特殊到一般

從一般到特殊是大家都會的,但是,逆向思維往往是創造性思維的成功方法。注意個例觀察的一般性推廣。從個例中看出一般性的規律就是「啟發」;譬如,早在1962年K.Arrow就發現了存在於一些製造業(如飛機製造業)中的「幹中學」(learning by doing )現象;但是,在1980年代,經Paul.Romer教授的一般化,將這種機制假設為長期生產過程中的一般性規律,從而得到他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並掀開了所謂「新」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的帷幕。

5. 關於科學創新的規律有許多著作討論,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數學家王梓坤教授的著作《科學發現縱橫談》。

精彩推文回顧

聲明:除特別註明原創授權轉載文章外,其他文章均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如有侵權,請後臺聯繫,告知刪除,謝謝

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分享學術研究成果,關注寫作研究與教學

相關焦點

  • 穆雷 李希希:翻譯學博士學位論文中的「理論框架」問題研究——以翻譯學博士論文為例
    基於此, 本文通過考察和分析中國內地翻譯學研究博士論文中「理論框架」部分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試圖闡明翻譯學博士學位論文中「理論框架」的概念、作用及建構原則, 旨在解決一個認識上的問題, 為包括翻譯學在內的人文社會科學類博士學位論文寫作提供參考。
  • 【方法】黃源盛: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
    本次講座的主題是「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主講人為臺灣輔仁大學法律學系黃源盛教授。講座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長陳景良教授擔任主持人。黃源盛教授指出,學院體制內的研究生,做學院內的論文,需要一定的方法,因此寫出一篇優質的學位論文就成為研究生最重要的關卡。
  • 擷英拾粹丨黃源盛: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
    本次講座的主題是「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主講人為臺灣輔仁大學法律學系黃源盛教授。講座由本校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長陳景良教授擔任主持人,來自本校法學院的蔣楠楠老師及眾多法科學子參加了此次講座。講座伊始,陳景良教授對黃源盛教授的到來表示歡迎,並向與會者宣布黃源盛教授已正式受聘為我校「文瀾學者」講座教授,隨後黃源盛教授便正式開講。
  • 張明| 如何撰寫博士論文以及準備論文答辯?
    近年來參加了一些博士生論文開題與論文答辯,感覺不少博士生對如何撰寫合格的博士論文以及如何準備論文答辯存在非常模糊的認識。與會的不少老師,都深感有必要從博士生入學起,就給博士生做一個關於論文撰寫與答辯的講座。在本文中,筆者想就其中一些要點進行扼要闡述。
  • 周志華教授:如何做研究與寫論文?
    每個人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博士後,甚至工作以後,都會遇到做研究、寫論文這個差事。論文通常是對現有工作的一個總結和展示,特別對於博士和做研究的人來說,論文則顯得更加重要。那麼該如果做突出研究,並寫出高水平的論文呢?
  • 【博士論文寫作】博士論文的寫作進度如何安排
    博士論文也是所有學歷論文中論文寫作要求最高,論文寫作難度最大的一個。因此博士論文的寫作是需要一定時間來完成的,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寫作的時間,寫起來就會斷斷續續,艱難重重。寫好博士論文按要求來寫是最基本的,還有一點也是需要注意的,我們要學會如何安排博士論文的寫作進度,下面筆記就這方面具體來講講,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 如何出書?博士論文成書教程
    本文刊於《出版發行研究》2019年7月刊,原文標題為《博士論文如何成書 ——一個學術出版社編輯的視角》,已獲授權。 一、引言 在學術出版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轉型中,對學術著作供給側的分類梳理和系統整合已經成為一項當務之急。
  • 博士寫不出好論文?上海交大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來分享經驗了!
    為激勵博士研究生專注於高水平、創新性科學研究,鼓勵導師對博士研究生的悉心指導和精心培養,建立崇尚學術、勇於創新的氛圍和導向,進一步提高我校博士學位論文質量,上海交通大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辦公室特制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辦法。優博論文評選活動每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出博士學位授予數3%左右的論文入選校優博和提名論文,其中校優博論文不超過15篇。
  • 「3F」博士「天龍八步」續集來襲:做研究發論文趕緊來過招!
    自上期「如何做研究發表高質量期刊論文,從一個管理學的青年學者視角出發」分享之後,獲得諸多好評。接續前期分享,3F博士再推出一期分享。內容上,既有廣度拓展,又有深度加強。一篇高質量的論文,不僅是解決了一個研究問題,還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小世界」。
  • 【海外上海學】朱政惠 | 海外英文博士論文中的上海學研究
    筆者在美國哈佛大學作過一段時間的學術訪問,作為對故鄉的關切,也曾經對海外的上海研究情況做了一定的了解。我在哈佛的校園學術網做了資料查詢,在輸入英文SHANGHAI的關鍵詞後,發現1927年至2002年間,各國已加入博士論文網絡、題目關於上海研究的博士論文共有138篇。
  • 20萬字博士論文研究情侶送禮,到底「正不正經」?
    ▲論文封面。七夕情人節剛過,中科大叢博士兩年前的學位論文火了。一方面它非常應景,另一方面它又過於晦澀,不管文章本身還是它在網絡上激起的討論,都挺耐人尋味。這篇論文的題目是《情侶關係中禮物形象一致性的前因及其對禮物收送體驗的影響研究》。
  • 黃源盛: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
    本次講座的主題是「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主講人為臺灣輔仁大學法律學系黃源盛教授。講座由本校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長陳景良教授擔任主持人,來自本校法學院的蔣楠楠老師及眾多法科學子參加了此次講座。講座伊始,陳景良教授對黃源盛教授的到來表示歡迎,並向與會者宣布黃源盛教授已正式受聘為我校「文瀾學者」講座教授,隨後黃源盛教授便正式開講。
  • 終極篇:如何做研究發表高質量期刊論文
    自推出「如何做研究發表高質量期刊論文,從一個管理學的青年學者視角出發」的分享之後,獲得諸多學員的好評。天龍「八步」,悄然過半,3F博士再推出「兩步」,即為終極篇。一篇高質量的論文,不僅是解決了一個研究問題,還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小世界」。
  • 畢業論文答辯小技巧研究-以重慶工商大學為例
    為了大家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論文答辯,小編羅列幾條tips。3答辯前準備工作1.熟讀論文,做出逐字稿所謂逐字稿:百度百科上的定義是:「逐字稿通常應用於學術研究中的訪談、或是需要將演講內容完整保留時。一般會先錄音,再請專人將錄音檔逐字打成電子檔或逐字書寫成文字,即為逐字稿。」
  • 青椒博士如何選擇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重要性怎麼說都不為過,我認為一個好的研究方向應該具備以下特點:  第一,研究方向不能太廣泛,那就成了研究領域了。  第二,研究方向也不能太窄,太窄的研究方向做一篇博士論文差不多就結束了,至多支撐3-4年時間。  第三,研究方向範圍應該大小適度,最好能做5-10年,好的研究方向將來能夠發展成一個研究領域,做一輩子。
  • 留法博士寫擀麵論文走紅網絡 博士:只為幽默一把
    近日,西工大一位留法博士寫了一篇論文,回答了這些問題。4月14日,一篇名為《手擀麵加工過程中的非線性力學及熱力學原理》在高校朋友圈火了,文章點擊量突破十萬加。一位西工大的教師在文章後留言:在西安之外吃麵,大部分時候是後悔的。其根本的原因是西安人一般只吃現做的手工面。如果不是酷愛吃麵又在西安有多年吃麵的經歷,估計根本不可能寫出這篇文章。
  • 攻讀博士學位:出自美國博士的研究論文26條心經
    可見,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了攻讀博士學位的潮流之中。顯然,依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這種趨勢還將進一步持續和增強。近幾年來,在我國高等教育界又出現了近半數博士生延期畢業的狀況。因而,如何幫助博士生按期完成學業成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博士學位論文寫作指南 (定性研究類)
    中山大學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博士學位論文寫作指南
  • 孫憲忠:指導博士論文選題的體會
    但是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民法學科的博士研究生,對他們的要求比教育部要求還要高一些。就以博士論文而言,教育部標準的博士論文字數要求是12萬~15萬漢字,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民法學科的博士論文要求必須達到20萬字。我在學科上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強化學科的研究性訓練,堅持了數十年,培養的博士生還是比較滿意的。初步算一下,我指導過的博士研究生,當上正教授的有二十多個,當上博導的也有十幾個了。
  • 北京大學2020屆博士畢業生,學位論文研究了什麼?
    又是一年畢業季,北京大學的博士學位論文研究了哪些問題?正在準備或者正在進行學位論文研究和寫作的你一定很感興趣。我們以學部為單位,製作了2020屆博士畢業生學位論文關鍵詞的詞雲圖,並邀請六位專家學者分別進行解讀和點評。